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轰炸下的兰州,满目疮痍。但对付这些黑鹰的有我英勇的中苏空军战士。
在整个抗战时期,中国空军以弱小之力抵抗日军强壮之空军。在西北,我空军不畏强暴,与苏联国际主义战士携手并肩,保卫着一方天空。
兰州当时是中国空军的重要基地和空军部队的训练中心之一。中国空军在兰州设立了第四路司令部,统一指挥、协调西北地区的防空作战。地勤补给系统也在兰州设立了空军第七总站,下辖拱星墩机场、东固城机场、西固城机场、中川机场以及临洮机场,大批空军飞行人员在此经过训练后,奔赴全国抗日战场。另外,还设立了空军第三工厂,负责修理各式飞机。1938年冬,中国空军驱逐总队从四川的梁山迁至兰州西固城,负责整训空军各驱逐部队,同时进行飞机的换装补充。1939年初,中国空军驻防兰州的有第十五中队和第十七中队。中央防空学校炮兵团的一个营驻防于拱星墩机场、白塔山等地,配合空军作战,保卫兰州。
当时援华空军基地也设在兰州,1937年8月21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根据当时缔结的条约,苏联派出援华志愿队支援中国抗战,援华空军有飞行员、飞行教官与地勤维修人员、作战飞机及其物资装备。
密集的地下火力网和空中雄鹰随时准备着迎接日寇的飞机。
自1937年10月至1941年间,苏联参战人员始终和中国空军战斗在一起。
苏联援华支援队中的苏联驱逐机大队参加抗击日寇,直接对日寇空军作战,在中国,这些优秀的飞行员英勇善战,血洒长空。他们比陈纳德的“飞虎队”更早地来到中国,为保卫中国与日本人浴血长空,他们中有二百多人永远留在了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在蓝天上,苏联的“黄莺”(伊-15比较灵活,便于水平作战,被苏联人称做“黄莺”)、“燕子”(伊-16则因速度快、便于垂直作战和追击,而被叫做“燕子”),伴着“喀秋莎”(CB轰炸机),高低搭配,灵巧穿梭,为中国空军掌握1937-1940年间的战场制空权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1937年到1941年,苏联总共派遣3665人参加中国抗战,包括1091名飞行员。他们带来的飞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250架,其中包括561只“黄莺”和“燕子”,222架轰炸机(大部分为“喀秋莎”),以及100架教练机。4年中,日军损失飞机986架,战舰100多艘,包括一艘航空母舰和一艘巡洋舰,日军王牌飞行员中的“四大天王”有三位被击落。志愿队也献出了211条生命。
1937年12月4日,日机二次袭击兰州,中国空军立即起飞迎战。1938年2月20日和23日两天的激烈空战中,经中苏空军勇士奋力抗击和地面炮火的射击,日寇轰炸兰州的目的未能得逞,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兰州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2月5日,日机在轰炸兰州返航之际,驻兰空军尾随日机至山西运城机场上空,就在日机降落未稳之际,中国空军突然从天而降,轰炸机场,投弹60余枚,顷刻间,日寇40多架飞机化为灰烬。1939年2月20日、23日中苏空军在空中与日军展开激战,击落敌机15架,这是自武汉、广州失守后,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2月27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给敌空军更大的打击》的短评,向全国人民报道了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1939年12月26日至28日,面对日军300多架敌机的疯狂攻势,我方将士竭力进击,在26日血战中,大批敌机将苏联支援队的7架飞机包围,苏联空军誓死进攻,击落日机3架。
据统计,自1937年至1943年的空战中,中苏空军和地面炮火在甘肃上空共击落日机26架,击伤一架。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以萌芽之军当十倍之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包括苏联战士在内的许多空军战士血洒长空,1937年至1942年间,空军与日寇在兰空战百余次,阵亡及殉难烈士共有63名,其中包括7名苏联空军战士。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保卫了一方蓝天。日军虽对兰州进行了长期的狂轰滥炸,但东西交通线依然畅通,黄河铁桥安然屹立,人民抗敌意志愈坚。
中苏空军英烈为了共同的反法西斯的事业长眠在了甘肃大地上,在兰州东大门的东岗镇古城,中国空军为这些国际主义战士立碑纪念,纪念碑上郑重地写道:“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抵抗日本侵略者空战阵亡”。烈士墓碑上记载了永远为兰州人民所缅怀的苏联空军英烈的姓名和牺牲时间:
司切帕诺夫,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二月十九日
雅士,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二日
郭尔皆耶夫,1939年12月20日
波拉吉诺夫,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八月三日
马特,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二日
伊萨耶夫,1939年12月20日
……
中苏空军的英勇抵抗鼓舞了兰州人民的斗志,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空战时,贴了阴森太阳旗的日本黑鹰在天上乱飞,老百姓在地上纷乱地“跑飞机”,还有许多百姓忘记危险,仰望天空,关注战斗每当日机中弹冒烟,群众奔走相告、高声欢呼。
特别值得一记的是1939年2月27日至3月2日,空军部队在兰州中山林及兰州民众教育馆举办了击落的日寇飞机残骸及日机驾驶员肢体的展览,不到一周的时间,观者达数万人次,纷至沓来的人们看着敌机的残骸和敌空军尸首,无不拍手称快。
附:《空军第四军烈士墓记》(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
溯自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以来,我空军健儿无役不从抗战于黄河、长江、珠江、怒江各流域及沿海地带。以萌芽之军,当十倍之敌,格斗7年,愈战愈强。至今,与盟国并肩作战,获得广泛之制空权,取得空军主动地位。期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事,前仆后继,不可胜数。此皆由于委员长精神降雨之宏伟,与乎空军将校对于革命主义之信仰,而可告慰国父在天之灵者也。
甘肃在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间,为俄机运入孔道,亦为空军部队训练中心。在此境与倭寇空战百余次,阵亡及殉难诸烈士,共有63员名。其最著者,若二十七年三月,在东岗镇机张君泽、李仲武等30余烈士;二十八年十二月在兰州等处外员郭尔皆耶夫等7烈士;三十年三月在哈密接新机葛文德等10余烈士;三十一年十一月在兰州天山号机郑长庚等9烈士。或因杀敌阵亡,或缘飞行失事,或为教匪狙击,或被倭机轰炸,是皆空军之积(精)英,国家之瑰宝。追念功勋,痛悼良盈!
诸烈士忠骸,原厝皋兰中嘴山麓。荒烟哀草,肠断梦惊,殊不足召(昭)彰先烈而慰忠魂。前任李司令瑞彬,于三十一年在兰州东门外20里东岗镇古城坪之阳,购何、李二姓土地18市亩,筑为烈士墓。此地西望祁连,东负六盘,北临黄河,南依皋兰。河水弥弥,坪山嶙嶙。遥见雁滩之水中,白波掩映,飞雁翔集,诚佳景也。嗣因李司令他调,诸烈士之柩致未迁移。
三十三年甲申之秋,机承乏四路司令。呈准经费36万元,并利用兵工及官佐劳动服务,将中嘴山麓各柩,全部迁葬。采本地积,掘圹5英尺,用石灰、黄土、石子合土,包裹棺椁。坟之上部,以土环装壁,火砖覆顶。如此实其蕴裹,计其保存百年。墓外长城旧址,葺而新立,树以名木蔽黄河水色。墓后三山,均筑围墙,栽桃李,禁牧樵,以修其光表。中建祭坛,前立大门,内设守墓,外辟车场,另修大道,以壮其瞻仰,既月而工成鸠,见山泼黛,而水浮蓝焉。
若夫华发云变,日焕月明,冰涌雪飞,鸽起雁落,四时之景不同,风雨晦明之间,俯仰幻化,各居其妙。堪称牛眠吉地,允宜烈士佳城。呜呼!逝者勋绩青史昭扬。未竟志事,后死之责,懿欤晋墓,一劳永逸,封山刊石,铭贞忠烈。
(注:现珍存甘肃省博物馆《烈士墓记》为史料原件,是用自来水笔抄写于稿纸之上,个别字难以辨认,以空缺号标明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