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热血青年,支边来兰献终身

  “到大西北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共同理想,拨动了五湖四海有志青年的心弦,点燃了许多才华横溢、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的激情。于是,从江南水乡、从白山黑水、从八百里秦川、从富庶的川西平原、从京津唐……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投身到兰州这片热土,顶风沙、冒寒暑,在党的号召下,以艰苦为荣,以建设祖国为荣,甘洒汗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功绩。

  解放前的兰州人,吃水靠人力从黄河挑运,满街是水夫们的叫卖声。夏天,水质呈黄色,沉淀后方能饮用,冬天只有在封冻的河面上凿洞取水,饮水十分不易。为了配合新兴大工业的建设,1955年春,国家确定在西固建设兰州自来水厂。1956年4月5日,从全国各地抽调的342名各类专业人员开始陆续来到兰州。上海自来水公司以徐巧根经理为首的108名配套人马全部抵兰,他们当中有领导干部、行政管理干部和来自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浦水厂(英商办)、沪南水厂(法商办)、南市水厂(中美合办)、浦东水厂(德商办)的水质分析工程技术人员、化验员、净化工、运转工、管道工、水表工、营业抄表员和其他辅助工人。

  那些年,除了全国各地涌来的志愿者以外,大批外国专家也纷纷来到兰州,在新兰州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接待和安排好苏联和东欧专家,兰州市建立了专家招待所。前楼的“高档”客房有抽水马桶、盥洗设备,一楼设有餐厅(也作舞厅)。为了体现中苏友好,后经国务院专家局同意,定名为“兰州友谊饭店”,于1956年6月18日正式开业,接待外宾。

  当时的友谊饭店,仅有管理、服务人员15人,更没有接待外宾的经验和做西餐的厨师。适逢上海支援兰州建设的良机,一批精通西餐的点心大师、面包师,熟悉外语的招待师、理发师、修指甲师和熟悉外宾生活习俗的服务员45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应邀来兰州落户。这些援兰者,克服西北黄土高原气候、生活带来的种种困难,团结共事,出色地完成了接待来自苏联、捷克、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罗马尼亚等东欧各国专家和其他外宾的特殊任务。

  宾馆营业后,上海援兰人员中不少人做出了显著成绩,特级宴会设计师胡春鉴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几十年如一日,立足本职,刻苦实践,认真研究总结出了“迎、引、递、问、快、准、勤、稳、礼、送”十字待客服务真言,并以流畅的英、俄、日等国日常用语,娴熟的礼仪礼节,热情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宾客,给外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理发师俞蔚龙,用土法剃头并切鲜姜片剂擦抹头部,使苏联专家马德洛索夫的头上意外地全部长出新发,他回国后曾三次写信感谢并赞誉俞师傅为“理发医生”。还有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出了贡献的张妙珍、李兆庆、张铭信、沈长波、沈银林、景克元、黄德有、刘福堂乃至全体工作人员,他们均以一流的服务,表达了兰州人民对友好国家宾客的深情厚谊。古巴、苏联等国外宾在留言簿上写道:“中国的服务态度真好!招待技能真棒!已经够得上登峰造极水平。”来自上海的大师们的热情服务,像一股股温暖和煦的春风,吹进外宾的心扉,为饭店和兰州人民赢得了荣誉。

  旧社会,兰州“马路不平,电灯不明”,但刚一解放,街头就闪烁起变幻七彩的霓虹灯。原来在1952年国庆节前夕,天(水)兰(州)铁路即将竣工,为举行隆重盛大的通车庆典,甘肃省党政领导指示,会场要布置得光辉灿烂、五彩缤纷、气象万千、隆重庄严。邓宝珊省长指令甘肃省建筑公司派人赴上海,以自己的名义,邀请中国霓虹灯厂派技师支援兰州建设。省建公司派陈旭青同志赴上海办理此事。上海中国霓虹灯厂的领导愉快地接受邀请,安排赶制了一大批霓虹灯运往兰州,同时选派了13位技术高超的师傅,于9月中旬抵达兰州,当时达成协议:布置、安装好会场的霓虹灯后,13名技师立即返回上海。

  经过紧张的工作,9月30日,会场布置完毕,火车东站广场搭起了主席台彩楼,彩楼前上方的横梁上装上了“热烈欢庆天兰铁路通车”的10个霓虹灯大字,并在它的周围安装了许许多多小霓虹灯。同时,省人民政府、西北大厦、电厂等处的建筑物上,也安装了霓虹灯。“国庆”和欢庆天兰铁路通车庆典之夜,庆祝会场和省政府等建筑物上霓虹灯大放光彩,五颜六色的彩灯闪烁变幻,把丝路古城点缀得美不胜收,使参加庆典的干部群众目不暇接,有力地渲染了庆典的气氛,使兰州市民对上海中国霓虹灯厂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庆典过后,邓宝珊等省上领导都认为省会兰州非常需要这样一家工厂。于是,即派员前往宾馆说服、动员这批技师留在兰州办厂。经上海中国霓虹灯厂领导的同意,徐顺度、尹东书、唐桂清3位年轻技师,毅然放弃“鱼米之乡”的大上海,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地留在了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兰州。随后他们3位在戚志刚同志带领下,在兰州办起了霓虹灯分厂。从此,兰州地面上就有了自产的霓虹灯!

  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更是浸透着援兰者的汗水,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支援与参与,就没有兰州今天的巨变,没有他们的到来,就不会有兰州今天的辉煌。

  中国石油兰州炼油化工总厂(简称兰炼)前身为兰州炼油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6年4月动工兴建,1958年9月建成投产,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炼油厂,被誉为“共和国炼油工业的长子”;从1953年开始,从玉门炼油厂、石油一厂、石油七厂、上海炼油厂等单位抽调的数百名技术工人,来兰支援炼油厂建设。

  来自天府之国四川的总工程师龙显烈,是当时国内少有的炼油专家之一。在开发高级石油产品的会战中,他呕心沥血制定总体方案,协助厂长指挥会战,亲自为技术人员讲课,经常深入攻关现场,帮助解决各种技术难题。他说:“我在40年代留学美国时,发现中国人的智商并不比外国人差,旧社会是有力无处使,现在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一定要干出些名堂。”在龙总的言传身教下,不少知识分子打破了对洋人的迷信,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在攻关中有一个很困难的项目,就是特种润滑油的试制。这种油工艺比较复杂,苏联专家曾断言兰炼的条件无法产出这种油。困难面前,副总工程师毛鹏飞挺身而出,主动承担了这个项目。他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常疼痛不已。但为了确保攻关顺利进行,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与疾病斗争,和大家一起日以继夜地攻关,连续60多天未进家门。在结满冰霜的氨压缩机旁做试验时,拖着几乎提不起来的双腿,一次次谢绝了同志们要他休息的建议。经过10个月的艰辛努力,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特种润滑油,来不及欢呼胜利,他就被抬进了医院,但病还未好,又在大热天穿着棉袄回到了工作岗位。原籍台湾的女知识分子陈以南,被祖国培养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来到兰州以后,刻苦攀登石油科研高峰,和同志们一起研制成功“铁钼精制催化剂”新工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原籍福建惠安的黄主平工程师,放弃去香港工作、定居的机会,毅然来到兰州一心一意进行“全白土分子筛催化剂”实验,终于攻克了这个难关。

  众多的迁兰企业,可敬的援兰人员,他们自从踏上西部兰州这片沃土,就认定这里是第二故乡,并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根植在这里,五十年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