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兰州出了个霸王

  在隋炀帝玩心正浓时,普天下已像决堤的洪水,到处都是喧哗声。演义书中说,隋末大乱,华夏大地,群雄蜂起,三十六家诸侯,七十二道烟尘,与隋家争天下。到底有多少诸侯,有多少烟尘,谁是诸侯,谁是烟尘,咱不去计较,反正,遍地诸侯,遍地烟尘,隋家天下确实乱了。

  话说兰州这地方,在大隋朝,是一个军事重地,如此紧要之地,隋家天子也看得紧要。可是,现在,隋家天子被困在烟花荏苒小桥步莲的江都,城外烽火连天,尸骨铺地;城里,纸醉金迷,娇娃莺燕,天子在抓紧享最后几天的福。兰州有一人,名叫薛举,他看天下乱成这样,士井混混都在起来争天下,咱家也争他一争又有何不可?他这人,志气大,家业大,能力也不小,就是官不大。这时,他官拜金城校尉。薛举少小便以骁勇善射名动里巷,又善经营,家产巨万,为一方豪富。会赚钱,有钱也不恋钱,他仗义疏财,广结豪侠,声名远播,成为边庭一霸。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朝江山风雨飘摇,陇西地界却连年干旱,饥民盈路,生死存亡之际,个个铤而走险,扯起了反叛的大旗。金城令是郝瑗,他还在为隋家尽忠,即遣校尉薛举发兵平叛。

  校尉是武官,维持地方治安是其职责。薛举领命起兵,可他在起兵时,却与大儿子薛仁杲,把前来送行的县令郝瑗劫持了,迫令他一同反隋。时势如此,郝瑗只好答应了,成为薛举谋主。昨天的官军,今天的义军,薛举命令开仓放粮,今天吃饱肚子的饥民,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只有跟着义军才有饭吃。薛举人马大增,为正视听,也为了使跟着他搏命的人增加对未来的信心,他便自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封长子仁杲为齐公,少子仁越为晋公,大将宗罗喉为义兴公。

  薛举是有远见的,并不打算关起城门充老大,当时,兰州周围还是隋朝天下,精兵强将不少。首战他选在了兰州南部要地枹罕(今甘肃临夏),那儿由大隋名将皇甫绾镇守。薛举不敢怠慢,亲率大军前去攻击。枹罕依山临河,形势险要,扎好大营,薛举亲率由他挑选的二千名壮士,与隋军对阵于赤岸。战斗开始,西秦军人人争先,而大隋江山崩溃在即,军无战心,怎禁得这帮赌命汉的攻击。

  薛举首战大胜,夺占枹罕,使兰州南部有了战略支撑点。消息传开,远近震动,沉默百年的羌人也不再沉默了,在首领钟利俗的率领下归降薛举。兰州以西还有鄯(今青海乐都)、廓(今青海贵德)二州,都是隋朝重兵屯集之地,直接威胁着兰州。薛举挟战胜之威,移兵西向,两战而定两州,尽有河湟之地。部众一下扩大到十三万。

  得胜回来,薛举已不满足于称王了,他要当皇帝。于是,便称帝于兰州,大封文武,广置幕僚,并在华林坪(今华林坪烈士公墓)立了祖庙。薛举朝里还是有人才的,有一人不得不提,虽然他那时年轻,还不怎么显山露水。他叫褚遂良。

  褚遂良是跟他爹褚亮来西边的。他们本是杭州钱塘世家大族。褚亮为隋朝高官,为杨玄感反叛案牵连,发配到西海郡任司户。薛举称帝,任褚亮为黄门侍郎,遂良则为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算是皇帝的贴身秘书。褚家父子随薛举一同去关中与李唐争天下,败后,遂良为李世民重用,任铠曹参军。秦王李世民洛阳天策府建立后,组织了五十人的随从集团,均为当时名士,并建立了更核心的文学馆,有十八学士入阁,人称为“登瀛洲”,褚亮入选。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也在其中,遂良虽未入阁,却有了向大师讨教书法的机会,于是,书艺大进,三十三岁,便荣任弘文馆馆主,一直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高位。遂良之为人做事,深得唐太宗赞赏,他曾说:

  “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珍爱。”

  褚遂良的书法名列楷书四大家,《唐人书评》中这样说他的书艺:

  “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宋代大书家米芾是看不起唐人书法的,但对遂良却青眼独看,他用了这样的判词:

  “九奏万舞,鹤露充庭,锵玉鸣,窈窕合度。”

  这是题外话,暂且打住。扯上这些,无非是要说,薛举朝里还是有人才的,只不过未等他大用而情形已变罢了。

  再说薛举志不在割据地方当小皇帝,他是要争天下的,目标是向东,向东。他从兰州发兵,一战而下秦州(今甘肃天水),并把都城也搬了去,兵锋直指长安。此时,长安已归李唐政权所有。薛举不管这些,他是诸侯中第一个向李唐王朝挑战的人。李渊刚在长安立足,就遇到了强大的敌人,尽起全力抵挡。薛举很快攻下扶风,一战大败唐将唐弼,收罗其部众后,号称三十万。长安城门近在眼前。李世民率兵出击,一个是李唐秦王,一个是西秦王,两个秦王摆开了阵势。秦王略胜一筹,阵斩薛举万余人,其势稍挫。

  此时,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

  薛举起兵时,谋士郝瑗向他献策:“连结梁师都,共为声势,厚赂突厥,饵其戎马,合从并力,进逼京师。”

  薛举听从了。当时的突厥可汗是莫贺咄设(即后来的颉利可汗),他答应出兵相助。秦唐两军相拒扶风时,突厥兵倒是来了,但是来助唐攻西秦的。原来,李渊给突厥的酬劳更多。在西秦大军压境时,李渊着了忙,即遣使者去突厥,奉上大量金币不说,还许以割让五原、榆林二郡,与突厥以灵州为界。条件只有一个:助我,打薛举。

  五原、榆林,在今天看来无甚要紧,可在那时,却是内地与塞上的天然分界线,谁家占了,谁家就获得了先机。当然是,“突厥喜得大利,发兵举长逊所部会秦王军。”长逊是隋五原郡守张长逊,他早已投靠了突厥。

  天平失重了,大投入大产出,薛举后方吃紧,唐军占得上风。薛举并未罢休,再起大军攻关中。这次,他不走渭水一路去关中了,而是从泾水由北直下长安。次年六月,大军进抵泾川。李渊派李世民为西讨元帅,率大军迎敌。七月,两个秦王再次对阵于泾水岸边。这时,李世民忽患虐疾,病得很重,不能理事,在军中调养,要坚守等病愈后再出击。可是老资格谋士刘文静为首的部属却求战心切,李世民只好同意开战,反被薛举偷袭成功,唐军大败而归,刘文静被俘,李世民也差点做了俘虏。

  形势对薛举极为有利,战至十一月,薛举却突然暴死。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出生年月,不知道他那一年多大年纪了,如此紧要关头,何至于暴死?一人之死,摇动千军。薛仁杲继承了皇位,突遭大丧,兵势不振,但他并未停止角逐关中的脚步。李世民整军再出,两军对阵于泾水边的浅水原。李世民严令部下坚守不出,上次贸然出击吃了大亏,这次,部下再不敢轻言出战了,可李世民怕军心浮躁,再出严令:

  “敢言出战者斩!”

  唐军这一守就是六十天,直守得薛仁杲军心涣散。到时侯了,唐军齐出,薛仁杲大败,举手投降了。他被押解长安后处决了。

  盛极一时的西秦王朝就这样与前后所有起兵的诸侯都被李世民一一收拾了,天下复归于一统。

  多年以后,做了大唐天子的李世民重游当年与薛举对阵的战场,不知是回首往事心有余悸呢,还是为战胜劲敌自鸣得意,面对当年金戈铁马今朝荒草萋萋的故战场,他做了一首诗。诗题为《经破薛举战地》,如下: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沥静,再举鲸鲵灵。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跟班大臣许敬宗见皇上有了诗兴,便步其韵,跟着和了一首凑趣,诗题为《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制》,一并录上,如下:

  混元分大象,长策挫修鲸。

  于斯建宸极,由此创鸿名。

  一戎干宇泰,千祀德流清。

  垂衣凝庶绩,端拱铸群生。

  复整瑶池驾,还临官渡营。

  周游寻曩迹,旷望动天情。

  帷宫面丹浦,帐殿瞩宛城。

  虏场栖九穗,前歌被六英。

  战地甘泉涌,阵出景云生。

  普天沾凯泽,相携欣颂平。

  大唐是诗的时代,谁一出手,也差不到哪去。李世民此诗音律铿锵,词气高昂,帝王气象有之,文人张致也时或闪现,许敬宗所和,歌功颂德是免不了的,却绝少谄谀气,也算是新王朝,新风格。

  这也算是对薛举父子的抚慰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