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广电总台电视综合频道 李璠俊
作为一名电视记者,我采访报道过各类新闻事件,然而,“5·12”地震发生后的灾区采访之行却是刻骨铭心的,这一行的采访让我经历了不一般的人生,这一行的经历将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
房子倒了精神在
“5·12”地震致使陇南灾区农村的房屋大部分倒塌,老百姓的生活用品和粮食大都埋在了废墟中,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老百姓的吃粮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及时挖出埋在废墟下的粮食,让老百姓有粮吃,成为农村救灾的当务之急,面对这种情况,陇南市公安局快速抽调全市公安民警60人,组成陇南公安抢险突击队,赶赴受灾最重的文县碧口镇响浪村进行排险抢粮工作。
当我们到达响浪村时,正是午饭时候,村庄上空飘着阵阵炊烟。由于院墙和房屋都已倒塌,每户人家的情景尽收眼底,女人们都在自家院子里忙着做午饭,男人们则和突击队员一起在排险抢粮,由于学校暂时放假,孩子们都在家待着,年龄小点的在帐篷外跑着玩耍,整个院子回荡着他们开心的笑声,稍大一点的帮大人们干着力所能及的活,院子中间堆放着从废墟中抢出的粮食和从房上拆下来码的整整齐齐的瓦片和椽子,我们从每户人家路过时,陌生的村民都会给我们友善的眼神。5月的天气,在陇南白天气温可达到38度,几乎所有人都是光着膀子在干活,大家的脸都被晒得通红。能在灾区看到这样热火朝天的场面,顿时使我热血沸腾,尽管我们的人民遭受了一次大的灾难,但是,每个人身上投射出的却是一股坚韧的力量;尽管房子倒了,但是,一个民族不倒的脊梁却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信心!采访中,响浪村的村民告诉我,虽然遭受了这样大的灾难,房子倒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没有倒,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还会过上好日子!是啊,房子倒了,精神不能倒!
我是局长我先上
去响浪村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采访陇南公安突击队在响浪村的排险抢粮的工作,到达响浪村后,首要的工作先是要找见文县公安局局长、突击队总指挥寇卫东。当我们找到寇卫东时,已是50多岁的他正在摇摇欲坠的危房上溜瓦,当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寇卫东急忙从房上下来。对于寇卫东这个年龄在危房上溜瓦的这一举动,我十分不解地问他,这个年龄是不是不适宜干这样危险的活?寇卫东一脸严肃地回答我,上房排险可算得上是一个技术活,尽管我和年轻民警一样从来没干过这样的活,尽管年龄在突击队最大,但是,我是一位公安局长,是排险突击队的总指挥,这个时候我不先上谁上!只有亲自在危房上体会一下上面的危险系数,才能保证突击队员的人身安全!寇卫东的一席话使我内心十分感动,有这么好的带头人,老百姓的抢粮工作何愁做不好呢。
采访寇卫东,他的“六毛钱”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抢险过程中,寇卫东经常要提到算账这个问题,他会给突击队员举这样的例子,一片瓦在当地是六毛钱,损坏老百姓的一片瓦就等于增加老百姓六毛钱的经济负担,你抢出一片瓦就是为老百姓节约了六毛钱。针对寇卫东的“六毛钱”理论,突击队员在排险溜瓦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仔细,每一片经过他们手的瓦片都是完好无损的从房上溜了下来。突击队员爱惜群众的每一片瓦片的行为使当地老百姓很受感动,一些以前对公安部门有偏见的群众通过这一次和人民警察近距离的接触,对警察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有的群众甚至和突击队员成了很好的朋友。
为了防止粮食霉变,当地老百姓将粮食大都储藏在用于酿酒的小口径缸里,然而,这样的储藏方式却对抢粮工作十分不利,如果砸破缸拿出粮食,就会给老百姓以后储存粮食带来负担。面对这种两难境地,寇卫东决定保缸掏粮,这保缸掏粮就是在不砸破的缸的情况下用手从缸里掏粮食,由于缸口太小,大家的手都磨破了皮,尽管这样,突击队员用这种办法抢出了埋在废墟中的全部粮食。每到一处,寇卫东总是以“六毛钱”理论时刻提醒抢险民警,从而加强抢险民警对老百姓灾后物资的爱护,因此,突击队员给寇卫东起了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节约局长。突击队在响浪村排险抢粮时大家手上被玻璃割的、脚上被钉子戳的、头上被瓦片砸的伤口是数不胜数,但是,没有一个突击队员有怨言,发牢骚,他们的这些行为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警察为人民”这一铿锵誓言!
当突击队结束工作,撤离响浪村时,闻讯而来的村民们都来送他们,村民们背篓里背着自家种的黄瓜和西红柿,手里拿着自己纳的鞋垫,这一次,突击队员没有拒绝乡亲们的深情厚谊,他们接受了这些代表警民鱼水情深的爱的礼物。
朴素的耄耋之爱
在采访文县人民法院碧口法庭法官张雷雨时,张雷雨告诉了我这样一件事,这是一个关于她救出的一位80岁老人的故事。老人在“5·12”地震中腿受了重伤,在医院救治的第三天老人就出了医院,她出院的理由很简单,说自己年纪大了,就是把腿治好了又能怎么样?又能多活几天?她不想再治了,不想让国家在她一个快要入土的人身上花冤枉钱,她让医院给她取一些消炎药,自己在家治疗就行了。其实,老人的腿伤很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才能痊愈,老人在这个时间提出出院,是极为危险的事,医院是绝对不同意她这么做的,医院方面和老人的家属多次给老人做工作,但是,最终没能说服坚强的老人,就这样,老人带了一些消炎药回了家。听了张雷雨的讲述,我决定去看一下这位了不起的老人,见到老人时,老人的腿伤还没有好,她躺在床上,对我们的到来她十分高兴,立即让儿子从地里摘回来甜瓜给我们吃,老人告诉我,镇里医院的医生经常来给她看病,腿伤现在有所好转,就是疼,但是,她能扛住,再说人总有一死,像她这个年龄死了也没啥,何况咱们的国家遭受了这样大的灾难,花钱的地方还很多……听了老人的话我无言以对,或许,老人的话有她的道理,这个道理是我们所无法理解和懂得的,但是,老人的这种做法却让我感觉到了爱的别样方式。
临别时,我掏出了200元钱给老人,老人说什么也不收。她说,她看病不花钱,吃饭又有镇上管,她没花钱的地方,让我把这200元钱给别人,听着老人的话,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尽管那是一句极其平淡的话,尽管她是一个讲不出大道理的乡下老人,但是,她的话里却包含着极深的做人哲理,她想别人比自己多,她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由于老人坚持不收钱,最后,我把钱给了老人的邻居,让他代我转交给老人,我想,对于这样一个灾区的老人,我所做的也只有这些,直至现在,我依然想念着那位年迈的灾区老人,不知她的腿伤怎样了,不知她是否还健在。尽管她是一字不识的农村老人,尽管她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她朴实的言行中透射出的却是人性的光芒,她不想为国家添负担,她总为别人着想。
遗憾之后是安慰
在陇南采访期间,我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母亲告诉我父亲病危,想见我,让我回家一趟,我知道,在父亲的7个儿女中,父亲最疼我,如果现在我能回去,能陪父亲一会,也算是做儿女对老人尽的一份孝心,但是,看到那些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公安民警,我的内心十分矛盾。这些人民警察在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悲痛情况下仍然投入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我来这里就是采访报道这些事迹的,如果我现在离开这里,我将有愧于他们,有愧于一个记者的职责,想到这里,我毅然选择留在灾区继续工作,并在心里默默祈祷,祈祷父亲等我回来。
一个星期后,我完成了采访任务,带着几十盘素材带返回兰州,就在我开始后期编辑时,我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告诉我,父亲已经去世,听到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傻了。我知道,我亏欠了父亲,在父亲临走时,我没有满足老人最后一点念想,这个亏欠我将永远无法偿还。在家中处理父亲的后事时,我采访的节目如期播出,我想,尽管我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女应该尽到的责任,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没能见到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的人,但是,让我欣慰的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公安民警和政法干警舍生忘死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得到了及时的报道。作为一名记者,我心中感到无比的自豪,相信九泉之下的父亲一定会理解和支持我的这一做法,也会相信没能来到他身边的女儿心中永远爱他。
在陇南采访的一个星期,我共制作播出了180分钟的节目,用我们的镜头记录了一个伟大民族在大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我,一个记者也履行了历史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伟大使命!
现在距离陇南采访之行已有3个月的时间,但是,陇南之行留给我的人生收获却是永远也无法忘记的,这一行,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谦让宽容,更感受到了对生活不一样的理解和生命不一样的对待,它超出了此行工作的本身,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间有爱,天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