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园世纪80年代,盛彤笙虽然离开了大西北,仍魂牵梦萦这块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他忘不了大西北那辽阔的草原牧场、浩瀚的大漠戈壁以及那莽莽的黄土高原,特别是对黄土高原那世界上少见的巨大水土流失问题仍铭刻在心。他以睿智的目光和科学家的责任感,关注着西北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种草养畜问题。1980年3月,在西安召开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产方式会议上,他与任继周联合提出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与农业格局》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并于会后在《农业经济问题》杂志上登载。而这篇发言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打破了水土保持仅靠工程措施的常规,超前性地提出了农业生物学措施,可以看做是大畜牧业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世界著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但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沟壑纵横的现状却让人触目惊心。为此,他们在经过大量考证分析认为,从历史上看,这是汉朝以来单一的农业经营、特别是近年来的盲目开荒、追求粮食产量所造成的灾害:
(一)唐以前黄河无水灾,唐以后才有水灾,而且愈来愈频仍;
(二)陕西省榆林城曾三次为风沙所埋葬,而又三次重建,现在的北京、兰州等城市也处于风沙的威胁之中;
(三)解放后的30年来,流经黄河三门峡的泥沙量增加了23豫。
因此,在起步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时候,决不可对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掉以轻心。要改变当前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状况,对各种土地科学管理,积极恢复和发展林地,特别是抓好坡度在25毅以上农田的退耕还林,将其中的1/3种植多年生牧草,改善管理,由此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为我国两位著名的畜牧兽医学家和草原学家,其着眼点更是放在黄土高原乃至整个大西北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强调发展畜牧业是保护和利用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他们从地理气候学上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水、热资源条件更适合于畜牧业而比较不适合于农业。这里6月份以前都处于水分不足的状态,而这时正是夏季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7—9月是降雨量集中的时期,但农作物长势已成定局,对这一良好水热条件已难充分利用。这一状况,却对生产茎叶为主的牧草十分有利。因为牧草不仅在春旱消除后具有较强的补偿生长的能力,在秋季也可较充分利用有利的水热条件,继续制造有机物质。以草为食的家畜,在秋末冬初时期,因天气凉爽,牧草丰足,家畜的基础代谢相对降低而增重迅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秋高马肥”。
他们深刻地分析了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巨大浪费,在发言中说:
“我们总是习惯于在农业生产中分为农区、林区和牧区。但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这种认识虽是有根据的,但不够全面,因为任何有植物生长的土地,都有可能而且应该力求进一步把植物产品转化为动物产品,即使是在农作区畜牧业产值也应该不比作物产值为低。在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中可作饲料的植物有机物为当地天然草地的20豫耀50豫的饲料生产能力,有时甚至不比天然草地要低。现在我们过分强调封山育林,绝对禁止放牧,不仅未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林木本身也未必是有益的。
在农作区,它所蕴藏的畜牧生产潜势更大。现有耕地中,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约有30%的农田应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地。这样的人工草地面积虽然不大,但生产能力较高,可以得到相当黄土高原区现有天然草地2辕3的饲料生产能力。另外,更重要的是农作物地上部分,约一半为籽实,一半为茎叶,籽实中又有25豫(粮食)耀70豫(油料)的皮壳糠渣可以作为饲料。因此,作物可以为人类直接食用的部分,不过光合作用产物地上部分的25%,而75%以上不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部分,可通过家畜转化为畜产品。它所创造的价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50豫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在并不与人争食的条件下取得的畜产品。
在草原区,当前草原畜牧业生产水平较低,一般只有当地农田生产水平的6豫左右。按这一比例折算,在目前占土地总面积75豫的草原上,只能提供相当作物区的5豫左右的生产能力。但是加强科学管理,特别是试行季节畜牧业,在不对生产手段作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就可大幅度提高其生产能力。
现在可以算一笔账:作物区畜牧业产值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50豫,草原区达到25豫,两者共计畜牧业产值可达到农业总产值的75豫,林区的畜牧业产值还未计算在内。这不正是目前英、德等国的农业格局吗?这样的农业结构,称之为“以牧为主”看来是恰当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黄土高原上畜牧业产值达到这样的比重,并不是抑农、林,扬畜牧的结果,而是在田、林、草都适当发展的前提下,把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程妥善设计,使它们成为畜产品转化的能量工厂和能量仓库,通过动物将农副产品、林间草地、草地牧草转化为畜产品,就能化弊为利,取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畜产品的丰收。”
为了使黄土高原成为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他们在讨论中建议国家应设法给农牧民供应燃料,并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后二者在西北尤其重要),一则保护草原,二则将烧掉的秸秆用作饲料。同时,西北牧区可以与华北平原、东南平原的作物区协作,对“架子”牛羊进行育肥。
1980年3月的西安会议,也是各种有关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措施的理论交锋会议。大量的理论文章、调查报告、研究成果都在会上交流,会上形成了黄土高原建设“以林牧为主”、“以牧为主”、“以林为主”及“以农为主”的四家争鸣的热烈局面,大家深入探讨,各抒己见。甘肃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地区,参加会议的省水利厅、林业厅负责人以及一些相关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等,都坚持“以林为主”,侧重于工程治理的观点,主张整修水平梯田、打壩淤地、植树造林、修建拦洪蓄水工程等措施,以此来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虽然会议结束,但争论还在继续,观点还在交锋。
西北农业的大政方针,经过一番辩论,总算由邓小平副主席以“建设畜牧业和林业基地”一锤定音。1980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都在第一版显著位置以《把黄土高原建设成牧业和林业基地》的通栏标题下,报道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讨论会的经过和决策,《光明日报》还配发了一篇社论《改变黄土高原面貌的战略措施》,肯定了“把黄土高原建设成为牧业、林业基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也是已经为许多地方的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方针”。社论还提出要把黄土高原治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在粮食、燃料、资金、科技力量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加紧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水土保持的科研技术力量和牧业、林业技术队伍等,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合力,做好黄土高原上的这篇大文章。
见到自己的主张获得中央高层的支持和肯定,盛彤笙异常欣喜,他在给任继周的信中说,“一场论战,终于得到了理想的结论,这是真理的胜利。这是为西北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四化而争论,只要言之有理,总能得到支持的。两条新闻的标题都把牧业摆在林业的前面,实际上也是承认‘以牧为主’的方针。整个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就是用不着争辩的问题了。今后我们的任务只是要更加科学地、理智地、实事求是地论证这一必要性,以及为达到此目的提出更加详尽而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罢了”。
进入圆员世纪,党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部署,“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改善生态、保护环境”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年来,在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撑和政策的引导下,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黄河中上游的广大人民顽强奋斗,不懈努力,再造秀美山川,改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农业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而也见证了盛彤笙那科学大家的非凡目光。以甘肃为例,盛彤笙设想的模式已经在全省变为现实。该省利用2.68亿亩天然草场,加上人工种草2212万亩,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种植,农作物秸秆、糠麸等饲料资源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省上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转变传统养畜方式,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不断扩大牛羊饲养规模。到2010年,全省牛羊出栏分别居全国第12位和第7位,肉牛屠宰能力达到70万头,肉羊屠宰加工能力达到230万只,每年调出牛羊肉超过1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72亿,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9.68豫。甘肃已成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省份之一。
§§第十二章 晚年岁月
我虽年老、体弱、多病,近来又遭丧偶之痛,俾能奋其余生,为" 四化"尽其绵力。
———盛彤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