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光头黄光裕

  在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大卖场出现之前,中国家电销售的主要渠道,是各地的百货商场和厂商自己建立的各级销售公司。随着连锁大卖场的快速发展,传统渠道逐步萎缩。家电连锁商制胜的法宝,是通过直接从厂家大批量采购,取得较低的进货价,再以较低的零售价销售,从而赢得市场。

  因此,有人说家电连锁商是厂家恨得牙痒痒、消费者却个个喜欢的价格屠夫。

  黄光裕总是透出点痞气,当他渐成业界议论的焦点,他干脆理了一个光头。谁是谁非,毁誉参半,对黄光裕生存法则的描述,都近乎凶猛。

  2005年3月,在上海,国美2005年战略合作高峰会上,面对国内外家电厂商,黄光裕高调以光头形象出现,并在会场作主题发言。黄光裕当时遭遇现金流紧张的质疑,与国际国内大供货商的关系比较微妙。看到光头黄光裕时,令人十分惊诧——黄光裕是不是要豁出去,是不是要耍商业流氓了?

  或许,黄光裕是想削发明志,以表达自己经营国美的信心和决心。

  这个耗资近300万元打造的家电业内最高规格的会议,令本土品牌掌门人竞相亮相,集体高规格露面。他们之中,有美的集团董事会主席何享健、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侯松容、江苏新科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秦至尚、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勇、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殿甫、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美的制冷家电集团总裁方洪波、厦华电子股份公司董事长郭则理等国内200多位家电大鳄。

  不仅如此,众多的洋品牌企业也趋之若鹜,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木元哲、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家用电器本部总经理松岛忠信、伊莱克斯(中国)电器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唐佳敦、NEC通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卢雷以及摩托罗拉、东芝、西门子、三洋、夏普、索爱、三星、飞利浦、LG电子、柯达、JVC、诺基亚中国区掌门等也悉数出席。

  一时间,上海滩群豪云集,龙头荟萃。这场由一个企业举办的略具联谊色彩的会议,使得春意渐浓的大上海热闹非凡。其规格之高,效应之轰动,在中国商界,实属罕见。

  如此豪贵会聚的大盛宴,唱主角的却是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轻人。更为扎眼的是,这位年轻人一反常态,竟以光头出场。

  一时间,满场光辉聚于一顶,令人倍感炫目。这位年轻人就是人称国美教父的黄光裕,此时,他只有35岁!

  而黄光裕的发言,则更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声音虽然不高,但锋芒却慑人心胆:

  过去18年中一直没有机会与高手过招,我们的目标是2008年进入全球500强,销售额达到1200亿元,把触角伸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如果他们(外资家电连锁巨头)的家电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国美也随时准备进入欧美市场。

  如果你们的生意失败了,不要怪罪中国!

  在场的新闻记者都注意到了一个事实:黄光裕语惊四座之时,在场的洋巨头不仅毫无不满之色,而且还频频点头叹服。

  一年之后的2006年8月,黄光裕做客新浪网,不再是光头形象,他梳着正常的发型,谈论的主题是国美并购永乐,一副赢家表情,言谈神采飞扬,一扫过往的暴戾之气。

  用20年的时间,黄光裕打造了家电连锁业的一个奇迹。凭借对信息和反应速度的偏执,起步阶段的国美将家电零售变为一种货如轮转的游戏,将具有僵硬进销体制的国营家电卖场远远甩在后面,当展开全国扩张时,国美每到一地都遭到各种疯狂的抵制和封锁,打架,闹事,但国美顽强地在一个个城市站住了脚,并且迅速改变了当地家电销售业态,将平均价格拉下1/5.

  这一切,源于黄光裕身上的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以及抓住机会就出击的偏执狂态度。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