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卖方市场上,国内家电厂商是有货不愁卖,家电厂商享有独占的定价权,在价格方面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当时国美要想拿到货,就得靠打点关系,并且受尽了白眼。随着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化,供过于求的制造商再也不处于独占的强势地位,他们逐步出让部分定价权给经销商,反过来,又会指责经销商挤占了他们的资金和利润。
针对制造商的指责,苏宁董事长张近东曾这样辩驳过:定价权不在我们。欧美定价由超市决定,但国内定价在生产厂家。从家电价格来看,不存在渠道挤压厂家,不是靠渠道就能够把价格搞下去。供应商与我们是伙伴关系,只不过是渠道商冲在前面。我觉得提出渠道商挤压厂家的人并不真正了解我们行业,我们做出了很多,但是很多人不理解。我觉得很委屈。
零售商的盈利模式无非分为经销差价(沃尔玛模式)、渠道收费(家乐福模式)、供应链管理(无限挖掘潜力,是目前全球最热的概念,美国等发达国家做得较好,而我国的物流成本高于发达国家)及内部管理。
零售商的上游是制造商,强大的制造商轻易不会给太多价格上的让步,而下游是终端顾客,又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甚至有团购、批发等现象的出现,价格提升更是难上加难。夹板之中的零售商,需要想其他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盈利。
零售商是要赚钱的,企业只关心这一年赚多少钱,各种方式都可以,并不一定要设固定名目。原来的进场费是能打入盈利的,如果现在按照供应商的要求,实现零进场费,那么零售商就只能采取压低供应商的供货价格,或者提高返点的方法,来弥补这部分费用,当然,如果零售商不愿意,那就只能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
所以,零进场费对于供应商来说可能有些好处,就是多了一些选择余地,更灵活了,略微改变零供关系。现在国美要做的,就是将对供应商的费用从以往经营过程中产生,改变到合同过程中产生,也就是让所有费用合理化。
在国美的迅速扩张中,涉及不同门店收取进场费用是否合理。不同门店的经济价值不一样,如北京安贞店和洋桥店、双井店与玉泉营店……地理位置的不同,人流量的不同,决定了其经济收益的不同,怎么定位便成为国美头痛的问题。
过去国美在管理上非常粗犷,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大可以理解为统一收取进场费。对于强势供应商,国美让其自己挑有利的摆放位置,但实际上国美也并不太愿意这么做,因为谁都会挑好的,余下不好的给谁?为什么一楼的大厅会给手机制造商?为什么一进门的位置总会是诺基亚?这些都有管理的因素左右,有经济价值的区分。
其中最成功的合作要数沃尔玛和宝洁,宝洁跟沃尔玛说,你随便给我一个地方都可以,你随便给我一个地方布置商品,我都可以做大。所以沃尔玛也不要宝洁的任何进场费。
商业的奇妙之处正是在于,明细账单很容易算,但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实在是很难估摸。归根结底,零进场费也只是对利益进行重新切分,商业本质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