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群雄割据,诸侯争霸,春秋无义战,这已经成了定论,历史老人没有给春秋时代一点温和、宽恕的脸色。不过,不管这位老人愿意不愿意,春秋的霸主和君王们,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故事、典故和成语。其中,最后一位短命霸主越王勾践,由于一段卧薪尝胆的传奇经历,竟成了后人一直称道、颂扬的千古风流。
今天,卧薪尝胆已成为广为引用的成语。《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对此成语做了如下诠释: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越王勾践在春秋末年编导并主演了一部传颂千秋的历史连续剧,延续了整整二十年。剧名就是为人所共知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是贯穿于这部历史剧中的一条主线。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兵败身亡。两年后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大举伐越,越王勾践败北投降,与妻子一起被押送到吴为奴,在牛马般地伺候吴王三年后被释归国。归国后的勾践立志报仇复国,在整整二十年中,身先士卒,劳身苦心,富国强兵,重整旗鼓,等待并创造着举兵反攻的机会。勾践最终率领越军亡吴,夫差亦被赐剑自刎。
寒来暑往二十年,勾践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他尽情地挥洒了古今君王中罕见的不达目的誓不休的超人意志!
星移斗转二十年,勾践招贤纳士,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凝聚九州能人之智慧,激励全国军民的斗志。他卓绝地创造了古今战役中罕见的以弱胜强、以精神战胜物质的典型战例!
越王勾践成为历代帝王传记中的精彩篇章,卧薪尝胆精神也成为中国文明史册中的经典一页。
后人对越王勾践的推崇,当然不是因为他的霸业和争霸举动,而是他的报仇雪耻、自强不息的精神。凭借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多次抵御外来侵犯、反抗异族统治。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长存不衰的根源之一,也演绎为绍兴古城性格的主体。
绍兴性格的形成,虽然也得惠于绍兴的天然山水,但大抵还是源自越王勾践,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的精神和行为,言传身教了百代后人,仿佛形成了这座古城不成文的城规,或者称之为市民守则。明朝末年的爱国文学家王思任,历数两千余年在绍兴养育成长的历代志士仁人,呼出了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的铮铮箴言。千百年来,弹丸小城绍兴涌现了一批批向外来入侵势力和封建黑暗社会宣战的不屈斗士,形成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磅礴气势,在百里鉴湖、千里钱江掀起了阵阵狂澜。
可笑的是,勾践却没有教育好自家的子孙,勾践之后的越国君王,从鹿郢、不寿、朱旬、翳、诸咎、无余文、无颛、无疆,到末代王余善,都没有多少才能和作为,其中不乏窝囊废。不过这也怪不得勾践,翻开古今中外的史书,在王孙公子、纨绔子弟中,有能耐和出息的,可以说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然而胡作非为者,则是不胜枚举。纨绔子弟们无数令人难堪的实例和佐证,使得其列祖列宗在九泉之下也会深感内疚和不安。
二
吴越之战的主角当然是越王勾践。凭借在春秋末年编导和主演的一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著名历史剧,使这位小国国君在诸侯群中脱颖而出,跻身于中国历代名君的行列。
夫差即位吴王后,日夜练兵以图报父仇。勾践闻讯,企图先发制人,于公元前494年仓促兴师伐吴,不料遇到吴军顽抗。越军在夫椒之役中被杀得大败亏输,狼狈逃窜。吴军紧追不舍,勾践率残部退守会稽山,处于吴军的重围之中,成了瓮中之鳖。情势危如累卵,越大夫范蠡建议勾践卑辞厚礼,忍辱求和,以求留得青山在。根据两国订立的城下之盟,勾践带着妻子赴吴为质,范蠡随行,由越大夫文种代理国事。在吴三年中,勾践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吃的是粗粮,睡的是马厩,蓬首垢面,执养马之事。为博取吴王信任,他甚至不惜亲口尝其粪便观测其病情,以示自己的忠心。
身为一国之君,被掳敌国为质,犹怀复国大志,行韬晦之计,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实在非一般帝王所为。历史上兵败国亡而被敌军所掳帝王并非绝无仅有,然而如勾践那种表现者或许是独一无二了。五代的南唐后主李煜是个才子,亡国降宋做了俘虏后,成天长吁短叹,昨日刚哀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今日又悲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一前一后的两个小国国君,都沦为阶下囚,却有天壤之别的思想和表现。至于在靖康之耻中被掳掠的徽、钦二宗,在金国敌营为乞求一口猪食狗粮,苟延残喘,活得比猪狗还可耻。可见后人推崇勾践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勾践更让人瞩目的亮点,还在他被释返越之后。
三年过去了,勾践的恭顺、谦卑赢得了吴王的好感。其间,勾践指使范蠡大肆贿赂吴国大臣伯嚭,又派他返越选美女西施、郑旦进献吴王。这一切努力得到了回报,勾践终于获准被释放回越。回国之后,勾践立志报仇雪耻、兴邦复国,开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伟大而艰辛的历程。在两位卓越的大夫文种、范蠡辅佐下,他采取了一系列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重大改革措施,如招贤礼士、兴农安民、奖励生育、加强军训等。使越国人民备感振奋和深受鼓舞的是,以勾践为首的最高领导阶层,以身作则,与军民同甘共苦。据载,勾践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重味,衣不重彩,非其亲手种者不食,非其夫人所织者不衣,与百姓同其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大的榜样自然莫过于最高领导了。
在身体力行的同时,勾践又劳身苦心,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激励自己夜以继日地奋发工作。他唯恐自己回国后过起君王生活而消磨了报仇复国的志气,于是在迎恩门(今绍兴西郭门)外,面向吴国建造了一座简陋的箭楼作为自己的住所。夜晚他在柴草堆上枕戈而卧,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同时不断自问:你忘掉亡国之耻了吗?以此时刻提醒自己,毋忘国耻!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两个十年过去了,越国终于迎来了兵精粮足、国强民富的大好形势。继公元前482年和前478年两度连败吴军后,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率领越军攻破吴都,将吴王逼上姑苏山。战败的夫差乞求越王,表示甘作越国附庸,但老谋深算的勾践却冷冷地说:从前老天爷把越国赐给你,你不接受;现在老天爷把吴国赐给我,我不敢拒绝。走投无路的夫差沦落到连当奴隶的资格都没有的地步,只好以自杀结束了骄横荒淫、好大喜功的一生。传说他在临死前用布蒙面,说是到了地下无颜再见一再向他苦谏却被他赐死的忠臣伍子胥。唐诗人胡曾在《咏史诗·吴宫》一诗中写道:
草长黄池千里馀,归来宗庙已丘墟。出师不听忠臣谏,徒耻穷泉见子胥。
吴越之战的大戏,当然不是凭勾践的单枪匹马就能上演的,何况他一度还身陷虎穴,连自由都失去,又怎能登台当主演?但是由于勾践海纳百川,接纳了来自楚国的使臣文种和范蠡并予以礼遇,使这两位栋梁之才不仅在越国留了下来,而且成为勾践的股肱之臣。在国家存亡、民众生死的危急时刻,他们两人默契合作,一起艰难地维系和支撑着这场大戏,使之连续演出二十年直至完美谢幕。
越王勾践兵败国破,被迫携妻及大夫范蠡入吴为质以后,众望所归的文种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代替越王主持国政。接受重任的文种,在两年多国无君王、朝不保夕的岁月中,领导臣民渡过困难的同时,又奔走于吴、越两国之间营救勾践,促成勾践夫妇和范蠡获释返越,从而揭开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伟大事业的序幕。勾践回国后,令范蠡处理内政,让文种考虑伐吴大业。
在勾践兴国灭吴准备阶段,范蠡主持内政,制定国策,策划建设,训练军队,实际上集国家计划、经济、建设、国防重任于一身。两千多年前范蠡在越国策划和实施的重大方案,甚至影响了整个古越绍兴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他对越都迁址和选址的建议与决策,足以看到他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勾践信任范蠡,委以重任,范蠡以发展农业、增加人口为基本国策,同时促进渔牧生产和抓紧军队训练,竭尽全力,操劳国事。
深谋远虑的文种,毫无保留地向勾践献出了克敌制胜的九术,成了勾践兴越灭吴的战略方针和战术措施。九术是文种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呕心沥血地思索和整理出来的,是他智慧与谋略的凝聚和总结。通过九术的实施和运用,勾践取得了凝聚人心、团结人民并振作报仇雪耻精神的效果,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吴王夫差淫而好色和得意忘形的习性与心态,不费一兵一卒就悄悄地包围和俘虏了这位称雄一时的霸王。
如果越王勾践在演罢卧薪尝胆和报仇复国的传奇剧后就卸装下台,或者在经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又攻破姑苏古城后就悄然淡出,那么他将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伟人。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勾践怎能走出帝王的围城?在灭吴后他立即北上徐州,逐鹿中原,做了春秋的末代霸主。从此他骄矜庆功,一意孤行,专制帝王的本来面目暴露无遗。
聪明的范蠡善于察言观色,借口辞行,离开越国遁迹于烟波江上;而愚忠的文种不听范蠡忠告,还死心塌地地为越王效劳,不幸在范蠡出走后的次年就被勾践赐剑自尽。这一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故事,让清诗人张裕钊读后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写了一首蕴涵哲理的《咏史》诗:
功名富贵尽危机,烹狗藏弓剧可悲。范蠡浮家子胥死,可怜吴越两鸱夷。
走的走了,杀的杀了,勾践大权独揽,可以随心所欲了,但他从此也失去了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当然不再有可与他纵论国策的大臣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灭吴八年后,他也郁郁而死。
大功大过,大喜大悲,如此强烈地集中和反映在越王勾践的身上。作为春秋时代乃至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物,勾践一生的所作所为,实在不失为历史上一面不可多得的镜子。遗憾的是,在一片鼓乐喧阗、歌功颂德声中,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越王勾践晚年重大过错的追究和剖析,致使后代帝王一个个地重蹈覆辙。
历代中国帝王,熟谙历史、博览古书的不在少数,对勾践的史迹岂能不知,但是能做到以史为鉴,真正从勾践的功过得失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的又有几人?卧薪尝胆的行为,也许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绝,没有哪个帝王会那么傻乎乎地去仿效了,然而勾践晚年留下的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顽疾,却几乎传染了一代代的后世帝王,成了他们概莫能外的通病,而历代频频发生的兔死狗烹、浮云蔽日的可悲事件,更令人痛心疾首。
尽管勾践的晚年有如此重大过错,而且因此也屡遭后人谴责,但他所编导的这部历史剧,仍然是历代文人骚客诵歌不绝的题材。尤在外侮入侵的亡国之秋,看到当朝皇帝的含垢忍辱,苟且偷安,有志之士总会想起越王勾践的大智大勇。因此当南宋诗人汪元量和元代画家倪瓒先后访问越中,登上越王台时,亡国之痛的凄凉情感油然而生,在此先后写下了两首怀古伤今的词调:
越山云,越江水,越王台。个中景、尽可徘徊。凌高放目,使人胸次共崔嵬。黄鹂紫燕报春晚,劝我衔杯。
古时事,今时泪;前人喜,后人哀。正醉里,歌管成灰。新悲旧恨,一时分付与潮回。鹧鸪啼歇夕阳去,满地风埃。
(宋·汪元量《金人捧露盘越州越王台》)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元·倪瓒《人月圆》)
三
卧薪尝胆、报仇雪耻讲的是人的故事,越王勾践的传奇;与之一起诞生的姐妹篇则是酒的故事,绍兴酒的传奇。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这部越王灭吴兴国历史剧中,酒是贯穿始终但却是没有形象和台词的重要角色。
无论在史书的记载中,还是在人们的印象中,酒往往被视作不祥之物。翻开任何一本辞书或字典,对酒字的注释也差不多非贬即斥:亡国不外酒池肉林所致,败家总与酒色财气有关,酒肉朋友绝非患难之交,酒囊饭袋犹如行尸走肉。在今天,可憎的酒更成了千夫所指的罪物:正是酒,酿造了无数交通事故,损伤了人们身体健康,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而假酒的出现,使酒成了伤天害理的祸首。
其实,这是对酒的偏见和误解。人之初,性本善,而酒之初,又何尝不是物本祥?只不过在于它的主子是谁和怎样支配它罢了。在中国历史上,多少战功赫赫的骁将和才思滔滔的文豪,与酒一生为友,结下了不解之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诗人王翰的一曲《凉州词》,豪放地讴歌了战士与美酒的崇高、纯正的友情。诗仙李白是著名的酒仙,酒是他须臾不可分离的良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在《月下独酌》,自得其乐,有了酒,才有了其如此神奇的灵感和奔泻的才思。
勾践的兴国大业,给了酒一次机会,使之在历史上建立殊勋并留下美名。聪明的勾践,从为质入吴前夕在浙水告别群臣,到灭吴称霸后在文台与众卿庆功,前后整整二十年间,成功地把家乡臣民喜爱的绍兴酒,毫不吝啬地用于最关键的时刻和最重要的地方。浙水的送别酒、生育的奖丁酒、宫中的韬晦酒、出师的投醪酒、文台的庆功酒,都起到了人所不能及也无法替代的作用,酒成了对越国君臣和军民雪耻复国的激励、团结和胜利的象征。
人们都熟知战国时期燕太子丹送别壮士荆轲于易水之畔,荆轲悲歌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义无反顾地奔赴秦国的悲壮故事。但在此之前,勾践偕夫人和大夫范蠡入质于吴,群臣送行于浙水之上,大夫文种代表群臣向越王勾践两次献酒并致《越群臣祝》二词,君臣共饮,各述其志,互勉互励,深情感奋,同样是悲壮的一幕。《越群臣祝》词曰:
皇天佑助,前沉后扬。祸为德根,忧为福堂。威人者灭,服从者昌。王虽牵致,其后无殃。君臣生离,感动上皇。众夫哀悲,莫不感伤。臣请荐脯,行酒二觞。
大王德寿,无疆无极。乾坤受灵,神辅翼。我王厚之,祉佑在侧。德销百殃,利受其福。去彼吴庭,来归越国。觞酒既升,请称万岁。
勾践从吴国获准回越国后,利用酒做了两篇大文章:其一是吴越之战的结果,使越国人口骤减,劳力、兵源短缺,为此,勾践奖励生育,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看来,酒在当时还是贵重奖品。其二是为了懈敌,过去曾在宫中沉湎宴饮的勾践,回越宫后表面上仍表现为饮酒作乐,暗中却积极聚集复国力量,以韬晦之计使夫差信以为勾践胸无大志、一蹶不振,也便放松了警觉。七百多年后的三国时期,有一则著名故事,谓曹操煮酒论英雄:屈居于曹营的刘备,在后园种菜浇灌,如同市井小民,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一日,曹操邀刘备对饮时,一语道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失惊落箸,借一阵响雷说明自己胆怯,巧妙地迷惑了曹操而掩护了自己。在虎视眈眈的强敌面前,刘备的韬晦之计也算用到了家,称得上勾践的一名高足了。
以酒攻心,众志成城,历史上著名的箪醪劳师故事,就是勾践的成功创作。经过二十年的准备,勾践决定出师伐吴,父老向他献酒。他把酒倒于河的上游,与将士们一起迎流共饮,于是士气大振、斗志百倍,为出征攻吴做了最激动人心的战前动员。后人感念此举,就把至今犹存于绍兴城南的这条小河称为投醪河、箪醪河或劳师泽。宋人徐天事对此举深为感动,来到河边,缅想往事,写下《箪醪河》一诗:
往事悠悠逝水知,习流尚想报吴时。一壶能遣三军醉,不比夫差酒作池。
在率兵灭吴、逐鹿中原并完成霸王之业后,勾践班师回朝,威加海内。为与群臣庆功,他在文台大摆酒宴,痛饮作乐。在群臣高呼万岁的欢腾雀跃气氛中,大夫文种又一次作代表两次上前敬酒,并致《祝越王辞》,曰:
皇天佑助,我王受福。良臣集谋,我王之德。宗庙辅政,鬼神承翼。君不忘臣,臣尽其力。上天苍苍,不可掩塞。觞酒二升,万福无极。我王贤仁,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佑千亿。觞酒二升,万岁难极。
酒的功能、酒的威力、酒的感染、酒的激励,在这场青史长留的于越雪耻复国战争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和发挥,也因此留下了千古美谈。
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自称宋逋臣的宋末遗民诗人柴望,以秦望山头勾践墓为题,吊古伤今,追思霸越,北望故国,哀悼南宋,写下了这首感念时局的《越王勾践墓》。
秦望山在绍兴城正南,也名南山,为会稽山中的群山之冠,相传因秦始皇登临此山以望南海而得名。从秦望山山麓至峰顶,悬磴孤岩、径路险绝、怪石嶙峋、澈流不竭,明朝理学家王阳明曾以初疑步入画图中形容山色之佳,并诗云:
秦望独出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飞泉百道泻碧玉,翠壁千仞削古铜。
柴望以为勾践墓在秦望山中,其实有误。对于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去世的勾践,其墓恐怕早已湮灭,寻找也是徒劳,如真要找,也只能听凭传说,拜托考古学家去按图索骥了。而秦望山上真正有历史价值的是曾建于此的于越国都大越城,除了记载和传说外,至今这里还有不少足以佐证的古越遗址。
越国国名全称于越,简称越,是远古时期南方古老民族越族的中心,越族的居住地就在宁绍平原。一万年以来,沧海桑田,宁绍平原沉为浅海,越族人被迫逃命疏散,一部分迁徙到浙西、苏南,成了勾吴国的先祖;一部分流亡到海外日本、越南等地,世称外越;而多数退避到会稽、四明山区,成为后来的于越先民。
于越国的开国君王是夏禹后嗣、禹的六世孙少康之庶子无余,因奉守禹祀而受封于越,封地就在会稽山一带,而国都大越城则在南山即秦望山。但越国真正建都却是在勾践从吴国放回后,公元前490年,范蠡奉勾践迁都平原地区之令,在山阴建成国都,并在城中卧龙山下建成一座周围三百七十步的山阴小城,小城内建有王宫。山阴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城中城,如同北京城中的紫禁城。虽然论规模和气派,山阴小城与紫禁城相比,就如同小泥鳅和大鲵并排站在一起。然而在八百年的紫禁城面前,近二千五百岁高龄的山阴小城,连同孪生的绍兴城,应该都称得上是白发长髯的老前辈了。
山阴小城的核心是卧龙山,又称龙山,因优美的山势蜿蜒于小城西北缘,状如卧龙,故而得名。又因越国大夫文种葬于山上,另名种山。清康熙皇帝南巡时,驻跸于山,赐名兴龙山。但当地百姓习惯称之为府山,这是由于龙山也是历来府治所在。绍兴城不大,但却拥有三座鼎足而立、林木葱茏的历史名山:府山(卧龙山)、塔山和蕺山,而府山是其中之首,不仅因它最高、最大,而且由于自春秋到现代两千多年来绚丽斑斓的古越历史文化,在这里沉积得最丰实和厚重,特别是悠悠二千五百年的越国遗迹弥足珍贵,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
庄严、静穆地肃立在府山上的几处古越遗迹,包括越王台、越王殿、望海亭和文种墓。越王台、越王殿均非越国旧筑,都是在国难深重、国运危厄之际,为使人们记住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精神,激励国人同仇敌忾,抵御外侮、收复失地而集资建造的。越王台是郡守汪纲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兴建,越王殿则是近在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建成的。后者已称不上古迹,但它仍不失为古越遗迹,而且有意义的是,周恩来因抗战机缘于1939年3月回到故乡时,曾在越王殿召集抗日救国座谈会,并做了长篇抗战演说,成为两千余年后对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伟业的沉重反响。
望海亭建在府山最高峰,唐时在越国飞翼楼遗址上改建,据说古代由此可远眺大海。飞翼楼是越大夫范蠡所建,高十五丈,用以瞭望敌情。从飞翼楼到望海亭,在两千余年间屡圮屡建,亭名也多次更易,一直保留至今。唐诗人元稹任越州刺史时,州宅就在府山山脊,自夸住于蓬莱,茶余饭后,登临望海亭,举目环顾,人烟城郭一览无余。在怡然自得之中,他信笔作诗盛赞古亭,诗云:
海亭树木何葱茏,寒光透折秋玲珑。湖光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
位于绍兴市东北隅的蕺山,也是座资深名山,相传因勾践采蕺于山而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别业就在山麓,故又称王家山。史载越王采食产于此山的苦味蕺草,意在自励,是卧薪尝胆的又一举措。但在民间传说中,勾践采蕺之举,则是一段君民患难与共的动人故事。据说为了渡过饥荒,勾践带头巡山尝草,竟中了毒,也许因此感动了土地菩萨,蕺山上突然绿草如茵,草里又生出小花,虽有鱼腥味,但不涩口,而且割后马上又长。越国人民就是靠此野草渡过了饥荒,大家就称它为饥草(又称鱼腥草),日久变音为蕺草,山也被称为蕺山了。
不言而喻,蕺山自然也成了历代文人凭吊越王勾践、感念古越霸业的地方。蕺山不如府山高,但位于当年的城乡分界处,登山远眺,一面是鳞次栉比的屋宇,一面是河道纵横的绿野,一山之隔,古城与水乡泾渭分明,自成一种难得的风光。明末清初两位诗人毛奇龄和朱彝尊曾先后登临此山,从蕺山联想到山下王羲之的戒珠寺和山上勾践的遗迹,吟下以蕺山为题的诗文:
古殿依嵯峨,春风似永和。龙归华藏远,僧把戒珠多。旧巷看巢燕,清池想浴鹅。前山曾采蕺,霸业近如何?
(毛奇龄《蕺山戒珠寺》)
石磴层层上,凭高四望同。君王遗迹在,寂寞古亭空。绿水人家外,青林岛屿中。昔年生聚日,辛苦旧江东。
(朱彝尊《登蕺山亭子诗》)
吴越之战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一代代诗人还在一年年地缅想昔年生聚日,一遍遍地询问霸业近如何。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短短二十年,只不过白驹过隙的瞬间,却给两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记忆,给近百代后人留下了怀想,也给饱经沧桑的古城留下了性格和精神。卧薪尝胆的故事,已经成了一曲不尽的弦歌,融入了黄河、融入了长江、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流。
诗人对越王勾践的惦记和询问,只不过是镜花水月式的幻梦,谁也不会期望有朝一日真能找到这位千古一绝的霸主。然而十余年前的一段时间,绍兴城内纷纷扬扬地传播着一条颇为惊人的消息:越王墓被找到了。消息源自何处?是实还是虚,是真还是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98年5月19日《中国文化报》头版的一条新闻,辟山为穴,独木成棺,绍兴发现越国王陵,似乎使传闻有了令人惊喜的确凿归宿:一座沉睡于地下两千多年的越国王陵,经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近两年时间的发掘,现已重见天日。该王陵坐落在绍兴兰亭镇里木栅村南印山顶上。……从墓葬宏伟的规模、豪华的墓室以及墓地四周有隍壕等方面分析,该墓当为越国某位君王的陵寝。
越王应无恙,当惊绍兴殊。如果在现代人的扶持下,越王的幽魂从沉沉昏睡中醒过来,从漫漫长夜中走出来,无疑将给古城绍兴带来莫大的惊喜,更将为中华文明史册填补一页空白。然而考古工作者考证的结论,却让人们在欣喜之余难免有失望之意:这座一度轰动中国考古界、被誉为北有秦陵、南有印山的印山大墓,并非越王勾践本人的陵寝,而是其父亲允常的王陵,形成时间距今约二千五百年。
二千五百年的光阴当谓漫长了,改朝换代,流走了刀光剑影的帝王霸业;斗转星移,流不走依然故我的大好河山。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是非曲直,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一个远去老人的背影,变得愈来愈朦胧、模糊,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而留给一代代后人挥之不去清晰烙印的,则是像年轮一样日积月累的象征古城年岁的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