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前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中,蔡元培是颇具特色的。他是一个曾得意仕途的清朝翰林,却转变成为真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在反清斗争中曾提出以暗杀和暴动为手段的激烈主张,却又是一位以宽容和恬淡自处而著称的学者;他旧学深沉,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有明确的开放意识,取文化世界主义的主张;在旧中国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他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为祖国的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的一生虽然有过曲折和失误,但始终追求真理,憎恶暴虐,为民族的解放和进步呕心沥血;他虽然身居要职,却自始至终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道德文章垂范人间。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则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的历史功绩:“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确实恰当地反映了这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的一生。对蔡元培这样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给予正确而恰当的评价,深入研究他的思想和事业,这对于我们正确总结历史经验,以借鉴于现在,是很有意义的。

  蔡元培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在文化教育上尤为巨大。他作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他投身教育事业后,即明确要为革新政治而培养人才。民国建立后,他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虽然时间很短,但已开始施展他改革中国教育的抱负。在他的倡议和努力下,初步建立了我国新式的、与共和政治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涉及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等领域。当然,蔡元培在教育事业上最杰出的贡献,是对北京大学的革新。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积极倡导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许和鼓励不同学派发展的办学方针,热心引进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这样的新派人物到北京大学执教,使各种人才荟萃于沙滩“红楼”;大力扶植各种学术政治社团,培养了学术研究、思想争辩之风,使新思潮新思想在这里应运而生;实行民主办学,教授治校,对学校领导体制、学制与课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京大学成为人才辈出的最高学府。经过整顿和革新,把一个陈腐的“封建文化营垒”改造成为生机勃勃的“新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革新,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一个学校的范围,而影响到整个文化思想界。这是蔡元培一生事业中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从此以后,他的名字就和北京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居北京大学校长名义虽十年有半,实际在校视事仅五年余,在这样短的时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产生如此广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今日仍为人们所怀念,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罕见的。而他在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大学教育思想,也确有许多创见和卓识,一些精到的见解,确是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这是仅以大学教育思想为例,而他在其他方面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也是十分丰富的。

  因此,我在写作这本书时,冀望通过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再现当年蔡元培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能够缕刻丝析其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以使我们从中得到启迪,获得教益;同时也借以表达对这位一代宗师的景仰之情。

  蔡元培一生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大量的教育论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精神财富。正是基于上述特点,在撰写这部关于蔡元培教育思想一书时,也将其必要的历史背景和实践活动穿插叙述,以期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其教育思想的由来、发展和意义,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指的是对整个历史应取的态度。如果就教育方面而言,我们不也应该对从孔夫子到蔡元培来一番总结吗?诚然,不同时代和不同阶级的教育,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千百年教育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势必反映出某些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说,教育也同其他领域一样,不应当割断历史,要承认历史的继承性。我们在建国初期,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的模式建立我们的教育体制,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帮了忙的,但后来的事实说明苏联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实际。1956年,党和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新路的任务。这次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令人惋惜的是,在这关系到我国继续前进的重要时刻,党内“左”的思潮随之出现,致使从探索新路这一正确的命题出发,却导向了错误的结果。二十多年来,我在教育领域体验了一次又一次的“震荡”,经历了从新奇到迷惘到失望的过程。“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使我深深体会到,造成这种局面虽然有许多因素,而蔑视历史,否认历史(包括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历史)的继承性,以为靠批判一切便能创造出一个“红彤彤”的无产阶级教育的新制度来,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否定一切,最后否定了自己,被传为笑谈的所谓“和十七年对着干”便是一个否定自己的典型的口号。教训是极其深刻的。这些经历和体会,也使我对蔡元培的教育革新活动及其教育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深入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的道理吧。

  总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成果,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遗产,是值得我们珍视、研究和借鉴的。历史总是在前进,研究前人,是为了超过前人。我们正处在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这是蔡元培生活的那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本书承北京大学杨承运教授做了大量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新世纪教学研究所林金安编审、研究生教育与学术著作分社策划编辑李海风、责任编辑岳永华为成书付出了辛劳,在拙著付梓之际,谨表由衷的谢意。蔡元培教育思想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限于著者水平,难免会有舛误和疏漏,恳切欢迎读者和同道惠予指正。

  作者

  2006年7月于蓝旗营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