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东大山中有一名寺,叫东山寺。这寺建在山势豁然开阔之处,寺前绿树成荫,水流潺潺,山花尽意点染,为晋代学者郭荷、郭瑀隐居处。也是历代修行人首选之地。这里最早建有老子谈经宫,后来又建了比老子谈经宫更高大雄伟的观音殿。佛、道修行人和睦相处,香火旺盛。也许是《甘州府志》的作者钟赓起倾向于佛教,便把东山寺的峡口改为“观音山口”。没有记注道家的遗踪。不管怎样记述,东山寺之地,由于风景诱人,佛道修行人历来很多。到明、清时期,东山寺的道宫观遍布山顶凹地,佛教寺院也有许多。修道成仙是修行人的追求,那么怎样成仙?当然是功德圆满,坐化成仙者是一种,有仙人引渡成仙又是一种。就在东山寺北面沿河上行,经温泉(又名剑泉)继续北行上河岸,有一处四百多米长,数十米高的深谷,谷宽两米左右,故事就从这个峡谷说起。
传说,古时候在这个峡口处,有一位老人常在峡谷山上放羊。这老人心地善良,常为受苦人做事,又不要工钱,虽然衣服褴褛,但很整洁,是一个牧主的长工。有一天,他在放羊时看到了一位老道,隐隐约约,时隐时现,时远时近。这种现象连续发生了几天,他想,这位老道不在寺院修行,为什么在这里逛游,是不是想偷我的羊?我不妨问他一问,若想要羊,我就把主人年终给我的两只羊送他一只,免得他把主人的羊拉走。于是,有天早晨他就向老道走去。快接近老道时,老道又同向离去。他回来,那老道又回来了,反复几次,都没有接近那老道。羊跑远了,他又去挡羊。第二天,他在这里放羊,又是同样的情况。第三天,他下决心追那老道。他离老道只有十多丈远,就是追不上。大声喊那老道,又不应声,真把个放羊人气死了。他暗思索,原地休息,起来后突然跑步追老道,先抓住他再说,主意已定,原地休息,那老道也站立不走。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起身追赶,这次果然奏效,但就要抓住老道时,又刚到峡谷,那老道飘然而过,他急忙爬下,没有越过峡谷。从这次追赶后,他再没有见到那老道。他想:我是遇到仙人了?要不然那么宽的峡口,他怎么轻飘飘过去呢?早知是仙人光顾,我就不应该惊动他。这事过了一月有余,再没有出现老道身影。他就把这事原本告诉了牧主和周围的人。又过了很长时间的一天,他忘记了带午餐,中午只好躺在山坡上晒太阳。这时,有位老人端着一个碗向他走来,他急忙迎上去,那老人说:“你饿了就吃吧!”说着就把碗递给了他。他一看是半碗黄黄的稀“粪便”,气狠狠的把碗还给了那老人。老人说:“吃吧!不要紧,能解饿!”他说死不接碗。那老人又说:“你用手搅一搅也会解饿”他想,不妨试试看,他用食指在碗里搅了一圈,也没闻着臭味,他又把指头拿到鼻子前闻,还是没有臭味。这时,他抬头望那老人,那老人已经不见了,找遍附近山沟也没找到。下午回来后,牧主的牙正疼。他问:“牧主您的哪边牙疼?我给你上点药。”他无意间,用搅了“粪”的手摸了牧主的脸。牧主的牙顿时不疼了。第二天,他自己的肚子又疼,他用没搅“粪”的手揉肚子,越是揉肚子越疼,他又用另一只手揉肚子,肚子顿时不疼了,他想,是不是又遇到仙人了,我的指头接触到仙气了。要不然,我用这指头一摸疼处,病怎么就好了?又过了几天,牧主的两个长工一个脚疼,一个头疼。他就用那个搅过“粪”的指头试摸,一摸那两个人的疼处,果然都不疼了。后来,他又偷偷试验了许多病人,果然,一摸就好。于是,他就以年老脚疼为由,向牧主提出回家的要求。牧主答应了他,并给了五只羊,他没要羊就回家了。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老人一直用那指头治病,一摸就好,给穷人治病不要钱,治富人的病少要钱,老人活了八十多岁。据东山寺道人说:放牧的老人如果跟着老道越过峡谷,肉身脱在峡谷中,便成了仙;如果喝了那老道的半碗“粪便”,也会成仙。但都没有成功。最后只得了个“一指仙”的功名。
据说,这峡谷中每隔几年总会发现一具东山寺老道的尸体。于是,人们就说“又有一位老道被引渡成仙了!”这峡口也就成了仙人引渡后生的峡口。清朝末年,峡谷南口西坡石块上,不知什么人在上面雕刻上了“渡仙峡”的字样。
(单浩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