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国务院批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后的第9天,开发区管委员举办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应邀参加的无冕之王——记者们不仅来自天津市各新闻单位,中央一些报社、广播电台也纷至沓来。几天之内,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新闻媒介名扬遐述,声传海内外。
与此同时,开发区现场也破天荒地响起了歌声。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好地方呀好风光,好地方呀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声音虽然沙哑,与其说是唱莫如说是扯嗓门儿嚎,但却有一股抒情的洒脱和自豪。
可是到第二天,歌声听不到了。所听到的,却是这样的问答声:“这位先生,请问天津开发区在什么地方?”听口音,来者说的是标准的香港普通话。
“这不就在这里嘛。”
“这片烂泥塘就是开发区?”
“嘛叫烂泥塘,这是因为我们刚排完水!”
没过多久,一位日本客商通过翻译问路:
“同志,到开发区怎么走?”
“这就是开发区。”
“不像呀——?”
“开发区现在就这模样。”
不知是开发区的形象受到蔑视还是开发人的自尊受到伤害,开发区仅有的一块平整的旱地上几乎一夜间,耸立起一座用苇席绑扎而成的牌楼,穹形的顶端极醒目的写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行大字。
这座苇席牌楼虽然并不算高大,可是在一片茫茫荒滩的衬托下却显得雄伟壮观,并显示着开发人的凛凛雄风。那豪风壮骨,不啻于拿破仑于1806—1836年在巴黎建造的凯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