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中国最强大的时代,兰州最脆弱的时代

  隋末大乱时,内地起兵争天下的那些豪强,许多都争着抢着与突厥结盟,天旋地转,庄家轮流做,先前长孙晟的一条离间计,让突厥各部火并多年,如今,我稳坐钓鱼台,谁给的糖甜我帮谁的忙,一下子有那么多的中原豪杰找上门来,又是称臣纳贡,又是金银财宝,又是佳人娇娃,又是土地城池,样样都是好东西,把个突厥可汗忙得纳臣子、收东西,还忙不过来呢。向突厥称臣的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都是些一跺脚山河摇动的大人物呢,比如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还有薛举,等等。李渊不称臣,但出手比谁都阔绰,也更得突厥心动,送的财物不说,光土地,开口就是两个州!中原人小气时寸土不让,大方时,那个气派!

  其实,李渊那时是情势所迫的权宜之计,也有崽卖爷田心不疼的意思。为啥呢,天下是谁的,还说不定呢。到天下真的姓李了,你再看唐朝是怎么做的。别的地方咱再找机会说,现在单表兰州。

  唐初,改隋金城郡为州,平薛举后,复置兰州,并子城县入五泉县,以五泉县为州治,领五泉、广武、狄道三县。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划全国为十道,兰州属陇右道。高宗时,改五泉县为金城县。

  这是行政设置。

  军事上,唐沿袭隋鹰扬府,改设金城、广武两折冲府,镇戍地方。主官称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为副主官,佐官有别将、长史、兵曹等。其下有团、旅、队、伙四级编制。每团三百人,置校尉;旅有旅帅,每旅一百人;队有队正,每队五十人;伙有伙头,每伙十人。金城、广武为下府,每府有八百兵士。广武府驻今永登县境,金城府驻今城关区。折冲府平时教练士兵,戍守国土,战时奉朝廷令出战。

  唐朝强盛,世所公认,可唐时的兰州,军事压力却很大。在唐代,兰州处在吐谷浑、突厥、吐蕃三大军事集团的结合部,吐谷浑、吐蕃东进,兰州这个钉子首先得拔了,突厥要图谋西域,或要谋攻长安,先得拿下兰州,隔断唐与西域的联系,阻止外援。唐建国初,突厥十分强大,颉利可汗连年入寇,与内地割据者勾结,如入无人之境,破城邑,掠人口,劫财物,所过残破,无所幸免,连长安也朝不保夕。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颉利率骑兵数十万人分路入侵,一路到晋州(今山西临汾),一路破大震关(今甘肃陇西),唐全力抵御,势有不支,急遣使者郑元去求和。郑对颉利说,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即使夺得唐地,也不能久居,被掠夺的人口,都归掠夺者个人所有,对你毫无好处。你不如收兵回去,唐每年给你送上大量财物,这全是你的,别人拿不走。颉利为利所诱,这才退回塞外。虽然讲和了,颉利照样年年入侵。

  面对这种局面,居然有大臣出了这样一个石破天惊的主意。他认为,突厥所以经常劫掠关中,目的在于夺取长安的财富,如果焚毁长安,突厥就不来了。这实在是一个焦土抗战的办法。虽然荒唐,也可看出,唐初的边防形势有多么严峻。而一代天骄李渊竟然采纳了这个建议!他马上派人到江汉一带寻找可以建都的地方了。太子李建成也赞成迁都。还是李世民能扛住事,他对老爹说,给我几年期限,一定捕获颉利,拿回让朝廷发落。迁都之议方罢。

  就在这时,颉利还没安顿妥贴,又来一个突利可汗,两可汗联手率全国兵力深入到豳州(今陕西彬县),李世民率兵抵御,双方众寡十分悬殊,打过无数硬仗的大唐将士竟不敢迎敌,李世民只好以身冒险,只带一百骑出阵,用言语离间二可汗,使之自相猜忌。还真得逞了,颉利要战,突利要和。颉利拗不过突利,便让突利去唐营讲和,李世民便与突利私约为兄弟。突厥分裂的种子破土发芽了。

  这只是权宜之计,解了当下危机,麻烦还在后头。

  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便血洗兰州,举国为之震动。唐朝派名将李靖率兵抵抗,危机暂告解除。就在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国内的豪强也宣告消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唐对突厥的关系发生了逆转,由被动防守转为主动出击。太宗刚即位,颉利率大军已打到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四十里。太宗胸有成竹,率兵到桥南,两军隔水相望,唐军阵容壮观,士马强健,颉利知唐军有备,不敢贸然开战,要求讲和。太宗许之,在便桥上与颉利会盟,送上大量金银财物,颉利满意而去。唐朝文武对此颇有非议,太宗说,我不开战,反送以财物,不过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麻痹他,再消灭他。

  唐朝在紧锣密鼓备战,太宗本人为提高国民的备战意识,每天带十二卫小将和数百兵士到显德殿前练习射击,告诫他们,国家打仗,本是常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而忘危,敌来则束手无策。为鼓励士气,他主动要求当教练,并亲自主持卫队的技艺考核,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皇帝带头,各府官长也不敢怠慢,几年下来,唐朝便练出一支威武之师来。太宗本人便是百战统帅,能征惯战,战争刚结束,唐朝有一大批百战名将和久经战阵的各级官兵。这边万事俱备,突厥却连年天灾人祸,内部四分五裂。局面堪忧,颉利转而与唐求和,自愿称臣,当唐朝女婿。

  晚了,唐朝不会把花枝招展的公主当作和平的使者了。颉利没有得到唐朝公主,等到的是十万雄兵。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命李靖、李、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各为行军总管,分六路出击,十万大军统归李靖节制。与太宗有兄弟之约的突利归附唐朝,颉利独木难支,次年,大败后被俘。纵横一时的东突厥烟消云散。投降的几十万部众,唐朝都做了妥善安置,许多原来的上层人士作了都督,管辖突厥事务,如突利、阿史那思摩等。有五百多原酋长做了将军、中郎将,五品以上的军官达一百多人,入居长安的突厥人多达一万余家。

  突厥是北方大国,在某种程度上,是北方各国的领袖,一朝被灭,唐朝威望如日中天,四方诸侯纷纷来附。贞观四年,四方君长齐到长安皇宫,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后,唐朝皇帝对西北诸部族都用天可汗名义发号施令。

  现在,北方之北的漠北只剩下薛延陀部与唐朝抗衡了。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封阿史那思摩(即李思摩)为可汗,令其率突厥降民十余万人出塞,居黄河北面故定襄城,与薛延陀隔大漠立国。如此,突厥被夹在两大国间,薛延陀要攻唐朝,必先攻突厥,突厥要自保,必须依靠唐朝。因此,唐朝北方数十年无战事。后来,东突厥被回纥所灭,这是后话。

  在西北这边,唐虽先后灭了西突厥、吐谷浑,把势力扩展到帕米尔高原,又与吐蕃和亲,而兰州作为唐在西北最重要的军事据点,在有唐一代,似乎一直比较脆弱。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三月,正当大唐对东突厥之战大功告成时,吐谷浑却发兵攻兰州,此战规模不大,被州兵击退。过了两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再攻兰州、廓州,朝廷遣将反击,伏允率众西逃。这时,党项羌又在西北崛起,唐高宗时,党项羌举众三万围攻兰州,守城州兵无力抵抗,告急文书飞往京城,兰州刺史崔知温为拖延时间,硬着头皮设空城计,他令大开城门,撤去旗帜,以军士扮作老百姓,在四门进进出出,悠闲自得,而在内城,故意弄出些烟尘和压抑了的嘈杂声,他则率文武官员端坐城头,品茗谈天,给人一种别有用心的样子。党项人明知州防虚弱,但他们面对的是强大的唐朝,谁知道兰州城里一夜之间会有什么变化呢。党项忧疑,不敢率尔攻城,便在城外安营扎寨,待侦察确实再说。

  朝廷闻报,飞章调集距兰州较近的驻军驰援,援军突至,城内守军乘势杀出,内外夹攻,党项人大败而逃。

  对兰州最大的威胁还不是吐谷浑和党项,而是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正是大唐国力,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国力达到顶峰时,吐蕃坌达延、乞力徐率十万大军攻入临洮、兰州境内,烧杀抢掠,城乡为之一空,那时,唐玄宗还在励精图治,即派大将薛讷等追击,至武街驿(今临洮东),大败吐蕃军。

  安史作乱,唐朝元气大伤,内忧外患日甚一日,国力江河日下,吐蕃却正处在上升时期,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陷兰州后,大军东进,破大震关(今甘肃清水东),长驱直入长安城,大掠十三日方退回陇右。

  而兰州除在唐中期有过短暂的收复外,从此陷于吐蕃、西夏等达三百年之久,直到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由大将李宪收复,重置兰州。

  §§第六章 站在悬崖边上的城市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