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乙丑(2009年)岁末,我收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西北师院(今西北师大)求学时代的学弟、陇西师范学校资深教师戴蟠的来信以及他为其故世不久的兄长戴楚石老先生的遗著——《陇西文献丛书》所写的志略一文。戴蟠老师的来信中说:“遵照活了近百岁(97岁),而故世的兄长楚石先生临终遗言:想请我为其以毕生精力所完成的这部《陇西文献丛书》写一点阅读感言。”对百岁老人的临终托付我当然只能遵命,但也只能写一点肤浅的读后感而已!
我本人已年逾古稀,在我的一生中,虽学习并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晚年又从西北师大历史系调到甘肃省文史研究馆,也曾兼职于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我始终认为:在博大精深的国学(包括浩如烟海的地方史志等)方面,我从来只能算是一名才疏学浅的初学者。所以我对已故世及在世的国学大家的作品,只有心存敬畏虚心学习,从来也不敢枉作自不量力的评点。
但是,我看了戴蟠老师为其故世兄长楚石老先生的遗作——《陇西文献丛书》所写的概括介绍后,可以坦白地说: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我作为一名专业史学工作者,从早年起我就坚信: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富于历史感的民族,历史学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因此,中国历史上史家辈出代不乏人,中国的史学著作除了浩如烟海的官修史书外,民间历史著作(包括地方史志及各类民间野史等)之丰富和完备,从世界范围来说也是没有一个其它国家可以相比的。其中地方史志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史料基本上来自于民间,从而更加客观也更加真实地补充甚至修正了官修史书的缺漏谬误和记载,以及论述中的官方色彩。地方史志的优越性也还在于它的作者大都出身于民间,他们可以“秉笔直书”,所记述的史实有更加显明的“三亲”特色(即亲历、亲见、亲闻),真实性也就更强,这是地方史志的最可珍贵之处。
从中外史学史上看,历史学的真实性原则无疑是衡量史学家及其史学作品有多大历史价值的独一无二的标尺。而戴楚石先生正是以他毕生的时间和精力、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地从事陇西地方史志的资料搜集、校勘正误以及编纂工作。在从事这项极为艰巨和繁琐工作的漫长岁月中,他也曾遇到过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困难、屈辱和阻力。但他依然矢志不移、无怨无悔地以年老病衰的身躯努力完成他的史志编纂工作。楚石老先生的这种传统历史学家的优良品格和执著精神真正感人至深。清代大学者章学诚在它的名著《文史通义》中说的史家“四长”即“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是一个史学家应该具备的四个方面的才能和品德,这对一个史学工作者来说其实是难以达到的四项极高标准,但戴楚石先生最起码是按此标准奋斗了一生的一位地方史志专家,可敬、可佩!
另外,戴楚石老先生以毕生的精力,在亲自采访、正误的基础上所撰写的《陇西文献丛书》一书,作者视野之开阔、搜集资料之完毕,我个人认为它够得上是一部当今关于陇西地方历史中“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近些年来,我因工作之便翻阅过的本省及外省各地方、甚至各行业的史志类的书籍不少,但像楚石老先生编著的《陇西文献丛书》这样的包括了方志(历朝历代的府志、县志、山志、人物志等各类专志)及金石学、著述、文化教育、历代人物、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古建筑、历代著述等诸多方面内容的还真为罕见。《陇西文献丛书》的另一可贵之处也还在于此书不仅是记述,也做了许多正误工作。楚石老先生取舍史料态度之严谨,视野之开阔,以及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这在当代史学工作者中间来说,都可称是十分罕见和可贵的。我坚信这部史志巨著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会愈加显示其不可磨灭的独特光彩,这部巨著也肯定会在甘肃省所有的地方史志丛书中享有其应有的声誉,体现应有的史料价值,并丰富了甘肃省地方史志的宝贵书库。
最后,我以诚挚的心情期盼这部史志巨著能够早日面世以飨广大读者,也可告慰九泉之下的戴老亡灵。
(本文刊载于2010年出版的《仰之方尔高——戴楚石先生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