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王韬的欧洲之行,使其从中西文化交流中,拓开思路,充实新知。他于1870年到达香港后,决定从办报入手,宣扬“变法自强”。

  这时,英国人办的中文报纸《华字日报》刚创刊,王韬及其友人黄平甫积极为该报撰稿,王韬编译的《普法战纪》在《华字日报》连载,酣畅笔墨,神采飞扬。上海《申报》评价他的文章说:“飞毫濡墨,挥洒淋漓,据案伸笺,风流蕴藉。”1873年,他们投资筹办中华印务局,次年创办了《循环日报》,由王韬任主编。这是中国创办的第一份传播资产阶级政治改良的报纸、一张办报时间长且影响深远的报纸。

  和当时一般外文报纸不同,《循环日报》每天都刊载一篇政论文章,绝大多数出自王韬手笔。从1874年到1884年这十年中,王韬撰写的对海内外影响较大的政论有《变法》(上、中、下)、《变法自强》(上、中、下)、《洋务》(上、中、下)、《重民》(上、中、下)、《尚简》以及《治中》等数百篇政论文章,多数后来被收集在《弢园文录外编》中。这些政论系统地宣传他的“变法”主张,具体提出变法图强的纲领。

  王韬的政论凸显一个“变”字。他用进化论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外历史演变,他说“中国正处于四千年来未有之创局”,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国势愈来愈糟,要想转弱为强,别无他法,“一变而已矣”。他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富强之道,必须“先富而后强”,为此,应该广贸易,开煤矿,办铁路,兴织纴,造轮船,主张“民间自产公司”,兴办工矿交通事业。他的这一套“变”的方案,是其考察西方的结晶。他谈论的都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鸣锣清道。

  但是王韬不主张“速变”,而是提倡“渐变”。鉴于社会封闭、民智未开、长期停滞等国情,多数中国人难以承受“突变”。变法太速,宛如“寒暑骤更,冰炭立异”,可能招致社会动荡;只有“渐变”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他在政论中指出,当时世界上的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三者孰优孰劣?王韬认为,君民共主,可以实现“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是三种政体中最好的一种,也就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对于政治改革,王韬提出首先要“重民”,就是“开言路,启民智,得民心”,“以民为重”。具体要求是:让民众自由择业,使“工农商学各探其业”,民有所难,政府救恤,民有所求,尽力帮助,允许人民发展工商业,自办公司,让民众得利。他建议各省省会都要办报,扬善贬恶感化人心,了解世情。在他的政论中,他不厌其烦地介绍西方的议院制,认为这是“民众言政议政”的机构。

  他尖锐批评捐纳为官的弊政,从而使朝廷变成买官卖官的“市场”,其危害大则祸国殃民,小则空糜廪禄,故提出“裁撤冗员,清理仕途”,撤裁旧官僚而延用新人。他揭露律例繁多,刑狱琐碎,官吏由此舞文弄弊,黑幕重重;他赞美中国古代法律“尚简”,介绍西方国家法律简明,政治清明,提出“改革律例,简化繁文”。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用“科甲”和“保举”并行的办法取士。“科甲”考试分经学、吏学、掌故之学、词章之学、舆论、格致、天称、律例、辩论时事、直言极谏十科,士子可根据所长自由选习一门。“保举”是乡里推荐,专家评选。他建议改旧式书院为新式学校,让学生掌握各科知识。

  在军事方面,他提出改革武科武学,开展新式练兵,废弃落后的武器装备,全部使用西式装备。为此,他撰写了《火器略说》和《操肋要览》,前者介绍了西方最新枪炮制造;后者详细叙述了西方新式炮船的各种式样和制作方法,希望中国能从“仿制”到“精致”到“驾乎其上”,超过西洋。

  他对清廷在外交上所持的依仗与外国签订成约就可相安无事的态度,提出能否守约取决于签约双方力量之均衡。他建议:要简派公使,组成办事效率高的使团;要多设领事,维护海外侨民应享有的权利;及时调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他是我国最早提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改革者。

  上述种种,虽然只是“书生议政”,但王韬通过媒体舆论,勾勒出一幅励精图治、变法自强的壮阔图景,在一百二十多年前,在那拖长辫、裹小脚的时代,他的精辟论述就像阵阵惊雷,划破了“万马齐喑”的漆黑夜空。不少文章一发表,就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作为我国最早的报人,王韬开创了新闻史家所称的“政论时代”,以至在他以后的许多新闻界有识之士都把言论看做是报纸的“脊梁”。

  面对列强欲壑难填、民族灾难日益加深的状况,王韬用尖锐的笔锋刺向殖民者。1874年,日本悍然出兵台湾,占领琉球,改名为日本冲绳县。就这一事件,王韬先后发表了《琉球朝贡考》、《驳日人言取琉球有十证》等多篇时论。针对英国侵占缅甸、法国入据越南、沙俄蚕食我东北和新疆领土,他都有专论予以揭露批驳。王韬的政论,思想新颖,说理严缜,观点明确,评述及时,笔锋犀利。如美国以澳门为基地贩卖华工,他为此撰文指责说,他们“至岁以中国十数万生灵掷于洪涛巨浸之中,殒于瘴雨蛮烟之地,此其戕我民命,辱我国体”,呼吁清朝当局“首宜索还澳门一隅”。

  感情激荡,语言泼辣,他在写作上冲破旧时文的章法和笔触,形成全新的战斗文风,对国内文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既迥异于刻板的政策图解,又不同于一般枯涩论文的报刊政论文体,以其鲜明、活泼、敏锐的个性,深受读者欢迎,并在新闻界进步报人中代代相承。说到王韬的“政论体”,总会使人想到后来的梁启超、章太炎、邵飘萍、张季鸾、恽逸群、邓拓、赵超构等一连串报界前辈的名字。

  王韬的新颖文风,和他迫切推动变革的豪情相辅相成,他写道:“文章所贵在乎记事述情,直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他的文章直抒胸臆,发自肺腑,不吐不快,故读来倍感真挚、亲切,从而形成报刊文字一大特色。四

  王韬蛰居香港近二十年,其中曾数度回乡探省,直到1884年,得到李鸿章的默许,年近花甲的王韬终于回到故土,定居上海。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和二十三年前比较,国势更加凋颓,百姓灾难更加深重。他吸取当年文字祸的教训,不涉政治,冀期平安度过晚年,终此残生,所以每日载酒看花、放浪形骸,出没于灯红酒绿的青楼歌台,人称“风雅宗主”。诗人黄遵宪以惋惜的笔触写下了《怀王紫诠》:

  走遍寰球西复东,蓴鲈归隐川吴淞。

  可怜一副伤时泪,洒尽吞花卧酒中。

  这正反映了王韬退隐上海时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国势每况愈下,在中法战争中,清廷一味妥协,结果法国“不胜而胜”,中国则“不败而败”。王韬日夜不安,“每及时事,往往愤懑郁勃,必倾吐而后快,甚至叹息泣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时事不让他继续“风雅”下去,他不顾环境的险恶,重新拿起笔来,在《申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变法维新。《申报》和《新闻报》几位主编常向他请教办报经验,他虽然没有担任这两家报社的实职,但始终影响着这两张报纸的办报思想。作为报界前辈,他受到人们的尊敬。

  1887年,王韬应邀担任格致书院掌院,这是我国第一所教授西方自然科学的新型学院。王韬一到任就抓了两件事,一是增设学童班,从娃娃抓起,学习西方语言和自然科学知识;二是改变办院宗旨,把原来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改变为在学科技的同时更要关心国事时政;在教学方法上,提倡自由讨论,改变“满堂灌”。学院风气大为活跃,在校园里评论时政,蔚然成风。

  在王韬办学思想推动下,格致书院“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成了吸引四方之士、传播西学、支持维新变法的阵地,迎来了“格致黄金时代”。格致的莘莘学子在历史大变革中,向社会灌输新知,启蒙民智,大造舆论,实现了从改良主义者向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过渡。而这位坎坷大半生、晚年仍壮心不已的老人说:“为国家培植人才,教育后世,夫岂有涯哉!”

  更引人注目的是王韬和孙中山的见面,孙中山是由同乡、广东实业家郑观应的介绍认识王韬的。这是1892年2月的一天,在上海的一所私寓里,年近七十的王韬会见了青年孙中山,身穿长袍马褂的王韬,同气宇轩昂、一身紧领制服的孙中山促膝长谈。孙中山向王韬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请王韬帮助他转一封重要书信,交给当时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这就是著名的《上李鸿章书》。王韬和孙中山一见如故,他决定帮助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同年秋天,孙中山和李鸿章在天津会面,孙中山向他提出“人尽其才,地经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变革主张。

  王韬返沪后的十三年中,一直疾病缠身。1897年秋,这位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中国报业的开拓者,在寓所城西草堂溘然辞世,年70岁。

  王韬死后第二年,“戊戌变法”开始,王韬多年播下的星星火种,燃起了荧荧火苗,但只有一百零三天,“变法”就遭到清廷的血腥镇压。修修补补的改良之路,在中国断然行不通!任何名医良方,都挽救不了“病入膏肓”的封建王朝,王韬呕心沥血的苦心设计,不过是“乌托邦”而已。

  王韬生前有句名言:“不作人间第二流,奔腾万里驾轻舟”,这句话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所传诵。它可以作为王韬一生的写照:他协助英人理雅各编译了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一流经典,至今西方国家仍奉为圭臬;他在香港主办了一流的《循环日报》,开创了“政论时代”和“政论体”,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流报人”;他向国人传播西方文化,为维新派勾勒变法图景,都取得显著业绩;他办了当时国内一流的新式学校格致书院……

  王韬一生学贯中西,留下著作五十多种。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弢园文录外编》和《弢园尺牍》,前者是集《循环日报》政论精华汇编而成的政论文集,后者是王韬通信集,体现他对各个领域的改革思想。这两部著作反映了他的生活轨迹、思想演变过程,也汇集了近代早期改良主义理论的精髓。

  在王韬已出版的著作中,还有《蘅华馆诗录》、《瀛壖杂志》、《海陬活游录》和文言短篇小说集《遁窟谰言》、《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其中,《淞隐漫录》是他“追忆三十年来所见所闻,可惊可愕之事”,用“聊斋体”编写的短篇故事,从1884年开始在《申报》的《画报》上连载,每月三期,到1887年底才刊登结束。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价说:

  迨长洲王韬《遁窟谰言》(同治元年成)《淞隐漫录》(光绪初成)《淞滨琐话》(光绪十三年序)……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鬼渐稀,而烟花粉黛之事盛矣。

  是的,王韬生活在“花月之光迷十里,笙歌之声沸四时”的上海滩,他反映了与蒲松龄迥然不同的社会生活现实。由于他仿照《聊斋》模式,故连载时又名为《绘图后聊斋志异》,作为当时的通俗小说,曾经广泛流传,风靡一时。

  吴淞江水悠悠流淌,甫里塘波潺潺荡漾,河道纵横,拱桥石林,小镇宁静,古意盎然。为了缅怀这位站在当时历史潮头的一代名贤,如今甪直镇已建造起王韬纪念馆。在这里,我们听到一个小故事,据说王韬年近五十时,仍膝下无子,友人劝他纳妾生子,以延后嗣,他却慨然答道:“人为什么非得儿孙传代?我假如能把写的文章留给后世,使五百年后,姓名还挂在读者嘴上,则胜过一碗祭供的酒饭多之矣!”

  诚哉斯言!从其琳琅满目的著作,人们欣慰地看到,他的愿望实现了。

  §§从地狱走出来的乐师——现代民间音乐家阿炳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