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彤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胡云安、陈贵仁、赵西玲三位同志撰写的《远牧昆仑———盛彤笙院士纪实》一书将要付梓出版了。《远牧昆仑》一书真实地彰显了盛彤笙院士的功业与精神,这既是对这位在甘肃工作、生活过30多年,为甘肃、西北乃至全国畜牧兽医事业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著名农业教育家、杰出的兽医科学家的深切怀念,也将激励和鼓舞更多的知识分子像盛彤笙先生一样,扎根陇原,扎根西北,志存高远,建功立业。
盛彤笙先生是留德双博士,当时的中央大学教授。65年前,他在异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以其崇高的学术地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矢志不渝的报国热忱,在兰州创办国立兽医学院、中科院西北分院。从此,他肩负重任、不避艰辛,把全部心血倾注在畜牧兽医事业上,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把科研论文书写在草原牧野上,奠定了畜牧兽医事业发展的基础。
盛彤笙先生在创办国立兽医学院时,西北畜牧业满目疮痍,草原退化,瘟疫肆虐,病害猖獗。在这样危机重重的情况下,盛彤笙先生一方面争分夺秒培养牧区急需的实用科技人才,另一方面焦灼地为国计民生奔走,调查摸底,布控防治,围剿瘟疫,改良畜种,研制疫苗,足迹遍布西北各省。这不仅体现了大学传承文明和经世致用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而且对畜牧兽医事业的振兴和民族精神的振奋,也是极其可贵的。
盛彤笙先生关于农业畜牧业发展的许多宝贵深邃的思想和战略思维,今天仍然有着重要价值。他提出的“划区轮牧,打草备冬,改良畜种,防重于治”的战略方针,时隔60年,对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的论断,振聋发聩;“我国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很大,远未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发展畜牧业的关键是饲料问题,而节约和开拓饲料的途径是很多的”。这些战略性学术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甘肃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得天独厚。全省有天然草场面积2.68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9.4%,居全国第六位;全省人工种草面积2212万亩,其中紫花苜蓿915万亩,居全国第一位,饲草产量达到1300万吨;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种植,全省农作物秸秆、糠麸等饲料资源量达到2000万吨,这些都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推动养殖方式的转变,组织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培育有发展潜力的牛羊产业大县,全省草食畜牧业在品种改良、标准化设施、畜产品加工、开拓市场、防疫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盛彤笙先生生前的夙愿正在变为现实。2010年,全省牛羊出栏分别居全国第12位和第7位,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72亿元。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陇东、河西及甘南牧区为主的肉牛生产基地,以甘肃河西、中部、南部为主的三个肉羊产业带和以兰州、酒泉、临夏、张掖为主的奶牛基地,全省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将按照建设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加快转变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草食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努力提升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撑,努力建成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强省。力争2015年全省肉牛饲养量突破1000万头,肉羊饲养量突破5000万只,肉牛、肉羊产业在全国上升到前10位和前5位,真正确立其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地位。
我们每一代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盛彤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缅怀盛先生、纪念盛先生、学习盛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进一步学习研究盛彤笙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弘扬盛彤笙先生热爱祖国、艰苦创业、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推动全省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仅以此序,聊表对盛彤笙先生的敬仰之情。
2011年8月12日
(刘伟平系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甘肃省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