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激情飞扬的兰州情怀

  1951年,上海市陕西路的一家私人合股企业落成了,股东是茅曙生、胡士廉、钟惠通,资金1万元,茅曙生任经理。这家私人合股企业就是兰州文化用品厂的前身——上海利华文具工业社。1956年元月,利华文具工业社实行公私合营。8月,即迁入兰州。

  胡士廉一家三代9口人随厂迁兰,13岁的儿子胡运江是第一次坐火车,他的感觉是那么新奇,坐在火车上可以听到蟋蟀、知了的叫声,沿途还可以看到美丽的江南风情。火车一路西行,车上一直播放着《花儿与少年》的民歌。胡运江说,这首歌留给他很深的印象,以后的岁月里生活虽然清苦,耳边却总是萦绕着这首歌。

  胡运江他们姊妹6人都是在兰州长大,在兰州上学,又都在文化用品厂工作,他们一家人对兰州深厚的感情可以想见。

  胡家几代人都在文化用品厂工作,因此,文化用品厂每天的发展变化都在牵动着全家人的心,他们为工厂的发展付出了青春和汗水。

  胡运江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地道的兰州人。现在,每当茶余饭后,他都会和高寿的父亲用浓厚的上海方言,谈论着如今上海和兰州在城市方面的种种变化。他们对兰州的未来充满着无限期望和憧憬。

  上海佛慈制药厂在国内外名气很大,是当时全国唯一生产浓缩丸片剂型的中成药厂。“佛慈”被确定迁兰后,药厂职工思想波动很大。当时全厂共45名职工,60%是20岁上下的青年,女职工有20多人,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未出过远门。

  为此,“佛慈”选派两名代表到兰州进行实地考察,与主管及相关对口部门商讨了资源、市场、价格、运输、协作和职工的住宿、家属就业等生活福利问题,考察代表回到上海不久,药厂的38名职工即拖家带口坐上火车离开了上海。

  后来成为佛慈制药厂总经济师、副厂长的孔繁荣就是代表药厂到兰州进行考察的工作人员之一。他在亲眼目睹了兰州“道路不平,电灯不明;无风三尺土,有雨满街泥”的状况后,为了坚定自己迁兰的决心,给职工带好头,硬是做通了79岁的奶奶、47岁的母亲的思想工作,和妻子带着分别4岁、2岁和刚出生2个月的3个孩子来到兰州。

  后来,孔繁荣的奶奶、母亲分别在兰州去世,就连他在国外做翻译的父亲去世后,骨灰也被安葬在兰州。

  刘龙根一家人也是“佛慈”创业的典型代表,刘龙根回忆,当时迁兰前,他和父亲刘裕生都是药厂的熟练工人,迁兰后在厂里工作了一辈子。自己1947年进入“佛慈”工作,1992年退休。如今他的两个女儿、儿子、儿媳都在佛慈上班。他坚信凭着全家三代人对“佛慈”的深厚感情,他们在佛慈的工作会越干越出色,佛慈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今天的佛慈,已发展成为兰州佛慈中药企业集团,拥有十余家企业,并跻身于甘肃工业六十强。

  时过境迁,说起“佛慈”在兰州的50年发展变化,这些老上海感到虽苦犹荣。他们都固执认为佛慈能够扎根西部,开花结果,扬名国内外,不仅意味着佛慈的成功,也意味着他们的成功。

  恰如一位叫张新才的援兰志士所说:“我们到了兰州,兰州也哺育了我们。‘好青年志在四方,到西部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我死也忘不了!”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