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西北咽喉金城关

  金城关是兰州人的又一个情结。这座西北著名的一座关城,是因防守黄河渡口而修建的,它既可控制黄河桥,也可以盘查行人,同兰州城相辅相成。

  对于金城关修筑的确切时间至今人们尚不能确定。民间传说“先有金城关,后有兰州城”。有记载说它建于汉代,而《元和郡县图志》则说它是在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由金城津改建而成。也有人说,最初金城津关址在今西固沙井驿大桥附近,至北周武帝时,移至今兰州市黄河北岸中山铁桥西约1公里处的金山寺西山腰处。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金城关,州北二里,当黄河西北山要隘处,本汉置。阚《十三州纪》:金城郡有金城关。”《元和郡县图志》谓:周武帝置金城津,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津为关。《重修皋兰县志》四册记:“金城关汉置,隋有关官,唐因之,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筑,明屡加修葺。”志书各说不一,但金城关由来已久是肯定的,其名称的出现距今至少有1400百年的历史了。

  自隋朝至今的1400多年中,金城关非常繁忙,到中原的西域商人,去印度取经的高僧,为中央政府传递信息的使臣都从这里经过。唐玄奘、林则徐、左宗棠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从此经过,留下了一段段的感人佳话。

  北宋时,兰州是北宋和西夏发生拉锯战的地区,这一时期,黄河河道也逐渐北移。1081年北宋李宪率军从西夏手中夺回兰州以后,于是便开始全面加强兰州地区的军事防御设施建设。

  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北宋和西夏在兰州发生大战,当时西夏动员80万人参战,并派兵持盾牌准备爬云梯登城,城上的守军以弓箭御敌,当时箭如雨下,后来西夏部人因粮草供应不足而撤退。在这个背景下,北宋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反攻,充分发挥黄河天险的作用,在黄河北白塔山下边又重新修建了金城关,其目的是防守黄河渡口。

  “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金城关北倚高山,南临大河是沟通中原和西域的要道。山与河之间,仅容一辆车通过。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于金城关历代都有修葺,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两次在明代。明代探花郎黄谏在他的《金城关记》中记述了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重修金城关的情况,当时人们拓展了金城关的外围,修筑垛口,并且在关城内还修建了真武殿。三十多年后,金城关再次被人们重修,这次将关城扩展到了黄河边,为了防止敌人火攻,在门上还修建了注水孔。

  雄险的金城关,可以凭关固守,使黄河以西、以北的少数民族望而却步。“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这些对联诗词,写出了人们对金城关的感受和兰州的历史。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