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大中电器迈上第24个发展台阶,它通向百年老店。这样的雄心赫然列在大中的企业目标中,事态却已斗转星移。张大中的退隐之心,早在几年前因为和永乐的合作而为外人所知。
老成持重的张大中走的是与别人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当黄光裕走出北京四处扩张时,张大中谨慎地认为需要精耕北京这块市场,专注于家电零售。他一直非常本分地遵从着有多少钱,做多大生意的原则来发展企业:发展方向与企业的能力、文化有很大关系。有500万元可以做500万元的生意,有5亿元可以做5亿元的生意。我们在北京已经有一定份额,所以想继续将这个份额做大,也要根据自己的控制能力和资金能力来发展。
但是张大中的谨慎和内敛,在对手频频发力的行业背景下,就未免显得过于保守了。
2001年的张大中,对于大中电器在什么时间向外地扩张,还没有一个时间表,他觉得北京市场就比较大,而且竞争对手越来越少了:原来竞争对手有几十家;2000年前后,对手还剩十几家;到2001年时,他的对手就只剩下国美一家,当时苏宁在北京还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力。
一直到了2002年,张大中才开始想要迈出北京,但初步的扩张计划只限于华北地区。我们并不急于求成。
在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看来,大中其实已经错过了良机。大中扩张的脚步,足足比国美、苏宁晚了两三年,而且步伐还很慢。
从2002~2004年,随着企业规模的上去,大中电器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也开始不完善了,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问题相继暴露出来。另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言堂、决策随意性过强等普遍性问题,在大中电器也有。此时张大中则过多地沉浸在快速增长的店面数量和营业额上,他当时甚至简单地认为,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大中电器即可以发展成所谓的中国第一商团。
2004年12月11日,根据中国入世承诺,中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对外资开放。一直为国内连锁企业所掌握的家电连锁市场也抓紧时机跑马圈地,随之而来的是更为残酷的价格大战,整个行业利润非常微薄。国外家电连锁企业的经营利润率在15%以上,而国内仅有3%~4%,民族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整合资源短期内别无他途。张大中认为,此阶段的家电连锁业已经表现出很多不理智的做法。在他看来只有行业整合才能优化行业竞争环境,并最终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而当2005年,大中开始发力要将网点进一步扩大到全国时,才发现国美、苏宁等早已经抢先一步占据了各个主力消费城市,并进一步占据了这些城市里的黄金地段,留给他的空间已经很有限。
张大中的保守,还体现在财务方面。跨地域扩张必然需要大笔流动资金投入。有位与张大中熟识的人透露,当他与其就融资话题数次进行沟通时,张大中的态度却始终并不积极,总是说,很多基金找我,不急!
虽然从2002年以来,张大中也一直希望大中电器可以走入资本市场,但一直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在很长时间里,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就在大中电器深耕北京市场,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纯利润2亿元的同时,另外的三家家电连锁企业却已经对其形成了合围之势。2004年6月7日,国美电器借壳中国鹏润完成香港上市;2004年7月21日,苏宁在深圳A股上市。这两家成功上市的家电连锁企业,携资本市场的资金优势在全国上演了一幕更为疯狂的跑马圈地开店比拼。
2005年11月14日,甚至连上海永乐也在香港成功上市。而此时,门店数量排名四大之末的大中,却仍在本土和本色中滚打。
此时,大中电器虽然也开始了全国连锁的布局,但全部依赖自有资金的发展难免捉襟见肘。张大中已经意识到,已经不可能靠以往的单打独斗求发展了。
早在2002年,大中、永乐等5家区域性连锁家电企业就已成立了中永通泰,进行联合采购以对抗国美、苏宁的扩张态势——这个联盟一度参与企业达到了17家。后因种种原因,该同盟在2004年前后分崩离析,但大中与永乐之间仍然是眉来眼去。
此时,美国家电连锁业老大百思买向大中伸出了橄榄枝。能够获得美国人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的张大中而言确实是极具诱惑。
但张大中最终还是选择了和永乐合作。
2006年4月,北京大中和上海永乐的合并盟约拉开了中国家电连锁强强整合的大幕。此时的张大中希望此举能完成自己4年多来的夙愿——上市。百思买购大中不成,转而完成了对南京五星的控股。
行业格局正如张大中所预估的那样发生着改变。大中电器如果能够借道上海永乐,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北京大中就可以完成国美、苏宁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完成的资本市场突破。
但上海永乐经营状况的不佳,使得这场看来结合南北优势的天作之合成了泡影。
2006年7月25日,国美宣布并购永乐,11月22日双方正式合并,2007年1月31日永乐从香港联交所正式退市。
这是经历多年商战的张大中最艰难的时刻。连续经历中永通泰和大中永乐两次联盟的失败,大中已经错过了全国布局的最佳时机。
与其盲目发展不如收缩战线,张大中毅然选择了退守北京市场。这个有着25年商业经验的北京人,意识到自己的最长处正是了解北京、熟络北京人的生意经。作为北京市家电连锁的领头羊,大中所掌控的超过50%的家电市场才是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据地。
应该说,张大中的谢幕心态也就是近几年才萌生的。早在2005年时,张大中还显得如年轻人般充满雄心壮志。那一年是大中电器的巅峰时期,其在北京市场的60多家门店垄断着北京近50%的家电市场份额,超过了国美和苏宁的总和。那一年张大中还初步确立了向全国扩张的思路,最多时能有10多个考察团队在全国各地选址布点。
不过仅仅两年后,张大中就已经无心恋战。可以说,国美、苏宁、永乐相继上市带来的庞大资金优势使张大中开始意识到家电连锁行业的玩法已经不一样了。而与永乐合作失败、国美永乐合并则使张大中彻底产生了出售大中电器的念头,并首次对外放风要择优而合。
张大中对大中电器还有一个最大的苦恼,就是人才短缺。多年来,张大中形成了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事无巨细全都亲力亲为。大中电器内部至今没有一个成规模的管理团队和人才储备,更别提类似国美或苏宁的核心智囊团队。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没有一个得力助手的张大中开始感到疲惫。
内在的问题不断与外在销售的绚烂形成了鲜明对比,家电业惨烈的竞争以及资本市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更使得意图安享晚年、退出江湖的张大中不想继续在这个市场上耗费更多的心力了——不如趁着企业声势犹存,赶紧卖个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