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元时期,由于在民族的大融合、多民族文化和中西文化的交汇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渗透;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等因素,兰州地区出现了一些士人,中原士人也有一些来过兰州,从而孕育了兰州地区的士人文化,最终为明清时期形成兰州地区的士人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时期的士人活动
三国时,金城郡属曹魏,兰州地区既是曹魏与蜀汉战争的前沿,又是魏控制和经营河西的基地,也是魏发展经济、积蓄军事实力以备将来统一全国的大后方,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军事斗争十分频繁。在这一背景的直接制约下,兰州地区本土人士除在武学方面产生了韩遂、成公英等一些较有影响的人士外,传统意义上的士人,即儒士基本没有产生。传统意义上的士人几乎全是来金城做官的外地人,如苏则等。
韩遂,东汉金城世家子弟。东汉中平元年,北地降羌与汉中羌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等反。伯玉劫持边章、韩遂,使任军师。
起义军攻城略地,很快就“拥兵十余万众”。次年,他与边章以诛宦官为名,率军万骑进逼京城,大败朝廷十余万众的围攻。
中平三年(186年),韩遂杀了义军首领北宫伯玉和李文侯,自任首领,并大规模扩大势力范围。建安十六年(221年),在潼关为曹操所败,退回金城,四年后病死西平(今西宁市)。自起兵至建安二十年(215年)病死于西平的31年间,曾驰骋角逐于潼关以西的广大秦陇地区,三次占据关中三辅,与曹操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统治集团。
成公英,三国金城人,原为韩遂部下骁勇善战的将军,韩遂病死后投奔曹操,授封列侯,实职为军师。
苏则,东汉扶风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年少时即以学问操守闻名,举为孝廉。先为曹操军导,后升任金城太守。苏则刚到金城时,金城地区“死丧流亡,或窜戎狄,或陷寇乱,户不满五百”,满目荒凉残破。苏则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发挥民族地区优势,组织生产自救,对时常侵扰金城周边的戎狄采取招抚政策,亲自教民耕种,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才使得当年农业即获大丰收。苏则的这一系列开发金城地区措施的实行,使金城地区的经济在战乱后迅速得以恢复,成了战乱时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他本人也为金城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兰州,已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渡口与交通城镇,商队、使节、僧侣、行旅东来西往,一般都要在兰州小住进行适当休整后,再渡过黄河西去,这样一来,兰州就很自然地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之一。而兰州人则以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各种文化,经过融会、消化、改造,使兰州逐渐向多元文化的城市发展。在这一时期内,兰州地区已出现了一些士人,他们的各类活动,特别是文化活动是有一定成就的,对兰州地区历史文化的孕育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西晋统一全国后,文化中心又北移至黄河流域,给关陇士人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西晋王朝的统一只维持了短短的20年,便发生了长达300年之久的动乱。北方“胡”族先后进入中原,纷纷建立政权,黄河流域又一次沦为战场。兰州在这一时期一直处于“胡”族政权的统治之下。随着大量胡人的入主,“胡”文化与关陇“汉”文化在兰州地区发生长时间交汇和冲突,最终走向融合。从而使兰州地区文化更趋多元化,且稍有发展。士人构成趋于复杂,有由士大夫发展为割据政权的国王者,有割据政权的文臣武将,也有一代高僧。特别是西秦建都苑川(今兰州市榆中县苑川河流域)后,在今兰州地区集中了大量士人,前后活动达半个世纪,虽然为时不是太长,但对兰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士人文化的孕育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在兰州地区活动的本土和外来士人,以及兰州本土士人在其他地方的活动中,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人士,如西秦四王、麴允、郭冲、宗钦、释宝志、赵柔、王杰等。
西秦四王是指西秦建国后的四个帝王,即乞伏国仁、乞伏乾归、乞伏炽盘、乞伏慕末。
乞伏国仁(?—388年),东晋陇西鲜卑人。为西秦国创建者。乞伏国仁的先祖从漠北徙居陇西,统领了四个鲜卑族部落,成为一个部落联盟,号曰乞伏可汗。后又翻越牵屯山(今宁夏固原县西)来到苑川(今榆中县东北)和勇士川(今榆中县东北)一带放牧。停留了半个世纪。当时的苑川“为龙马之沃土”(《水经·河水注》),水草丰美,很适宜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乞伏鲜卑就长期在这里定居下来。
氐族前秦主苻坚在位时,乞伏鲜卑酋长、国仁父乞伏司繁被命为镇西将军,镇勇士川(今兰州市榆中县苑川河流域)。司繁死后,国仁代镇。淝水之战,苻坚败亡,国仁招集诸部,众至十余万,成为当时西北的一支劲旅。385年,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自立为王,年号建义,史称西秦。朝中设置百官,并设立武城、武阳、安固、武始、汉阳、天水、略阳、川、甘松、匡朋、白马、苑川十二郡,筑勇士城为国都。
乞伏国仁建立西秦后,广揽人才,任用贤能,文武百官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农耕畜牧都十分兴旺。先后打败并招降了许多鲜卑部落,势力逐渐增强。前秦符登为了与西秦结盟,拜封国仁为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苑川王。国仁既然建立了西秦,自立为王,自然不受前秦节制。太元十三年(388年),国仁死,在位四年,谥宣烈王,庙号烈祖。
乞伏乾归(?—412年),为西秦第二代皇帝。雄武英杰,沈雅有度量。国仁死后,群臣以国仁子公府年幼无知,便公推他的弟弟乾归继位,称河南王,改元太初,由苑川迁都金城(今兰州市西固区)。
义熙八年(412年)六月,乾归在五溪(今甘肃陇西县南)打猎时,与其子孙10余人一起被国仁之子公府所杀。乾归死,其子乞伏炽磐继位。乾归在位共24年,死后葬于枹罕,谥武元王,庙号高祖。
乞伏炽盘(?—427年),乾归长子,“性勇果英毅,临机能断,权略过人”。乾归死后,炽盘于义熙六年立,改元曰永康。自称大将军、河南王。迁都枹罕谭郊。
乞伏炽盘继位后,在永康二年(413年)数次打败吐谷浑部。
永康二年(413年),派遣其龙骧乞伏智达、平东王松寿征讨吐谷浑,俘获吐谷浑将领呼那乌提,虏三千余户而还。
永康三年,大败南凉秃发傉檀。永康四年,秃发傉檀被杀,南凉国亡。炽磐兼并秃发傉檀的南凉后,兵强地广,便于同年七月,置百官,大赦境内,大兴教育,注重桑农,于是国富民强,被誉为盛世。
永康五年(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四月,乞伏炽磐出兵征讨北凉,攻克北凉沮渠蒙逊占据的河湟,乘势讨伐乙弗窟乾,迫其投降后返兵苑川。这一年,派遣其大将昙达、王松寿等于赤水击败南羌弥姐康薄部落,迫其投降。又先后遣昙达、王松寿、元基等东讨姚艾,迫使姚艾投降。至此,西秦进入全盛时期,武将战于外,文臣治于内,重刑律,轻赋税,保境安民,民富国强。建弘八年(427年,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五月,炽盘病逝,在位16年。谥文昭王,庙号太祖。
乞伏慕末(?—431年),字安石跋,乞伏炽盘次子。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427年)五月继承西秦王位,改次年年号为永弘。
慕末嗣位不久,在炽盘热丧尚未满月时,北凉即乘机举兵进攻廉川堡,幸得东羌乞提出兵救援,北凉兵始败退。慕末性残暴,致使内外分崩离析,民多叛亡,在位三年而国亡。
西秦的统治者为巩固和扩大其统治区域,连年与后秦、南凉、北凉、大夏等国进行战争,并将被征服地区的各族人民强制迁徙于其统治中心或军事要地,从而既加速了兰州地区的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兰州历史文化和士人文化的发展。
西秦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历时虽然仅有半个世记,但对当时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晋书·载记》中第二十五对其评价是很高的:“赞曰:国仁骁武,乾归勇悍。矫矫炽磐,临机能断。孰谓獯虏,亦怀沈算。文起常才,凭时叛换。咸窃大宝,为我多难。”
麴允,西晋金城(今兰州市)人,与游氏世为西州豪族,家财万贯。晋怀帝时,允任安夷护军、始平(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太守,因不满权臣阎鼎专权,联络冯翊太守梁纬逐阎鼎而代任雍州刺史。西晋末年,汉国刘曜攻占洛阳,怀帝被俘。允逃至长安,与阎鼎等朝臣拥立秦王(怀帝之侄)为皇太子,被升任雍州刺史。秦王继位为愍帝后,封允为尚书左仆射、领军、持节、西戎校尉、录尚书事,仍领雍州刺史。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汉将刘曜复攻长安,城中缺粮,百姓忍饥挨饿,大半都被饿死。时间一长,城中窘迫,愍帝将献城投降,愍帝被押送至平阳后,汉主刘聪当众侮辱愍帝,允伏地号哭不能起。刘聪大怒,将麴允关进大狱,麴允悲愤自杀。刘聪嘉其忠烈,赠车骑将军,谥节愍侯。
榆中麴氏家族。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新疆吐鲁番崛起了一个被后人称之为“神秘的高昌国”的国家,它的国王是今兰州市榆中县人,姓麴。麴氏高昌国经10代139年,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八日被唐王朝消灭,其领土也归入了唐王朝的版图。
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原是西域车师国前王之地,汉武帝开拓西域,在此地屯田,筑高昌垒,因此名叫“高昌”。
两汉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均驻此地,晋设为高昌郡,张轨、吕光、沮渠蒙逊占据河西时,都派太守管理。国内有8城,都有华人。那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谷麦一年两熟,宜于养蚕,盛产瓜果,多产葡萄酒。民俗敬奉天神,也崇信佛法。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属前凉,后属前秦,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460年),柔然占有其地,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传二世。伯周死后,少子义成继立,一年多之后,阚首归杀胞弟义成而自立为王。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高车(铁勒)出兵,杀阚首归而立敦煌人张孟明为王,8年后,国人杀张孟明立马儒为王,以榆中人麴嘉为右长史。二十一年,马儒派遣司马王体玄奉表向北魏朝贡,请求举国内迁。北魏高祖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派兵去迎接。由于高昌旧人情恋本土,不愿东迁,因此在东迁途中杀死了马儒,将麴嘉立为高昌王。
麴嘉,字灵凤,金城榆中人。麴嘉统治高昌后,先向蠕蠕(柔然)称臣纳贡,同时又派使臣去洛阳朝拜北魏主,请求东迁。蠕蠕主伏图被高车所杀后,麴嘉又向高车纳贡。经过几年的经营,高昌国逐渐强盛起来,适逢邻国焉耆被厌哒破灭,国人分散,众不自立,焉耆国人请求麴嘉为其王,麴嘉便派次子麴坚前往焉耆,暂以国王身份主持国事。熙平元年(516年),麴嘉派遣其侄私署左卫将军、田地太守麴孝亮朝拜京师,仍请求内迁,并请求北魏派遣军队迎援。于是北魏派遣龙骧将军孟威发凉州兵三千人去迎接,至伊吾,因失期而返回。麴嘉迁徙未果。此后,麴嘉又十几次派人向魏主进献朱像、白黑貂裘、名马、盐枕等。北魏主每次都热情款待,“惟赐优旨,卒不重迎”。延昌年间,魏主下诏:“授嘉为持节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开国伯,仍称高昌王。”此后,麴嘉又遣使朝献,魏孝明帝便下诏书安慰麴嘉,但不许内迁。后又请求,仍然没有得到准许,于是便以“不习典诰”为由,请求借《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燮任博士,以教授学生。魏孝明帝准奏,并按麴嘉的要求遣使送归。北魏孝明帝正光六年(525年),麴嘉病逝,魏孝明帝赠谥号镇西将军,凉州刺史。
麴坚,麴光之弟。麴嘉死后,魏孝明帝封其子麴光为高昌王,在位6年。北魏节闵帝元恭泰普元年(531年),麴坚立为高昌国王。麴坚在对邻邦强国纳贡的同时,从南朝带回大量儒家与佛家经书。麴坚亲自绘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作为仁政的象征,此时起,南朝以《孝经》随葬的礼俗传到了高昌。此后,中原战乱,往来使命断绝。普泰初,麴坚遣使朝贡,被授予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伯,仍为高昌王,又加卫将军。至永熙中,特授仪同三司,进为郡公。此后便与南朝隔绝。
麴乾固,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麴乾固即位为高昌王,是为高昌国第七个国王。此时,突厥破高昌4城,麴乾固被迫依附内地政权,并娶突厥可汗女为妻。麴乾固非常崇信佛教,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他在位的41年间,高昌国佛教盛行,各地佛寺迅猛发展。
麴伯雅,乾固死后,子伯雅继位。为了摆脱突厥控制,麴伯雅于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向隋朝进贡。隋炀帝西巡时,麴伯雅领头组织西域27国国王,佩玉被锦,焚香奏乐,跪在道旁相迎。此后,麴伯雅随隋炀帝去长安,炀帝赐封麴伯雅为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封弁国公,并将戚属宇文氏女为华容公主许嫁伯雅为妻。麴伯雅回到高昌后,下令全国解辫削衽,改穿中原服饰。
麴文泰,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麴伯雅因病去世,其子麴文泰继位。麴文泰继位后,与唐朝大力修好,并大量进贡珍宝。贞观四年(630年),麴文泰亲自到长安觐见了李世民,受到了李世民的热情厚待。他在朝见唐太宗李世民后,归国途中,经过金城(兰州)时,将李赏赐的千两金银尽数捐给金城嘉福寺,修建了木塔,表示对家乡的怀念。
贞观年间,唐三藏法师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真法。当麴文泰得知玄奘在伊吾的消息后,立即派贵臣带着数十匹好马赶到伊吾,请玄奘到高昌,以师礼相待。玄奘离开时,麴文泰奉送了特别丰厚的礼物:4个侍候玄奘的小和尚;法服30套,防寒用的面衣(脸罩)、手衣(手套)、靴袜等数十件;黄金100两、银钱3万,绫和绢等丝织物500匹,作为玄奘往返20年的费用;赠马30匹,仆役25人;又写了24封书信,每封信附有大绫1匹,请高昌以西龟兹等24国让玄奘顺利通过;最后,又带上绫绡500匹、果味两车,献给当时西域的霸主西突厥叶护可汗,并致书请可汗护送玄奘到印度求经。
贞观六年(632年),唐朝意图向西推进,改西伊州为伊州,使之完全成为等同于内地的州县。唐王朝要在西域牢固地立足,首先要控制的是紧挨在西边吐鲁番盆地的麴氏高昌国。高昌王麴文泰在贞观四年入朝觐见唐太宗回国后,就与西突厥叶护可汗联兵,东攻伊吾,企图封堵唐朝进入西域的门户。又西向攻陷与唐和好的焉耆所属5座城镇,掠男女1500人,焚烧屋舍而去,还截掠西域前往唐朝进贡的使臣,这就严重地威胁了唐朝对伊州的控制。于是,唐太宗于贞观十三年(639年)十二月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带领薛万备、薛孤吴儿、牛进达、姜行本等将领,率兵进攻高昌。麴文泰恐惧而死,子麴智盛嗣立。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八日,麴智盛开门出降,高昌国亡。
郭冲,魏、西晋间金城人。为当时名士,著有《诸葛亮隐没五事》一书共一卷。
宗钦,字景若,北凉金城人。父宗燮,字文友,任后凉吕光太常卿。宗钦从小就刻苦学习,“有儒者之风”,博通经史,闻名河右。长大后,任北凉沮渠蒙逊中书郎、太子洗马。在任洗马期间,上《东宫侍臣箴》,以历史盛衰、万物变化之理规劝太子弃恶从善,远佞人、亲诤臣。文笔流畅,生动犀利。
北凉沮渠牧犍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灭北凉,宗钦入北魏,拜著作郎,赐爵卧树男,加鹰扬将军。
公元450年,曾为北魏立下大功的崔浩,因力主重视道教,抑制佛教,与历来崇信佛教的北魏最高统治者发生矛盾,加之在编修国史时暴露“国恶”,因而被灭族。宗钦被牵连在崔浩案中,也被“赐死”。著有《凉记》十卷,《宗钦集》二卷。
宗钦之弟名宗舒,字景太,曾任北凉沮渠蒙逊库部郎中。北魏灭北凉后,与兄宗钦一同入北魏,赐爵句町男,加威远将军,声名仅次于宗钦。
赵柔,字元顺,北魏金城郡子城县(今兰州市城关区)人,从小就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北凉沮渠牧犍任为金部郎(掌管全国库藏钱币的官员)。北魏灭北凉,魏太武帝徙柔至其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任著作郎。后以历效有绩,出为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太守,颇有政绩。
特别是他非常讲信用,郡内百姓都十分信任他。在他任职期内,郡内社会秩序良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而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
据《北史·赵柔传》记载:有一次,赵柔在路上拾到了一串金珠,价值数百缣(双丝织的绢),他千方百计地寻到了失主,将金珠归还。后来有人托赵柔用数百枚铧(一种农具)兑换绢,赵柔和他的儿子善明到市场上去兑换。先有人愿用20匹兑换,赵答应了,但有个商人知道换贱了,愿用30匹换。儿子善明想与后来的人换,但赵柔不同意,曰:“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于是兑换了20匹。从此之后,“缙绅之流,闻而敬服”。
王杰,也是北魏时金城人,初名王文达。父名王巢,任魏榆中镇将。王杰少有壮志,每以功名自许。善骑射,有膂力。跟随孝武帝西迁,赐爵都昌县子。据《旧唐书·王杰传》载,宇文泰奇其才,曾对诸将说:“王文达万人敌也,但恐勇决太过耳。”授扬烈将军、羽林监。从复潼关,破沙苑,争河桥,战芒山,都以勇敢而闻名当代,成为关陇武装集团中的一员猛将。宇文泰对他宠信日隆,于是赐姓宇文氏,进爵为公,累迁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王杰跟随于谨围攻江陵。当时栅内有人,善用长槊,西魏登城将士多被刺死。于谨命令王杰用箭射善用长槊之人,应弦而倒。将士才得以登上城墙,攻克城池。于谨十分高兴地对王杰说:“成我这件大事的,就是您的这一箭呐!”北周封张掖公,任河州(今甘肃临夏)刺史、大将军、泾川(今甘肃泾川)总管、上柱国。他“以忠恕为治。”宽厚爱民,深得百姓敬仰,北周孝闵帝即位后,进爵张掖郡公,朝廷因为王杰功勋威望都重,故授以本州,为河州刺史。此后,与隋公杨忠自漠北讨伐北齐,进位为柱国。北周武帝建德初,授于泾州总管之职,颇为百姓所慕。宣帝即位,拜封为上柱国。死后,赠七州诸军事、河州刺史,追封鄂国公,谥曰威。
北魏为鲜卑族拓跋圭所建,鲜卑族为游牧民族,文化不发达,为巩固统治,对儒家文化较为重视。十六国时,甘肃河西是中国西北的文化中心,汇集了一大批著名学者。赵柔等一大批儒士的东迁和儒风的东传,对北魏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雄,字猛雀,北周金城郡子城(今兰州市城关区南部)人。“少机辩,慷慨有大志”。(《周书·刘雄传》)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中(535~552年)起家,成为西魏宇文氏集团中的亲信,深受宇文泰的信任。不久即授为统军、宣威将军、给事中,任子城令,加封为都督、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兼中书舍人,赐姓宇文氏。
西魏恭帝拓跋廓四年(557年)十二月,周公宇文觉代魏即皇帝位,是为北周孝闵帝。北周加封雄为大都督,跟随宇文泰征战东魏的洛阳,因功升任车骑大将军。天和二年(567年),升迁为驾部中大夫。
北周建国后,刘雄又跟随齐公宇文宪(宇文泰之子)攻打北齐的宜阳。北齐丞相斛律光率军救援,齐公宇文宪以北齐失信,派遣刘雄出使北齐,见斛律光,责其背约。雄义正辞严,慷慨激昂,震慑了齐人。斛律光害怕了,便下令退军。出使回来后,兼中(府)外(府)属员。不久又加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周昌县伯,邑六百户。是年,以齐公宇文宪府掾属员的身份,跟随宪出兵攻打宜阳,筑安义等城。次年,北齐相斛律光为支援宜阳,率众筑通关城。为了与北周抗衡,北齐又在姚襄地区(今山西吉县境内)修筑了伏龙等5座城池,并派重兵驻守。雄又跟随齐王宪发动进攻,很快攻克并占领了这5座城池。不久,齐公宇文宪又派遣刘雄与柱国宇文盛率兵驻扎在北齐长城以西,连营防御。北齐将军段孝先等率军包围宇文盛。宇文盛军营外原先修有长长的护营壕堑,北周大将军韩欢与孝先交战不利,刘雄以身负排,亲自率领所部二十余人,身先士卒,据堑力战,终于击退了北齐段孝先。回军后,刘雄又被升迁为军司马,进爵为周昌侯,食邑一千四百户。
公元560年,宇文邕即位,是为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北周偏处西北一隅,经济落后,人民贫穷,国力虚弱,远没有北齐富裕强大。但他励精图治,改革弊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并着手准备消灭北齐。建德元年(572年),授刘雄为纳言,不久转为军正,后又恢复为纳言。次年,转为内史中大夫,任命为侯正。武帝曾经从容地对刘雄说:“古人说:富贵不归故乡,就好像穿着华贵漂亮的衣服在夜间游走,没有人能看得见。现在我把你派到你的家乡去做官,你认为何如?”刘雄立即叩头拜谢。于是下诏任命刘雄为河州刺史。刘雄早先已经是故乡子城县的县令,现在又有这样的任命,乡里深感光彩。四年(575年),与柱国李穆一起率兵出轵关,攻克邵州等城,因功获赏。五年,皇太子西征吐谷浑,雄自凉州从滕王逌率军首先进入吐谷浑境内,在离伏俟城二百余里的地方,滕王逌遣雄先至城东举火,与大军相应。吐谷浑洮王率七百多骑兵迎战。当时刘雄率领的也有数百人,但大多被派遣出去四面八方侦察敌情,在左右的仅二十多人。雄毫不迟疑,立即率这二十余人与之交战,杀死敌军七十多人,雄只死亡三人。此后一直跟随滕王逌作战,因战功卓著,增邑三百户,升迁开府仪同三司。此后随齐王宇文宪拔洪洞,下永安。军还,仍与宪回援晋州。接着平定并州,攻破晋阳,后破北齐都城邺城(今山西临漳县境内),遂于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雄以屡立战功,拜封为上大将军,进爵赵郡公,食邑二千户,旧封回授一子。
灭北齐后,刘雄出镇幽州。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四月,突厥侵扰幽州,掳掠居民。刘雄率军还击,被突厥包围,战死沙场。
刘雄死后,北周朝廷追赠为亳州总管、七州诸军事、亳州刺史。其子刘升承袭爵位。由于刘雄是为北周王朝而战死的,因此在北周静帝大象末年(580年),又追授其为仪同大将军。
隋唐至元的士人活动
隋唐二代,特别是中唐以前,北方依然繁荣,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仍局限在北方。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汉胡融汇,中外交通发达。唐朝统治集团由于实行了开明专制的政治,积极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推行三教并行的意识形态政策,形成了道教风行、佛教兴旺、儒学昌明的态势,造成了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同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南亚的、中亚的、西亚及西方的文化纷纷涌入唐帝国,经过损益取舍,汲取发扬,使唐文化愈益显得丰富多彩。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和历史舞台上,中华文化进入了规制宏伟、气氛宽松、创造力活跃的古典文化全盛佳境,士人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
就兰州而言,在唐代天宝之乱以前,由于丝绸之路重镇的地位已经形成,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许多要经过兰州,途经兰州地区的僧侣、使臣、商旅、士人络绎不绝,或路过、或短暂停留,都对兰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隋唐两代,朝廷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各民族和睦相处,一视同仁,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来往兰州的中西人士也就越来越多。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之一,兰州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内容因而也更加丰富。士人文化、宗教文化,加上各民族间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而在兰州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自中唐天宝安史之乱后,吐蕃乘虚占领包括兰州地区在内的陇右,“河湟尽没空遗丘”(元稹《西凉伎》)。此后,历经五代、宋、元诸朝,多数时间是在游牧民族的统治和战争破坏之下。虽然统治兰州的各个民族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比较重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但由于频繁战乱,经济萧条,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兰州地区产生士人的条件受到极大限制。
隋唐宋元时期,兰州士人活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本土士人大多东去,未在本地活动,二是中原士人因各种原因西来,在兰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作品。
隋唐时期,兰州地区出现了一批士人,本土士人中较有影响的有薛举、王孝迁、辛云京、辛鎲等人。外地士人主要有高适、岑参、邓千江等。但由于频繁的战乱等客观原因,兰州本土士人基本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即使有一些,也因战火等原因散失无存,见诸史册的几乎没有一本。
薛举,祖籍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其父薛汪,隋初迁居金城(今兰州)。举容貌魁伟,武敢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好结纳边豪,雄于边朔。隋大业末,任金城府校尉。时陇西群盗蜂起,百姓饥馁。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令郝瑗,招募数千兵士,派遣薛举带兵讨捕陇西群盗。举乘郝瑗集中全城官吏,置酒为士兵送行的机会,与其子仁杲及同谋的十三个人,在酒席座中劫持了郝瑗。以收捕反叛者为借口,拘捕了郝瑗,发兵囚禁了郡县官员,起兵反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得到人民拥护。于是自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薛举起兵时,隋朝将领皇甫绾带兵一万驻札在枹罕,薛举选了二千人的精锐部队,亲自率领去攻打枹罕皇甫绾,与皇甫绾的军队在赤岸相遇。两军对阵,在还未开战时,忽然狂风暴雨大至。风雨最初吹向薛举军阵,但是皇甫绾没有乘势出击;忽然风向突变,吹向皇甫绾的军阵,一时之间天昏地暗,敌方军中扰乱。薛举乘机一马当先,冲向敌阵,众军紧紧跟随,隋军大败,皇甫绾逃走,遂攻陷了枹罕,一时之间声威大振。
此役之后,陇右小股起义军纷纷来归降。当时,羌人首领钟利俗拥兵2万在岷山界,得知薛举攻陷枹罕,便带领全军投降薛举,于是薛举兵势大振。又率军攻占鄯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今青海贵德南),数日之间,尽有陇西之地,聚众至13万。
大业十三年七月,薛举正式称帝,建都兰州,王宫设于今《兰州晚报》社所在地。将其先祖宗庙置于城西南今华林坪上,故后人亦称华林坪为薛王坪。
薛举攻占鄯、廓二州后,接着东克秦州,进逼河池郡(今徽县),收降唐弼众10万,势力日盛,军队号称30万,准备全力以图长安。适逢唐高祖已入关中,遂留兵不进而转攻扶风,被秦王李世民帅军击败,杀伤杀死数千人,并一直追至陇山。薛举兵败后退回陇右,便想投降唐朝,被部下郝瑗劝阻。于是以郝瑗为谋主。
郝瑗建议薛举东连梁师都,共为声势。厚赂突厥,请其出兵,共图长安。薛举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派郝瑗亲自操办此事,劝突厥莫贺咄设出兵。郝瑗与突厥莫贺咄设商定,西秦军队先行,突厥军队紧随其后,合从并力,进逼京师。当时,唐朝都水监宇文歆正出使突厥,得此消息后,立即劝说莫贺咄设不要出兵,莫贺咄设反悔,未按计划出兵,故进取长安的计划未能实现。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唐丰州总管张长逊进击宗罗,薛举亲自率军救援,军屯高墌城(今陕西长武北),先锋到了幽州(今陕西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李世民又率军前来迎战。当时,李世民估计秦军粮少,利在速战,便令唐军深沟高垒,不与交战,待秦军无粮退军时出击。但不久李世民就生了病,行军长史刘文静、殷开山驻兵于高墌城西南,自恃兵多将广,不设防,也不做准备,结果被薛举乘机从其后掩杀,唐军大败,死者十分之五六,只好退兵回长安。薛举乘胜进军,遣仁杲进围宁州(今甘肃宁县),唐军不能抵敌,李渊准备迁都以避之。
根据当时的形势,薛举采纳了郝瑗的建议,欲乘胜直取长安,却因病而卒。薛举死后,其子仁杲在折墌城嗣位,谥举为武皇帝。
仁杲力大,且善骑射,军中号为万人敌,“然所至多杀人,纳其妻妾”。因此与诸将帅平素多有嫌隙,嗣位后众人都有恐惧心理。郝瑗也因痛哭薛举,忧愤悲思,因病不起,自此以后兵势日衰。被李世民乘机攻灭,仁杲投降唐朝。薛举父子相继登位至灭亡,前后共两年,陇西纳入唐王朝版图。
薛举建都兰州,集中了一大批士人,对兰州士人文化的发展,应当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前后不过两年,且一直在行军打仗,故除其本身活动外,对本地区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不大。
王孝迁,金城人,西魏、北周名将王杰之子。隋开皇间任恒州(今湖北正定)刺史时建龙藏寺,“招怀口逸,蠲复逃亡”,“下车未几,善政斯归”。既是将才,又精吏道,“探微索隐,应变知机”,是个能文能武之人。
辛云京,唐代陇右道金城(今兰州)人,为唐代兰州著名人士。兄弟数人,均以将帅知名。云京为将门之后,有胆识,志气刚决,不畏强暴。“安史之乱”前即因功任太常卿。“安史之乱”后史思明屯相州,被云京以锐兵四千打败,因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加代州都督、镇北兵马使。由于云京性格沉稳坚毅,在太原军乱时,授任太原尹,因功进封金城郡王。云京任太原尹时,执法严谨,部下有犯,虽小必罚,将士有功,虽小必赏,故军中将士对他既敬畏又信任。当时,回纥人自恃以前对唐朝建立过功勋,每每入朝,在所经之地都要抢掠,到太原后,云京以戎狄之礼对待,回纥人畏惧云京,不敢放肆。数年之间,太原大治。加封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历三年,代宗时升为检校左仆射。后卒于长安,年五十五。死后,代宗为之发哀流涕,册封太尉,谥曰“中献”。《新唐书·辛云京传》载:“它日,郭子仪、元载见上,语及云京,帝必泫然。及葬,命中使吊祠,时将相祭者至七十余幄,丧车移晷乃得去。德宗时,第至德以来将相,云京为次。”
辛鎲,辛云京之孙,也是著名的平定“安史之乱”将军。“学《诗》、《书》,能击剑,重然诺,走人所急。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庞勋造反,攻打泗州。泗州守将是杜慆,当时,两淮郡县都已陷落。杜慆坚守了很长时间,援军虽集,但叛军仍未解围。这时辛鎲正寓居广陵,知道这一情况后,便仗宝剑,驾小船,直趋泗口,穿过城栅,进入城中来见杜慆。慆平素就听说过辛鎲有胆略,但从未见过面。”辛鎲的到来使他非常高兴,握着辛鎲的手感谢地说:“判官李延枢刚才说你的为人,怎么突然就到了啊?你来了我就无忧了!”辛鎲也觉得杜慆可以共事,就请求回家与妻子决别后,与慆同生共死。当时叛军十分嚣张,众人都向南逃跑,唯独辛鎲行北行。过了很久,辛鎲还没有到来,杜慆很担忧,延枢知道他必定会来,对杜慆说:“辛鎲到来,可以表奏封为判官。”杜慆同意。不一会儿,辛鎲来到,杜慆高兴地说:“敌军围城十分紧急,飞鸟都不敢过,你却甘冒白刃进入这危险的城池,就是古人也有所不能。”于是劝其解白衣披上盔甲。这时叛军三面攻城,朝廷派来的援军扎营于洪源驿,相顾不前。鎲说:“事情非常棘手了,只有杀出重围才可以求到援兵。”于时与杨文播、李行实乘夜驾着小船,悄悄穿过叛军营寨,来到洪源驿。见监军郭厚本,讲论泗州的危急,提出应当急速救援,厚本同意出兵。但淮南大将袁公异等却对厚本说:“敌众我寡,不宜轻举妄动,应当等到时机成熟时再行动也不迟。”辛鎲听后,非常气愤,在坐中拔出佩剑,双目圆睁,大声对公异说:“贼兵千方百计地攻打城池,城池陷落就在旦夕之间。你们奉皇命赶来救援,却逗留不进,到底想干什么?”推剑直前,大声斥责:“你们这样不仅有负于国恩,就是从大丈夫的义气出发,也应当紧急救援!大丈夫辜负国恩,虽生可羞。假如泗州陷落于叛贼之手,淮南即是叛军的战场,诸公难道能独存?我今天断左臂杀君去。”说着就挥剑直刺向公异,被厚本拉住,公异等才免于被杀。辛鎲望着泗州经日大哭,帐下将士也为之流涕。厚本为其义举所感动,挑选了五百勇士,随鎲入泗州。辛鎲说:“足够了!”一个个挨着问将士:“能行吗?”众人回答:“行。”鎲仆面跪于地下,哭泣着以表谢意。辛鎲带领500军士,在半夜时分砍开叛军营栅,大声呼喊着,由水门进入,杜慆也从城内出兵,表里夹击,叛军大败,泗州城中人心才得以稳固。
叛军虽然吃了一次败仗,但泗州城仍被包围着。城被围了三个月,救兵在城外又被打败,城更加危险。鎲又请求到淮南求救兵,与壮士徐珍等十人持斧夜斩贼栅而出,见节度使令狐,又到浙西见审权。当时都传说泗州已经陷落,怀疑鎲为贼计,囚之。鎲引李峄自明。峄当时是大同防御使,称其忠可信。审权才准许发救兵,合淮南兵共五千。鎲引兵与叛军决战,斩贼六百级,大获全胜,终于解了泗州之围。因其有功于朝,授监察御史。后以功第一,先后拜封为亳州刺史、曹州刺史、泗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后死于任所。
中原和关陇士人的西来,主要是去兰州以西上任而途经兰州,在兰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作品。这些士人的东来兰州或对兰州的描述,进一步传播了儒学思想和文学精华,如著名诗人岑参、高适等曾深入大西北,写了不少描绘边塞风景的诗。仅直接描写今兰州市区的就有高适的《金城北楼》、岑参的《题金城临河驿楼》、邓千江的《望海潮》等。
高适,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沧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经两次出塞,去过辽阳,也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较深的体会。加之他久佐戎幕,对边塞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也有长期的体察与深刻的认识。他本人又素有雄图大志,希望“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因此在他的边塞诗里,既有边塞风光的描绘,也有安边定远的理想;既有对凯旋受赏的向往,也有怀才不遇的怅望。他在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处任幕府书记时,从长安出发,取道狄道抵达兰州。在兰州小住时,曾登金城北城远眺,写下了著名的《金城北楼》: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诗歌描绘了兰州美丽如画的山水胜景,白马浪的雪浪翻滚,黄河滔滔东去的雄伟气势,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怅望。
岑参,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天宝八年(749年),岑参随高仙芝到了安西,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驻武威。他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普官》一诗中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可见他当时满怀着报国之志,想在戎马生活中开拓自己的前程,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到边塞后他依然不得志,于是在两年后又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年),封常清任安西节度使,岑参任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岑参在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的途中,在兰州小住,并下榻临河驿。唐代在兰州设有“金城驿”,属关内道管辖。金城驿靠近黄河,故称临河驿。诗人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
忽如江浦上,忆昨捕鱼郎。
诗歌在突出描写兰州重要的军事交通地位的同时,着意描绘了金城临河驿周围优美景色,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兰州的生态环境可与江南比美。
邓千江,金代临洮府(今甘肃省临洮县)人,作曲家、戏曲音乐家。他的《望海潮》一词至今脍炙人口:
云雷天堑,
金汤地险,
名藩自古皋兰。
营屯秀错,
山形米聚,
襟喉百二秦关。
鏖战血犹殷,
见阵云冷落,
时有雕盘。
静塞楼头,
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
定远西还。
有元戎阃命,
上将齐坛。
瓯脱昼空,
兜鍪夕解,
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间,
且宴朱履,
歌按云鬟。
招取英灵,
毅魄长绕贺兰山。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大曲,如吴彦高《春草碧》、蔡伯坚《石州慢》、邓千江《望海潮》,可与苏子瞻《百字令》、辛又安《摸鱼儿》相颉颃。”邓千江的《望海潮》,并配有乐曲以供演唱。《望海潮》一词“从战略眼光出发,健笔纵横,浓彩重抹,把兰州城那依山傍水的险要形势刻画得跃然而出,把皋兰山那雄伟险峻的天然风貌描写得栩栩如生,确是对古城兰州的一曲壮美赞歌”。(引自《历代咏陇诗选》)
高适、岑参、邓千江等士人的到来,无疑对兰州的士人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隋唐至元时期,除上述一些士人亲临兰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作品外,也有一些士人未来过兰州,但他们却有作品描述了当时兰州及其周边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一方面影响了兰州的士人文化,推进了兰州士人的文学创作活动,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兰州历史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这一时期,这些士人仅描述兰州市区和永登、红古所在的河湟地区的诗作就有唐代杜牧的《河湟》、刘驾的唐乐府《吊西人》,宋代刘宪的《摩云岭》、苏轼的《获鬼章二十韵》、黄庭坚的《启至大寨,闻擒鬼章,捷书上奏,喜而为诗》等。
王翰的《长城吟》以“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遥闻钲鼓动地来,传道单于犹夜战。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催万人。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战血染朱轮”的诗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汉胡激烈的战争场面。
沈佺期的《出塞》以“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平,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饥鸟啼旧垒,疲马恋空城。辛苦皋兰北,胡尘损汉兵”的诗句描写了唐蕃战争的情况。
张乔的《河湟旧卒》用“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的诗句,表现了唐蕃战争的残酷。少年时参加河湟地区的唐蕃战争,天下太平了,回故乡时人已经老了。参战的10万军队已经伤亡殆尽,剩下的一些人孤独地在夕阳下吹着塞上的歌曲。
元稹的《西凉伎》有“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没尽空遗丘。开远门前万里堠,今来蹙到行原州。去京五百而近何逼,天子县内半没为荒陬”的诗句。杜牧的《河湟》有“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河湟地区沦陷后,当地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沦陷区人民不甘受吐蕃贵族奴役,深切思念故国的感情。(河湟指黄河和湟水。唐代惯以河、湟指甘肃、青海一带。河湟间、河湟一带包括今兰州市永登县、红古区等地区)
刘驾的《吊西人》、《献贺觞》等唐乐府诗句,以“河湟父老地,尽知归明主”;“但莫取河湟,河湟非边疆。愿今日入处,亦似天中央。天子寿万岁,再拜献此觞”,充分表现了诗人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唐王朝收复河湟失地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宋代刘宪的《摩云岭》诗曰:“九月秋初到,千山雪已深。石危妨去马,林晚怯栖禽。草没平沙暗,云涵邃谷阴。谁言边塞苦,今日属登临”。描绘了兰州地区的北国山林风光。
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获鬼章二十韵》、黄庭坚“闻擒鬼章”而写的诗,以及游师雄的《生擒鬼章,庆忻偶成》等,以“青唐有逋寇,白首已穷妖。窃据临洮郡,潜通讲诸桥。庙谋周召虎,边师汉班超。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苏轼《获鬼章二十韵》);“千仞溪中石转雷,汉家万骑捣虚回。定知献马番雏入,看郎称觞都护来”(黄庭坚《启至大寨,闻擒鬼章,捷书上奏,喜而为诗》);“王师一举捷于雷,顷刻俄间破敌回。且喜将门还出将,槛车生致鬼章来”(游师雄《生擒鬼章,庆忻偶成》)等诗句,描写了宋哲宗年间发生在兰州周边地区的,宋军反击吐蕃贵族内侵,俘虏吐蕃首领鬼章的“熙河之役”胜利后,诗人们的喜悦心情。
自魏晋至宋元时期的1100多年间,兰州地区一直存在着士人文化,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士人文化还相当活跃。特别是西秦建国和薛举割据金城时更为明显。一是国都的建立,必定会集中大批士人,也会吸引大批士人来兰州地区以寻求出身。从而会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士人群体,也肯定会有相当活跃的士人文化。如西秦建都兰州期间,兰州地区集中了大批士人,见于史册的就有轲埿、乌埿、出连高胡、叱卢那胡、乙旃音埿、屋引出支、独孤匹蹄、密贵、裕苟、提伦、出连乞都等文武百官数十人。二是郡治的设立,也会集中和吸引一些士人,形成一定规模的士人文化。但由于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士人行止不定,所建立的西秦只有47年,而薛举则仅两年,没有一个形成较为稳定的士人群体和士人文化的基本条件。因此,这一时期的兰州士人文化仍然只是处于孕育阶段。
从总体来看,秦汉至宋元的1500多年间,兰州士人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即使在隋唐开始科举取士,士人特别是中下层士人以文求“仕”的途径较以前有所宽广,但仍然没有突破弱势境况。就是出现的几个士人,也大都是以个体身份汇合于关陇或其他地方士人群体中,因而,兰州地区当地士人一直没有形成士人群体。但是他们在本乡的地位却远非如此,兰州士人,包括一些本身是读书人但却通过从军的途径寻求显达的兵家,多出身地方豪门盛族,有很明显的家族垄断现象。也就是说,在士人中,大量出现的是少数豪门盛族的家族成员。如西汉赵充国、三国韩遂、西晋麴允、北魏赵柔、隋末薛举、兴盛高昌的麴氏家族、唐代辛云京祖孙等,或为世家子弟,或为金城豪族。
§§第二章 藩王旗下汇聚南北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