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
这句话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我们这次对东欧新移民考察,自匈牙利至斯洛伐克;由斯洛伐克赴捷克又转回匈牙利;再经匈牙利抵达罗马尼亚,最后又至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历时不足半月,有时晓行夜宿,有时夜以继日,拜会驻各国的中国大使馆,与各国华人社团座谈,参观华人经营的商店、酒楼,以及新移民“练摊”的市场,加之笔者出于职业驱动,仅采访匈牙利华人联合总会会长张曼新先生就整整谈了三个通宵。整个考察步履匆匆,马不停蹄。当归期将至,想起使命,追怀收获,大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诗情。
自布达佩斯开始考察,又在布达佩斯结束考察,正好划了一个圆,结束了一个过程。
盛情邀请我们赴东欧考察的张曼新先生是盛情的。这两个盛情的组合饱含始终。
有人往往把迈出第一步视为不易,其实收好最后一步又何其容易?不然,就没有人将善始善终的“终”字下面刻意添上一个加重号了。
张曼新先生将我们结束在布达佩斯的句号是划得相当圆满的。
先是让我们以“来自家乡亲人”的身份陪同匈牙利华人联合总会前往百里之遥的TATA探望由原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现为“华联会”副会长的薛飞作为制片人在该地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多瑙河上的黄太阳》剧组成员,嗣后“华联会”在布达佩斯豪华气派的长城饭店为我们考察团和《多瑙河上的黄太阳》剧组举行饯别宴会,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陈国炎先生等应邀出席,张曼新先生致欢送词,整个欢送饯宴充满浓浓蜜意,连嗅觉都感到发甜。
明日,我们将踏上返回祖国的航程。
这一夜,张曼新先生长时间与我们话别。临了,他期望我们回去代他采取一种形式答谢中国侨联盛情邀请他和他的同事参加中国侨联成立40周年华诞,我思索有顷,冲口说出了两个点子:一是购一件较精美的屏风,放在中国侨联机关迎门口的门洞处;二是中国人事出版社即将出版一部印制精美的《中国侨联(各地)主席名典》,购上一些,并在扉页嵌印上“祝贺中国侨联成立四十周年志庆”等贺词,在庆祝侨联“华诞”时,赠送给莅会的侨联委员,借以表示一个海外侨领的由衷之情,岂不庄重?张先生听罢欣然赞同。这样,他了却了答谢的心愿,我便受“拜托”在肩。
感情之网,不就是在这种情感的寄托与交递过程之中编织而成的么?
短短十几日,超音速似的从这国到那国,可深深镌刻在记忆里的是什么?是横贯布达佩斯市区的碧波涟漪的多瑙河,是矗立在多瑙河之畔巍峨的中世纪布达城堡或圣·伊斯特万巴兹利卡大教堂,还是庄严气派的布加勒斯特的总统府,抑或是布拉格那刺破苍穹的査理六世皇宫?似乎这些都是摄入眼帘的照片,看过以后便储入“影集”,兴致盎然时信手翻一翻,时隔稍久便变成压箱底之物了。而永久难以忘怀的将是诸如张曼新先生等华胞对来自祖国亲人的殷殷深情,还有他们作为炎黄子孙在异国他乡自立自强的顽强拼搏和不屈不挠的雄魄傲骨。这些时时涌动在胸臆的豪迈,是持久不衰的。
再见,布达佩斯。
再见,我们所尊重的华胞。
不会有告别的眼泪。
不需要再见的叹息。
因为,来去之间只是一个过程。人的一生中将有多少过程呢?
弱冠之年离开父母到外地做工的我,三年后戎装在身,28载军旅生涯像阶梯似从连、师、军、军委空军跳跃,之后又解甲到中国侨联,先是从事出版,后又创办刊物,然后又……余的经历不正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过程组成的么?其他人的人生足迹又何尝不是过程的链条呢?
况且,就一个人的一生来讲,于漫漫的深邃人类史也是一个过程:未竟事业的接替,血脉的相传,以及人种的进化,等等。
所以,只要我们重视人生中的每一个过程,并高质量地结束每一个过程,那就应该无怨无悔,不需惋惜,也毋需失落。
那么高质量地完成了过程,还在乎结果么?
布达佩斯,再见。
所尊重的华胞,再见。
写于19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