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乱世博弈:窦融兵发金城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每个人都得做出人生选择,无知无识又无力者,随波逐流,生死荣辱听天由命,身怀志向者,或择主而事,或超然世外,或等待观望,或待机而动,毫无疑问,两汉之间,除了作了皇帝的刘秀,窦融是这场人生博弈的最大赢家。

  窦融,陕西扶风人,家族靠女人发迹,其七世祖为窦广国,广国的姐姐是汉文帝的窦皇后,姐弟幼年逃难时,弟弟被垮塌的河堤埋了,姐姐以为弟弟必死无疑,独自流落京城,被选入宫,一朝见幸,便怀了龙种,母以子贵,地位飙升。弟弟闻讯,千里寻姐,情动天下。因是皇帝的小舅子,被封为章武侯。到西汉末,那条裙带已经松弛了,窦融少小丧父,王莽时期在强弩将军王俊部下作司马,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以军功封为建武男,社会地位高了点,他的妹妹就有资格嫁给大司空王邑了,虽只是个小妾,也算是重新回到上流社会了。全家因此得以徙居长安。这时侯的窦融就不像当孤儿时那般孤苦无依了,而是如《后汉书·窦融传》所说:“出入贵戚,连接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

  好景不长,刚得意便逢末世。王莽末年,起义者蜂起,窦融得为自己的既得利益去战斗。樊崇义军纵横青徐两州,官军屡战屡败,王莽遣太师王匡领兵镇压,王匡说,领兵出战,责无旁贷,但我有一个条件,要让窦融给我当助军。王莽正在焦头烂额,吃饭的臣子塞满朝内朝外,干活的,尤其能干活的人却找不出几个来,即使这样,活还没干,条件倒先提一大堆,都是自家人掌权,天下人都反对我,再把自家人一个个处理了,我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早知皇帝这样难当,费那么大劲篡权干啥。可一旦当了皇帝,要不自己死,要不别人死,没有让位平安为民这一说。一听是要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随军征战,王莽大喜,满口答应。窦融没想到,这仗真难打,打了一仗又一仗,一仗比一仗凶险。跟王匡出战几次,王邑又要他随军去昆阳打刘秀。王匡人多,刘秀人少,但结果,却是人多者大败,人少者大胜,窦融好歹保住了一条命逃回长安。

  这一仗把窦融打清醒了,他看见了王莽的末日指日可待,而王莽的末日就是自己的末日。王莽的末日果然到了,窦融无奈又投奔气势正盛的更始军,一去便被任命为巨鹿太守。但才几天,他便发现了更始政权也不会有多大出息。东方扰攘,他不愿出关去当太守,可滔滔天下,究竟谁主沉浮?窦融遍观当时各路豪杰,满眼茫然。所谓当局者清,旁观者迷,大局不明,当全身而退,待大局稍明,再适时而出。可遍地烟尘,到哪里去做旁观者呢,只有远离中原的河西走廊了。他把兄弟们招来共商出路。

  窦家在河西是有基础的。他的高祖父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曾为护羌校尉,从弟为武威太守,累世经营河西,深知当地民情风俗,他对兄弟们说,天下安危尚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国,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他的想法得到了兄弟们的一致赞同。于是,他辞去巨鹿太守,奔走关节,谋求镇守河西。这差事好谋,别的官员只图眼前富贵,个个鼠目寸光,向来把去西北边陲当官视为畏途,哪里有这等眼光?刚取得政权的更始小朝廷正愁没人去呢。窦融顺便带走了家属,给人造成扎根边疆的印象。

  窦融一到河西,便紧锣密鼓建设根据地了,他广结豪杰,安抚民众,很快就站稳脚跟了。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太守厍均、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一时成为窦融的座上宾。共同的处境使得他们必须寻找共同的出路。出路无他,只有河西一体,联手保境安民,才可站得住脚。五人形成了共识:“推一人为大将军,共全五郡,观时变动。”谁当此任呢,从家世、资历、名望、才干,窦融均胜他人一筹,大家一致推他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

  大权在握的窦融眼下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治民,一是练兵。河西民风质朴,你投之以桃,我必报之以李,何况人家是官,我乃乱世草民,命如朝露,旦夕不保,而窦融却“政亦宽和”,所以,“上下相亲,晏然富殖”。民亲且富,窦融又以保卫家园相号召,共同利益将官民结合起来,河西一时兵源充足,赋税丰盈。窦融练兵习战,组织民间团防,打的旗号是防备羌人和匈奴侵扰,实则,窦融的眼睛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原。天下大乱,而河西无兵祸,消息传开,人们奔走相告,临近诸郡,如安定、北地、上郡流民,避凶饥者,归之不绝。

  中原局势渐渐明朗,群雄争锋中,刘秀后来居上,且一枝独秀。他以刘家天下传人自许,在洛阳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此时的中原大地已告平静,只有陇上的隗嚣和蜀地的公孙述还在拥兵观望,但已不足抗衡扫平中原的刘秀了,而坐镇河西的窦融已具备了与刘秀博弈的资本。他的人生战略正在按计划实现。他曾是刘秀的敌人,来河西前,如果单身只影去投,即使刘秀能容他,也无非是在帐下做一走卒,继续在更始军中混,显然,更始不是成大业的料。河西这步棋走对了,如今五郡在手,民富兵强,足以成为与刘秀讨价还价的筹码。

  是时侯了,刘秀还剩两大敌人,隗嚣正好夹在刘秀与河西之间,而要伐蜀必先得陇,假如陇蜀联兵,再有河西相助,刘秀要一统中国还得耗费时日。刘秀还是用他在关东屡试不爽的战略,即远交近攻,各个击破。那么,要顺利拿下隗嚣,与河西方面合作,刘秀出前,河西击后,方为十全之策。

  两人想到一块了。窦融不能再观望了,若等刘秀平了陇蜀,窦融只剩两种结果了,一是率众归附,可对新朝无尺寸之功;二是起兵相抗,以河西而敌天下,胜算不大。其实,到那时只有一种结果,就是做刘秀的敌人,举手投降嫌太迟,问他个抗拒天朝之罪,是题中应有之义,死战到底,只落得玉石俱焚。窦融决定通款刘秀,但路途遥远又兵革未靖,没有接上头。刘秀经略西边,隗嚣首当其冲,他虽然表面拥戴刘秀,实则首鼠两端,“外顺人望,内怀异心”(1)。他也在做河西工作,特派辩士张玄到河西游说,他没说谁归谁的话,只建议各据一方,意图无非是要河西至少保持中立,别给刘秀帮忙。窦融召集各路诸侯商议,但意见不一,他觉得隗嚣之说,实属下策,正好便于刘秀各个击破。于是,“遂决策东向”(2)。

  此时,刘秀已称帝五年了。刘秀不能再等了,窦融更不能再等了。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窦融遣使者以献马为名,踏上了去洛阳的合作之旅,在中途,碰上了刘秀的使者。他们是奉刘秀之命来河西通款窦融的,要求双方联手夹攻隗嚣。窦融的使者随刘秀的使者一同去了洛阳。刘秀大悦,当即修书窦融,盛赞其安定河西的远见卓识,并赐黄金二百斤,还送了一顶官帽:凉州牧。

  使者回报,窦融又惊又喜。没法不惊,再迟几天,洛阳使者先到河西就被动了,也不由不喜,使者派得恰到时侯,足以说明是君臣同心。窦融这下得主动点了,他立即遣使上书,一者谢恩,一者表投顺之意,为慎重,又特派弟弟窦友赴洛阳面陈心曲。但中途正逢隗嚣起兵抗汉,道路塞绝;窦融又遣使者绕道洛阳说明情况,刘秀表示理解,回书慰勉有加。窦融已将自己看成汉朝的封疆大吏了,致书隗嚣,责其不识时务,不顾民生,要他深思顺逆之道,息兵罢战,归顺汉朝。窦融碰了个软钉子,隗嚣不理他。先礼后兵,窦融也要在刘秀面前表现一下,便联合五郡太守联名上书清战。

  刘秀当然喜不自胜,并与窦融拉上了亲戚关系,说窦融是文帝窦后娘家的后代,他则是窦后所生景帝之子定王之后。二百年前的血缘也是缘啊!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不是命令的命令来了,刘秀称,汉军将西进,望窦融“以应期会。”窦融得到不是诏令的诏令,与诸郡长官合兵攻占金城。此时金城已落入先零羌封何手中,这部羌人是隗嚣的支持者。窦融率久练之精兵而来,又急于立功,羌人自然非其敌手。可汉兵未能如约前来,金城不便久居,河西是其根本,窦融便率众而还。

  河西与金城事务只有交给后来者了,窦融已完成了个人使命,在这场博弈中已获得了足够的筹码,再留连河西便有虎踞深山待时而动之嫌,刘秀正好召见,不如抽身东归。到了洛阳,他想自己并非刘秀功臣勋旧,且有沙场相搏之憾,便处处小心,时时歉让,但刘秀对他还是不错的,终东汉之世,窦氏一门,贵显无比,他族莫及。仅窦融时代,便有“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

  西汉末群雄混战数十年,窦融只替光武帝刘秀把羌人从金城赶跑了,退兵后,羌人又占了金城,但窦融获得的利益远胜于百战功臣,除了个人的修为韬略,河西和金城实乃窦氏一族的洞天福地。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