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记述了旅行路线、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植物矿产、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在清代,人们称《徐霞客游记》是“千古奇书”,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钱谦益赞扬这部游记是“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滇游日记》是这本奇书的瑰丽篇章。《滇游日记》的“奇”在于打破人们对云贵地区的恐惧感。由于地处西南边陲,交通闭塞,这里一向被内地人视为畏途。汉代称这一带为“西南夷”,位于今日贵州安顺的夜郎国王曾问:“我国和汉朝比较,哪个大?”自此“夜郎自大”就作为比喻妄自尊大的贬义成语留存下来。其实,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滇王尝羌。据《史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可笑的是,那位汉使竟被吓住了,他也不知滇国有多大?回到长安后,在汉武帝面前他“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
三国时的诸葛亮一心要打通云贵川,使蜀汉有个稳固的后方。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还用面粉做了牛、羊和人头祭祀水神。对于云贵山林中的瘴气,孩提时的我们仍然谈虎色变。
然而,就是这一片充满神秘、朦胧色彩的地方,徐霞客却逗留了前后三年,共二十二个月。他一反俗见,徒步跋涉万里,走遍这片“彩云之南”的山山水水,这是他一生中游历时间最长、记述最多的一个省。他在这里写下六百多篇日记,但后来收集到的只有一百二十五篇,共二十余万字,后人辑成《滇游日记》十三卷,占《徐霞客游记》的2/5.
除了考察西南石灰岩溶洞外,他详细记载了腾冲的火山群。他登上打鹰山,向山民了解三十年前这里火山爆发前后的情景,并亲手掂掂火山石,这种石头“色赭赤而质轻浮,状如蜂房”、“大至合抱,而两指可携”。他还跑到硫磺塘,去仔细观察“作滚涌之状”的沸水滚跃,记下了那热气腾腾如浓烟卷雾的壮景,成为记载并研究腾冲火山地热的第一人。
他描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对土司制度做了客观介绍和深刻剖析,并和几位土司交上了朋友。在大理,他记载由于朝廷和地方官吏一再索取精美的大理石,附近的石户村“人户俱流徙已尽”;在保山,边民“无衣无裳,惟以布一幅束其阴,上体以被一方,帏而裹之,不复知有衿袖之属也”。在山区,山民“勤苦垦山,五更辄起,昏黑乃归,所垦皆硗瘠之地,仅种燕麦蒿麦而已”。
他介绍云南很多地方货币不通行,平时以“茶、蜡、黑鱼、飞松四种,入关易盐布”而形成“互市制”。他记述了这里的矿产和几百种动植物,其中包括马樱花、十里香、紫胶、龙女树等稀有花树,金线鱼、柔猪、油鱼等名贵鱼兽。他还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里大如拳头的蒜,使用藤管吸食的米酒,味道香美而制作复杂的核桃油,待客的茶炊,“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款待贵客的烘鹿肉、烤小猪、煮鼯鼠……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徐霞客也是描绘景物的高手。他目睹穿云破雾飞流直下的玉龙瀑,绘声绘色地写道:
绝崖雪,下嵌九地,兼之霁色澄映,花光浮动,觉此身非复人间!
在珠帘洞,他见到的景象是:
水自崖外飞悬,垂空洒壁,历乱纵横,皆如明珠贯索。
他情不自禁地不顾全身淋湿破帘而入,向外一看:
如隔雾牵绡,其前树影花枝,俱飞魂濯魄,极掩映之妙。
他在玛瑙山附近发现了少为人知的瀑布,在当晚的日记上他写道:
势既高远,峡复逼仄,荡激怒狂,非复常性;散为碎沫,倒喷满壑,虽在数十丈之上,犹纷纷珠卷霰集。滇中之瀑,当以此为第一。
简洁,精确,鲜明。在他的笔下,祖国山水,有情有灵;云雾天影,山石花树,风姿万种,瀑布成了活生生的精灵。他三言两语勾勒出蔚为壮观的现场景致,透露出跋山涉水漫游人迹罕至之处的无穷乐趣。所以,后人认为《徐霞客游记》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散文集,是我国人文科学领域里分量最重的一本“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