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十一章 张维:皓首穷经成巨著

  张维(1890—1950年),字维之,号鸿汀。他出生于人杰地灵的甘肃康乐,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方志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他一生从政,成绩斐然,著作等身,其代表作《陇右金石录》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地方专业史著作”。

  乱世几沉浮

  1911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武昌起义,时任北京学官部书记的张维放弃了在北京优裕的生活,经由内蒙古回到家乡临洮,与家乡同盟会会员和各方面进步人士共同倡议组织州议会。为了宣传民主进步的思想,他与同仁们创办了《大河报》、《金城周报》、《政闻报》等多种启蒙报纸,把北京先进的文化思想带回家乡。可惜在当时,军阀势力还很大,他们横行干涉言论自由,这些报纸因为议论时政、宣传进步而一一被查禁了。

  张维无奈,又回到了北京,担任第一届国会议院院长之职。但时隔不久,贪婪的袁世凯在北京兴风作浪,掀起了一股复辟帝制的逆流。他霸道地解散了国会,驱散了议员,新生不久的民主被这股复辟的逆流浪潮湮灭了。张维不愿意在袁世凯的朝廷作官,便居住在京城读书,不久因为资费用尽,他又一次回到了家乡,以教书为生。袁世凯死后,国会恢复,他回京任职,可是张勋复辟的漩涡又一次席卷而来,他被迫南下上海、浙江等地。闹剧之后,他又一次回京复职。几年后,国会又被解散,他再一次回到了家乡。历任督军公署秘书长,甘肃政务、财政、建设厅厅长等要职。当时的甘肃百废待兴,他力行改革,主张财政透明,整理混乱的币制,还建议成立银行、贫民教养院、贫民节本处,整修公路桥梁,设立公园。为发展甘肃的工业和农业,他还力主兴修水利、开发林业和矿产资源。在各个方面,他都是一个成功的开拓者。1925年,张维时任甘肃省财政厅长,他力行整顿,革除财政积弊,制定新的财政制度,提倡并力行新式的财政登记制度。但是,改革终究是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的,一年后,他改任兰山道尹,又一次与权要的意见发生了背离,他在仕宦之路上又一次遭受打击。他不愿意过那种尸位素餐的生活,拂袖辞职而去。这时,他的思想是复杂的:既愤慨不平,对当局充满了不满与失望,又关心国家的命运与前途,有着兼济苍生的理想与愿望。他徒步前往四川进行游历,一路跋山涉水,探索前人的遗迹。在四川的两年中,他博览群书,结交蜀地名士,游历名山大川,怀古登临,思索玄奥的人生,视野开阔了,他将目光放得更远……

  执笔书金言

  由四川回到甘肃后,他就任省图书馆馆长。从此,他开始潜心研究地方志,最终成为陇上一位硕学名家。

  甘肃自古以来便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汉朝时,甘肃是统治者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根据地;隋唐两宋以后,甘肃又成为中西交通要冲和最先接受外来文化的地方;元明清时,多民族在这里杂居。所有这些,形成了甘肃地方史内容的丰富多样和明丽绚烂。所以,地方志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张维毕生致力于地方志、历史和金石研究。他一生勤勉异常,悉心钻研,出文入史,皓首穷经,博览群书多达七万余卷。妙手著文章,他成果累累,著作等身。“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正因为他博览群书,熟悉史料,通今博古,所以能够口中出精论,笔下成妙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颇为中肯,堪称精评。他认为,史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史料,古今史料浩繁卷帙,汗牛充栋,史学工作者应该多做史料整理工作,为后代的研究者提供方便。而且在研究中,研治题目不易过大,如果题目太大,容易流于空泛,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最好能抓住其中一小部分加以细研,这样才可以出成果。因为西北的史料颇多散佚,他便建议成立文献征集馆,由此,许多本已散佚各处的重要史料得以保存了下来。

  张维还认为,方志学应该重视编纂的科学性,并且符合时代的要求。他曾经说,治史并不仅仅是为了稽古,更重要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对旧体方志的通病他也做了总结:比如某县志记载地方8景,诗文描写本来就不足,又将它们分绘成图,而所描绘称赞的,无非是风月云树,青山涧水,这些景物哪里没有?这样辗转抄袭,成为地方志编纂的痼疾,可惜不少名志也未能免俗。史学工作应该求真求信,在史志中能够组织贯穿有法,议论中肯,高瞻远瞩,平整有法,再加上适当的剪裁,这样才可以称为经世之言,值得赞誉之书。

  他一生著作颇丰,已出版的著作包括《陇右金石录》12卷,补录2卷,拓片2卷;《甘肃人物志》24卷;《兰州古今注》1卷;《陇右方志录》1卷,补录1卷;《元魏诸镇考》1卷;《仇池国志》1卷等。另外,张维还有许多著作并未刊印,如《陇右史丛》150卷,《陇右财赋录》10卷,《陇右政事录》30卷,《陇右边事录》8卷等。张维先生的著作中,已出版的仅占其全部著作的1/10.

  博大又精通

  《陇右金石录》是张维先生在金石学方面的一部力作。汉唐两朝都在长安建都,甘肃是近畿之地,所以,甘肃金石文物,随处可见,只是因为没有专门的书籍收录,所以很不受重视。他有感于《通志稿·金石录》太过简略,就搜集旧志,辑录佚文,实地勘察,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在《陇右金石录》自序中,他说,他辑录金石的目的并非仅仅像世俗所谓的怀古谈往,他想以辑录金石旧文这种方式补益正史不述或语焉不详之处。他将自己手中资料用以印证史志记载,考定异同,纠正错讹,然后按年代排列,历时长达20余年,写成了《陇右金石录》12卷,《补录》2卷。该书纂辑博广,考证精深,颇为海内外学者称道。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盛赞这套书“博大精通,确为后学所必需。”它已被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的《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1册收录。

  《陇右方志录》是他考证甘肃、宁夏和青海各省的府、州、县方志及各专志300余部,综述多年研究心得的著作。这部著作颇得方家赞赏,他的体例是具有独创性的,此后各省的方志皆有仿作,给后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元魏诸镇考》记述了元魏300年间的镇将制度、建置始末及其对周隋军制的影响,是以前历史所缺乏部分的专著,考证详细,有补一代历史的功劳。

  《甘肃通志稿》始修于1929年,主要由杨思、张维等负责编修。由于诸多原因,参与修志的许多人中途离去,只有他自始至终、坚持到底。这套书经由他亲自采访、编录、撰稿,虽说是成于众手,可是如果没有他自始至终的努力,此志难以完稿。《甘肃通志稿》叙写了上起远古,下至公元1928年甘、青、宁分省以前的历史,总共450万字,分为17纲,纲下又析为83目。与以前的几部旧志相比,该书的内容大为增加,尤其是民族部分单独成志,这在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甘肃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张维先生秉性诚朴,待人谦和,他经常鼓励后辈努力学习,他说,做学问不仅要致广大,而且还要尽精微。为学讲究明理致用,好学深思的人,一定能从他的话中得到益处。

  张维先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家乡,他自己认为,可以概括他生平的,只有史学、方志学而已。1950年,他患脑溢血病逝。他一生治学严谨,皓首穷经,治学态度和方法值得后人学习。他的事迹被收入1935年《中国名人图鉴》和1948年的《世界名人辞典》等多部辞典。他光辉的一生,永远彪炳史册!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