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别号云林子、迂翁、荆蛮民等,但民间俗称“倪云林”。

  他于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出生于无锡城东一个豪富优裕的家庭,幼年丧父,比他年长二十三岁、同父异母的长兄倪昭奎将他抚养成人。倪氏数代隐逸,拒绝跟元朝统治者合作,养成他自幼“白眼看俗物”的倔气。他终年隐居乡村,读书作画以自娱,蔑视权贵,看重名节,这恐怕是旧时读书人惯有的禀性。然而,很多人在生活中碰壁后改变初衷,在名利场中混溷一生;但倪云林却一生澹泊自守,甘于寂寞,始终表里如一。

  倪云林的“洁癖”,恐怕是世所少有的。据载,他“性狷介,有洁癖,盥沐一次,常易水数十次”,以至后代有人研究他的“洗濯狂”。他斋前阁后的树木和太湖石,都常常用水洗拭;园中落花落叶,他都用带钩的长竹竿一片片勾出来,惟恐脚踏花圃;倘若付钱给外人,他都将钱置放远处,让索钱者自己去取,从不亲手交付。这种“洁癖”在防病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有一种解释,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厌恶尘世凡俗的心态。

  倪云林讲究饮食文化,是一位美食家。《云林遗事》中记载了他的部分食谱,有些颇为蹊跷古怪。如“蜜酿蝤蛑(梭子蟹)”、“黄雀馒头”、“煮鹅灌藕”、“莲花茶”等,都是云林独创。我不知蜂蜜浸的梭子蟹如何能下咽,不过我相信其烹制程序一定相当繁琐,就像大观园贾太君请刘姥姥吃的“茄鲞”一样,弄到后来连茄子原味儿也没有了。

  倪云林嗜酒,在他的很多诗词中,留下了江上微醺、花前举杯、邀月共饮、雨霁酩酊、田舍小酌,甚至以饮酒为弹琴、弈棋助兴……在醉意朦胧时,个性最容易得到自由发挥,这是作画的最佳精神状态。他写道:

  故人邀我留三宿,豆畦萝径居幽独。

  松醪陆续酌山瓢,灯影纵横写风竹。

  中国嗜酒如命的书画家很多。张旭是个酒鬼,他喝醉酒后,“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酒素壁,挥笔如流星”。而怀素“醉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壁不问主”。大画家吴道子更是没有酒不画画,喝得飘飘然、懵懵然,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束缚,就能开创出一片精彩的艺术天地。酒同样也激发出倪云林的艺术创造力,他的很多逸气纵横的画,都是在醉态中挥毫完成的。他的诗友,号称苕溪渔者的郯九成(郯韶)请他喝酒,他作画题诗为答:

  郯君有高趣,樽酒慰闲情。

  醉吐真丘壑,毫端一笑成。

  这似乎道出了其中奥妙。在醉眼惺忪中,将“自我”与山水融为一体,于是在顷刻之间就挥洒完成。因为此时此刻的倪云林,最能够摆脱拘谨,最能够丢掉世俗羁绊,最能够将“胸中丘壑”淋漓尽致地化为“画上丘壑”。这样的画最真。

  清高,纯洁高尚之意,褒义词。东汉学者、大名鼎鼎的唯物主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说道:“清高之行,显于衰乱之世”、“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清高本来是与混浊相对而言的,如果没有元朝末年污七八糟的现实,也就衬托不出倪云林的清高。

  倪云林始终和官场不沾边,也可能是由于他眼界太高,对官场要求过于“理想化”。他在一阕《折桂令》中写道: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更似月影圆缺。山人有,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闲,自可怡悦。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他自己不想当官,还先后规劝过陈惟允、王蒙等不要出仕。他的老友周南老的儿子周逊学要外出做官,倪云林画《幽涧寒松图》为他送行。背景是远岫流泉,近景是涧底寒松,枯枝傍依。它令人想起左思《咏史》中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表示难以施展的压抑以及老父在堂的牵挂,含蓄地表达了箴劝、招隐之意。

  倪云林的“家庭成分”和他的“清高”,使他受了几十年的冷遇。画面简逸萧疏,是“清高”,画中没有人物,也是“清高”。假使倪云林是元朝顺民;假使倪云林成为张士诚的谋臣,并一同投降元朝;假使倪画毫无特色,都是和前人千篇一律的“大路货”,那么批判大师就可以称心了。但那样一来,也就没有了倪云林,没有了倪云林的山水画。扼杀文明,并不一定都依靠枪炮和铁蹄。

  倪云林28岁那年,长兄病逝。他不善治家理财,四方名士来投,“门车常自满,樽酒无时空”。他潜心收藏名画法帖,不少是稀世珍品,如吴道子的《释迦降生像》、王维的《雪蕉图》、荆浩的《秋山图》、董源的《河伯娶妇图》、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以及智永的《月仪帖》等,这些对他绘画的继往开来大有裨益。

  天灾、战乱和视钱财为身外之物的品性,使倪云林家道急骤中落,他要处理债务,要低三下四地拜求胥吏,还要披星戴月地去官府等候纳粮。因拖欠公粮而遭官府拘禁,终于彻底摧毁他做人的尊严,他写道:“督输官租,羁絷忧愤,思弃田庐敛裳宵遁焉。”他嘱咐两个弟弟“善守先业”,自己和妻子雇一叶扁舟,从此浪迹江湖。但在弃家前,他还做了两件“雅事”:一是鬻田产散资财,他将变卖田产的银两全部送给年长而家贫的好友张伯雨,自己不留一缗钱;二是和他的忘年交黄公望,在清闷阁合作画了最后一幅画。从此,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成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穷人。浅塘鸭戏,柳荫蝉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年过半百、身无分文的倪云林,不得不漂泊江湖。在他的《六日题》中写道:

  寄居邱氏小偷闲,尽室逃亡夜向阑。

  县吏捉人空里巷,挈家如出鬼门关。

  倪云林,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雅士,虽然个性有点怪僻,但这个世界却仍然容不了他。面对贪婪勒索的官府,如狼似虎的胥吏,朝夕变幻的政局,人情冷暖的世俗,他只有“宵遁”。在他晚年的画作上,又增添了一个令人心痛的名字:无住庵主。个中蕴涵着多少愤慨,几许辛酸!

  大约半个世纪前,我去过倪瓒的老家。那时没有公路,从无锡城步行到东亭小镇,一路问讯,花了一个小时;从镇上到长大厦村,绕着田间小路转来拐去,又要个把小时。我想,在那元末动荡的年月里,也许只有这个偏僻角落才能容得下这位轻贱世俗的怪僻人物。

  倪姓是当地大族,祖先于南宋建炎年间随高宗南渡定居于此,至倪云林父亲倪炳一代,已成为“雄赀一方”的富户。在倪云林生活的早期,倪家宅院是恢弘而华丽的,由倪云林设计和营筑的清闷阁,是无锡第一座文人山水写意园林。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塔式的三层楼阁,阁名“清闷”,大概是取清静、幽邃之意。这里是倪云林收藏图书文玩和吟诗作画的场所。

  全园以果树环绕的广沼水池为中心,西南有园内主厅云林堂;北面的海岳翁书画轩专为收藏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号“海岳外史”)的书画而建;园东是倪云林与友人夜听秋声、酬咏唱和的听秋轩;沼池四周有绿树掩映的朱阳馆、雄敞幽静的萧闲馆、修篁连缀的水竹居、清雅高古的雪鹤洞;此外,还有溪水清清的席龙泾、古柏森森的洗马池。……环园遍植梧桐数千株,园内繁花似锦。显然,这是一座规模恢弘、建筑精致的江南名园。

  然而,这一切都被滚滚的历史车轮碾成尘埃与粉末。昔日的清闷阁后来成为佛教寺院祗陀寺,再后来又成为学校。只有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节场,人们才会想到这里原先有座大庙,名祗陀寺,但再也忆不起这儿曾经是倪云林故居清闷阁,曾经是“聚集四方名士,评点百代画卷”之处。

  凭吊古人,人们总习惯有些被凭吊的标志物,如一座古墓、几间故居,甚至半截断碑、数丈废墟,殊不知其中很多是“赝品”,而凭吊者居然也煞有介事地去“浪费感情”。秦砖汉瓦,毕竟为数寥寥,一定要面对后世依样葫芦拼凑的“仿制品”,惺惺作态地发一通思古之幽情,似乎也不免滑稽。但来到前人生活过的处所,即使捧一抔黄土、啜几掬清泉,任凭思绪纵横驰骋,却另有一番自慰自娱的满足感,它和“倪画”一样,不是在感官上而是在心灵上获得满足。

  如今,在倪云林故乡已建成倪瓒纪念馆;芙蓉山南麓的倪瓒墓也经过修葺;他的清闷阁虽已杳无影迹,但“碧梧岗”、“席龙泾”、“洗马池”等部分遗迹仍依稀可辨。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