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章 郝璧:诗坛名儒政坛清官

  明末清初,有位被称为“皋兰三兰”之一的名儒闻名于诗坛。他是一位名儒,还是一位官员,但为官一生,到死其家资却只是“遗书数箧而已”。作为一位诗坛中的名儒、政坛中的清官,他的名字值得后人永远铭记——郝璧。

  人生有梦到青年

  郝璧,字仲赵,号兰石,出生于明朝末年的兰州。郝璧自幼聪慧过人,接受能力很强,且勤奋好学,所学知识猎涉广泛,但他更爱好诗文。对诗词歌赋,一见便爱不释手,读起来更是如饥似渴。除了读诗书,他自己也常常作诗,如读书之后有所感悟,或见风俗人物有所感想,他都于诗作中进行抒发,如若读到好诗,他还会作诗与之相唱和。其诗中多含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与理想抱负,他梦想有朝一日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郝璧所作之诗,因小有才华,而颇受老师的赞赏。

  家乡父老知其才华,经常会指一物令他作诗,郝璧往往稍作思考,便能吟诵而出,让人甚感惊叹。少年时的郝璧在家乡便小有名气,桑梓父老如遇过年写春联之事,或遇到红白之事,有时会让他前去作诗拟联,而且郝璧总是能拟得贴切而又令人信服。到青年时,郝璧的诗作水平更是日渐提高,而且广负诗名,显名于乡里。

  明朝末代肃王朱识鋐读了郝璧的诗,深感其文才不俗,才华出众,甚是赏识。如遇到有起草公文、书写信札之类的事,经常会请他到府中帮忙。有时府中宴请地方官绅,也会请郝璧前去赋诗助兴。宴间,郝璧面对众位官绅不卑不亢,吟诗作句从容自如,出口成章。当他作诗时,其他客人皆静听其音,待感悟其意,皆齐声叫好。他的诗清丽自然,诗赋中有理想抱负,浩然正气油然而出,一时之间郝璧以他的文采和人格赢得了好名声。

  然而仅吟诗作对并非郝璧的人生目标与追求。负有诗才、闻名乡里的郝璧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崇祯十二年(1639年),郝璧考中举人,后来被派到扬州作官。崇祯末年,为了能在事业上更进一步,郝璧赴京参加“礼闱”会试。但当时社会动乱,正值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吴三桂叛乱,清兵入关,大势已去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王朝灭亡的乱世之期,“礼闱”会试只能被取消,面对这一形势,郝璧虽有豪情满怀,却也只得郁郁而归。无奈地返回扬州,继续他原有的为官之路。

  明谏清官在政坛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顺治三年(1646年),清政府任命郝璧为太常博士,不久又提升他为给事中(谏官)。在任期间,郝璧颇有政绩,在改革祭祀典礼制度、治理黄河、选拔人才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郝璧上任之前,清朝王室在祭祀祖先中采用的是历朝历代相沿袭的祭祀典礼制度,这种制度内容繁琐,一场祭祀典礼需要大量的金钱和人力,而且典礼下来皇帝和王公大臣也是苦不堪言,虽然宏大的排场可以显示出皇家的气派,但是,清王朝刚刚建立,如此规模宏大的祭祀典礼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郝璧上任后针对这种祭祀典礼制度提出了改革意见,他指出原有礼制过于繁琐,主张在突出主要礼制的情况下,删除一些繁琐冗杂的程序,使整个祭祀典礼过程简单化。这一主张得到了顺治帝的大力支持,郝璧的这一改革顺利完成。这也是大清初建后的一项改革,为以后的祭典节约了人力和财力。

  “武死战,文死谏”,作为一个谏官,郝璧敢于直言以谏,而且还曾多次向顺治帝上疏,提出有关漕运、盐法、河道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心内容是治理黄河。当时黄河缺乏治理,决口之事不断发生。黄河每次决口,沿河两岸居民的房屋被冲跨,农田被冲毁,百姓流离失所,有的甚至只得出外逃荒。郝璧向顺治帝上疏,建议“引黄夺淮”、“疏通故道”,对黄河故道进行疏通治理,使黄河水得以畅通流行,以防黄河决口。治理后黄河之上可以进行通航,而且黄河水还可以用来浇灌两岸的农田,可谓一举多得。顺治帝接受了他这一变害为利的良策,并命国库出资对黄河进行了治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其中郝璧更是功不可没,造福苍生,惠泽百姓。

  除此之外,有着极高文化造诣的郝璧,还曾被派以黄门侍郎的身份赴江西南昌和浙江选拔人才。在选拔中,郝璧以“质”选取,不徇私舞弊,而是严格以待。有一当地士绅,为了使他不学无术的儿子当选,曾携带重金贿赂郝璧,希望他能推举自己的儿子,好让他的儿子能够耀祖扬名。面对沉甸甸的黄金,郝璧丝毫不为之所动,并将其退回。在对士绅之子进行考核之后,因其不够资格而不予录取。在此次选拔人才中,郝璧共选取了200多名德才兼备之人,受到了清廷的赞赏,增强了清政府官员的办事能力,也利于满汉一家的实现,同时也给各位士子提供了成材的机会,受到众人的敬仰。

  但为官清廉的郝璧,到了晚年却十分清贫,最后客死在扬州。他死后,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只有“遗书数箧而已”,除此以外别无长物,看到如此景况的人无不潸然泪下,郝璧的为官清廉自是不言而喻。

  最美不过夕阳红

  半生官场忙碌的郝璧,晚年时回到了曾经为官的扬州,过着隐居的生活,不问世间世事,潜心研究学问,专心著书立说。他广收学生,传播学问,把自己的生平所学,毫不保留地讲授给他的学生。

  郝璧晚年还整理了他以往的旧作,把往年的文章、诗篇按写作年代的先后顺序,编写分成18册,收录了他将近一生的诗文著作。死后由他的学生编为《兰石集》、《罗疏斋集》行于世,受到同时代文人的推崇。现今存在的《兰石集》收录有多种文体的文章246篇,诗词铭颂1108首,洋洋洒洒30余万言。郝璧的诗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学造诣,读其作品可见他诗文的发展与成熟,也可见郝璧这位正直文人身上所具有的高贵品质。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人到晚年的一种无奈与惋惜。然而郝璧的晚年更多的则是一份充实,更可贵的便是一份从容,用他晚年的有限时光,著述授徒,不辞辛劳,发挥着夕阳的余辉。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