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章 近乡情更怯——唐朝诗人、书法家贺知章

  一

  刚刚看罢题为往事情怀——浙大金相热处理专业64级同学毕业四十周年返校聚会的光盘,眼前还浮动着老同学们一张张历经沧桑而熟悉的面影,耳边还萦回着解说员一句句略带感伤的朗读声音:

  四十年前的今天,我们最后一次回望西湖山水,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从浙大出发,与同学相约北上、南下、东去、西往,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人生之路。那时候,我们是那么年轻,那么纯真;那时候,我们的头顶蕴藏着准备献给祖国的乌金矿,胸膛裸裎着等待人民开垦的处女地。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感慨地吟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沉重诗句,从东西南北中如约来到母校,与曾经一起度过五个春秋而又阔别经年的同窗好友见面相聚。当我们久别重逢,不由得发出深深感叹:我们的华年不再,已一个个变得老气横秋;我们的鬓发满堆着岁月的霜雪,面颊叠进了生活的艰辛。

  断桥未断孤山在,归客重游旧日湖。

  十里柳廊莺作画,三秋桂海月描图。雷峰塔重埋蛇女,玉泉波平跃鲤鱼。魂萦梦牵弦歌地,华年无觅欲何如?

  重返杭州,又见西湖。远归的游子虽不复是风华正茂的绿鬓青年,而西湖却美丽如初,依然垂柳飘秀发,依然碧波闪明眸……

  久居客地,重返母校,心中能不感慨!阔别经年,又见故友,心中能不欣慰!

  离走时英姿飒爽,回来时鬓发染霜,唯有无改的乡音诠释着不变的深情;亦悲亦喜的半生经历,有苦有甜的千般滋味,也尽在无声胜有声的不言之中。

  此景此情,不由得使我又想起传诵千年的归乡曲——贺知章的两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读着《回乡偶书》之诗,想着一位耄耋老人倾注于诗中那种拳拳的游子归心和殷殷的乡土情结,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图画:一位远道归来的皓首银须老者,在一条小巷口下了马车,顾不得掸去满身的仆仆风尘,急匆匆地走向小巷深处,引起在巷口嬉耍的一群孩童的注意。孩童们好奇地围住了这位陌生老人,面带天真的笑容,七嘴八舌地询问: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

  老同学重逢聚会之后,我从杭州回到家乡绍兴小憩数日,趁便到贺知章遗址一行,缅怀先贤。就我所知,贺知章在绍兴有两处遗址:一是学士街;二是贺秘监祠。古越后人为纪念唐朝大学士贺知章,将一条他回乡后住的行馆所在小巷定名学士街,这是因为贺知章曾任过集贤院学士的缘故。贺秘监祠或俗称湖亭庙,是贺知章读书的故地,相传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郡守莫将在这里重建逸老堂,以祀贺知章和李白;乾道五年(1169年)又为太守张津重修;宝庆三年(1227年)太守胡矩再一次重新维修。

  一夜,茶余饭后,星稀月明,踏着清凉的月光,我在学士街上徜徉。不知什么时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学士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改名为劳动路了。思忖一番,觉得改得也蛮在理:一个臭老九,又是封建官僚,有生之年已经够春风得意了,死后居然还在家乡留下了永久纪念,是可忍,孰不可忍!

  后来我才被告知,学士街并没有改名。但随之又听说,贺知章还是没有逃过严惩,他的秘监祠所在地保佑桥河沿被改为劳动路了。

  学士街怀古,难免触景生情。屈指算来,从上省府杭州念书起,自己离家已经四十多年了,除五年大学生活外,其余岁月都是在京城度过的。绍兴驻京联络处曾经编过一本书,介绍了部分有成就的在京绍籍人员,我也有幸入册,此书称赞我们这些绍兴人奉献在京华,为家乡增了光。说奉献倒不假,说成就,对其他老乡也许是实,但对我来说,则是胡诌了。扪心自问,两鬓斑白,一事无成,自己不过是苏小妹讥讽的何德何能,敢求布施的疯道人而已。

  从学士街回到住地,竟难以使感伤的心情平静下来,索性坐在案前,步《回乡偶书》韵,不知山高水低地写了两首《回乡有感》:

  少小离家老不回,百无一用已身衰。当年壮志何方觅?且看乌篷镜中来。

  光阴荏苒空度多,锦绣年华半消磨。红豆白发游子意,引领遥望镜湖波。

  二

  贺知章(659~744年),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在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37岁时中进士,以后一直在京都长安任职。贺知章在京城做官长达半个世纪,官运颇为亨通,累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唐天宝元年(742年),84岁的贺知章向唐玄宗上表请求还越州故乡,唐玄宗欣然同意。因为贺知章做过太子宾客,是太子的老师,为给他送行,朝廷上下动员,煞有介事。当朝皇帝李隆基亲自写诗《送贺知章归四明》,郑重其事地作了序,并根据贺知章的要求,赐他镜湖剡川一曲,又命太子李亨(后来的肃宗)率满朝文武官员为其送行。送行者中,有三十七人之多写了《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其中贺知章好友卢象升的诗曰:山阴旧宅作仙坛,湖上闲田种芝草。

  辞农五十载,今日复东归,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可以说是风光十足。贺知章受此殊荣,究竟缘起何处?仅是当朝皇帝意在尊师、敬老抑或爱才吗?其实,真正原因只有皇帝心中有数:贺知章辞官回乡,是上疏请度为道士的。道教的祖师爷李耳与唐朝皇帝是同宗,道教在唐朝是备受尊敬的,因此请度作道士的耄耋老人贺知章受此荣耀待遇,当非偶然。

  在同代、同乡的文人中,享有如此高的规格和待遇,贺知章也许是受之无愧的一枝独秀了。与他同代的忘年之交李白,一生坎坷,他四访绍兴,都是自费旅游。孙子辈年龄的诗人元稹,则属贬官,谪居于绍兴。宋朝的同乡陆游,几度罢官归乡,最后闲居在家二十多年。明朝的徐渭更是蜗居小城,落魄一辈子。

  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初,贺知章回到了梦萦魂系的家乡山阴,自号黄冠道士,又号四明狂客,落户在鉴湖剡川一曲的道士庄。无官一身轻的贺知章,在如诗如画的稽山镜水优哉游哉地安度晚年,尽享乐趣。从他在《采莲曲》中溢于字里行间的欣喜心境,可以想见他是多么喜爱青山重叠、碧波映照的鉴湖: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以鉴湖为归宿,自然是贺知章的幸运,正如元朝诗人李孝光在《鉴湖雨》一诗所云:当时贺老狂复狂,乞得鉴湖此生足。然而接纳了贺知章,却又何尝不是鉴湖的荣幸?始建于东汉的鉴湖,看不尽的湖光山色,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惜的是游人寥寥,墨迹不多,颇逊风骚。好端端一个鉴湖,恰如独守空房的闺中少妇,目送一年又一年春江花月夜的流逝,实在有负于大自然的赐予。东晋、南朝时期,王、谢两族才子在此留下了一些诗文,只是数量不丰,难成气候。及至唐朝,太平盛世,涌现了大批诗人,他们游山玩水,浪迹天涯,越中自然成了他们的垂青之地,于是鉴湖不再寂寞了。

  可不是,宋之问来了,孟浩然来了,李白来了,杜甫来了。少小离家的贺知章也来了,尽管姗姗来迟,可是既来之,则安之,干脆在鉴湖之畔住下不走了。他一住就住到死,虽然为时不长,却留下了悠长的回响,拨动了一批诗人的心弦。在他仙逝以后,寻访者、瞻仰者、怀古者接踵而至,有了贺知章与剡川一曲的话题,诗就好做了,诗人不远千里来游览鉴湖,也就变得兴趣盎然了。一时,鉴湖居然文采斐然,唐诗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离家长达半个世纪的诗人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善谈笑,好饮酒,有清谈风流之誉,为时人所倾慕。他既理政事,也做文章,更以草书名世,不仅在官场,而且在文人圈子中,都有广泛的朋友和影响。遗憾的是贺知章是个不谙商务的文人,如果他能从前辈范蠡即陶朱公那儿学一点商经,凭他在京城长期服官结下的众多人脉关系,也许早就可以未雨绸缪,为他的养老之地鉴湖建造豪奢别墅的筹款。尤其是辞官临行前夕,皇帝、太子以及文武百官为他举办的那场盛大欢送宴会,无异给鉴湖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宣传,足以不失时机地以开发鉴湖、建设家乡为由,筹集一笔为数谅不会太少的款项。

  绍兴父老真诚、热情地欢迎这位载誉归乡的大文人,当朝皇帝赐给他的只不过是一角鉴湖,绍兴人却毫不犹豫地将八百里鉴湖改名为贺家湖、贺鉴湖,意思是整个湖都是你贺知章的了。相形之下,家乡人对后辈陆游似乎有点不公了,仅为他在鉴湖三山故居旁留下了一汪小小水池,称为陆家池,虽然陆游对鉴湖的感情比贺知章更深。不过论辈分,他当然不应该和老前辈计较,更何况经过五百年的房地产开发,寸土寸金的鉴湖地价早已上涨十倍百倍了。不管怎么说,古越先民尊贤敬祖、海纳百川的高超见识和广阔胸怀,对古往今来那些急功近利、目光如豆的商贾和权贵们,应该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在有限的最后岁月中,贺知章为家乡父老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诗文墨迹精品。尽管这位著名书法家的墨迹保留不多,然而他的珍贵墨迹《龙瑞宫记》摩崖石刻(共12行,每行15字,共计180字),竟仍奇迹般地保存于绍兴胜景宛委山景区的飞来石刻文中。

  贺知章回乡不到一年,终因年老体衰,溘然长逝。去世之后,到道士庄寻访和瞻仰他故居的文人络绎不绝。首访道士庄的当数贺知章挚友李白,以后朱放、朱庆余、温庭筠等也相继作访,直到唐王朝覆亡前夕,还有诗人到越中寻古,其中就有古稀之年始及第的五老榜之一曹松。宋朝以后的著名诗人,泛舟鉴湖,怀念狂客,留下许多绝妙诗词。其中有:

  若耶溪水云门寺,贺监荷花空自开。我恨今犹在泥滓,劝君莫棹酒船回。

  (宋·苏轼《送钱穆父出守越州绝句二首》之一)

  太守湖成坐鬼责,后代风流属狂客。狂客不长主鉴湖,唯有渔人至今得。

  (宋·王十朋《鉴湖行》)

  贺监湖光才半曲,缥缈三山,倒影分为六。

  (明·祁彪佳《蝶恋花三山霁雪》)

  黄冠人已遥,一曲亭何处?行尽柳丝乡,只有黄鹂语。

  (清·陶元藻《生查子·泛鉴湖》)

  千年不忘道士庄。不论从诗品还是人品评价,贺知章都是一位值得称道和应该纪念的诗人。可惜的是,由于道士庄的早年湮圮,这位狂客仿佛已从许多现代人的心目中消逝了。

  三

  中国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贺知章与李白结为莫逆之交、忘年之交,正应了这句老话。两位诗人相识,与其说是贺知章的荣幸,不如说是李白的幸运。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在会稽道士、诗人吴筠的推荐下,兴冲冲地来到长安,等候唐玄宗召见,希冀一飞冲天、大展宏图。这位书生气十足的诗人,纵然壮志凌云,才气横溢,但他哪里会想到侯门似海,帝王在天,凭他一个没有功名的年轻诗人,如果朝中无人,即使侥幸朝见皇帝,说上三言两语,对前程又何济于事?使李白没有想到的是,一到京城就得到一位诗人高官的赏识,此人就是当时位居太子宾客显位的贺知章。

  贺知章与李白第一次相见在长安紫极宫。尽管比贺知章小42岁的李白,只不过是一个卑不足道的外地布衣,然而爱才若渴的贺知章竟闻其名,首访之。不要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就是今天,一个外地青年贸然造访一位德高望重且素不相识的京城高官,不用说连门也没有。像贺知章这样在长安做官数十年的高官,名气很大,结识的达官贵臣更不知有多少,而他却谦恭地首访李白,自然使年轻的李白受宠若惊。

  李白诚惶诚恐地向贺知章呈上他的力作《蜀道难》,贺知章展开诗文阅看,从第一行诗句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所迸发出的大气磅礴,深感面前这位青年深不可测的才华,读未竟,称叹者数四,最后惊讶地对李白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老把李白赞为谪仙人,即被贬到凡间的仙人。自此被人称诗仙的李白,也就不谦虚地自称臣是酒中仙了。

  两位诗人,一老一少,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贺知章即邀请李白对饮畅叙,但恰好手头无钱沽酒,就毫不犹豫地解下随身佩戴用以显示官品级别的金龟,要人去换酒。金龟换酒的举动,深深感动了李白,李白对这位真挚、豪爽、年高德劭、虚怀若谷的贺老更倍加敬重。由于贺知章的奖掖,李白名倾一时,唐玄宗对他也颇为器重。

  自古以来,人们津津乐道于伯乐相马、慧眼识英雄。至于良马能否得遇伯乐,英雄能否被某个权贵的慧眼看上,那就全凭运气或机遇了。李白有造化,他先在吴筠的指引下得以初出茅庐,乍到京城,又遇上了爱才又识才的贺老。在群星灿烂的长安立足成名,靠名气尚不够大的吴筠显然是不行的,我猜想大概吴筠将李白介绍给老乡贺知章,才有了贺、李的见面。李白之所以能一举成名天下知,其中当然有贺知章的推荐和宣传之功。

  《儒林外史》中有一段范进中举的故事,在科举场上搏击二十多次的范进,由于水平太高,写下的是天地间之至文,历届主考官都无法看懂,因此次次名落孙山。最后一次,碰上暮年登第的主考官周进,出于同病相怜的恻隐之心,再三阅读考卷,才发现了范进的文才。可见,古代的科举考试,如果无人荐举,再不做些手脚,空有满腹经纶也不见得能通过公平竞争而登科。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曾博得观众一片喝彩声,罗锅刘墉得以进入官场,不是靠他的锦绣文章,而是凭他高超的围棋棋艺,博得了乾隆皇帝的欢心。在中国古今政坛上,这样的例子太多,我们已见怪不怪了。

  唐朝有一位略具小名的七绝诗人朱庆余,是绍兴人,于826年进士及第。在应试前,他写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的七绝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乍一看,此诗是叙述新娘婚后翌晨拜见公婆前的心态,其实是请当时官居水部员外郎的名诗人张籍作伯乐,推荐自己顺利中选。诗中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自己的诗文比作梳妆画眉,写得委婉含蓄,竟成为唐诗中上乘之作。有趣的是张籍阅诗后亦酬答了一首:

  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他将朱庆余比作在镜湖采菱的越女,相貌姣好,歌喉圆润,一曲菱歌,可抵万金,远胜那些穿丝着绸的齐女。可见,朱庆余成为良马而上市,与伯乐张籍举荐有关。

  然而贺知章的赞誉,对本性自傲的李白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使他更加目中无人了。目中无其他人也许还好商量,但千万不能没有皇帝啊!李白偏偏不自觉地犯了这个忌。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受到玄宗皇帝的亲自接见,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应当说满足了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心愿。然而这位怀有远大抱负的谪仙人,决不甘于做一名歌功颂德、奴颜婢膝的御用文人,从而终究为皇帝、权臣和贵戚们所不容。郁郁寡欢的李白,在长安的三年中,很多时间是在与贺知章饮酒吟诗、排遣愤懑中度过的。在他失意的时候,又是这位当年发现和奖掖他的伯乐,给他以安慰和支持。

  闻讯贺知章即将告老还乡,李白深情难舍,写下了一首《送贺宾客归越》,表达了他对贺知章的情谊和后会有期的心愿。诗云: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贺知章回乡不到一年,仙逝道山,由于山高水阔,李白并不知道。李白在747年来到越中,特地到鉴湖道士庄寻访贺老,直到此时才知道贺老去世已经一年多了。李白怀着惆怅的心情,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其序曰: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暞,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诗云: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李白念念不忘贺知章对他的真挚情义,在以后的《重忆》一诗中,又一次对贺知章的逝世表示深切怀念:

  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

  金龟换酒,诗仙相会,在文坛留下了千年的赞诗和佳话。宋朝秦观《望海潮·越中怀古》词云:

  狂客鉴湖头。有百年台沼,终日夷犹。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州。

  宋朝楼明《题贺监像》诗云:

  不有风流贺季真,更谁能识谪仙人。金龟换酒今何在,相对画图如有神。

  明朝徐渭《贺知章乞鉴湖一曲图》诗云:

  镜湖无处无非曲,乞罢何劳乞赐为?幸有双眸如镜水,一逢李白解金龟。

  四

  在京城长达半个世纪的官宦生涯中,伴随着贺知章消磨那沉闷、寂寥岁月的挚友,是诗和酒。贺知章做了五十年京官,最终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他是幸运儿,因为他生逢其时,正是国泰民安的盛唐时期,当朝皇帝也宽宏大量,比较好应付;加上他是舞文弄墨的,虽然身在宦海,却又悄悄地站在海岸边,尽量不让自己的双脚陷入权力争斗的旋涡。

  但是这偏偏又是他的不幸,服官盛世,生活优裕,思想不免脱离人民。他无法经历李白的人生险途,不能理解杜甫的悲愤呐喊,甚至连孟浩然的失意心态,他都没有体验过。因此,他只能成为写点郊庙乐章和奉和御制诗的诗人,一个御用文人。如果命运给贺知章的人生道路上,哪怕安排一抔小丘或一方小塘,或许还能逼他多吟出几首绝唱。然而,他连这点福分都没有。

  本来贺知章是有条件成为大诗人的,从流传于世的一些情感亲切、想象奇妙、朴实无华和清新通俗的佳作中,不难一窥他的功底和风格。《回乡偶书二首》以有问无答的对话和一去不返的怀想,引起了空谷回响的叹息,历来都被选定为唐诗中的精品。另一首绝句《咏柳》也备受赞赏,诗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他的细致观察和奇特想象下,装点江南胜景的婀娜垂柳,竟然成了仪态妩媚的小家碧玉,令历代文人赞叹不已。除庙堂文学作品外,贺知章的其他诗文留下不多,但仅见的作品中也有一些积极向上的。他在《送人之军》一诗中,以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的词句,表达了一个爱国者对戍边卫国的关切之情。

  令人不解的是,贺知章如此了解和器重李白,两人又结下忘年之交,而且李白为他写过多首情长意深的好诗,难道他不屑一复吗?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唯一可以接受的解释是,贺知章的作品多已散失,事实也的确如此。贺知章既工文辞,也擅草隶,性旷夷,善谈说,醉后挥舞笔墨,顷刻间写成好文章。但他秉性豁达放旷,对自己的诗文墨迹视同玩物,从来就疏于保存。他的墨迹与诗文一样,留存于世的很少。贺知章的草隶十分出色,一张纸寥寥十余字,写毕就被抢走,得者如获珍宝,而他自己却并不在意。

  贺知章以草书名世,他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时人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余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一诗中将贺知章喻为王羲之,唐诗人卢象则将他喻为王献之,在《送贺监归会稽应制》一诗中云:

  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

  开元初年,贺知章与吴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也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海录碎事》也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他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文人墨客,多半是茶侣酒友。有了这些文化人作招牌,里巷茶室,村野酒肆,也就堂而皇之地诩为大雅之堂。后人有好事者创立了酒文化、茶文化的理论,这样,酒与茶和一般饮料如可口可乐、健力宝相比,就不是并起并坐、同一个档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贺知章和醉八仙中其他人都是酒文化的创始者。

  初到长安的杜甫,目睹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诗兴顿发,写了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饮中八仙歌》。对其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贺知章歌曰: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中眠。醉眼蒙眬的贺知章,骑马犹如乘船,跌进井里准保熟睡不醒。在欢快谐谑的气氛中,表示了对酒仙旷达纵逸性格的赞赏。然而,贺知章虽然酩酊大醉,但醉后属辞,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另有人说他:每醉必作为文词,初不经意,卒然便就……使醒而复书,未必尔也。

  既同为四士、又共列八仙的贺知章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而且他们还是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个醉翁经常结伴同游,相携同乐,举杯痛饮,在酒酣耳热之际挥洒书法。贺知章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施宿《嘉泰会稽志》)。

  人们尊贺知章为酒仙,因为他是名人、文人,否则就被贬为醉鬼了。在酒仙的笔下,酒当然是不可少的话题。贺知章的诗文中也不例外,如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都是一些酒诗,可惜多已散佚。而名士轶闻,却又成了后人的诗材画题,陆游在《题张几仲所藏醉道士图》诗中云:

  千载风流贺季真,画图仿佛见精神。迩来祭酒皆巫祝,眼底难逢此辈人。

  足见贺知章和陆游两位前后酒仙心有灵犀一点通,彼此遥相呼应了。

  酒与文,在贺知章身上,如同灵与肉,真正融为一体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