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章 臣子恨未灭——南宋名将岳飞

  一

  昔年读中学时,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本书的读后感。其时我恰好看完《说岳全传》,对岳元帅崇拜得五体投地,于是就不假思索地选了这本书,并且几乎是文不加点地写下了一篇题为尽忠报国的作文。写完后自己反复阅读检查,颇以无一字可改而自鸣得意。

  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的这篇作文竟被列为全班倒数第一!老师说,问题就出在政治立场上,岳飞尽忠报国,他为谁尽忠?报的什么国?要知道他是为皇帝卖命的呀!他抗金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他镇压农民起义,更把自己推到了革命的对立面,成了历史的罪人。好一通严辞训斥,说得我面红耳赤,脑袋像是灌满了浆糊,混沌而麻木。

  小时候的事,由于颇受刺激,迄今记忆犹新,连这位忠良后代的语文老师名字也牢记于心。自从那一次训话后,我就对岳飞无端地起疑,产生了成见。岳飞也真不幸,生前蒙不白之冤,死去800多年了,竟还得受屈。

  多少年过去了,直到今天,当我访谒岳王庙的时候,仍然怀着一种歉疚之情。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歉意已变得淡淡的了。

  岳王庙坐落在西湖北岸、栖霞岭南麓,是一座巍峨庄严、气象万千的恢宏建筑。跨进大庙的重檐头门,穿过门楼,踏过参天古木荫翳的宁静甬道,进入肃穆的大殿,仰头即见岳飞坐像。这座4灡54米高的岳飞坐像是1979年重修的,头戴红缨帅盔,身披金甲紫袍,左手按剑,右手握拳,岳元帅终于再现了昔年的英姿。深沉而无丝毫悲哀的炯炯目光,英武而令敌军丧胆的凛凛威风,瞻仰岳公,谁不肃然起敬?缅怀史事,令人涕泪交流。坐像顶端高悬的仿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宛如黄钟大吕,萦回殿宇,激荡人心。而壁上由明代洪珠所书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使景仰的人们想起少年岳飞的志气,也使我忆起我在少年时代的稚气。

  从庙的西侧,我随不绝如流的游人走过精忠桥,去朝拜岳飞墓。通过石翁仲、石兽等仪卫守护两侧的墓道,迎面就是一代骁将岳飞的长眠之地。在森森古柏交柯下的岳飞墓,墓碑题宋岳鄂王墓。岳飞曾官任枢密副使,鄂王是在其蒙冤遇难六十三年后,宋宁宗授予的追封。岳飞墓左侧是长子岳云墓,墓碑题宋继忠侯岳云墓,继忠侯也是追封。墓旁一对石望柱,留存了古人的一副名联: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真伪。

  墓前两侧的铁栅栏内,跪放着赤裸上身、反剪双手的秦桧及其妻王氏、爪牙张俊、万俟等一女三男,他们是杀害岳飞的元凶。跪像背后的阙柱上,也有一副名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冤死,南宋无道,引起一代代后人的义愤,引出一篇篇诗文的痛诉。然而,民众的义愤从来不能影响统治阶级的决策,而诗人的痛诉对于昏君佞臣来说,无非是隔靴搔痒,又有何用?岳飞遇害后百余年,由于昏聩的宋理宗宠信荒淫无耻的奸相贾似道,一个本来就千疮百孔的南宋国家被弄得更加岌岌可危。积重难返,病入膏肓,苟安于江南的南宋朝廷,真正进入了风烛残年。对时局的忧虑,对英雄的缅怀,同朝诗人林泳来到岳飞墓前,痛悼英魂,挥泪墓前,低吟一曲《岳武穆王墓》:

  天意竟如此,将军足可伤!忠无身报主,冤有骨封王。苔雨楼墙暗,花风庙路香。沉思百年事,挥泪洒斜阳。

  不久,南宋告亡。宋亡后,元代画家、诗人赵孟頫前往杭州拜谒岳飞墓,这位出身宋朝宗室而后效劳元朝廷的不幸文人,怀着悲愤和内疚的心情写下《岳鄂王墓》一诗,诗云: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凭吊岳飞的诗词,在明清两朝绵绵不绝,从无间断,而其中堪称白眉之作的,则是明初诗人高启的一首悲壮苍凉之作《岳王墓》:

  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二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一首壮志凌云、气吞山河的爱国名篇,曾多少次在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之秋,被志士低沉吟诵,被猛夫高声歌唱。这一曲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词作,从南宋绍兴年间唱起,一唱就唱到20世纪的抗日战争,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这首传诵千古的《满江红》词,是岳飞在连年征战途中、戎马倥偬之际,面对山川,遥望中原,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对敌寇强烈的恨,大书大笔,一挥而就的: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记得第一次吟读这首《满江红》时,那股热血,那番激情,使我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感染,仿佛置身于抗日战争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去奋勇杀敌,又好像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激昂旋律中,奔赴朝鲜战场。

  一员武将,写下如此惊世杰作,使多少文人自叹弗如。历史上金戈铁马、南征北战的将士又何止成千上万?但是能吟唱《满江红》那样雄浑激越词曲的,又有几人?这的确不是一位等闲之辈能吐出的豪放之词。岳飞能做到这一点,其中一个重要的也许是根本的原因,就是岳飞挥毫创作《满江红》的时候,不仅汇聚了他的才思,而且凝注了他自幼就立下的报国之志。

  岳飞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户农家。据说他出生时,有一大鹏鸟飞到他家屋顶,鸣叫不止,故以鹏举为字。襁褓中的岳飞尚未满月,黄河决堤,大水泛滥,母亲姚氏怀抱岳飞坐在瓮缸之中,任凭洪流席卷,冲涛触浪,居然母子无恙,安然抵岸,村邻均以为奇。

  岳飞出生的时候,大宋王朝已经走入穷途末路。而其时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却日益强大,虎视中原,屡屡进犯。岳飞父母常常教育岳飞,长大从军建功,忠义报国。老母亲甚至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这位黄河边上中国普通农妇的爱国情操,令人感动,也发人深省。岳飞自幼好学不倦,百读不厌的书是《孙子兵法》和《左氏春秋》。他从小得到良师周侗的悉心教授,苦练武艺,加上天生一身神力,不几年就把十八般武艺学得样样精通。还射得一手好箭,左右开弓,矢无虚发,不满20岁,竟能拉开弓力为三百斤的弓,弩力为九百六十斤的弩。

  不久,金兵大举南下,宋军兵败如潮,中原沦陷在即。正值20岁的岳飞义愤填膺,怒火中烧,毅然从军。在几次对敌战斗中,岳飞有勇有谋,加上武艺高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很快被提擢为秉义郎,隶属抗金老将、东京留守宗泽的领导,并受到宗泽的青睐和厚爱。

  靖康二年(1127年),宋都汴京失陷,宋帝徽宗、钦宗被掳北上,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靖康之变。即位后的宋高宗赵构闻风丧胆,匆匆南逃扬州。对此,岳飞明知自己人微言轻,但以社稷江山为重,大胆上书直言,曰:

  今陛下已登大宝,而勤王之师日集,宜乘敌怠而击之。黄潜善、汪伯彦,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愿陛下乘敌穴禾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大将舒气,中原可复。

  一名小将,居然斗胆上书皇上,岳飞此举得罪了权臣,军中以越职言事的罪名,撤了岳飞的职。

  报国无门,爱国有罪!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颠倒是非的荒谬逻辑,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怪圈,周而复始地主宰着历代王朝的政局和人事。也难怪岳飞,这位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无法悟出爱国有罪的悖理。甚至连86岁高龄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的时候,还不相信报国无门这个折磨他一生的无情事实。

  削职后的岳飞并未因此而气馁,他随即投奔河北招讨使张所,被授为中军统领和武经郎。他北渡黄河,在抗金前线新乡、太行山等地与金兵决一死战,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戎马生涯。岳飞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以少胜多,生擒金军大将拓跋乌,又枪挑另一大将黑风大王,连连得胜,名声大振。

  建安三年(1129年),金将完颜宗弼渡江南犯,攻占建康(今南京),杀向临安(今杭州)。宋高宗如惶惶之犬,急急奔逃至明州(今浙江宁波)。岳飞见事危急,仅带三千勇士,在广德境内六战金军,大获全胜;又在宜兴等地,多次出奇制胜,挫败入侵之敌。次年春,岳飞在常州、镇江等地大败金军,终于收复建康。正是由于岳飞抗金的大捷,使宋高宋得以安坐皇位,于是宋高宗将岳飞升任为通泰镇抚使。

  青年将军岳飞从黄河以北征战到长江以内,他以还我河山为己任,誓死保卫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位将军诗人虽然对山水草木充满深情,但是连年战事,驰骋沙场,使他连勒住战马哪怕瞥一眼大好河山的空隙都没有,更谈不到抒发自己的炽热感情了。如今,金军暂时兵退黄河,战事稍告一段落,他单人独骑,策马缓行,看山看水,直抒胸臆,朗朗地吟出了《池州翠微亭》一诗: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绍兴三年(1133年),金军扶植刘豫建立的南齐傀儡政权占据了襄阳一带。岳飞认为襄阳六郡是恢复中原之本,必须夺回,他的上书被朝廷采纳。在宰相赵鼎的推荐下,岳飞于次年四月挥师北上,很快收复襄、邓六郡,从而保卫了长江腹地,打通了川陕通道。虽然襄、邓大捷使年仅32岁的少帅岳飞授节(清源军节度使)封侯(武昌郡开国侯),然而朝廷却明令他不准乘胜追击、收复失地,岳飞只好率部回到鄂州(武昌)。居留鄂州,岳飞登临历史名楼黄鹤楼,但见悠悠白云,萋萋绿洲,极目北望中原,痛感壮志未酬。为此,他写下了又一曲抒怀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不久,金将兀术与刘豫合兵围攻庐州,被岳飞解围后,又于绍兴七年(1137年)分两路兵寇淮西,声势浩大。为此,岳飞又上书宋高宗道:臣愚,欲望陛下假臣日月,勿复拘臣淹速,使敌莫测臣举措。万一得便可入,则提兵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则刘豫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意在使五路叛将反正,擒拿刘豫,收复中原,中兴宋室。

  其时处于朝不虑夕之中的宋高宗,感到岳飞的战略宏图确是保全自己的万全之计,因此召岳飞于寝宫,对他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正当岳飞信以为真,兴冲冲地秣马厉兵、欲图大举的时候,宋高宗却又急诏阻止,原来是主和派之首秦桧的一阵煽动,使昏头昏脑的皇帝出尔反尔,朝令夕改。主和派的忌恨和迫害,大臣张浚及诸将的阻挠和不合作,使岳飞有一种曲高和寡、知音难求之怅,这位一向壮怀激烈、意气风发的抗金英雄,也不禁变得心情郁闷,写下了一首感情深沉、情调低落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少帅的怅然叹息,诉说了古今多少有志之士的悲愤心声。诏书的突然变更,连皇帝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不仅深深刺伤了岳飞那一颗赤诚的心,也使他第一次感到心灰意懒,活得实在太累了!岳飞终于向宋高宗提出辞呈,企求归里,以终母丧。但请求未予获准,在宋高宗的慰谕下,他无奈地撤回辞呈,重又接受了原职。对于这些君王来说,尽管离不了人杰栋才,但往往疑云满腹,不敢重用;明知佞臣庸才没什么能耐,却总使之官居高位,大权在握。矛盾的历史正是历史的真实。

  绍兴十年(1140年),金兵再度大举南犯,岳飞奉命北上迎击。临行时,他向皇帝呈递了一份字里行间满溢忠心报国之情的密奏:

  臣愿提兵进府,顺天道,因人心,以曲直为老壮,以逆顺为强弱,则万全之效可也。钱塘僻在海隅,非用武之地。愿都上游,用光武故事,亲率六军,往来督战,庶将士知圣意所向,人人用命。

  岳飞率军屯驻郾城,军队士气旺盛。在多年的征战中,岳飞带出了一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岳家军。这支军队精兵锐甲,骁勇善战,纪律严明,官兵同法,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而誉满天下,深得民心;在金军中也盛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

  作为统帅,岳飞富于韬略,善于用兵,严于治军,妙于神算,而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严于律己、身先士卒。岳飞长年征战,为国为民立下大功,皇帝要为他建造府第,岳飞辞谢道:敌人没有消灭,怎能先建造豪华的官邸?岳飞在家中没有侍女,大将吴阶买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送他,岳飞又婉言谢绝,并说:连皇帝都为政事操劳,大将怎能寻欢作乐?岳飞爱酒,酒量很大,皇帝恐其饮酒误事,劝诫说:你等到收复河朔后,再饮酒罢。于是他立戒美酒。

  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他说:如果能到了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业绩,是有目共睹、尽人皆知的;然而他那廉洁奉公、居功不傲的品行,却是披露不多,鲜为人知。在奢华成风、歌舞不休的南宋社会,岳飞的高尚行为,曲高和寡,只能是默默地孤芳自赏,顾影怜形。

  一心抗金的岳飞,在郾城一战中,指挥岳家军大破金军精锐之师拐子马,乘胜进军朱仙镇。北方各自为战的抗金忠义军,在郾城大捷的鼓舞下,纷纷前来投奔,愿归附岳飞麾下。一时大河上下民情激奋,士气高昂,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抗金复国呈现出一片光明前景。岳飞也喜不自胜,许诺众将官道: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眼看大军旋即北渡,胜利已经在望,却不料风云突变,萧墙祸起。在临安朝廷,另是一番昏天黑地的景象,奸相秦桧里通外国,力主和议,要求放弃淮北,下令前线众将班师回朝。岳飞闻讯,十分惊异,急急上疏皇帝道:

  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秦桧见岳飞不肯回兵,就诏令张浚、杨沂中等将领先行回朝,尔后奏请高宗:岳飞孤军,不可久留,乞命班师。本来就与秦桧沆瀣一气、心照不宣的宋高宗,这时也本相毕露,一日之内竟发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岳飞在巨大的压力下,悲愤难诉,痛惜不已,面东叩拜,泪沾襟怀,他哽咽地对众将官道:十年心力,废于一旦!奈何,奈何!尽管众将劝阻岳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继续乘胜追击,立功后归朝待罪,或清除君侧之恶。然而以愚忠为本又固执己见的岳飞,却对这些忠告置若罔闻,在成千上万的民众百般拦阻和惨不忍闻的悲恸声中,执意拔寨回朝。

  岳家军前脚刚撤,金军后脚紧随着卷土重来,又夺回了大片城池村野,不到半年,分道渡淮,进犯南宋,势如疾风劲雨。从此对于大宋百姓来说,亡国灭朝的愁云惨雾,如同七煞、破军、贪狼三星聚合,罩于大好河山,再也驱不散、赶不走了。亡国罪愆,历史过错,千夫所指者,当然是宋高宗和他手下的秦桧等奸人。

  在对敌作战中以神机妙算著称的岳飞,对待自己营垒中的暗箭明枪,竟是一个胸无城府的愚忠迂夫。他怎么也想不到,在他心目中是那么至高无上的神圣皇帝,竟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宋高宗固然要力保自己的小朝廷,而令他更担心的是,一旦中原收复,被掳的钦帝放归复位,哪里还有他的皇帝可做?居心叵测,岂是把国、君视为一体的岳飞所料?因此,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正是这位岳飞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的宋高宗。明人文徵明写的一首《满江红·拂拭残碑》词,明白无遗地道出了个中缘故: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初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毛泽东说: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执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要先安内,不能不投降金人。文徵明有首词,可以一读。

  然而岳飞本人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众多将官的劝阻,无数百姓的哭拦,都未能动摇他奉旨回朝的决定。这种归心如铁的行为,与誓死复国的决心,适成南辕北辙的鲜明对照,尽管这种归心是迫于君命,不得已而为之。这种矛盾的心态,恰如岳飞自己对将官所言:依君言,明是岳飞反,非秦桧反也,断断不可!可见,一种为保全自己清白忠名的完人哲理,一种能保住自己头上乌纱的利己成分,使英雄岳飞功亏一篑,死而有憾。

  当然,我们不应该苛求岳飞,他毕竟是近九百年前服务于封建王朝的一名武将。如果人们能以史为鉴,能够在其后的历史上,不再重演岳飞的悲剧,就已经十分令人欣慰了。然而历史却又证明,悲剧不仅无法避免,而且也是难以制止的。

  三

  在岳飞的生涯中,有一段令史学家尴尬从而讳莫如深的经历,就是剿寇,或用现代语言讲即是镇压农民起义。姑且不论岳飞在其中所扮演角色的功过是非,对于他来说,这段经历是抹不掉也瞒不了的。

  岳飞的剿寇史,并非偶尔的一次而已,而是先后进剿多次。第一次是剿伐围攻江州(今江西九江)的三支农民武装,以及活跃于扬州的另一支农民队伍。四股力量,人数达一二十万之众,占据江淮湘湖,声势浩大。岳飞在这次征讨中,成功地运用战术策略,以少胜多,各个击破,同时又以不杀俘虏、优待降将的政策,使大部分义军归降,安定了江淮之地。

  第二次是征讨聚众十余万的江西、湖广一带义军,由于其时岳家军已声名大振,岳飞仅动用八千军士,先声夺人,又辅之以政策感召,仅以一战之役就解决了问题,并使大部分人马都投于抗金名将韩世忠帐下。

  第三次围剿雩都大盗彭友,彭友的势力波及循州(今广东佗城)、梅州(今广东梅州)等十一郡。由于隆祐太后曾在虔州(今江西赣州)受彭友之部惊扰,宋高宗对此不依不饶,行前密谕岳飞:殄平盗贼之后,可即将虔州百姓尽行屠灭,然后报朕。岳飞并不同意,叩首劝阻:愿陛下但诛首恶,而赦胁从,庶不负上天好生之德。后来,岳飞果然只将彭友获擒问斩,其余一概赦免,虔州百姓更幸免于一场灭顶之灾。

  如果说前几次岳飞征讨的都是山贼,那么第四次则是与水盗之战,对象是鄂中大盗杨么。杨么率众十余万,屯据湖中,称雄一方。有人认为岳家军多为关西汉子,不谙水战,恐非对手。但岳飞认为:兵亦何常之有?全在主将。陆则陆用之,水则水用之;顾用之何如耳。岂有不习水战之说哉?在这次并不熟悉的战斗中,岳飞除了坚持政策攻心的老战术外,又深入调查研究,里应外合,斗智斗勇,破了各个水寨,平定了湖湘之乱。

  岳飞四剿义军,留下了许多非议。当然白璧微瑕,岳飞的剿贼行为,较之他的抗金复国事业,并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后人出于对岳飞的崇敬和景仰,索性三缄其口,避而不谈他经历中的剿匪一段,这段说不清、道不白的麻烦事,就连一些史书也神鬼不知地隐去了。不过,于我来说,由于当年语文课上蒙受的嘲讪,却是念念不忘岳飞的这段经历;而且对老师的批评,也是愈来愈不服气。

  说不服气,并无企图为岳飞的剿贼行为翻案之意,只是为他感到一点不平和委屈:养兵千日,用于一朝,作为一名武将,皇帝令你剿贼,你能不去吗?再说,敌军压境,国难当头,维护内部的团结和安定,创建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全民同仇敌忾,也并非大谬不然。就岳飞个人而言,对义军并没有表现出深仇大恨,因此对起义农民多未施以严惩和酷刑,特别在讨伐彭友时,岳飞敢于据理驳回宋高宗关于屠城的密谕,从而保护了千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岂非一大善事!

  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年)奉命从江州前往虔州、吉州镇压彭友等义军,途中在青泥市萧寺壁间写下一首《题青泥市壁》,诗云: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贞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身在剿匪途中,心在还车迎驾、收复中原,岳飞的这首小诗,也可以作为他心迹的一个小小佐证吧。

  四

  岳飞回朝,面见宋高宗,请求解除兵权。然而私通敌国的秦桧,按金军的密书,不杀岳飞,和议必不坚久,必欲置岳飞于死地。他指使万俟等朝官,接连上奏弹劾岳飞,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划把兵权交给岳飞。当秦桧派使者逮捕岳飞父子时,岳飞坦然大笑道:皇天后土,可表我忠心。审讯时,岳飞撕开衣服让主审的中丞何铸看其裸露的后背,只见岳母所刺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已深深地嵌于皮肤之中,而在查验罪证时又均无实据,何铸已经明白了岳飞的冤情。眼看何铸审案无大进展,秦桧索性改命死党万俟主审,进一步诬陷和罗织罪名。

  岳飞案的审讯震惊朝野,名将韩世忠获讯,十分愤慨,面责秦桧有何事实。秦桧闪烁其词,含糊作答:岳飞之子岳云给张宪的信虽然不明,但此事莫须有暞。韩世忠怒责:用莫须有暞三个字,何以说服天下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连莫须有三个字都可成为死囚定案的依据,还有何词不能加罪呢!

  绍兴十二年(1142年),是岳飞被召回京师的第二年,使金军闻风丧胆的岳飞元帅,如今成了手无寸铁的阶下囚,陷于大理狱中,苦苦地等待着无望的末日审判。而在大理狱外,处心积虑要处置岳飞的秦桧一伙,却正在加速谋杀计划的进程,急不可待地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向英雄砍去。腊月廿九日,终于将岳飞杀害。岳飞时年39岁,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于次日被冤杀。

  怀着难言的悲愤和冤屈,岳飞告别了他为之保卫的大好河山,离开了他甚至还来不及多看几眼的西湖山水,为后世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绝笔大字。一代忠良,千古奇冤,八个大字中寓含了太深刻的思考,凝结了太沉重的叹息。然而,令人堪忧的是,千百年来,思考从未淡化,叹息始终沉重,岳飞般的悲剧仍周而复始地被搬上历史舞台。

  在正义和邪恶、真理和谬误的搏斗中,作为裁判长的皇帝往往有意无意地站到魔鬼一边;当一个个勇士倒于血泊之中,酿成了一次次冤案和悲剧后,一般会得到皇帝慷慨的追谥,然而在追谥勇士的同时,皇帝却已开始寻觅或豢养下一个魔鬼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临安民众还在驱散奸相秦桧播于西湖上的臭味时,西子湖畔的葛岭,竟又扬扬得意地站出了另一个奸相贾似道了。

  岳飞被害当夜,狱卒隗顺冒死背负他的尸体外逃,将其葬于钱塘门外九曲丛祠的北山之渭,并以玉环和当时枷锁上的封皮陪殉作证。墓旁是他手植的双橘,墓碑题贾宜人墓。隗顺悉心护墓,临死前又嘱其子妥为守护。另一位公然悼念岳飞的,是他志同道合的同僚、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岳飞遇害后六十六天,冒着得罪秦桧而被问罪的风险,韩世忠在灵隐飞来峰的西侧半山上,建造了一座翠微亭,亭名取自岳飞诗作《登池山翠微亭》。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在南宋臣民不断上书和强烈的申冤声中,他颁诏为岳飞冤案平反昭雪,并在便殿接见了岳飞三子岳霖。在得悉岳飞遗骸得以完整保存的情况后,朝廷决定将其迁到栖霞岭下,按礼节改葬,谥岳武穆王;宋宁宗时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嘉定十四年(1221年),改岳王墓东侧的北山智果院为祠庙,成为沿袭至今的岳王庙。

  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为,岳王墓和墓阙之间多了铜铸的四奸跪像,后人以这种方式表述乃至发泄心中的爱憎情感。铜像铸成不久,就被对四奸怒不可遏的游人们愤而击碎,不得已改为铁铸。然而不久,四奸的头竟被齐刷刷地击落,肩背以下也都被乱石覆盖,于是不得不重铸。屡铸屡击,屡毁屡铸,算来至今已是九次重铸了。

  岳飞墓前还曾植有分尸桧,这是在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由杭州同知马伟锯而栽植的,以示将秦桧肢解分尸。分尸桧后来竟被天雷击毁,明朝史官朱之俊闻讯后,感慨系之,道:秦桧此人,铁头木身都不能保全,可见天道人心。

  西湖已经有了苏小小墓,杭州百姓喜爱这个活泼可爱的女子,然而苏小小终究不能成为西湖之光。西湖也有了一座林和靖墓,但是一位隐士对社会并无多大贡献,也不能作为城市的代表。一位名媛、一位名士,毫无疑问地为西湖平添了几分风流和才情,不过本来就娇柔的西湖,却因而更给人以弱不禁风的印象。如今岳飞来了,长眠于西湖之畔,英灵忠魂,罡风正气,这使杭州父老才真正感到自豪。

  岳坟融入了西湖胜迹,成了西湖话题中的重头文章。关于岳坟的诗文、话本、戏曲、传说,在民间广为传播,家喻户晓。人民效慕忠烈的同时,对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更加仇恨,纵然不能亲手将秦桧千刀万剐,也要将他骂得狗血喷头、遗臭万年。在这种强烈仇恨的情绪中,一则臭秦桧的故事传遍了街头巷尾:

  有一年,一位秦姓抚台上任杭州,游赏西湖到了岳坟,见自己祖宗秦桧赤身裸体,长跪坟前,备受游人唾弃和辱骂,心中老大不悦,遂命手下人趁夜间搬走秦桧铁像扔于西湖。不料次日清晨,西湖水顿变黑色,且恶臭冲天;寻湖溯源,有一处湖水不断冒泡,臭气最烈。人们从此处打捞,竟捞出秦桧跪像。跪像一捞上岸,黑泡旋即停止翻冒,但湖面仍臭味弥漫。当人们将跪像重新放置于岳坟前,那湖水也神奇般地倏然澄澈如镜,湖面荷香依然,一切都恢复正常。抚台知道是自己闯下大祸,心中着实有点后怕,再也不敢得罪岳飞、激起众怒了。

  岳飞、秦桧早已先后离去,但是敬仰英雄、鞭挞奸臣,却已不期然地成了杭州的城规家约,妇孺皆知,老少同遵。

  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裙。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

  (清·黄任《西湖杂诗十四首》之一)

  华表凌霄落照迟,一朝孤愤万年知。梨花寒食烧香女,纤手都来折桧枝。

  (清·袁枚《谒岳王墓》十五首之一)

  晚明时候,一位翰林院修撰秦涧泉来到杭州,拜谒岳坟。浏览岳飞的遗墨碑刻,缅想英雄的功业忠迹,他无法按捺对跪于岳坟前秦桧的满腔怒火,于是信笔题下一联:

  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在墓前愧姓秦。

  好一副别出心裁的佳联!然而即使在中国的百家姓中抹掉秦字,即使宋后出生的人们的名字中都不沾桧字,难道就能保证别姓另名的同类谬种不再问世?天下就能真正地实现大同和太平了吗?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