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跟风炒作,不惜一切做大规模?还是步入理性,抛弃规模与恶性竞争?也一直是困扰张近东的问题。黑咖啡是张近东的选择,也不喜欢加糖,正如他所选择的行业,浓香与苦涩是味道的全部。
与张近东对话,很难感受到他的激情。他的欲望、抱负和野心总是被他谨慎的话语体系所掩盖,中庸得让人怀疑。即便偶尔出现惊心动魄的表述,也总是被他紧跟其后的但是、然而所化解。理性是张近东说得最多的词汇。
苏宁与国美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以苏宁方面的话来说是血缘不同,基因不同。在规模上,国美完成对永乐、大中等连锁巨头的合并后,其门店和销售量都大大高于苏宁。国美无疑也是网点数量最多的,国美占据了北京、上海等标志性重点城市,从而为后续发展建立起强大的辐射中心。
企业文化上,与黄光裕的个性相似,国美多年的发展历程,养成了一种强硬、霸气的特质,其勇猛、敢冒险,频繁攻城略地的行事风格和野心,而苏宁则更体现的是温和与稳扎稳打。与国美还未站稳就抢跑的扩张模式相比,苏宁每到一地夯实基础后,再打桩的策略更利于其后续的发展,并随着未来网点布局的完善,其自建的物流体系、ERP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苦练内功的效用,将日渐显示出强大的杀伤力。
国美管理上重控制,如根据2007年1月10日的数据显示,黄光裕夫妇拥有国美电器股份达68.26%,其余的主要被几家投资基金所控制,而与此相反,苏宁电器更倾向于与人分享机会,董事长张近东慷慨地将不少股权赠与部分高管。
面对美乐合并以及国美黄光裕的强势作风,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沉默。自从并购永乐后,黄光裕与永乐董事长陈晓就俨然成了好兄弟,而无时无刻不缠绕着这对好兄弟的张近东随即成了两人的常用题材。
2006年7月25日,国美、永乐宣布合并当天,发生了永乐员工出走到苏宁的事件,而苏宁其后又趁机宣布在上海大规模招聘,此举引起国美、永乐强烈不满,认为竞争对手是恶意挖角,发出声明称:两家合并后,他们在上海的门店、销售规模占市场总额的80%,将联合抵制其他竞争对手。
合并消息发布当天,黄光裕称,新国美加起来将相当于竞争对手的3倍。6天后,黄光裕高调宣称未来将并购苏宁,即使创造条件也要合并苏宁,有媒体还宣称黄光裕放言要打到苏宁与国美合并为止。此后三天,被媒体问到有无进展时,黄光裕笑称,大家还在探讨,还没有明确意见。
如果说并购苏宁只是黄光裕一个随意的玩笑的话,他的另外一处随意却让张近东吃尽苦头。2006年7月31日,黄光裕向媒体直呼,苏宁股价虚高。不知是受到美乐合并影响,还是黄光裕的有意打压,随后四天苏宁市值蒸发逾16亿。而这一论断使黄光裕迅速摆脱了过往的阴影——在最高峰时A股上市的苏宁市值一度高于国美和永乐在香港的市值之和。
黄光裕的做法终于引起苏宁的恼怒,一直对此事冷处理的苏宁总裁孙为民开始炮轰黄光裕。孙为民认为这里存在一个阴谋问题,是对方在资本市场上对苏宁施加压力。他指责道:黄光裕此次自编、自导、自演不是一个偶然性事件,完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地针对苏宁。苏宁将不排除以法律手段维护企业、投资者、社会各界的利益。与当初的国美并购永乐一样充满了悬念,这样做纯粹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股价高低应该由投资者来判断,黄光裕公开评说不但有失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公信力,而且用市值虚高的误导来影响股票价值。
孙为民在国美与苏宁之间划清了界限,称苏宁要誓做百年品牌。他表示,苏宁与国美的血缘不一样,苏宁是原生型的民营企业,并在国内主板上市,而国美是境外资本,因此基因不一样,理念也不一样。从并购的角度看,没有任何共同基础。孙为民认为,同行竞争对手要结伴,不要结盟,并且保持协同竞争。
针对黄光裕抨击苏宁股价虚高,孙为民还罗列出一系列数字予以回击:从股价看,国美市值为155亿港币(合159亿元人民币),苏宁市值为165.6亿元人民币,大于国美电器市值。苏宁2004、2005两年缴纳所得税达2.73亿元,而国美、永乐同期所得税相加也只有2.1亿元。苏宁对国家的贡献无疑比国美、永乐大得多。
面对苏宁的愤怒,国美方面则表示,是媒体夸大了黄光裕的话,并希望不要伤了双方的和气,而黄光裕的手机一直转由移动秘书接听。声音大、敢判断、敢放言的优势使国美并购永乐后迅速赢了针对苏宁的第一场战役——口水战。
这一时期媒体鲜能听到张近东的声音,与黄光裕的桀骜不驯迥异,张近东一贯低调,颇有些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味道。张近东称,行业需要更加理性,苏宁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未来会按照过往思路继续,不会因为对手改变而改变。看起来,这种沉默和理性似乎又在展示着张近东内心非同寻常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