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二章 邓宝珊:将军生来爱和平

  将军与和平似乎是永远对立的两个词,但它们却在一个甘肃人身上,得到很好的统一,他就是辛亥元老——邓宝珊将军。

  将军之路

  邓宝珊(1894—1968年),原名邓瑜,甘肃天水人。幼年就读于私塾,在他13岁时,父母因病早逝,他靠哥哥嫂嫂拉扯长大。后来因家庭窘困,不得不辍学到兰州的一家水烟店当学徒工。1909年夏天,湖北新军协统杨绪赞所属部队调往新疆伊犁,途径兰州市招募新兵,邓宝珊应募入伍。1910年,在新疆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新疆伊犁起义。邓宝珊手携五响马枪,随部队猛攻伊犁东关,清兵闻风而逃。因作战英勇,善用计谋,升为参谋。1913年杨增新任新疆都督,到处缉捕革命党人。邓宝珊得到消息后,远走霍尔果斯,取道西伯利亚,潜回东北,从天津、北京辗转回到天水。

  1914年至1916年在陕西,与河北孙岳,福建何遂,陕西郭希仁、胡景翼等相聚华山,时称“华山聚义”,策划驱逐陕西都督陆建章、讨伐袁世凯的活动。1917年后,在陕西任靖国军第四路营长、团长、副总司令。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任第二军旅长、师长。1926年后,冯玉祥举行五原誓师,建立国民军联军,宣布响应南方北伐。邓宝珊出任国民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国民联军驻陕副总司令。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因为同情和掩护共产党人和反对宁汉合流,弃职避居上海。1930年蒋阎冯大战,任反蒋军第八方面军总司令,失败后再次避居上海。1932年起,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新一军军长等职。1935年9月,国民政府给高级将领正式授军衔,邓宝珊被授予中将军衔。

  抗战之功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后,邓宝珊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正确主张,在晋、冀、鲁奔走呼吁各方团结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邓宝珊积极支持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提出的八项主张,有力配合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张学良将军被扣南京后,蒋介石派三路大军准备进占西安,杨虎城将军处境困难,电邀邓宝珊赴西安协助处理。他到西安后,努力协调各派之间的工作,对避免内战,稳定局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共合作抗战以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在兰州设立了办事处,此时邓宝珊尚在兰州,他与中国共产党驻甘代表谢觉哉等同志来往甚密,支持办事处的工作。后邓宝珊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第21军团军团长,率领甘肃部队坐镇榆林。邓宝珊不辞艰险,恪尽了爱国将领的天职。当时榆林的军队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勾心斗角。但他十分注意团结各方面的军事、政治力量,把他们集聚在抗日旗帜之下,为保卫北线积极出力。邓宝珊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居心和行为深为不满,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陕甘宁边区友好相处,协力抗日。他指示所属部队必须“维护边区到榆林的交通安全,保护往来人员和物资的顺利出入”。

  在此期间,邓宝珊先后两次到延安,与中共中央及边区领导人会晤。1944年末,抗日战争的形势好转。同时,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发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毛泽东对邓宝珊这些年来顶住蒋介石的压力,保护陕甘宁边区的功劳予以很高评价。这天,东方熹微,毛泽东破例起了个早,用那支饱含热情的笔,给邓宝珊写起信来:“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这份毛泽东于1944年12月22日亲笔书写的信函。对邓将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对中国革命最大的贡献是在平津战役时期,高瞻远瞩,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来往斡旋于我军和北平傅作义之间,最后以傅作义全权代表的身份,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为保卫北京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平之使

  1948年4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于右任与邓宝珊是多年的老朋友,他为自己竞选副总统来征求邓宝珊的意见。邓宝珊敞开心扉对他说:“以现在的情况,于先生的上策是去香港卖字,中策是继续当监察院长,下策是出马竞选。”从南京回来后,邓宝珊以身体有病为由,回到甘肃老家,躲避蒋介石的纠缠。这年8月,“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派人到三原,请他出山,担任“华北剿总”副司令。邓宝珊坦诚地对他说:“蒋先生挑起的这场内战,我以为注定会以国民党失败而告终。你要注意保存军队,不要被老蒋利用。”这几句话虽然傅作义听起来有些刺耳,但毕竟是老朋友的肺腑之言。傅听后默然没有作声。

  1948年底,毛泽东密令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切断了傅作义的退路。这天,邓宝珊在华北学院院长王捷三的家里,秘密会见了中共地下组织代表崔月犁。当天晚上,邓宝珊来到中南海傅作义的办公室。“我担心北平和平解决后,军队一交出去,共产党翻脸,到时血本无归,我无法向几十万弟兄们交代啊!”傅作义痛苦地说道。“抗战时,我在陕北与共产党打过几年交道,他们待人诚恳,重感情,讲信用,一看就知道是一群干大事业的人。如果宜生兄认为有必要,我可以出城与共产党再作商谈。”邓宝珊说。傅作义眼里充满信任地说:“好,那我就全权委托你了。”1949年1月13日,邓宝珊由“华北剿总”司令部少将周北峰陪同,冒着凛冽寒风前往解放军平津前线部队驻地通县马各庄谈判。1月15日上午,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与邓宝珊、周北峰举行正式谈判,进展十分顺利,只是在解放军进城接管的时间上,邓宝珊与共产党代表产生了分歧。林彪等人认为,接管时间应在三日以后开始,而邓宝珊则坚持至少应给傅作义军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作准备。双方互不让步,相持不下。最后,邓宝珊提议说:“我们何不将不同意见报告毛泽东先生,由毛主席决定?”15日当晚,毛泽东回电:“尊重邓先生的意见。”于是,意见很快一致,双方代表在《北平和平解放初步协议》上签了字。当时出版的《新民报》载文称赞邓宝珊:“他是一把钥匙,傅先生这把锁,只有他可以打开。”

  1949年邓宝珊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他出身行伍,只有两年私塾的学历,但他知识广博,文学素养深厚,虽戎马倥偬却坚持自学。他时常与文化名人一起切磋心得,品诗论画,往往以精辟的议论让学者叹服,加之他为人谦虚稳重,待人诚恳随和,所以一直有“儒将”之称。同时他也是一位体恤民情、关怀疾苦的领导,三年自然灾害后期,毛主席收到了一位甘肃干部呈送的—样特殊物品:一种用油渣和榆树皮粉掺合而成的食物,这种食物是当时天水一带人赖以生存的东西。这位勇敢的干部就是甘肃省省长邓宝珊。他这一举动,受到时任省委领导人的埋怨和攻击,而他却处之泰然,在他看来,群众的吃饭问题远远大于个人的进退荣辱。这充分表现了一个爱国民主人士无私胆气与坦荡胸襟。

  1968年11月27日,邓宝珊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邓宝珊去世后骨灰盒存放何处,有不同意见。后来,周恩来出来说话了:“邓宝珊先生在延安时就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为北平和平解放作过贡献,他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功的人。”在周恩来的干预下,邓宝珊的骨灰盒最后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