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西部风情与多民族色彩,“丝路花雨”洒世界

  兰州是产生边塞诗的地方,古代随军的中原文人岑参在他的诗作中,就有描绘兰州城池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人,随着大军、跟着毛驴、乘坐汽车,迢迢千里,到西北兰州落户,在黄土高原上扎根,视这里为第二故乡,呕心沥血,披荆斩棘,使这片产生边塞诗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万紫千红的文艺百花园,在全国争得了一席之地。

  由于全国众多颇有才气的文艺工作者云集兰州,在20世纪50年代里,兰州的戏剧、小说和诗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累累成果。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在兰州产生了美仑美奂的艺术佳作。

  大文化——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新闻、绘画、摄影作品,也塑造着兰州的形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甘肃著名书画家陈伯希先生生于山东潍坊,17岁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深造,并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后来,先生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从延安辗转来到兰州,他视兰州为故乡,终生为之奋斗,年近九旬仍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保持着艺术的青春与活力。

  1979年10月,诞生于兰州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赴北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极少在舞台上出现过的苍凉荒漠、烽火台、骆驼、飞天、节度使、胡商及印度、波斯等国的精美舞蹈立即倾倒了观众,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一等奖。从此,该剧一发不可收,走出国门,走进世界艺术之林,为中华民族争光添彩。《丝路花雨》的主要编剧赵之洵就是来自哈尔滨的支援兰州的文化建设者,一位回族作家。

  1981年创刊于兰州地区的《读者》杂志,也是许多外来文化人心血的结晶。今天,《读者》已成为所有兰州人的光荣和骄傲。创办《读者》杂志的主旨是曹克己提出来的,他是陕西人。在该杂志的历任主编和编委会主任中,郑元绪是山东人,彭长城是河南人,陈绍泉是四川人,傅保珠是陕西人。他们献身兰州,做出了主人翁才能做出的辉煌成果!经过多年的风雨历程,《读者》杂志成为刊物发行量居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排名第四的著名大刊,被称为中国期刊的第一品牌。

  援兰的文化人中,兰州军旅作家叶赫拉那·兆谦的“满汉书法”,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满族书法家孙辑六、作家田季章的作品使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水乳交融,并因之闻名遐迩。

  雕塑艺术家何鄂,江苏金山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她在兰州黄河之滨创作树立起了著名的城雕“黄河母亲”,为兰州地区的多民族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如今兰州城内还流行着河州的民族“花儿”。“花儿”会是“花儿”盛行地区各民族群众大规模演唱“花儿”的集合,是交流感情的一种民间定期活动,是西北各族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每个唱“花儿”的人都把“花儿”当作生命的颂歌。人们毫不遮掩地从唱“花儿”中表达自己的情怀,他们的憧憬,他们的期望,他们的追求,尽在一曲“花儿”中。每年农历六月前后,甘肃、青海的许多地方都要举办大大小小的“花儿”会。而兰州的“花儿”会,也是在农历六月六期间举办,地点是兰州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已经举办了12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传唱于兰州的“花儿”,多是来自临夏的回族群众带来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