大洋路是声名遐迩的澳大利亚旅游胜地之一。笔者所以颇有几分自傲地称对其“畅游”,是源于已加人澳籍的儿子驾车带着我与妻到大洋路观光。在这辆本田轿车里,可谓“天是老大,我是老二”,故每至一个觉得眼睛发亮处,便命令儿子停下车来,尽情观赏。所以,行一路,一路大饱眼福,心情欢畅一路。抑或概因于此,依稀对大洋路看出些许门道,读出些许本质。
大洋路玉带般环维多利亚州南端菲利普海湾逶迤延伸。儿子驾车从其驻地奎基本出发途经墨尔本市郊驶入大洋路至顶端十二门徒处需穿梭三个多小时,可见该路之“大”,可观赏的景致也比比皆是。然而,令我最醉心不已的有四处。一处是刚刚进入大洋路不久的一个海湾。这里的海水色调纷呈。放眼望去,大海的极深处为蔚蓝,随着目光拉近,海水由蔚蓝过渡到深蓝而又渐渐转换成浅蓝,金色的海滩在阳光的映照下变成黄中带青,在海湾的山岬由于岩石为黝黑色,海水冲击岩石溅起的浪花凝脂般地雪白。这里的海面虽然并不宽阔粗犷,博大雄深,但却极其秀雅灵动。尤其是在斜对面的山岬岩石上垂挂着一股清流,飞瀑如泻,扬珠溅玉,并且在岩石上形成一层薄薄的云雾,氤氲升腾,使海湾愈发增添了几分秀美。从而构成一幅精巧的水墨丹青,诗意盎然。这里充分张扬着水的魅力,使人想到人体的血液和须臾不可或缺的呼吸,并且解读到“智者爱水”的古训。
第二处是大洋路中段的一个山坡上。这个山坡为马蹄形。山坡上挨肩排列着几座造型各异又都颇显豪华的别墅。每座别墅都有一个面向大海的凉棚,有的凉棚三面无遮无挡,有的凉棚前面是从顶棚到地面的玻璃窗,但每个凉棚里都无一例外地摆放着供饮酒消闲的吧台与桌椅。这个马蹄形土坡看上去足有四五十米高,但整个土坡栽种着条状的花圃。最低层栽种的是开粉红花朵的野蔷薇,往上一层是矮状的火焰红多花月季,再往上一层似乎是狭叶牵牛花,狭叶牵牛花上面仿佛是葱兰,接近凉棚脚上好像是四季秋海棠,花丼间均匀地配置飘洒着雨雾状的喷淋器,整个山坡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并且罩在如霓的彩虹中,似梦似幻,飘飘欲仙。真可谓凭窗观沧海,醉卧花丛中,美不胜收。
另一个地点是进人原始森林后的一个傍海的凸突处。站在这里举目远射恰好可以看到原始森林与大海的分界线。大海依然还是大海,倒是看不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特征。然而,在原始森林与大海的连接处的景观却使人的上眼皮好像被木棍撑着似的久久垂落不下来。只见原始森林的边缘卫士般排列着粗大的松树,枝干挺拔而虬然,但是,应该是如伞如盖的庞大树冠却在临海的一面刀削似地齐刷刷地被切掉了一半,而且切口处留下的居然只是黑乎乎的粗树枝,看上去这些松树俨然如同披着一件坚硬无比的甲冑,刀枪不入,风霜不惧,慷慨赴义般护卫着身后葱茏茂密的原始森林里的红桉树等树木。明眼人一看便知,冷酷地削掉这些松树半个树冠的罪魁是威猛的海风。这道平生尚未见过的独特风景,如同一尊顽强不屈的雕塑,又像是一部解析什么叫无私奉献的读本,并且还明彻地推理出生命之间互相依存的定势。
最后一处无疑就是被称作十二门徒的地方了。儿子告知,十二门徒是指耸立在海岸边的几块岩石,其名称取自基督耶稣的十二个门生。我对耶稣缺乏研究,不知此种说法是否出典有据。不过,来到大洋路的顶端十二门徒处,大海像刹那间“唰——”地抖开的扇面,顿时阔大了许多。天高水蓝,水天一色,纤尘不染。这里不仅有宽广的停车场和供游人在空中鸟瞰十二门徒全景的直升飞机的起降场地,而且还有一座高大而宽敞的集海洋水族馆、餐饮店、购买澳大利亚特产及工艺品的商场以及游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圆型建筑。从停车场和综合性服务建筑到观赏十二门徒的区域,足有四五百米,但这段距离既不是柏油路也不是土石路,而是距地面一米来高的木板桥。木板桥两边生长着茂盛的蒿草和野生植物。显然,修筑这座木板桥的用意是保护木板桥下的植物哪怕是一棵小草免得游人践踏,而来到这里的游人又似乎受到一种什么无言的度化却中规中矩地不敢越“雷池”半步,哪怕是能够跨过木板桥栏杆到岩石边拍照留影都下意识地制止住了欲望和诱惑。十二门徒的绝妙之处果然在于十二门徒之身,那几座被湛蓝色海水托起的石峰,一层层呈不同色彩,淡红、粉红、赭红、大红、深红、紫红、米黄、青灰等,并且随着海水的折光熠熠闪亮,色泽由深到浅又由浅到深不断变换,颇像一支巨大的熊熊燃烧的火炬,任凭风吹雨打,永不熄灭。难怪信奉基督耶稣的澳大利亚人给其赋予十二门徒的称号。谁又说冷冰冰的石头没有意识呢?十二门徒的名称就充满了一种精神的坚守和文化的引领。
漫漫数百公里的大洋路,数不尽美轮美奂的景致。天地水,花树石,在玄妙有机而又触手可及地昭示着一种人类所追索的文化品位与生命关怀。
写毕于20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