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一章 岳钟琪:三朝武臣巨擘

  渊源家世长

  清代庄浪卫城,一群小儿嬉戏,其中一小儿布石作方圆阵,做击退群儿的游戏,如果有违反规则的则要受到责备。这位执行规则、布石为阵的小儿便是岳钟琪。

  岳钟琪(1676—1754年),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第21世孙,原籍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市),宋朝廷南迁以后,岳家迁往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岳飞的第17世孙岳仲武被“赠荣禄大夫”,并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宦游来到甘肃,把家也迁到了兰州,以后其后代一直居住在此。到了岳钟琪的祖父岳振邦这一代“移居河西,其地逼近番夷”,把家迁到了河西和少数民族居住区相临近的庄浪卫,后来死于永登,被葬在了永登县北奖俊埠岭下的大川沟。岳钟琪的父亲岳升龙,加入行伍行列,凭其才干,刚刚入伍便被授予永泰营千总的官衔——此时的永泰营在今景泰县正路乡境内,明代归庄浪卫管辖。在清圣祖康熙十四年(1675年),岳升龙出任庄浪守备,其家眷就住在庄浪卫城镇署子街,而岳钟琪就是在其父任庄浪守备的第二年出生于庄浪卫城。所以,宣统《甘肃新通志》和张澍《凉州府志备考》中称岳升龙为“凉州庄浪人也”。张玿美在《五凉考治六德集》中也曾明确说明岳钟琪是:“平番人”(庄浪卫于雍正二年改名为平番县)。说明了岳升龙、岳钟琪父子是不折不扣的兰州人。对此能得以进一步论证的是岳钟琪被弹劾,“放归田里”时,曾给他的旧部西宁镇总兵、庄浪卫人张世伟写过一封家信,信中的内容是这样的:“西征共事,素仰雄才,湟水建牙,企瞻威望。曩在京师,荷承厚赆。弟旋蒙特旨,放归田里,柴门薪屋,仍沾雨露之恩;短褐牛车,获享田园之乐,何莫非圣恩高厚也。兹启者,平番祖业,变价入官,闻老镇台先生用价卖得,素知老镇台先生道义居心,而此举或有深意,故敢琐渎清听。缘弟一门隶川籍,而故乡先茔拜扫乏人,今欲令四舍弟仍归原籍看守坟茔,乃无栖身之地,亦乏糊口之资。万不得已,只得赧颜相恳……年家眷弟岳钟琪拜。”在这封书信中岳钟琪把平番称为“故乡”、“原籍”,明确地肯定自己是平番人。对于信中所说:“缘弟一门隶川籍”是指在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岳升龙跟随康熙帝征伐噶尔丹,因立有战功被提拔为四川提督,此时岳升龙以“母年逾九十,乞入四川籍”,得到了康熙帝的允许,于是在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加入四川籍,时年34岁的岳钟琪也随之入了四川籍,尽管如此他却乡情不改,在他的心中家乡依然是庄浪卫,他依然是平番人。

  出生于武备世家的岳钟琪爱好军事,儿时所做游戏均与军事有关,而且自幼文武兼习,读书速度极快,可谓是一目十行,所以到十几岁的时候,便博涉群书,除了经史之书外,说剑论兵,天文地理,风角占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是位小有才气的少年“军事家”。

  沙场常胜将

  随父入四川的岳钟琪,由需次同知改授松潘镇游击,后又被提升为永宁协副将。清圣祖康熙末年,西藏叛乱,康熙帝命皇子允禵出兵征讨叛军,同时任命岳钟琪为先锋随从出征。大军一路上过关斩将,攻关夺险,令诸番惊为是神兵自天而降。战争中擒叛军首领400余人、降叛军7000人,重要的是擒住了叛军首领兰占巴,占领了拉萨,叛乱被平定。此次平叛胜利,康熙帝大悦,岳钟琪因其战功被授为左都督、四川提督。

  17世纪初,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酋长达什巴图尔归附清朝,享受政府的册封,在他死后,其子罗卜藏丹津袭封,但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非但不感念皇恩,反而图谋叛乱,私自拘禁清政府驻西宁官员常寿,胁迫青海各台吉在巴尔海会盟,攻夺西宁,无视朝廷皇权。雍正帝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岳钟琪为参赞大臣,前往青海平叛。年羹尧和岳钟琪分析了青海叛军的情况,制定了“乘春草未生”、“捣其不备”的作战方针,以万余名兵力打败了10万叛军,并全线进攻,直捣罗卜藏丹津的老巢,又追剿余孽,降台吉三、擒台吉十五,斩贼8万余人,俘虏数万人,其中缴获的军器、骆驼、马匹、军帐更是不计其数。青海平叛告捷,而往返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被雍正帝称之为“奇功”,犒赏三军,岳钟琪因战功显赫被赐爵三等公,擢升为川陕总督。战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对青海的管辖,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并设置青海办事大臣。

  一波刚平又起一波,青海叛乱平息不久,新疆准噶尔部勾结沙俄,企图进行分裂活动。雍正帝拜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前往征讨。岳钟琪征讨西路,筑城巴尔库尔,打败了叛军,使其不敢贸然进攻。但后来雍正帝召岳钟琪进京议事,叛军趁机劫持驼马,图谋不轨,雍正帝即刻派岳钟琪重返新疆继续平叛。当时准噶尔部侵犯北路攻打傅尔丹,靖边将军傅尔丹战事不利,岳钟琪为解其危机,督军攻打乌鲁木齐,以分散叛贼的势力,解救傅尔丹于危难之中。后又逐出巴里坤,越木垒,渡阿察,分兵三路击贼,杀敌无数,最终不负重望,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

  作为一个军事将领,岳钟琪治兵恩威并重,每次登坛阅兵,将士股栗,队伍肃然,无人敢喧哗,深有当年先祖岳飞的风采。每次遇敌,他总是潜心谋划,周密部署,唯恐因有失误而无辜伤及将士。如士卒有疾苦,必亲自过问,帮助解决,其部下深受感动,争相为其效命。

  据说在岳钟琪率军攻打青海叛军时,当走到哈喇乌苏时,水源断绝,所有将士一天一夜未饮食,岳钟琪向天祈祷,其心之诚使天为之所动,于是甘泉随之涌出,全军将士为之欢呼雀跃。

  岳钟琪以英明神武的军事天赋。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一位常胜将军,成为满人政权中一位深受重用的汉人将领。

  高处不胜寒

  作为岳飞的后裔,带给岳钟琪的是荣誉和威胁;作为一个手持重兵的大将,他拥有的是权利和压力。尤其是在那个满人排挤汉人的清朝前期,岳钟琪作为一个手握重兵的汉人,令其他满族大臣心生不满。而作为抗金名将岳飞的后裔,这使他们感到畏惧,唯恐他有反叛之举,于是在雍正帝面前多次弹劾岳钟琪。岳钟琪虽深受雍正帝的信任,而且对于鼓动他起兵反清之人,他也深明大义的向朝廷做了告发,但面对无端的猜忌,无休止的弹劾,他对清廷的一片赤诚之心换来的却是因“误国负恩”之罪于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锒铛入狱。

  一个曾为清廷的稳固立下战功的大将,却成了一个阶下囚。直到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度过了5年牢狱生活的岳钟琪才“放归田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破了红尘万物,看淡了功名利禄的岳钟琪,没有任何怨言地回到了四川,居住在成都。于是在风尘滚滚的沙场中少了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在成都的乡村田野中多了一位经常手持书卷,吟啸自适,徜徉于山水之间,悠然自得的乡叟。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川金川酋长莎罗奔等发动苗民叛乱,清政府派张广泗前去征讨,却无功而返。乾隆帝重新起用岳钟琪为四川提督前往招降。岳钟琪先是挫败叛军,又亲入苗寨进行招降,平定了金川叛乱,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加兵部尚书衔。岳钟琪重返朝堂觐见天子,受到的礼遇甚为隆重,乾隆帝御书“壮猷茂绩”四个字赐予他,肯定了他的功绩。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珠尔默特叛乱,岳钟琪虽然年事已高,但国家有难,他义不容辞,亲自带兵出征平息叛乱。乾隆十九年(1754年),岳钟琪卒于资州(今四川省资中县),享年78岁,天子震悼,谥曰襄勤。乾隆皇帝有感于岳钟琪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作出的功绩,在所作的《御制怀旧诗》中称岳钟琪为“三朝武臣巨擘”。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