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地上跑的马鹞子,河里行的皮筏子

  改朝换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推翻一个政权也许经过一次战争就可做到,可将一个政权的残余彻底消灭,就难了。有时,被推翻的政权残余甚至可以和推翻他后建立的新政权抗衡始终,刚被推翻的明朝和元蒙之间就是例子。对满清也一样,拿下北京只几天工夫,平定全国却用了几十年。

  清军扫平了残明各路反抗势力,却与“从龙入关”、给满清帮了大忙的汉族将领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那位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吴三桂等人灭明、灭李自成是十分卖力的,出自愤怒也好,另有图谋也好,他们的战绩不比任何一支清军差。当初,满清将吴三桂等四人封了王后,给了他们许多优惠条件,其中之一,便是凡他们攻下的城池土地就做他们的藩地。为此,吴三桂一直战斗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打到缅甸,亲自将南明最后一个小皇帝永历帝捉了回来,并亲手杀了。

  满清朝廷说话还是基本算数的,平西王吴三桂占据了云南贵州等地,当然,他打下的地方不止这些,当然,他的实际权力也不仅限于云贵。在云贵,吴三桂是没有皇上名义的皇上,一切文武官员兵民事务,以及朝廷派去的总督、巡抚,都得“听王节制”,“用人,吏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这位辽东军阀出身的新贵正是专横跋扈好时光,他手中有的是权,兜里有的是钱,有权有钱就得有支持他的人。这好办,以权钱罗致人,以人谋更大更多的权钱。在他的辖地,他大量招募宾客,蓄养死士,将其遍置水陆要冲,保证对他唯命是听;这还不够,他又越界向全国委派官员,称为“西选”,也真有爱当官不看给谁当官的人,一时,“西选之官几满天下”。吴三桂算得上一个仗义疏财的人,只要这个人对他有用,或将来有用。对督抚大员一概重金交结,有官员离任,必奉上沉甸甸的“程仪”,视其官阶高低、用处大小,或十万两、或几万两不等,为的是“挥金如土为防口”。口也防了,也买来了口,吃了人家的口软,满朝都是给吴三桂说好话的。反正他有的是钱,朝廷每年给他的钱占去全国总开销的一半以上。儿子在京城,随时给他密报朝廷动向,他还安插许多眼线,搜集各类情报。吴三桂与耿、尚二藩王,同命运,便同呼吸,他的势力最大,地位最高,成为事实上的藩王领袖。吴三桂还手握重兵,这都是些百战勇士,三藩合兵,超过十万人,且兵精粮足,足以与朝廷分庭抗礼。他的儿子吴应熊又尚了公主为和硕额附,授三等子,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吴氏一门,鼎盛已极。

  鼎盛与衰落是同一词的正反义。康熙八岁登基,亲政时不过十四岁,别看这个娃娃皇帝,居然一手扳倒了满清第一勇士、权倾朝野的鳌拜。吴三桂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吴三桂准备好了,康熙也下决心了。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刚满二十岁的康熙下令撤藩。朝臣中只有少数支持他这样做,他还是这样做了。早撤,早反,迟撤,迟反,藩必撤,藩也必反,早反祸小,迟反祸大,这一点,康熙脑子是清楚的。

  果然,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反了。他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改明年为周王始武元年,以反清复明为旗号。在他发布的檄文中有这样的话,指斥清廷“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号召“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辨称自己当年是看到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杀,“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封藩,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后见清朝定都北京,“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所以,“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而清廷,“道义之儒悉出下僚,斗筲之辈咸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声称将在甲寅年(即公元1674年)正月元旦推奉朱三太子称帝,建年号周启,并移会耿精忠和台湾郑经,调兵三百六十万,直捣燕山。令将士和藩内民众蓄发,旗帜皆白,反叛清廷。康熙以牙还牙,在嘴头上也不落下风,他在檄文中,谴责吴三桂“早年穷蹙来归,晋封王爵”,是“反复乱常,不忠、不孝、不义、不仁,为一时之叛首,万世之罪魁”。

  不知吴三桂此番打起明朝旗号重着明朝衣冠时,想起他万里追杀明宗室的事了没有,也不知康熙在揭吴三桂老底时,想过此人是他们的开国功臣没有,总之,打人没好手,骂人没好口,怎么过瘾怎么来。吴三桂和康熙之间不是靠打嘴仗能解决问题的,说话的是战场。吴三桂旗号一打出来,对汉人将领鼓舞很大,贵川两省率先响应,真是兵未发而尽有大西南。吴三桂是懂些军事的,要占得先机,必先取得湖南江西,他亲到前线督战,很快便打到了长江边上。此时,耿精忠在福建、孙延龄在广西、郑经在台湾也起兵响应,河北总兵蔡禄、江西南瑞总兵杨富也准备起兵,事泄,被朝廷处死。

  不到半年,吴三桂已占据和波及十一个省。此时,他站在长江边上隔江北望,踌躇满志,顾盼自雄。谋士刘玄初致信让他乘朝廷慌乱,火速渡江北上,一举奠定胜局。可他已是年过六十的老人了,反叛之心有,进取之心无,多谋而不善断,他要与康熙划江而治,还要用手中掌握的朝廷大员换回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连远在西藏的达赖喇嘛也主张“裂土罢兵”。吴三桂在长江边上一呆就是三个月,坐失良机。康熙软硬不吃,他也不顾皇家公主做寡妇的事儿,将吴应熊父子一同绞死,并急令勒尔肯为宁海靖寇大将军,统八旗劲旅驻防荆州,以示平叛决心。直到这时,吴三桂才如梦方醒,长叹一声说:“上少年乃能是耶,事决矣!”

  确实,自古英雄出少年,康熙站稳脚跟了,尽起三路大军下江南,以中路为中坚,直取湖南。可这时,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驻防陕甘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反了。一时,关陇震动,朝廷心惊。若王辅臣挥兵北上西出,直捣北京,吴三桂、耿精忠渡江北上,东西合击,结果难料。

  此时,鹿死谁手,竟要看王辅臣的眼色了。

  这王辅臣原本流寇出身,打仗凶悍,所向披靡,绰号马鹞子。据传,此人早年随姐夫起兵,因好赌,曾一夜输去六百两银子,姐夫忍无可忍,张弓搭箭就射,可一射未中,反被小舅子射杀。王辅臣投奔吴三桂帐下,屡立战功,后一同归清,官至陕西提督。吴三桂起兵后,曾遣谋士汪士荣为使,约王辅臣和甘肃提督张勇同反。吴三桂的如意算盘是,王辅臣一反,康熙怎么也顾不过来了。王辅臣却不念旧情,为表忠心,将汪士荣解京,被朝廷处死。可他不反清,也不助清,手握重兵,坐看两虎争斗。

  吴三桂本来心凉了,可朝廷大员莫洛帮了他的忙。莫洛受命经略陕西,督促西北部队入川,切断四川与陕甘的联系,随机断吴军后路。这本是一步杀着,有可能一步将死吴三桂的。莫洛进入陕西境,王辅臣诚惶诚恐远道迎接,回到西安,莫洛自以为是朝廷大员,威风八面,想给王辅臣一点颜色看看。王辅臣本是在反与不反间徘徊观望的人,康熙帝费了老大劲才暂时稳住他,可莫洛一见面,便斥责他观望迁延,不即赴敌,乃速死之兆。这话把王辅臣吓坏了,给谁谁也怕,不反固佳,可首鼠两端,与反何异。西安将军是瓦尔喀,满人,与莫洛两人亲近非常,风言风雨,尽说些伤害汉将的话。王辅臣暂且忍住,领部下军兵两千随瓦尔喀入川作战,莫洛留守西安。到了汉中,忽报叛将王屏藩据住略阳要路,断了汉中栈道,王辅臣前不得,后不得,又无粮草接济,进军缓慢,又得受朝廷责罚,手下军士都是些霸道惯了的兵痞,一片声要杀瓦尔喀。王辅臣从后帐放走了瓦尔喀,但反心也定了。莫洛赶来催促进军,王辅臣正在宁羌(今陕西宁强),此地四面环山,林密路险,他在路边空地虚立大营,却将精兵埋伏于路旁密林,莫洛大摇大摆来了,突然,乱箭齐发,莫洛毙命。王辅臣随即与王屏藩合兵,很快攻陷汉中各地。吴三桂闻报大喜,当即运来二十万两银子犒劳王辅臣,并封其为平远大将军。

  王屏藩留守汉中,王辅臣率队杀回平凉(今甘肃平凉)老巢,与汉中互为犄角,再与川北叛军接上,秦岭一线则非清所有。王辅臣以平凉为前进基地,东进西出,攻城掠地。而夺取西边的兰州是关键。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王辅臣遣总兵赵士升兵临兰州城下。

  原以为有一场攻坚战要打的,不料,负责守城的抚标董正己、守备马宏也早生叛心了,里应外合,城门大开,甘肃布政使成额投降,甘肃巡抚华善、按察使伊图逃往河西。赵士升下令拆去镇远黄河浮桥,断绝交通,准备死守兰州城。

  兰州失陷,叛军声威大震,东边的定边、靖边、庆阳、绥德、榆林、延安、花马池(今宁夏盐池),西边的秦州(今天水)、临洮等相继被攻占,陕甘宁几乎全落在叛军手里。蒙古察哈尔和硕亲王布尔尼也叛清了,吴三桂则派兵从四川北上秦州,企图打通川陇通道,并威胁关中。吴三桂虽是主要敌人,但被阻在江南,而王辅臣若与察哈尔叛军联手,则清廷危矣。可这王辅臣竟与吴三桂一个脾气,小有收获,就不思进取了,吴是善谋不善断,王却是断而无谋,他打定主意要困守平凉城。康熙抓住战机,兵分三路朝平凉压来。自康熙十五年二月下旬始,西北战场清军由守转攻。各要地一一被攻破,董额、阿密达节制各军包围平凉。在兰州这边,甘肃提督张勇南下攻克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别的清军部队则克复靖远、秦州等地,扫清了兰州外围,攻克被包围的兰州城则就近交给了西宁总兵王进宝。

  王进宝是甘肃靖远人,战功显赫,兰州城是块硬骨头,赵士升叛乱时,拆掉了黄河浮桥,现在冰已开裂,流急水寒,能否渡河成取胜关键。可王进宝从小生在黄河边,他有办法。二十三日,王进宝兵至张家湾河(今西固区河口),当地农民朱应昌、朱近尧拆去自家房屋,取材扎成木筏,王进宝又用牛皮羊皮制成皮筏,潜渡过河。那一夜,兰州的河面上还漂着冰渣子,有几百副木排和皮筏,在河水中颠簸摇荡,上面的乘客,个个身穿铠甲,手握利器,两眼紧盯什么也看不见的河对岸,表情严肃,水深流急,浪花飞溅上来,打在脸上,冰冷刺骨。木排和皮筏在波峰浪尖上漂流着,慢慢地接近河堤。河对岸是兰州西部重要堡垒新城,如有一小队人马拦河截杀,任你多勇敢也是上不了岸的。可叛军料定王进宝无法渡河,正在做美梦呢,过了河的清军突然发一声喊,很快攻破堡墙,守将李廷玉被俘。

  黄河为两家共有,不再是哪一家的天险了。王进宝却不急着攻城,而是绕过兰州往东,攻克还在叛军手中的金县、安定(今定西),彻底扎住了兰州的出口。四月,等其他各路大军到齐,便回头会攻兰州。叛军遣马步军兵一千五百人突出城来,想给清军一个下马威,王进宝率部奋战,自辰至午,两军搅作一团,骑兵对骑兵,步兵对步兵,清军攻入瓮城,叛军参将被杀,终于支持不住,退进城去。清军将城围得铁桶相似,断了粮道,叛军屡次突围,或被打回,或被截剿。相持到六月,叛军无计可施,也学王进宝的样子扎制筏子欲渡河北逃,王进宝早料到了,派兵沿河昼夜巡逻,将偷出城的叛军或斩或俘。六月二十七日,赵士升弹尽粮绝,只得率前甘肃布政使成额等百余叛乱官员、五千兵马开城投降,兰州宣告光复。

  这是西北战事之关键,接着,各路大军从东、南、西、北会攻平凉。此时,先期到达平凉的董额却犯了严重错误,进攻乏力,围城不严,王辅臣利用其怯战心理,一面拒战,一面和谈,九月二十三日,叛军一部突围北上,攻陷固原(今宁夏固原),清军副将泰必图阵亡,叛军又东进攻陷陇东要地庆阳,吴三桂遣谭弘自四川北上救援平凉,战局出现反复。围攻平凉已八个月之久,还未拿下,严重影响了整个平叛战争。康熙十五年二月,康熙一面任命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取代董额,一面加紧招降王辅臣,甚至称其杀莫洛,是由于莫洛“心怀私隙”,“朕之知人未明”,“咎在朕躬,于尔何罪”。五月,图海一到平凉,见平凉南北两山夹峙,泾河一线贯穿东西,城立中央,高大威猛,硬攻确实不易。抬头看去,北山虎山墩居高临下俯视全城,这才是夺取平凉的关键。他立即集中所有火炮朝山上狂轰滥炸,然后组织敢死队梯次猛攻,经过几天血战,终于占领整个山头。平凉全部暴露在清军的火力下。六月七日,王辅臣知道平凉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再也没有回旋余地了,无奈开门投降。陕甘平叛战争结束,清军南下,全力进剿吴三桂。

  全部战事结束后,朝廷凌迟处死了尚之信、耿精忠,虽还没说王辅臣的事,但他的事他知道,在战场上纵横了大半辈子,从不知道害怕为何物的马鹞子,现在害怕了,把自己关在一间房里,自己把自己杀死了。马鹞子再也跑不动了,而那位用皮筏子渡河的王进宝,在降服了马鹞子后,升任平凉提督,又率军入川,屡立战功。战后,得到康熙召见,赐团龙御衣一件,黄鞍鞯马一乘,及行,君臣并马二十多里,死后,又是康熙掏钱营葬立碑。

  这在那个时代,可是多大的脸面呀。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