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是潮汕人,人杰地灵的潮汕久有经商的传统,出过不少巨贾名商,最有名的莫过于李嘉诚。黄光裕出生在汕头一个叫凤壶村的小山村,虽然周围城镇出过不少名人,但他所在的凤壶村却小得可以,人口不过300人,也没有出过什么商界强人。
黄光裕小的时候,母亲会经常给他们讲一些祖辈做生意的故事,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母亲姓曾,据说曾家的祖上在泰国从事过很大的生意,经营布料、糖、鱼、豆等,那时曾家在泰国很有名气,和如今黄光裕的名气一样大。在泰国谁要挂曾家的招牌,他的生意就会火起来。
黄家有四个兄妹。黄光裕本名黄俊烈,1969年出生,大哥黄俊钦比他大3岁。大妹妹叫黄秀虹,小妹妹叫黄燕虹,分别比黄光裕小4岁和6岁。由于村里可耕地很少,一家人的田地加在一块也就二亩左右,加之当时黄光裕兄妹年纪尚小,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很困苦。全家主要的收入,就是靠母亲到外面做一些小买卖,赚取每月十几块钱的微薄收入。家里三天两头出现断粮或者没有钱的情况。兄妹之间从小感情很好,甚至互相之间连粗话都没有说过,为的是不让劳累的父母再为他们操心。
与大哥黄俊钦的内向、文静不同,黄光裕从小显得活泼、淘气得多,是当地的孩子王。但他一般不会主动去惹是生非,如果别人欺负到自家人头上来,就会跟人家去拼命。有一次,黄光裕在村口的沙土堆上和几个男孩玩耍打赌,其中有一个男孩老是输,他恼羞成怒地指着站在一边的黄秀虹说:就是因为有你这个臭女人在这里,害得我特别晦气。还不到十岁的黄光裕火冒三丈,跟他对打了起来。那个男孩不是他的对手,只得掉头往家里跑去,黄光裕紧追不舍,直把这个男孩赶到他家床底下仍不肯罢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兄妹四个分外体恤成天忙累的父母亲,每当大人不在家时,哥哥就负责喂猪,弟弟负责打扫卫生,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等大人回到家时,家里的事情已经被打理得很好。
孩子们从小知道父母赚钱的不易,有时看到门口有人来卖水果等好吃的东西,他们从来都不向母亲说要买。每当春节,母亲都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可他们从来都不用掉,等年过完了,几个孩子又都把钱全还给母亲。为了分担家里的沉重负担,常常一到节假日,兄弟俩还经常到附近的乡镇街巷,去收一些塑料瓶子和旧书报卖,运气好时一天可以赚个两三块钱。少年时期的黄光裕,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农村,到城市里面找口饭吃。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的经济政策还不是很明朗,地下经济已冒着随时可能踩雷的危险蓬勃发展起来。广东开风气之先,很多人都投入了经商的浪潮之中。1985年,19岁的黄俊钦高中毕业,而16岁的黄光裕则还没有读完初中,和许多潮汕人一样,他们决定出去闯一闯。黄光裕的母亲虽然十分担心,但没加丝毫阻拦,并从外面借高利贷给兄弟俩做本钱。
对于多年前的这次选择,黄光裕后来说,仅仅是考虑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有的人靠读书出去,有的人靠当兵出去,而自己选择的是经商。在他为生计而苦苦挣扎的青少年时期,他是断没有设想过有一天也能成为众人仰羡的大富翁。
就这样,黄光裕和哥哥带着从老家筹措来的4000元钱,选择了内蒙古作为自己的第一站。
最初和同时代的大量广州、福建商人一样,他们从事贸易——在内蒙古寻找商机,然后通过潮汕、深圳、广州的厂商关系,倒腾买卖小电器的生意。兄弟俩背着大旅行袋,装满了收音机、电子表之类的东西,从广东背到北方去卖。那时做这种生意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倒卖电子商品在当时还是属于投机倒把的违法行为,是当时政策不允许的。所以母亲在家里成天提心吊胆,生怕两个儿子出事。
不幸的是,担忧后来变成了事实——黄俊钦不久便出事了。那次是在呼和浩特,黄俊钦和另外一个人带了1000多块钱的货过去卖。也很凑巧,另外一个伙伴那天突然得了急性肠炎,跑到医院看病。结果警察把黄俊钦一个人给逮住了。警察指着那堆东西问黄俊钦,这些货是谁的?黄俊钦沉默了片刻,然后承认都是自己的。后来东西被没收了,人也被扣押起来。
黄光裕曾经透露,当初的这些贸易活动其实是最简单的商业活动,比如内蒙古的一个商人要100台电视机,但当时是卖方市场,一般无法弄到。如果你正好知道另外一个商人有电视机,这个生意就可以做了。
黄光裕并没有在内蒙古待很久,仅仅一年时间,他就认为内蒙古的市场太小,他想找一个更大的城市。他问自己的哥哥,周围的城市哪个最大,黄俊钦告诉他是北京,黄光裕就决定到北京看看。
1986年早春,在春节还没有来到的时候,黄光裕只身前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