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迷途不思返

  ——隋炀帝

  一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即位的第十四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和监门直阁裴虔通等发动兵变,煽动军士攻入江都(今扬州)宫。隋炀帝换装潜逃,被捕获后,在叛军面前承认有罪于天下,要求饮毒酒自杀。遭叛军拒绝后,为免刀伤,隋炀帝自解巾带,终被勒死,时年50岁。

  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都不曾想到,历史在他们父子手上转了两个圈:第一个圈是三十多年前,当时杨坚篡夺了宇文氏的帝位而建隋,想不到他的儿子杨广最终也命丧宇文氏之手;第二个圈是二十年前,杨广攻陷南京后亲手将陈后主押上历史的审判台,想不到自己竟也同以荒淫残暴之罪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而且二人死后都谥“炀”,“炀”之义为:好内远礼、去礼远众、逆天虐民。

  天理昭彰,恶有恶报,对隋炀帝的报应姗姗来迟,但终于来了。十余年的胡作非为、倒行逆施,这个被《隋书》称为“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的天下罪人终于因恶贯满盈被历史判处了死刑。

  隋炀帝死后被葬于吴公台。唐武德五年江都太守陈棱按帝王之礼,改葬于扬州市北槐泗镇的北雷塘村。传说初选的隋炀帝葬地是蜀冈北面低丘地带的一片坡地,但棺木刚一入土,顿时雷电大作、暴雨如注,而且雷电始终在蜀冈一带盘旋回转。次日发现墓穴被雷炸开,隋炀帝暴尸荒野,陈棱遂备棺另行择地安葬。无奈天公不容,怒倾暴雨,连击霹雳,很快将隋炀帝尸体抛出棺外,墓冢也被雷击成深坑。尸体易地,雷电紧随,如是三次,坡地上先后形成了上、中、下三个雷塘。

  陈棱没想到为改葬死有余辜的隋炀帝,竟得罪了天公。但他听说雷公电母不击菩萨,如在墓茔上方置一佛像,即可保平安无事,因担心泥塑佛像经不起雨淋,就铸了一尊铁像。这一招颇为灵验,是夜雷电又至,但仅盘桓于上空而不击坟墓。后来围着铁佛建造了一座寺庙,叫铁佛寺,在“佛”的保佑下,隋炀帝陵总算保存了下来。虽然是传说,却传出了古今人民的心声。从不可一世到遗臭万年,隋炀帝是一切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值得一照的镜子。

  据说雷塘原为江南胜迹,有园林山水、亭台楼榭,但宋朝后景物均已湮灭,只剩下隋炀帝孤冢一座。随着时光流转、岁月消逝,隋炀帝墓逐渐变成了一抷黄土,孤独而悲凉地隆起于荒田之中。其上青草萋萋,周围杂树横斜。年深岁久,星移斗转,这堆黄土早已被人淡忘了,它的来历自然也无从谈起,只是凭借祖辈的相传和交代,村民们总算还没有忘记它的小地名叫“皇墓墩”或“三亩坟”。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时任浙江巡抚的扬州大儒阮元在家乡丁父忧守制时,对“皇墓墩”的来历做了一番调查,经查阅方志、寻访乡老和实地勘察,确认这堆黄土就是隋朝亡国之君隋炀帝的陵墓。于是阮元动员农民担土壅墓,并请扬州知府、著名书法家伊秉授题了“隋炀帝陵”四个古拙的隶书大字,立碑陵前。此后陵碑又毁,墓冢又成一抷黄土,看来这位暴君罪孽太深太重。清人王士禛用诗讥讽隋炀帝三度奢游,却只落得古墓荒凉:

  宝城北是上雷塘,细草青青古墓荒。

  莫笑锦帆隋炀帝,杏花杨叶两茫茫。

  今人夏云璧在《炀帝陵》一诗中,更为当年的平陈大业付诸东流而发出感叹:

  槐泗桥边一径斜,雷塘丛葬帝王家。

  平陈大业东流水,剩有垂柳噪暮鸦。

  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股怀古复古风中,作为古迹之一的隋炀帝陵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幸运地获得了修葺的机会。隋炀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除保存了石桥、祭台、神道、城垣、石阙、侧殿、墓冢等历史文物,又补建了石牌坊、陵门。嘉庆年间的那块陵碑也被扶正,并且以苍翠的松柏取代了杂乱的草木。整修恢复后的隋炀帝陵,形式独特,气势雄伟,城垣、石阙、墓冢是罕见的隋朝帝王葬式,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说来也无可非议,毕竟这是一段历史,毕竟这是一代帝王。

  有了一座虽不豪华但还算得上有模有样的隋陵,探古寻迹的游人也就随之而来。然而,零零星星的游人,冷冷落落的气氛,反而给人带来一种凄凉萧条之感。不过,对这位暴君来说,这样的待遇已经足矣。

  隋炀帝可卑和可悲的下场,在他身后一千四百年的历史长廊中不断激起回响,文史学者先后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李商隐的一首《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就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李商隐在诗中叹息道:对于一国之君的隋炀帝,为了奢游享乐,将京城的巍峨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却将芜城(江都)当作帝家。如果代表皇权的玉玺没有落到李渊之手的话,他的锦帆大概会飘到天涯海角。炀帝曾以放萤(火虫)为乐、栽柳为趣,而如今放萤处只有腐草,在鼓乐喧天的“南巡”销声匿迹后,暮鸦重栖垂杨。目睹陈后主荒淫亡国的隋炀帝,如果在阴间与他邂逅的话,还好意思再请张贵妃舞一曲《后庭花》吗?

  像所有有心报国、无力救国的咏史诗人一样,李商隐对帝王的专横和骄矜,也只能发出几声苦涩的慨叹和微弱的谴责。诗人的笔是走不进宫廷的,更无法放到皇帝的御案上。

  历史还在继续,奢游依然不绝。隋炀帝只走了一个江都,而他的后辈乾隆帝却走了整个江南,而且南游的次数比他多了一倍。在更懂得享乐和排场的乾隆帝面前,作为数度大规模南游始作俑者的隋炀帝,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

  二

  由于隋朝出了个历史上名声很坏的隋炀帝,不仅使繁荣富强而充满活力的隋王朝显得黯淡无光,而且使结束了近四百年割据局面的历史功臣隋文帝也变得黯然失色。

  隋文帝杨坚是靠杨氏的世族地位夺取北周政权而建立隋朝的,杨氏是自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门望族。杨坚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其女为北周宣帝宇文赞的皇后,580年北周宣帝死,他在关西士族支持下,以外戚身份入宫辅佐,高居相位,总揽朝政大权,晋封为随王。做了辅政大臣后,杨坚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局、赢得人心的措施,其中如吸收人才、建立新的领导班子、革除宣帝时的酷刑苛政等,同时他也向威胁其地位的宗室各王展开了攻势。

  在平定地方的军事力量和解除中央的威胁势力后,杨坚彻底控制了北周政权。581年正月,杨坚以一种上下都心照不宣的小皇帝禅位的障眼法,让人替9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写好退位禅让诏书,然后送到他的王府。他做了一番假惺惺的推辞后,才“不负众望”,穿上皇帝服装,登上心仪已久的宝座,是为隋文帝。这时的杨坚刚40岁。

  本为随王的杨坚,在称帝后就顺理成章地把新王朝定名为“随”。但细忖之后,觉得“随”字中有个和“走”同义的偏旁,是不吉之兆,为使他的王朝长存不走,便去掉偏旁,成了“隋”朝。隋朝定都大兴,后改至长安,年号也改为开皇。虽然朝代易名,但代周建隋的杨坚总感到心虚,总有人心不服的担心。因此对政事不敢有丝毫疲怠,每日晨起听朝,有时太阳偏西尚不知倦。

  文帝在位期间,一方面在政治上改革职官制度,废除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以考试取士;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简化行政机构。另一方面在经济上,他继续推行均田制,削弱豪强势力,搜查隐漏的农户,重编户籍,增加了税民,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使隋初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如何能使隋王朝长治久安?文帝苦心焦思,总结前朝教训得出两条经验:一是提倡节俭;二是严惩贪官。他自己身体力行,生活十分节俭,平时进膳,所食不过一肉。在他的引导和影响下,勤俭节约在朝廷内外蔚然成风,以致当时士人的便服多用布帛制作,不用绸缎绫罗;饰带也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文帝还教训太子杨勇:自古以来的帝王,如果奢侈就一定不能长久,你一定要厉行节俭。此外,文帝整顿吏治,派左右亲信严密侦查百官的行为,建立对官吏的考核制度。他对廉官良吏赐帛赠田、晋级加官、布告天下;对贪官污吏则严加惩处,凡受贿者就立即处死。一次文帝发觉儿子杨浚生活奢侈,多造宫室,下令抓了他。大臣杨素为之求情,文帝说:皇子与百姓须遵守同一个法律,如果不这样,岂不是要单立一个皇子律?

  在历代帝王中,文帝确是一位值得称颂的明君。他关心民间疾苦,594年关中饥荒,文帝派人去了解下情,当知道百姓在吃豆粉拌糠充饥度日时,他将这些食物出示于群臣,流着眼泪责备自己的无能,命令撤消自己日常的膳食,不饮酒、不吃肉。他还率领饥民到较为富庶的洛阳就食,命令侍卫不准驱赶、威吓百姓。遇见扶老携幼的人群,他引马让路,善言抚慰。路难走的地方,就命令左右帮助担挑的灾民通过。文帝还亲自嘉奖了齐州一位叫王伽的小官,认为他有慈爱之心、至诚待民,要官吏向他学习。

  知过即改是文帝的一大特点。文帝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酷刑,不过他本人却不完全依法办事,往往因气愤而无视刑律,随意下令杀人。大理少卿(管理司法的官署)赵绰为了维护刑律,就常与文帝产生冲突。一次,臣子辛穊为求官运亨通而穿了一条绯红色的裤子,被人告发以妖法惑众,文帝下令将他处死。赵绰据理顶撞,认为依据法律辛穊不足以定死罪,表示不能奉旨,从而激怒了文帝,下令将赵绰和辛穊一并处斩。临刑前,文帝问赵绰还有何话要说,赵绰答道:臣一心执法,不敢惜死,只是陛下宁可杀我,绝不可枉杀辛穊。文帝气得拂袖而去,但转而一想,感到赵绰以死护法,正直可嘉,立刻下令释放赵绰,也赦免了辛穊死刑,次日还嘉奖了赵绰。

  经过文帝的一番大刀阔斧的整顿改革,隋朝迅速成为一个人口众多、国库殷富的繁荣富强的国家。有了稳固的政治局面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文帝决定顺从民心、顺应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开皇七年(587年),文帝灭亡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矛头直指陈朝都城建康(今南京)。

  其时割据江南的南朝的历代小皇帝,一个个都同样荒淫无度,而且后代胜于前朝。陈后主陈叔宝更将这种荒淫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昏君怀抱贵妃张丽华及龚贵嫔、孔贵嫔等众多美女;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经常与文臣和妃嫔杂坐联吟,饮酒赋诗,征歌逐色,通宵达旦。他感叹花开花落,女人的美貌风情不能长久,并以此为主题亲写一曲《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当隋军兵临城门,陈军败报迭至朝廷,而宫中依然歌舞升平,《玉树后庭花》余音绕梁。醉心情色的陈后主,在“玉树流光照后庭”的靡靡之音中葬送江山,后世文人遂将此曲视为“亡国之音”,每经过曾经是陈都的南京,总会情不自禁地抒发伤时忧国的无限感慨。唐人杜牧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名句,宋人王安石也有“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之词。

  先锋大将韩擒虎率隋兵进入朱雀门后,在宫中四处寻找,竟不见陈后主踪影。原来这位风流皇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急中生“智”,带着张、孔二贵妃躲藏于一个名叫景阳井(又名“胭脂井”)的枯井中,被隋军吊出俘获,成为洋洋历史大观中的一大笑谈。后人杨修有诗云:

  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

  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南游江东时,来到景阳井追踪前尘,在井边徘徊思索,从被杨广斩于青溪的张贵妃,想到了为报仇复国而献身的越女西施,感叹地吟下《景阳井》一诗: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六朝如梦,形胜难凭,国家兴亡全在于帝王所为。李商隐看到北湖(玄武湖)、南埭(鸡鸣埭)这两处南朝帝王行乐之地只剩下了漫漫大水,仿佛目睹南朝各代降旗升起,兴废频仍,抚今追昔,吟下一首著名的《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开皇九年(589年),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灭亡了。自从316年西晋灭亡起,经过二百七十多年的“隔江两岸二渔翁,双钩对钓”的对峙、分裂局面终告结束。南北两朝、九九归一,大一统的中国重又崛起于东方。文帝此举成就了他的一生,历史记住了他的功绩。恰如清朝学者王夫之所评:唐帝国的昌盛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隋统一所带来的余惠。

  隋文帝这位封建帝王所具有的胸怀和品格,诚然难能可贵,遗憾的是他没有唐太宗那么荣幸,无缘得到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那样的重臣辅佐,这也许是造成他一生中多疑苛察、易受谗言所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做出立杨广为太子的极端错误决定,大概也与文帝身边缺乏智囊人物有关。

  文帝有五子,同为独孤皇后所生,他对此非常满足,曾洋洋得意地说:“前代皇帝内宠太多,往往由于嬖爱而废嫡立幼,我没有姬妾,五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必然会和睦相处,不会像前朝那样发生争夺。”而实际状况却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煮豆燃萁、同室操戈,他的儿子们为继承皇位,早已从暗斗发展到了明争。

  最受文帝与独孤皇后宠爱的长子杨勇本来已被立为太子,并参决军政大事,但他忒不争气,奢侈好色,竟至失宠。次子杨广的奢侈好色毫不亚于其兄,然而由于他善于伪装,貌似俭约,逐渐成为父母的新宠。他又与越国公杨素勾结陷害杨勇,促使文帝下决心改立太子。开皇二十年(600年),文帝废杨勇为庶人,杨广成为新的太子。

  604年文帝病重,卧于长安仁寿宫大宝殿内,杨广认为登上皇位的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商量处理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到文帝手上,文帝读后大怒,恰好他的爱妃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乘她换衣时无耻地调戏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杨广的蒙骗,拍着床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皇后误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密报,与大臣杨素、张衡、宇文述等人乘机发动宫廷政变,带兵包围仁寿宫,毫不留情地害死了病中的父亲文帝,随后又杀死哥哥杨勇。用沾着父兄鲜血的双手换上龙袍的杨广,成为隋朝的第二代皇帝,是为隋炀帝。

  三

  其实历史上背负着数不清骂名的隋炀帝,并非一个昏庸无能、毫无建树的皇帝。他碰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且遭他谋害的父皇给他安排好了一切条件,既为他准备了广袤的国土、充盈的国库和强盛的国力,又很早就着意培养他,并让他做了一次率军南下去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性表演。

  杨广被文帝封为晋王时只有13岁,除了王位外,隋文帝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胜任今后的重任,还封他为拱卫京城的并州(今山西太原)总管,并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他的辅臣。王韶的确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尽心尽力地辅佐了杨广。

  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文帝任命年仅20岁的晋王杨广为尚书令,讨伐南朝的陈。杨广与秦王杨俊、大将军杨素共同统率51万大军,以贺若弼和韩擒虎等为主将,分八路向陈都建康进发。隋军以“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的强大阵容和浩荡声势,向荒淫昏暴的陈朝国君陈后主发起挑战。其实这是一次“杀鸡用牛刀”之举。从京城出征到渡江灭陈,首尾仅用了4个月时间,但却给了军事统帅杨广一次崭露头角、尽享风光的极好机会。在平陈之后,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他杀掉了陈后主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后主等人押回京城。

  灭陈后,杨广进封太尉之职。此后,他为平定内乱和抵御外犯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开皇十年(590年),他奉命任扬州总管,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10年之后,他又北上击败突厥进犯。杨广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功不可灭,有感于他功成名就时的辉煌和被诛埋葬雷塘后的凄怆,晚唐诗人罗隐吟下一首《炀帝陵》: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上台伊始就着手大搞工程,主要是修建东都洛阳以及开凿大运河。即位后的第一年,他令杨素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二百万民夫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的新洛阳城。炀帝修建洛阳城是出于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当时首都长安位置偏西、交通不畅,影响了国家政令的畅达;而地处中原的洛阳则能有效地统治江南、控制北方,并且便于运输和储藏各地运来的粮食物资。

  几乎在修建洛阳的同一年,开凿大运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拉开序幕。炀帝在位不过14年,而开凿大运河却前后用了6年时间。6年中,他先后4次共动员数百万民众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到达余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随着各渠南北连通,一条在神州大地上绵延5000多里的水上大动脉启动,从此就大气磅礴地昼夜奔流。

  自大业元年至六年,为开发各段运河,朝廷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300多万人。再有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120万人,役死者过半。总计10余年间被征发做劳役的农民不下1000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1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不言而喻,心术不正的炀帝开凿大运河意在出游,满足自己的私欲。如同当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一样,一条大运河不知耗用了多大国力,更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性命。为满足一己之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从不考虑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代价的。历代帝王在台上的表演也许各有巧妙,而在滥用权势这一点上却概莫例外。现代诗人谢轮在他的诗——《隋炀帝和他的运河》中,形象地把运河比作隋炀帝用鞭子抽出来的作品:

  隋炀帝把他的鞭子举起

  抽下来是运河

  呻吟声翻过一页页

  呐喊声翻过一页页

  山河在仿造战车

  雨在仿造矛

  云在仿造盾

  历史是一幅盔甲

  留下了千疮百孔

  隋炀帝的鞭子深深地

  抽在土地上

  在扬州民间久久流传着关于隋炀帝修凿运河下扬州看琼花的故事。据说琼花本是隋炀帝的妹妹,是一个沉鱼落雁的美女,被荒淫无耻的隋炀帝看中了,竟欲施暴。她誓不相从,以死相抗,贞烈的灵与肉落地扬州蕃厘观,化作一朵朵美丽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琼花,隋炀帝在梦中获讯,遂生乘龙舟下扬州看琼花的念头。当隋炀帝领着千百名妃嫔和宫女浩浩荡荡进蕃厘观欲看琼花之际,明明是绽开如玉、满院馨香的琼花,却突然被一阵无名狂风吹得七零八落。隋炀帝狂怒不已,大骂“妖花作祟,不容朕见”,并下令砍伐了美丽的琼花。此后全国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隋政权崩溃,使他劫数难逃,终得恶报,因而有“花死隋官灭,看花真无谓”的说法。故事几经流播,数番加工,直到演绎到《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时,人们才算感到颇解心头之恨。

  换一个角度看,沉落在运河河床上的万千血肉之躯,却又缔造了中国古代经济腾飞的基座,为铸造中华文明的辉煌做出了贡献。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通到南方的余杭,成为一条极其重要的水运航道,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对后来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运河的出现又给位于南北交通枢纽的扬州带来了福音,从运河开通的那一刻起,扬州就开始演奏它在历史上第二次繁荣的畅想曲。晚唐诗人皮日休,以一首《汴河怀古》(之二)发表了对炀帝颇称公允的评价: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按炀帝的旨意,运河两岸又修筑了御道,并种植柳树护岸。从此碧波、垂柳、帆影和啼鸟,组成了古运河的幅幅图画,也让众多唐宋文人得以在行舟旅程中,一路上洒下曲曲诗词。唐朝诗人翁承赞以《隋堤柳》一诗描绘了一千三百里隋堤柳廊的盛景:

  春半烟深汴水东,黄金丝软不胜风。

  轻笼行殿迷天子,抛掷长安似梦中。

  唐朝另一位诗人杜牧的一曲同名诗《隋堤柳》,表现的是一幅汴河(通济渠)堤柳的图画:

  夹岸垂柳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

  自嫌流落西归疾,不见东风二月时。

  然而大运河为时人和后人带来的长远利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重大贡献,又岂是隋炀帝这个以游宴为嗜好的暴君所能想象的。

  四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德才兼备、政绩卓著而备受赞扬的。如果撇开本人的罪愆,隋炀帝与唐太宗的经历多少是有些相似的。这两位同是出身于豪门贵族的人中麟凤,在家中排行皆为老二,都是跨越了挡路在帝座前面的长兄,又抢班夺权取代了父王的位置而登上皇位的。应该说,他们人生道路的起点不相上下,而且就父亲创造的条件和时代安排的机会而言,隋炀帝更优于唐太宗。然而都死于50岁的两位皇帝,人生的终点连同王朝的命运却是天壤之别。三游江都使隋炀帝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在寻欢作乐的江都宫死于非命,而隋朝也在兴盛之年猝亡,成为历史上又一个短命朝代。贞观之治却让唐太宗留下千古美名,在他寿终正寝后的千余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而由他所创立的唐朝,也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灿烂的一页篇章。

  三游江都虽然让炀帝命归黄泉,但巡游曾给他带来过无限乐趣。在巡游中既能欣赏美景,又可享受美食,更能猎取美女,而且巡游是显示、标榜和炫耀自己的极好机会。利用皇帝的权,使用国库的钱,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除三游江都外,他还两巡塞北、一去河右、三至涿郡,并频繁往来于长安、洛阳间。据说炀帝在位14年,居京时间还不足一年。他每次出游又都大兴土木,遍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在历代帝王的“巡游大片”中,有三部最铺张、最奢华的荒唐剧,即秦始皇五次出巡、隋炀帝三幸江都和乾隆帝六游江南。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三位以巡游为嗜欲的皇帝,莫不是自恋、放恣和昏昧的典型。帝王巡游,看似无可非议,一些御用文人颂为“微服私访”,在另一些无聊文人笔下,又将此写成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流之旅;然而巡游劳民伤财的记录,令人痛心疾首,巡游败俗亡国的史实,更非危言耸听,三个帝王留下的深刻教训,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以三游江都为代表作的隋炀帝,在巡游中使尽了花招、显尽了威风,却也用尽了民力、耗尽了国库。从东都到江都的运河刚刚完工,隋炀帝就带着20万人的庞大队伍到江都去巡游。出发那天,隋炀帝和萧皇后分乘两条四层高的大龙船,船上有宫殿和上百间宫室,用金银珠宝装饰得金碧辉煌;接着就是宫妃、王公贵族、文武官员坐的几千条彩船;后面的几千条大船,装载着卫兵和他们随带的武器与帐幕。上万条大船在运河上一字排开,船头船尾连接起来,竟有二百里长。

  运河两岸,8万多名被征发来的民夫,在柳树成荫的御道上为船只拉纤,另有两队骑兵夹岸护送。河上行驶着光彩耀目的船只,陆地上飘扬着五色缤纷的彩旗。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鼓乐喧天,真是说不尽的豪华景象。路过的州县,五百里以内的都要殷勤供应,百姓被逼置办酒席去“献食”,留下的大量剩菜,就在岸边掘坑埋掉。到了江都,为了装饰一个出巡时用的仪仗,就花了10多万人工,20万人尽情游玩享乐,耗费的钱财无法估计。这样整整闹腾了半年,船队才耀武扬威地回到东都洛阳。

  这种风光的场面、华丽的排场,是隋炀帝梦寐以求的乐事,当然十分得意。为此,他还欣喜地写了一首《泛龙舟》:

  舳轳千里泛龙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辔渐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

  讵似江东掌中地,独自称言鉴里游?

  曾经亲自指挥隋军灭亡了陈朝,又亲自下令烧毁了豪华的南朝宫苑,隋炀帝本来应当从中多少吸取一点教训。然而秉性骄奢淫逸的他对此毫不以为然,反而肆无忌惮地滥用王权,将先帝为他留下的富庶国家当作尽情挥霍的资本。李商隐的《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一诗,在对隋炀帝的轻狂、残暴进行批判的同时,指出他的多次南游已耗尽民脂民膏: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曲折幽深的隋宫迷楼遗址迄今犹存于扬州,成了隋朝兴亡的历史见证;而留在吴公台下的玉钩斜更是隋炀帝暴行的罪证。玉钩斜,对这个颇富文采的名字,谁也不会与我们熟知的“万人坑”联系起来,然而这恰恰是个“万人坑”。吴公台下的玉钩斜内,残忍的隋炀帝埋下了数千名因折磨而死去的宫女,因此后人又将此地称为“宫人斜”。清诗人汪琬来到此地,目睹这片“万人坑”千百年来一直向人们泣诉着岁月无法冲走的暴君罪行,沉重地写下一首《玉钩斜》:

  月观凄凉罗歌舞,三千艳质埋荒楚。

  宝钿罗帔半随身,踏作吴公台下土。

  春江如故锦帆非,露叶风条积渐稀。

  萧娘行雨指何处,惟见横塘蛱蝶飞。

  隋炀帝建东都、开运河、筑长城,加上连年大规模的巡游、无休无止的劳役和越来越重的赋税,已经把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随着皇位年复一年地坐下去,他的天下一人、唯吾独尊心理却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了炫耀武功,大业八年(611年),他下诏征113万天下兵,集中于涿郡进军高丽。他还派人在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督造兵船三百艘,造船的民夫日夜泡在海水里干活,时间一久,从腰以下都腐烂得生了蛆,许多人因此永远倒在海水之中。隋炀帝从江都乘龙船沿大运河直达涿郡,亲自指挥这场战争。无数的船只和车辆形成了两股滚滚洪流,不分昼夜地从水、陆两路将物资源源不断地由南向北运到涿郡。几十万运输物资的民夫不堪重荷和饥饿,接连倒毙,尸体遗弃一路。民夫死亡太多,耕牛也被征发拉车,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第一次征高丽,隋军兵败于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及平壤城(今属朝鲜)下。次年隋炀帝再度发兵围攻辽东城,这时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杨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乱”,便乘机起兵反隋。后院起火,迫使隋炀帝从辽东撤军。杨玄感兵败身亡后,隋炀帝下令追究,共杀3万余人,流徙6000余人。大业十年,隋炀帝第三次发兵进攻高丽,由于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

  最早(大业七年)在长白山首举义旗的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以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反抗官府,歌曰:“……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砍头何所伤。”农民起义很快在山东、河北的广大地区成燎原之势,隋朝江山摇摇欲坠。醉生梦死的隋炀帝,对外面的情况并非全然不知,不过他不愿正视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现实,身边的佞臣也不以实情相告,谎称造反的农民“渐少”。

  掩耳盗铃的言行,毕竟只能自欺欺人,江河日下的形势,已经不允许隋炀帝停留在北方了,于是他准备弃东都洛阳逃往江都。即使处于山雨欲来、风声鹤唳的险境,这个出风头成癖的皇帝仍念念不忘令江都造龙舟送到东都。大业十二年七月,隋炀帝从东都去江都,出发时,接连三个官员上表谏阻,却均成刀下之鬼。

  对于隋炀帝来说,第三次“南游”已不再是逍遥游,他的龙舟已经驶进人生的末路。晚唐诗人杜牧在《隋宫春》一诗中指出:

  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

  亡国亡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

  大业十三年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预感末日将临的隋炀帝在江都越发荒淫昏乱,命王世充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他表面上是在宽慰萧皇后,实际上是其内心充满恐惧,常引镜自照,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为防万一,隋炀帝身上总带着毒药,随时准备自杀,免得被抓后遭折磨。不过死神来得比他预料得早,丧钟的敲响也在他意料之外,令其猝不及防。隋炀帝没用上自带的毒药,但也没受什么痛苦,他被勒死了,或许在断气之前他会感到不大好受。

  愚狂、顽梗、骄矜和昏聩,是隋炀帝的特点,但这些特点绝非他的专利。翻开史书不难发现,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登上至高无上宝座、掌握叱咤风云权柄的帝王们,几乎很难幸免这种致命的传染,甚至连“一代明君”唐太宗的晚年也为之感染。

  时至今日,个中原因早已不仅是书本探讨,而且尽为寻常百姓所知。然而,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顽症,看清了是否等于解决,了解了是否意味治愈?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