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在江南,泰伯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传说中“泰伯奔吴”的一幕惊心动魄:

  古代无锡东南梅村附近有一条水阔浪急的大河,公元前1198年左右,几位风尘仆仆的关西大汉扬鞭策马来到河边。正值黄梅季节,连日暴雨,河水猛涨,为首的骑者正犹豫着,只见随从他的马伕挥动马鞭,“啪”地一声,马儿负痛长嘶,四蹄腾空,直向河心冲去,跟着他的几名骑者也驱马下河。风骤浪高,漩涡湍急,马儿在水里挣扎着向前,一排巨浪压来,为首的坐骑已渐渐地下沉,马头淹没在水中,但骑者仍紧紧地抓住马缰……

  就在这性命攸关时刻,他身旁的马伕毅然潜入水底,用尽平生力气托住马腹。水大口大口地呛入口鼻,但他拼死顶住,马儿终于浮出水面,艰难地挣向对岸,但马伕被拽到岸边时,已经气息全无。同伴们流着泪用手扒了个大坑,将他埋葬在旁侧的小河浜口。为首的骑者,就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泰伯。那位不知名的马伕,成了为开发江南而献身的第一位先驱。从此,这条无名大河被称为“皇渡河”,埋葬马伕的小河浜被叫作“马伕浜”。

  陕西岐山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为了将继承权让给三弟季历(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和二弟仲雍逃离岐山,千里迢迢,备尝艰辛,来到被称为“荆蛮之区”的江南。他们在这一大片不毛之地日夜奔驰,过河后,终于找到一块住着星散部落的高地,当地人称之为“梅里”。泰伯决定留下,而仲雍继续东行,不久定居于常熟虞山。

  入乡随俗,几天后泰伯就和当地“蛮民”一样,剪短了散开的头发,浑身刺上横七竖八的花纹。泰伯原来所在的周部落,农业很发达。泰伯带来了先进的黄河文化和耕作技术,教会当地人种植粮食,饲养家畜,归附的“蛮民”越来越多。梅里周围形成一个个自然村落,其中一个叫“荆村”,另一个叫“蛮巷”(吴话“蛮”、“万”谐音,后称为“万巷”),饲养猪羊之处名为“猪羊巷”。这些地名留下了史前期江南先民生活的深刻印记,这些淳朴的地名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部落增多和地域扩大,殷商后期,泰伯在江南建立句吴国。句,音钩。为何取名句吴?据说“句”是吴语的发声词,(格)吴,就像最早的越国被称作“于越”一样。元代张昱诗曰:“于越地形缘海尽,句吴山色过江来”(《京江送远图歌》),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吴越的地理特色。传说当时句吴国的都城梅里“平地高三丈”,泰伯率众平墟建城,内城圆周三里又二百步(一步,相当于五尺),这符合《周礼》关于侯国筑城的规制。过了若干年后,北京著名学者杨时寻访梅里古墟,曾赋诗道:

  泰伯城三里,来寻梅里隈。

  当年建雉堞,今日剩莓苔。

  泰伯在梅里究竟生活了多少年已无据可考。但据《毗陵志》记载,吴地最早都城梅里,从泰伯到吴王僚,经历了二十三个国君,直到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姑苏大城,吴都才从梅里迁往姑苏。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