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富翁团队

  2007年1月22日,苏宁电器当日市值突破500亿元,大略相当于国美的2倍。张近东个人身家更由此超过165亿元,一举超越了国美电器董事长黄光裕同期的160亿港币。当然,苏宁的国内发行价格在当时的股市行情下是有些虚高,不过,活生生的数字再配上媒体的大肆渲染也着实让国美郁闷了好一阵子。

  在国美,控制权牢牢抓在黄光裕的手上。国美上市之初,黄光裕个人掌控着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鹏润约97.2%的股份。黄光裕绝对处于强势地位。相对而言,苏宁则没有国美那么强烈的个人控制,张近东早年当过教师,外界评价其为人谦和。似更愿意与人共享机会和发展。

  上市后的苏宁第一大股东为张近东,但是张近东并没有独享富贵,他慷慨地将不少股权赠与苏宁高管。苏宁派驻各地分公司的老总实际都拥有该分公司的股份。水涨船高,随着苏宁股价的攀升,直接间接持有苏宁股份的高管,他们中财富最多的超过3亿元,最少的也达到2000万元。

  在北京苏宁、浙江苏宁、广东苏宁、上海苏宁等控股子公司中,张近东均慷慨分出10%~25%不等的股权给予公司总经理。作为公司元老之一的孙为民,通过持有江苏苏宁电器有限公司18%股权,间接持有苏宁4.5%股权。有一大批跟随张近东打天下的元老和骨干,也一飞冲天成为了千万富翁,苏宁不仅慷慨地将不少股权赠与高管,就是派驻各地分公司的老总实际都拥有该分公司的股份。

  苏宁上市后,在分享机会之外,张近东更乐于与人分享舞台。张近东对手下比较信任,也愿意给人机会,由此,苏宁的人才成长很快。张近东手下孙为民、金明、陈金凤、赵蓓、丁遥等人才汇集,可谓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同时,充足的人才储备,也为苏宁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较而言,张近东积聚了更多的人气,苏宁的企业治理更为完善。

  也许正因如此,苏宁的管理团队一直比较稳定。我从来都没计算过我个人的财富,同等条件下,苏宁股权的分配优先考虑给管理层以及员工。张近东一直强调上市后的苏宁是社会化的苏宁,而不是他个人的苏宁。

  在自己的企业里,张近东也是位很让人害怕的老板。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张近东一旦出现在公司的电梯门口,里面的人便会纷纷让出来。张近东还曾笑称,原来上海永乐家电的董事长陈晓也问过他这个问题。

  一般出现这个情况,肯定是张近东与公司客户在一起。从礼仪上来讲,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员工同客人抢电梯吧。张近东解释说。但这个小小的举动,却从侧面反映出张近东温和的表面下强悍的作风。

  不受制于别人,是张近东作为渠道商强硬的另一面。张近东说,他不赞同渠道为王的说法,霸道的供应商他遇到了很多,但中国能够成为家电制造基地,却与渠道的强大密切相关。所以,建立自己的渠道,才能让国产品牌不再受制于别人,发展出自己成熟的全线产品。

  尽管苏宁早就提出了家电连锁发展的模式,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却落在竞争对手之后。张近东将这种现象归结为苏商严谨保守作风的弊端,但这并不代表苏宁的内功比别人差,许多家电连锁商的信息系统都借鉴了苏宁的经验。

  张近东认为,对行业来讲,无论是广告,还是会员制及各类促销都不是核心竞争力。他说:对于苏宁来说,这是市场的需要,不是某种企业优势。

  别人做得的不代表苏宁不能做,这是不断提高的过程。但目前整个行业过于放大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些事情,使得原本正常的企业经营策略变成炒作。不过,张近东也承认,虽然苏宁与国美差异很大,在企业理念、追求和产品销售结构、网点布置及经营效率等都不同,但国美有很多优点值得去学习,所以始终不敢懈怠。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