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陆羽继续在无锡周围太湖一带山中采茶。他赞赏宜兴山中的茶叶,在后来的《茶经》中道,宜兴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的茶叶,与荆州义阳郡相同;而生圈岭、善权寺、石亭山的茶叶,抵得上“舒州茶”。“芬香冠绝他境,可供尚方。”以后这些茶叶品种,都成了上贡宫廷的“贡茶”,俗称“阳羡茶。”他外出采茶总爱独来独往,有时累月不归。皇甫曾在《送陆鸿渐南山采茶》一诗中写道: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磬一声。

  陆羽身背简单行囊,进入邻县深山。饥时捧一掬泉水,扒几口冷饭,夜宿荒山残寺,一连多日不归,无怪他的友人听到寺院做晚课的钟磬声,就会勾起绵绵的思念之情。

  陆羽回到苕溪后,就闭门著作《茶经》。《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茶的专著,《茶经》问世后,很快就引起轰动效应。在中国古代,民间研究能得到官家正式认可的为数寥寥,但《新唐书》却记载:“羽嗜茶,著经三遍(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所谓“尤备”,承认了陆羽对茶道研究的细致和周详。他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茶道,作为大众饮品介绍给世人。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茶的天地,揭开了茶文化研究的序幕。西方对咖啡的论述,远远不如陆羽论茶那样科学,那样熨帖入微,甚至还带点浪漫色彩,这就为一千多年来的茶道发展奠定了高文化品位的起点。

  在野史和传说中,陆羽都被尊为“茶神”,他品茶的技艺确实神乎其神:湖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州巧遇陆羽,命随从士兵专程取来南零水,请陆羽鉴定。陆羽倒下一点验看,断然道:“这不是南零水!”他将瓶中水倒掉一半,把剩余的再倒进木勺,摇一摇,看一看,尝一尝,然后说:“这才是南零水。”取水的士兵当场惊呼:“神人,真是神人!”

  原来南零水出自长江中心的石窟泉眼,士兵找到泉眼处,用长绳和特制的瓶子系牢汲竿,吊入古窟泉眼,好不容易取到泉水。不料船在靠岸时剧烈摇晃了一下,瓶中泉水泼掉一半,为了回去交差,他掺进了一些江水。待士兵说出真相,李季卿恍然大悟。他十分佩服陆羽的鉴水功力,并要求陆羽将品尝过的泉水逐一评价。于是,陆羽将名泉分为二十等,其中无锡惠泉被他评为天下第二。

  古代交通不便使得旅游行踪受限,陆羽当然不可能一一品尝天下名泉,然而,惠山石泉水经过他的权威鉴定,顿时成为海内名泉。遗憾的是,陆羽找泉鉴水的史实,并不被更多人所知晓和重视。倘若他那种踏遍青山寻找灵泉的刻苦精神、一丝不苟讲究水质的科学态度为后人所接纳,就不会造成如今水质污染的严酷现状。陆羽列举的二十种泉水,恐怕再也无法一一比较了。面对着一条条黑水河,一个个混浊的湖荡,作为后人的我们,深感愧对祖先。

  《茶经》问世后,士大夫一时奉啜茶品茗为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唐肃宗赏赐陆羽“茶博士”虚衔。可笑的是,北宋以后人们称呼茶楼堂倌为“茶博士”,将一代“茶圣”与市井混为一谈,令人不禁为陆羽鸣冤,对“博士”身份的“跌价”、“降格”,也只能一笑置之。

  继陆羽的《茶经》以后,关于茶的专著相继出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宋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明代许然明的《茶疏》等。这些著作都从采茶、拣茶、蒸茶、榨茶、造茶、煮煎、用水、择器等多方面进行精辟论述。由于历代文人嗜茶,传下一段段“以茶会文”的佳话,茶道逐渐从制茶工艺辐射到文学、书画、雕塑、医药、建筑、园林等各个领域。茶道,成为中华文化范畴内的一脉支流。在众多论茶的专著中,都提到二泉水,所以历代江南的显贵名流、文人墨客都要到此风雅一番。杯茶在手,细品慢啜,“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始则耳目清新,继而俗虑顿失,思路清晰,灵感忽生。但凡属美好的事物,旧时总得先满足宫廷和官府的“特需”。据说,唐朝宰相李德裕爱饮二泉水,檄令地方官通过驿站用快马送往京师。晚唐诗人皮日休写诗嘲讽说:

  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无独有偶。宋徽宗赵佶也是二泉水的爱好者,他的《大观茶论》将“惠山水”列为“首品”,评价很高,指定“月进百樽”,由苏州供奉局随同“花石纲”送往京都。然而,乐极生悲,两年以后他就成了金国俘虏,据野史载,他有时竟以马尿解渴!相比之下,同样是嗜爱二泉水,明代画家王绂、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的品位和格调就要高明得多!他们在二泉留下了茶道佳话。

  明初著名画家、无锡人王绂和惠山寺住持普真是茶友,普真爱种茶,王绂爱喝茶,他们特从湖州请来工匠编制烹茶的竹炉。这只竹炉高不盈尺,内装铜栅,上圆下方,形如道家的乾坤壶,用来煎二泉水泡茶。王绂即兴挥毫,画了一幅《竹炉煮茶图》,并题诗曰:

  僧馆高闲事事幽,竹编茶具瀹清流。

  气蒸阳羡三春雨,声带湘江六月秋。

  玉臼夜敲苍雪冷,紫瓯晴引碧云稠。

  禅翁托此重开社,若个知心是赵州!

  好水,好茶,好茶具;好景,好友,好诗画,真是“一啜风生腋,俄惊骨已仙”。最后一句引用了《茶寮记》中茶文并佳的赵州和尚从谂的典故,积极响应普真禅翁重开“汤社”之举。

  这幅画享誉文坛,历代诗画名流和者甚众,于是后人在竹炉烹茶原址建造了“竹炉山房”,王绂的《竹炉煮茶图》成了惠山寺收藏的珍品。不料,后来在战乱中原画散失,几经辗转,于康熙年间由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赠送给无锡名士顾贞观,从而使名画重归惠山寺。乾隆几次南巡,都在此用竹炉煮茶、品茗、看画,怡然自得。他想到了最早发现二泉、并第一个以毕生心血研究茶道的陆羽,不禁信口吟道:“鸿渐真识味,高风缅畴昔。”不久原画毁于火灾,乾隆闻讯后十分惋惜,这位风流君主也仿王绂笔意,补画了一幅《煮茶图》,并书写条幅“顿还归观”,连同内府珍藏的王绂《溪山渔隐图》,一并赏赐惠山寺,得以保存。

  这是“茶品”,也是“文格”。两种“茶品”、两种“文格”,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比较和思索。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