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七、杜建、杨举的故事

  (1)杜建,男,23岁,青川公安局交警大队沙洲中队协警员。

  2008年5月12日,沙洲中队协警杜建被大队抽出来准备到竹园去执勤,结果大地震发生了。在青川交警大队待命的杜建,暂时被编入了大队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里。他在交警大队隔壁山珍市场救人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和协警齐凯一起火线入党,成了大队党支部最年轻的一名共产党员。

  5月12日14时36分,杜建在救援山珍被掩埋人员过程中,发现一位露出头和手的老大爷,被一断裂的预制板紧紧压住,动弹不得。人虽然活着,但情况十分危急。为了使老大爷不发生意外,杜建徒手刨挖,感觉水泥预制板要下来的时候,他用双手死死的托住了预制板,然后呼唤同伴增援。经过努力,老人被成功的救出来了。但是,不知什么时候,他的手背被水泥预制板上的钢筋轧伤了,因为是静脉血管,流血不止。教导员赵洪荣劝他及时处理一下,以防感染。他说:“没事、没事,我们赶紧救人吧。”他不但没有离开抢救现场,也没有去医院包扎、治疗手背上的伤口。直到被大队领导“强行”带到了医院,他才作罢。

  从医院出来后,他继续加入到了抢险救人的工作当中。他直接或参与救出了6个人,其中两个青年、两个孩子和两个老太太。可是,他的手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了。开始,疼得厉害了,吃点强效止痛片还能撑一阵子,到了后来,干脆不顶用了。到后来,手背、胳膊全都肿起来了,他还是不管不顾,任其发展,继续救人、执勤,继续工作。只到6月14号,他在执勤时昏到在了岗位上时,大队才发现这个小伙子一直在带伤工作。送到医院一检查,结果很是糟糕,由于受伤时间过长,没有及时治疗,手背上的肌肉已经坏死了。在青川的医院不能治疗,要转到大医院去才能解决问题。队上派人把他送上了车,让他到成都的华西医院去接受治疗。他上车后走了一站就下车跑回来了。在家里休息静养了几天,他放不下队上的工作,就又到执勤点上去执勤去了,同事们问他,你不知成都好好看病,怎么又跑回来了?

  是啊,他不是手背上的肌肉都坏死了吗?青川的医院都治不了,怎么又回来上班了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专门到沙洲中队去采访他,结果他到木鱼镇去执勤了。非常遗憾,我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他。实在没有办法,我就在大队帐篷办公室陈守乾那里了解情况。陈守乾告诉我,这个问题他也问过杜建,杜建悄悄的告诉他:一是他家的弟兄们多,拿不出治疗的钱来;二是成都太远;三是木鱼镇没有人执勤。我急忙问陈守乾:“怎么,他可是因公负伤,怎么会让他自己掏钱住院呢?”陈守乾苦笑着说:“他是协警,没有这方面的费用。”

  听了这样的话,我心里酸酸的不是个滋味。如果杜建是正式交警,他还会为住院费而担心吗?

  (2)“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青川县交警大队凉水中队中队长杨举正在中队营房里办公,突然间地动山摇,在他冲出营房的瞬间,身后的房屋塌了,他没有来得及多想,就马上疏散起周边的群众了。听说凉水小学塌了,他又冲到学校把学生安全转移到了河边的沙坝上,暂避危险。学生在中有不少被残砖烂瓦砸伤了,因为医院也垮塌了,变成了废墟,孩子们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怎么办呢?在家长们的期待中杨举冒着余震危险,冲到了医院的废墟上,他用手在瓦砾堆里搜索着,指头磨破了,指甲蹭掉了,终于在废墟中找到了不少急救的药品,让受伤的学生得到了及时治疗。

  当晚,他又得知了一个严重情况,凉水河上游由于地震造成了堰塞湖,水位急剧上涨,如果决堤,沿线群众将又遭受一次重大损失。为此,他又投入到了群众转移的工作中,直到次日凌晨。

  青川是这次震灾中的重灾区之一,凉水镇是通往青川的唯一的通道,来青川救援物资、人员车队,以及去灾区平武的车辆都只有从这里通过。从13日以来每天从这里经过的车辆数以万计,真正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啊!维护“生命线”的畅通,成了凉水中队工作的重中之重。杨举带着交警夜以继日的投入到了保畅工作中,为抢救重灾被困群众争分夺秒。在道路多处塌方,不能通车的情况下,他徒步行走,冒着塌方、滚石的危险,不停的奔波在这条“生命通道”上排查险阻。

  自己家的房屋倒塌了,他没回去看一眼,自己的亲人怎么样了,他没来得及问一声。从12日震灾发生后到18日,他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渴了喝点矿泉水,饿了用方便面应付一下,困了用冷水刺激一下疲惫的神经。他把毛巾、脸盆、牙刷等必需的生活用品他放在了汽车的后备箱里,汽车成了他的临时办公室,在这六天六夜里,他的睡眠时间没有超过6个小时。

  §§后记 坍塌的日子里,踩着震波前进

  2008年5月13日,中国作家协会在“致抗震救灾第一线作家的慰问信”中号召中国作家,不能“在抗震救灾这场特殊的战斗中”缺席!并号召我们“及时用笔记录抗震救灾过程中党中央领导亿万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用文学的形式生动反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

  2008年5月19日,甘肃省文联给全省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倡议书。倡议书指出:“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定会写入我们的历史。这期间涌出的无数感人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英雄人物,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讴歌的对象。我们衷心希望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能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捕捉,为创作寻找源泉,为人民而歌,为伟大的精神发出我们的礼赞。”

  紧接着,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等单位在兰州举行了大型赈灾义演、大型诗歌朗诵会、“情系灾区甘肃省书法家义捐活动”等抗震救灾活动。在甘肃省大型赈灾义演现场,共收到捐款6709.69万元、物资2789.4万元;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翟万益先生,当场将义捐活动的善款12万元人民币捐给了甘肃省慈善协会……

  “人民养育了作家,在国家和人民遭此大难的时候,作家不能缺席!”(铁凝语)“我们是人民的儿女,我们是人民的歌者,我们应当尽快行动起来,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并在这场斗争中去升华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灵感,奉献我们的爱心,贡献我们的力量。”(《甘肃省文联给全省文艺工作者发出的倡议书》)

  所有这一切,都深深地感动着我这个号称“中国作家”的自由撰稿人。地震之后,我也力所能及地为抗震救灾做了一些工作。

  首先,于5月13日,也就是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我作为某企业报的主编,策划了一次企业员工为灾区人民捐款的活动。从公司机关到一线员工,都纷纷解囊,涌跃捐款,在短短的1个小时时间里,我们一共捐了3万元(我本人捐了500元)。5月14日,甘肃省民革组织我们全体民革党员为灾区人民捐款,我又捐了1千元。之后,我再次以作家的身份先后两次为灾区捐款1100元。我先后4次为灾区人民捐款共计2600元。

  其次,我在给大学授课紧张的情况下,利用4天时间(5月22日——5月26日)到甘肃陇南地震灾区采访,写出了《地震,留给作家的是什么》等文章,发表在了《作家通讯》《甘肃文艺》《驼铃》等报刊杂志上。

  第三,为了迎接从地震灾区归来的记者们,我又以《鑫报》首席主笔的名义联合上海绿谷集团、《鑫报》编辑部、《1号交警》编辑部,从上海调来了4台高科技仪器(远程经络诊断仪)和10万元的中药药品,为那些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投入战斗而又积劳成疾的记者们免费服务,并为他们免费提供了一个疗程的中药药品。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平均每天有近100位记者前来接受检测。在这次活动中,上海绿谷集团公司为记者朋友们赠送“绿谷”中药药品达10万元。

  第四,6月12日,我接到《文学报》社和甘肃省作家协会呼吁“向灾区学校图书馆捐赠本人著作签名本”的消息后,莫名激动的同时,不由得为灾区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而感到高兴。是的,灾区人民虽然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劫难,但全国人民已经帮助他们走出了灾难的阴影。如果一位作家的一本书,还有亲笔提的一句话,能给以他们中的某一位以希望的话。那么,全国的作家都行动起来,就会点亮无数灾区人民的心灯。这些年来,我出版了近30本拙作(包括再版书),那时手头只有几种几本,如果寄出去的话,感觉不能表达我当时的心情。我想把我出版过的全部拙作,一本不少的寄给灾区人民。为此,我跑了好几家书店,又联系了几家出版社。到最后,我凑了23个品种共33本拙作(价值近千元),寄给了上海《文学报》社。

  第五,从2008年7月10日——2008年8月29日,我自费组织了一支5人小分队重返地震灾区,在灾区进行了为期50 天的采访。这项工作,得到了不少领导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他们是:中国作家协会陈建功副主席、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张瑞民副部长、甘肃省作家协会魏珂主席、甘肃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王维和总队长及王金平主任、《甘肃公安》杂志祁正华主编及陈立先生等领导以及好师长好朋友翟万义、潘映海、刘满才、王俊辉、司绪……

  50天里,我们走进了陇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甘南藏族自治州公安局交警支队、天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和四川省青川公安局交警大队。在4个支队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开始了对地震灾区交警抗震救灾工作的采访。

  我是抱着决心写出交警在大灾面前,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大智大勇、无私无畏的精神以及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决心才出发的。

  中共陇南市市委王义书记在接受我采访时说:“大地震之后,我多次在堵塞的道路现场见到交警,他们一方面疏导交通,一方面帮助清理路面……在保证畅通方面,他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我们灾区交警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灾区交警的政治素质和战斗精神。实践证明,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甘肃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王维和总队长说:“地震虽然过去了,但交警是一部说不完的故事,永远没有结尾。”我很赞同他们的说法,这里的余震还在继续,工作和生活也在延续,交警的故事随时都会添加新的内容。

  在地震发生的一刹那,惊慌失措的群众在第一时间里看到的是交警,他们感到有了主心骨;在地震造成次生交通事故的现场,伤员们苦苦盼来抢救他们的第一支队伍是交警,他们感到政府在关键时刻没有忘记他们;在倒塌的废墟里,及时前来救援群众的仍然是交警……交警的脸上让日晒风吹镀上了红褐色;交警的小腿让经年累月的站立造成了静脉曲张;交警的胃因为饥一顿、饱一顿,患上了胃溃疡……。交警在恶劣的环境里为运送物资的车辆开道的惊险经历,交警在冰天雪地里用爱为南来北往司机们“铺路”时的心灵体验,交警饱尝被老百姓误解的委屈,被违法当事人蛮骂甚至殴打的屈辱……这一切,都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自然而然地发生着,而交警也在理所当然、屏声静气的忍受着。交警知道,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大道的平安,也在守护着人民生命的安全。他们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所以,受点委屈,甚至是屈辱,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比人民生命更为宝贵的东西吗?

  直面地震灾区交警,我们手中的笔沉甸甸的,我们需要一支沉静的笔来陈述,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一种真实。这种真实就是交警生活、工作的真实。他们有家,当他们的小家置于人民这个大家时,他们把个人的享受和家庭的幸福放在了后面;他们有爱,当他们的小爱置于国家和人民的大爱时,他们会义无反顾放弃自己即得的利益。

  当生命之花绚然绽放时,人们啊,请记住那些为呵护这些花朵而奉献出了一切的交警。甘南、陇南、天水、青川是美丽的,地震灾区的交警守护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山山水水,还有比美丽更可贵的东西。当一切都与平安对等时,世界会永远安宁,而在烈日苦雨、严寒酷暑、高风月夜下,属于交警的那颗星,都会努力地闪耀着光芒。灾区交警和全省、全国交警一起,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会唱着同一首歌,那就是平安之歌。

  特别感谢以下6位同志,他们陪同我到地震灾区去采访,提供素材,校对文稿……,帮助我做了不少工作。他们是:甘肃作家协会会员鲁速,《1号交警》副主编元戎,《甘肃法制报。交通与畅通》专刊主编何宁,甘肃省平凉市交警支队崆峒区大队司绪,甘肃作家协会会员沈文辉,《甘肃经济日报》记者韩小玉。

  陈玉福2008-11-30日于北京

  §§《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编后记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震惊世界的8级特大地震,历史的画面在那一瞬间定格,世界的目光在那一瞬间聚焦。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将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陇南,这个被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的“陇上江南”,如同汶川的裙带,在地震中被一同撕裂,它的裂口就在碧口。碧口是这次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是甘肃的震中心。在碧口,有我的警校同学,还有我的同行和战友。大地震发生了,他们的情况怎么样了呢?我真想到陇南去看一看,去看看我的同学和战友们。然而,作为基层交警,我的工作特别特别的忙,我根本不可能前往。

  就在这个时候,我得知著名的“1号作家”陈玉福先生要去甘南、陇南地震灾区实地采访一线交警。开始时,我吃了一惊。紧接着就被陈先生的行动感动了,他写过《1号通缉令》《1号罪案》《1号会议室》《1号专案组》《1号检察官》等一系列的优秀长篇小说,刑警、治安警、缉毒警、检察官、法官全写过了,唯独没有写过交警。如果陈先生能为我们交警写一部《1号交警》那肯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陈先生的《1号交警》来了解地震灾区我的同学们、战友们的抗震救灾情况了。因为,地震以后的多少个日子,我都在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关注着那里的灾情,关注着那里抗震救灾的人们,我渴望搜寻到他们的影子,我的同行——交警的影子,我知道他们和许多人一样在抗震救灾的前沿阵地。但是,很少发现,哪怕是点点滴滴。我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的,我们的媒体在不遗余力地展现着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但是,媒体同样也疏忽了许多最可爱的人。

  在这个非常的时期,被媒体誉为“1号作家”的陈玉福先生,这个步入中年的作家,在第一时间里,在余震不断的路上,冒着生命危险,经过了长达50多天的亲身经历和实地采访,完成了20多万字的纪实采访稿,再现了5.12地震后陇南交警、甘南交警与灾魔抗争的日子,再现了灾区交警和灾区人民心贴心的情意,再现了灾区交警抗震救灾的点点滴滴……

  没有人知道,灾难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降临。那些不幸的罹难者,在灾难中离我们而去了。因为他们的离去,所以我们还活着。每一个生者,都必须行动起来,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也重建那些受到创伤的精神家园……这是所有灾区交警的誓言,也是《1号交警》的精神骨髓。灾区交警在用行动履行这个誓言,陈玉福先生用他的笔记录了这个誓言的履行过程,这一切显得那么壮观又那么自然而然,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陈先生会聘我为《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书稿的特约编辑。2008年夏的某一天,当陈玉福先生把长途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上时,我没有把陈玉福这个名字和大名鼎鼎的“1号作家”对上号。因为,说“陈玉福”这个名字时,知道的人很少,如果说“1号作家”这个称谓的话,在公安系统,在全国文坛,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知道“1号作家”这个称谓的时间是2001年,当时陈先生的“1号系列”第一部长篇小说《1号会议室》刚刚出版,甘肃省公安厅厅长蔚振忠(现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在《甘肃法制报》上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叫《作家与警察》,蔚厅长号召全体警察都要读读《1号会议室》,要向书中的主人公汪吉湟学习。之后,报纸杂志连篇累牍的报道宣传作者和这本书,我便记住了“1号作家”。遗憾的是,我没有记住陈玉福这个名字。在我的心目中,陈先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作家,所以,我一个初学写作的小交警不敢奢望能认识他。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在了我的身上。陈先生不但主动找到了我,而且还委我以重任,让我帮他编辑一下《1号交警》这本书,我确实感到诚惶诚恐。

  陈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一级签约作家,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兼职教授。他拥有“1号系列”长篇小说9部,中短篇小说集两部,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剧本、电视文学剧本集多部,不但是我省的著名作家,也是全国的著名作家。在网上一查,他头上还有许多这样那样好多好多的头衔,真是让我非常吃惊。以后我就喊他陈老师,他也是当之无愧的老师。我不知道我立刻就被他列为《1号交警》编辑部的成员,更没想到的是又把编辑、校对这么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我。虽然我也常常写一些书评,写一些读后感,但是毕竟那些都是事后介入的事情,出书之前的编辑和定稿工作还是第一次接受,心里是又惊喜又惶恐。惊喜的是业余作者编辑专业书稿,的确有些抬举我了;惶恐的是怕有负老师厚望,不能编辑出完美的书稿。为了打消顾虑,陈老师说:“就因为你是一名交警,所以才更有发言权;就因为你在基层,才更了解自己的同行;就因为你的文字比较扎实,所以才能更好的校对书稿。”于是,我接受了这一份既有压力又含鼓励的差事,凭着对职业的热爱,对同行的深刻理解,我把这次编辑工作作为对我从事业余文字工作多年的一个考验。

  《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这个题目是我建议给陈老师的,因为我觉得没有比这个更能表达灾区交警的心了。我想到了孩子,人人常说,孩子是爱大的,是的,没有爱,孩子成长的道路将艰难畸形。灾区交警,在地震坍塌的日子里,如何叫那一寸一寸接连起来的道路畅通无阻呢?是爱心,毫无保留的爱心!道路,是交警的办公桌;交警,把一点一滴的爱心扑撒在路上。于是,我们在安稳中前进,在舒畅中走远。职业,只是一种任务,爱心,才是完成任务的动力。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打开老师书稿的时候,书中的许多情景叫我忍不住掩面落泪,因为眼前往往会浮现出行走在飞石滚落、险峻如林道路上疲惫交警的身影,在每一次战胜灾魔后彼此紧握双手的喜悦,还有老百姓眼里的感激,领导目光里的肯定和欣慰……这一切,来得那么不容易。往往如此,又好像我自己不能亲口向他们说声谢谢而内疚,感慨之余,敬重之余,我会心疼,心疼他们的累,心疼他们的苦,心疼他们的不被理解;泪眼朦胧里,又为他们自豪,为灾区人民,为公安交警同行,为有这一支队伍。我的思绪又会被牵扯得很远,很远。于是不得不停下笔来,琢磨这些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灵光。

  这部长篇纪实报告文学给我的最大启迪是,尽管纪实文学缺乏浪漫性,但它是独立的,必读的,因为它是一部关于真实事件的字典。在校对书稿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立即动笔去写,不用深思熟虑,也不用全面的去认识事物。这种认识常常意味着我们无法触及的深度、疲惫不堪和面对世界万千变化的眼花缭乱;立即动笔去写,是冬是夏无关紧要,只要想象力之树还枝繁叶茂;立即动笔去写,被赋予历史符号的那些人、那些事,才会如这部书稿中的人物事件一样鲜活有生命。整个书稿中对于人物的情景设置,是我最为佩服的一点。因为,常常,许多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把一个人物或一件事情脱离开它所处的环境,因为这样便是另类,有特色,殊不知正是这种脱离,使人物失去了所生存的环境,于是变得孤立无援,目光呆滞,语言贫乏。《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正是克服了这种常见的写作误区,无需过多描述,一个眼神,一种微笑,我们便知道他是谁,因为他所处的环境缔造了他的这种性格和神态,这样的人物,给读者的感觉是真实的、温暖的。另外,整个书稿呼唤了一种大气,呼唤了一种力量。这种大气,这种力量来源于作者审美的自身,来源于作者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作者审美意识和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意识,这些意识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心,给读者一种启迪,抑或一种鼓励。

  长期以来,我对我自己从事的公安交警这个职业充满了信心和自豪,我深知作为一名交警的艰辛与坚韧,我梦想用我自己的笔把属于交警的那一部分精彩展现出来。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却始终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为之做些什么。面对这部书稿,我欣慰又感慨,我的欣慰是由于我毕竟做了一件我多年梦想做的事;我的感慨也是由此而发,我深感一种职业给人的影响,也需要我们安静地去思考,深刻地去挖掘,才能知道它的本质带给我们的东西。想到交警这个字眼的时候,我便自然地生发出这种切身的感慨。

  现在,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想到这本书将要出版,将要使陈老师的辛苦有一个结果,将要满足作为交警的一个愿望,将要带给所有人惊喜和对交警这个职业的深刻理解,我心里是那样的温暖。我知道,关于交警的这个话题,将在《1号交通警。纪实文学》里永久不衰。交警,关于它的精彩,它的刚毅,它的艰辛,它的委屈,它的一切,将一一在这里找到归宿。《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长篇纪实文学,只是《1号交警》的一个开端,《1号交警》所承载的历史重任是不言而喻的,它将像奔腾不息的长江之水,延接历史,走向未来与辉煌。让我们在陈先生的鼓励下也动起手来,向陈先生学习,加入到陈先生的交警文学创作队伍中来,努力创作出更多缀满繁花的嘉木,谱写出反映时代交警高歌的精彩华章。

  2008年11月于平凉

  §§附录: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抗震救灾每日工作情况

  5月12日

  下午2点半文县发生地震后,大队领导第一时间赶赴单位,迅速组织人员维护城区交通秩序,抢救受伤人员,疏散车辆、群众到安全地带。晚上在参加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召开的紧急会议后及时组织召开队务会,研究抗震救灾方案。并组织警力参加城区治安巡逻,维护社会治安。

  全天共出动警力124人次,出动车辆32车次,救援车辆8台次,救助群众350人次。

  5月13日

  凌晨3时,大队领导张智国、陈立辉接县政府领导指令,带领事故处理民警赶赴临江处置客车因地震落石被砸的9人死亡,15人受伤的事故。8时许,到达临江事故现场,组织展开调查,安排尸体认领,伤者救治转院事宜。查看临江中队新建办公楼,基本无损,中队巡逻车在武都修理厂被砸坏。下午7时,处理完毕后,返回县城。

  城区组织进行交通秩序维护,疏散群众,设置抗震救灾援助点。下午文武公路抢修通车后及时引导电力、通讯救援抢险车辆进入各抢险点。

  10时许,与碧口中队取得联系,干警及家属无伤亡,中队办公楼出现裂缝;安排组织参与碧口地区的抢险救灾工作。晚上继续安排警力进行巡逻。

  全天共出动警力168人次,警车48台次,引导抢险救灾车辆156台次。

  5月14日

  完成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陆浩,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等领导来文检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道路警卫工作;引导救援部队车队顺利到达碧口重灾区;完成水坝救灾物资空投点执勤及救灾物资车队开道工作。

  全天共出动警力122人次,警车26台次,引导救灾车辆380台次,救助受困群众12人,处理事故一起。

  5月15日

  先后完成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陆浩,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民政部副部长,副省长陆武成视察受灾点的警卫工作。晚上召开队务会,研究中央领导来文县视察警卫方案。全天安排警力进行巡逻,确保救灾车辆安全行进。

  全天共出警力138人次,警车42台次,引导救灾车辆368台次,救助受困群众18人次,处理事故一起。

  5月16日

  中央领导周永康一行到我县进行抗震救灾工作视察,大队领导带领全队干警根据县局警卫工作安排,负责线路警卫和开道工作。上午集中整顿城区交通秩序,清除乱停乱放车辆。下午安排各岗点人员及清除沿线交通障碍。晚7时许,中央首长一行到达文县,在县第一人民医院慰问了在地震中受伤的群众后,又深入到城关镇灾情严重的清水坪视察灾民灾后生活情况和慰问抗灾一线的广大官兵。

  全天共出动警力142人次,警车58台次,清除各类车辆45台次,引导救灾车辆82台次,处理事故一起,抓获酒后寻衅滋事人员一名。

  5月17日

  上午中央领导周永康在我县视察抗震救灾工作结束后在水坝临时机场乘机离文,大队圆满完成线路警卫和开道工作。

  城区中队整顿城区交通秩序,清除乱停乱放车辆。其他各中队及机关民警全警上路,在容易拥堵的路口重点险路险段派驻民警执守,加强道路巡查,全力保障运送抗震救灾人员、装备、物资车辆的安全通行。

  下午因强降雨引发关家沟泥石流,造成G212线城区路段临时中断,大队在县局的统一安排下迅速处置,实行临时交通管制,泥石流将2辆汽车冲走,对其它陷入险情的4辆汽车进行了成功施救,无人员伤亡发生。

  全天共出动警力133人次,警车47台次,清除路障7处,引导救灾车辆89台次,救助险情车辆9辆。

  5月18日

  大队安排各中队做好辖区内的交通秩序管理工作,加强道路巡查,全力保障运送抗震救灾人员、装备、物资车辆的安全通行。

  下午,大队领导引导天水、陇南救灾物资车队到达文县,并安排各车辆依次停放,等候民政部门统一调配。

  晚上,为确保救灾物资车队安全,民政部门组织驾驶员进行休息,大队为保障物资安全,调配警力进行夜间巡逻。

  全天共出动警力128人次,警车48台次,清除路障8处,引导救灾车辆98台次,救助险情车辆6辆。

  5月19日

  大队领导陈立辉带队为进入文县的救援物资车队开道,赶赴文县重灾区碧口镇,确保车队安全到达碧口地区,发放救灾物资。

  临江中队根据救灾安排,负责救灾车队临江路段的开道任务,并保证辖区内道路畅通。

  碧口中队根据到达碧口的救援车队的情况,合理安排警力,中队全体民警上路指挥交通,保证了道路畅通和车队有序停放。

  大队领导刘晓原组织民警维护城区道路交通秩序,确保了城区道路安全畅通。并与下午2点28分,在文县南桥河坝与城区居民一起为汶川地震死难者进行了默哀。

  全天共出动警力128人次,警车46台次,保证救援车辆通行86台次,救助车辆6台次。

  5月20日

  大队领导安排各中队做好辖区内的交通秩序管理工作,加强道路巡查,整治个别驾驶员不注意安全,超员载客,农用车违法拉人的违法行为,并全力保障运送抗震救灾人员、装备、物资车辆的安全通行。

  根据有关部门公布,文县境内近期将有强余震发生,大队领导及时召开队务会,安排防震工作,在上级救灾物资不能到位的情况下,积极开展自救,想方设法筹措救灾物资,为大队民警职工每人发放彩条布8米,要求民警做好防震工作的同时,要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保证道路交通的畅通。

  全天共出动警力115人次,警车32台次,保证救援车辆通行46台次,查处违法行为12起。

  5月21日

  上午,大队领导安排各中队做好辖区内的交通秩序管理工作,具体要保证救灾物资发放点的车辆停放和道路畅通,巡逻中队加强道路巡查,整治超员载客,农用车违法拉人的违法行为,全力保障运送抗震救灾人员、装备、物资车辆的安全通行。

  下午,接政府安排,清除韩家坝小区停放的大型车辆,为驻军清理驻地。同时指导规范交通管理志愿者工作,协助交警做好车辆管理,有效的缓解了城区警力不足的情况。大队领导召开队务会,研究解决大队民警职工抗震救灾的问题。

  晚上,大队领导研究安排中央军委首长来文视察灾情警卫方案。

  全天共出动警力122人次,警车38台次,保证救援车辆通行20台次,查处违法行为6起。

  5月22日

  大队领导召开队务会,安排中央军委首长来文视察灾区情况警卫工作警力部署情况。大队长张智国带领民警前往临江镇部署警卫工作,做好道路畅通和线路安全。教导员陈立辉带领民警前往石坊乡东峪口进行道路整治,清除线路障碍和安排警力。副大队长刘晓原带领城区民警和机关人员进行城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保证道路畅通和有序停放,安排岗位,部署警力,确保城区道路秩序有序畅通。陇南交警支队携带帐蓬及行军床等救灾物资来我县进行慰问。在保险公司院内临时帐蓬中恢复大队的车管业务工作

  下午,18时许,中央军委副主席,政治局委员徐才厚到达文县,前往文县第一中学慰问学校师生和救灾官兵,并与灾民亲密交谈。20时,返回韩家坝小区部队驻地。

  晚上,大队根据县公安局统一步骤,安排中央军委长前往碧口重灾区进行视察警卫任务警力分配方案。

  5月23日

  上午6时,根据县公安局统一部署,安排警力到沿途各岗点。大队长张智国带领民警负责警卫开道工作,教导员陈立辉、副大队长刘晓原负责安排沿途各岗点警力。城区中队维护城区内的交通秩序管理,做好救灾物资发放点的车辆疏导工作。

  下午,各中队执行路面的勤务工作。碧口中队根据警卫方案安排,做好警卫工作。大队领导根据县政府安排,制订禁止打场晒粮方案。

  晚上11许,接到110转来交通事故一起,进行事故调查。

  5月24日

  上午6时,大队教导员组织事故处理民警赶赴南桥河坝事故现场进行事故调查,并安排民警做现场秩序维护,确保现场安全。并组织救援人员进行事故车辆的打捞和失踪人员的查找。

  下午7时,事故车辆甘K12997号小客车被打捞出,未发现失踪人员,副大队长刘晓原带领民警沿河进行寻找失踪人员。

  大队长张智国带领民警为救援部队开道引领部队进入各救援乡镇。返回后组织民警搭建办公抗震帐蓬,安排灾后恢复工作等各项事宜。

  全天共出动警力86人次,警车36台次,查处违法行为16起,保证救援车辆通行46台次。

  5月25日

  国务院民政部灾后重建及灾情鉴定专家组一行到达文县,大队长张智国带领民警为专家组开道,引领专家组进入重灾区碧口镇,分别到达碧口镇与范坝乡、中庙乡对受灾情况进行评估和鉴定。

  教导员陈立辉带领事故民警进一步进行“5.23”事故调查和处理善后事宜。副大队长刘晓原继续带领民警参与失踪人员的搜救工作。

  城区中队按大队安排对运输救灾物资的车辆进行有序的疏导并送达到物资发放点,保证城区交通秩序畅通有序。

  全天共出动警力88人次,警车42台次,保证救援车辆通行32台次,查处违法行为12起。

  5月26日

  大队长为国务院民政部灾后重建及灾情鉴定专家组一行警卫开道回到文县,进一步对文县城区的受灾情况进行评估鉴定。副大队长安排城区做好城区的道路秩序管理,及时保证救灾车辆的畅通和安全。碧口中队和临江中队做辖区内交通管理工作。

  教导员陈立辉带领事故民警继续进行“5.23”交通事故调查,对事故原因进一步调查。

  全天共出动警力84人次,警车38台次,保证救援车辆通行28台次,查处违法行为8起。

  5月27日

  各中队要保证辖区内交通管理畅通和安全,同时保证救灾物资发放点段的交通管理。

  全天共出动警力82人次,警车36台次,保证救援车辆通行32台次,查处违法行为6起。

  5月28日

  主要工作是保证救灾物资车辆的畅通和车辆有序停放,引领各地救灾物资到达各发放点和安置点,城区中队做好城区的交通秩序管理,巡逻中队和碧口、临江中队要做好救灾的各项工作,不得随意查扣和罚款,及时向救灾车辆通报辖区的道路通行情况,保证救灾车辆的安全畅通。

  教导员陈立辉带领事故民警继续进行“5.23”交通事故调查,根据县领导安排对失踪人员沿河进行查找。

  全天共出动警力78人次,警车26台次,保证救援车辆通行32台次,查处违法行为5起。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