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六章 金城艺苑添新枝

  1956年前后的兰州火车站,热闹非凡。每当东来列车抵达,站台上总要掀起一阵锣鼓喧天、口号震耳的欢迎浪潮。一批批来自江南水乡、塞北高原、白山黑水的建设者们,响应党中央向全国发出的“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汇聚兰州,投身到母亲河畔的荒郊野地,为把这里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和重点工业基地,顶风沙,冒寒暑,一路高歌,艰苦创业,无私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在当时援兰的十万大军中,先后从上海迁兰的各业人员及他们的家属,达到了四五万人之多。上海的春光越剧团正是伴随着上海援兰大军迁兰落户的。这一时期,上海迁兰企业之多,门类之全,足以撑起一个城市的工商业的骨架,又一次验证了“自古商路即戏路”的规律,表明任何地方的戏曲流布,总是沿着本地商业的发展路线而流布的。

  1956年8月6日,甘肃省长邓宝珊在新建不久的“兰州饭店”亲自主持了欢迎“上海越剧团迁兰大会”。在会上正式命名上海越剧团为兰州市越剧团,意味着兰州从此是她的第二故乡,兰州的艺术史册上将写下她绚丽的一笔。

  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上海援兰人士对越剧团的迁兰无不欢呼雀跃,能够在千里之遥的大西北听到乡音乡韵,是对他们的激情降温之后燥动而惆怅心灵的莫大抚慰。毫不夸张地说,春光越剧团迁兰之举,极大地激励了上海人扎根兰州、建设兰州的热情和干劲,起到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作用。这也是春光越剧团迁兰的目的之所在。

  广大的兰州市民欢迎春光越剧团迁兰的热情不亚于上海援兰人员。人们早已通过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领略了越剧的艺术魅力。如今,近距离地观看《西楼记》、《二度梅》、《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柳毅传书》、《文成公主》等经典剧目,观众无不被其悦耳的古越丝竹、绚丽精美的妆扮道具和明媚耀眼的灯光布景所吸引,感受到一种与北方梆子剧种大相径庭的柔婉优美的亦真亦幻的江南情调。

  越剧是一个新生的剧种,属于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的范畴,其中特别偏重于小生、小旦主演的剧目,丑角次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年诞生于浙江嵊县,从当地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脱胎演变发展到今天,也不过百年的历史。但它在新中国成立后一跃名列京、评、豫、越四大剧种之一。它的蓬勃兴起和迅速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博学不穷、笃行不倦的从艺人员的不懈努力,尹树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尹树春,民国十一年(1922年)生于越剧的发祥地嵊县。当时的越剧角色主要由男性饰演,故称“男班”时期。民国十二年(1923年),男班艺人金荣水在嵊县创办女子科班。尹树春八岁入嵊县阳春舞台坐科学艺时,师承号称“矮尼姑”的金荣水,工小生,文武兼习。13岁挂牌登台,三十年代女班兴起之后,随师辗转到绍兴、杭州、宁波等地演出,广学博采,技艺猛进。在与名人戚雅仙、范瑞娟、李惠琴等人合作演出的过程时,技艺更臻成熟,赢得了“头肩小生”的美誉,形成了“雅儒潇洒、敦厚多情”的艺术风格。

  1949年,尹树春联合著名琴师冯九经等人在上海市文化局的帮助指导下,创建“春光越剧团”,到1954年,剧团基本形成了以尹树春(小生)、李惠琴(花旦)、田振芳(老生)、徐兰英(老旦)、梁小巧(小花脸)为主的“五大头肩”体制,音乐方面有著名琴师冯九经、名鼓师钱芝芬等人,同时组建了高水平的舞台美术队。可以这么说,迁兰的春光越剧团从表演、演员、舞美等各方面堪称越剧界声誉卓著的大团之一。

  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在剧团党支部和团长尹树春的领导下,一批业务骨干和积极上进的同志,克服兰州艰苦的地域条件和生活习惯带来的差异和不适,西赴青海、河西走廊,北上宁夏、内蒙,东沿陇海线诸城市巡演,几次返沪“省亲”演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兰州市越剧团也名闻遐迩。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团长尹树春因“思想右倾”定为内部掌握人员。1958年,越剧团赴上海演出《碧血扬州》时,观众要求主演尹树春出场谢幕,因尹的政治问题,规定不准谢幕,观众聚集至深夜二时不散场,剧团领导经长途电话请示兰州市文化局,准许尹树春于台侧谢幕,观应不依,至凌晨五时仍不散场,后准许尹于台中谢幕,观众始散。尹树春背上的所谓政治包狱被观众的热情、爱戴消弥于无形之中,这是尹树春历经坎坷无悔人生的精神支柱。

  1964年11月,兰州市越剧团赴上海演出了《草原医生》、《枫洛池》、《山花烂漫》及《说书阵地》等具有鲜明西北特色的创作移植剧目。尤其是表现甘南藏族人民生活的《草原医生》一剧,以其凝重、雄浑的藏民族的风情画面,惊心动魄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引起了上海市广大观众的极大兴趣和戏曲理论界的极大关注,认为这出戏的艺术风格突破了传统越剧妩媚纤细的阴柔之态,洋溢着强烈的阳刚之美,为越剧艺苑增添了一朵风格独具的花朵。

  就在越剧团信心百倍地进行新的艺术探索时,“文革”开始了,剧团领导及主要编导演职人员均先后遭到批斗、管制,尹树春等人的住所遭抄查,剧团步入了一个损失惨痛的历史时期。

  1979年4月,撤消达九年之久的兰州市越剧团恢复建制。尹树春焕发出新的艺术青春,扶病返兰和李芝芳等一起主持越剧团工作。9月底,剧团在兰州剧院连续演出《西厢记》二十多场,尹树春、李惠琴等人的表演风采不减当年,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尹树春作为甘肃文艺界的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从1979年到1981年的两年时间中,兰州市越剧团安排上演了一批保留剧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981年5月,兰州市越剧团赴上海演出,重病缠身的尹树春不顾连日来的劳累坚持排练,因脑溢血突然发作倒在了训练场上,她的离去,使剧团蒙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正如有人所说:“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戏曲时代的开创,一个剧种的勃兴,一个团体的崛起,无不与杰出人物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相关。”艺术事业有着它自己的生命历程,既顺之于势亦赖乎于人。没有杰出人物的抒写和描绘是苍白无力的。尹树春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演员,而且是剧团的首脑和灵魂。剧团衰败的结局证实,她的去世是任何一个人难以替代的。

  1982年下半年,兰州市越剧团集中最佳阵容,邀请上海越剧演员陈少春和导演董绍瑜加盟创排新编古装剧本《乾隆与香妃》,香妃由李惠琴饰演,乾隆由陈少春饰演,经过反复修改于1983年元旦在兰州剧院公演成功,其后在全国巡演愈一百余场,创下了新时期以来我市剧团新创剧目上演场次的最高记录。该剧在1984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评选活动中,荣获“民族团结奖”。1986年7月,在全国戏曲处于历史性的低潮时期,在该团难以逆转颓势的情况下,经兰州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共同研究决定,将该团改为兰州市轻音乐团,兰州市越剧团宣告结束。

  越剧以其富有诗情画意、细腻优美的艺术风格著称于戏曲舞台,它借鉴了京、昆剧的表演程势,又吸收了话剧表现人物的手法,具有生活化的亲切自然的特点,这是与它拥有一批像尹树春一样的艺术家不断学习、借鉴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在《西楼记》“和盟”一场中,为了表现主人公相互爱幕,在世俗压力下苦苦挣扎、生离死别的复杂情感,尹树春扮演的于叔夜用右手的水袖,搭在穆素徽左边的肩上,借用交谊舞中的“探戈”的步法,向前走两三步之后,又同时向内转身,显得新颖别致而又和谐优美。尹树春的台步也与众不同,在人物移形换步之际,上身前倾,将重心放在前脚上,后脚拖着跟上来,成为不同于别的剧种的独特的舞台造型。

  尹树春演传统戏不但讲究规范,严谨准确,演现代戏中的人物同样得心应手。她演《草原医生》中的李洪,达到了以假乱真观众不辨男女的地步。饰演《文成公主》中的松赞干布,一出场给人一种潇脱、英俊、威武的印象。由她和杨雪临主演的《琼花》是《红色娘子军》的前身,是当时全国第一部描写妇女反帝反封建的作品,她俩的表演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她和李惠琴长期联袂演出,默契无间。在《西楼记》中,她俩的表演情绪交流最为严密,在一方表演时,一方能形于色而动于情,恰如其分地做出反应。李惠琴饰演旦角妩媚动人,烘托得尹树春的表演更为深沉细腻,充分体现了越剧清丽儒雅的特色。尹树春的表演具备了越剧小生的诗情、豪情、柔情这三情,她的表演艺术不仅深得上海、兰州和江南一带观众的喜爱,在港、澳、台和海外都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除了尹树春、李惠琴等人,田振芳的深沉凝重的表演风格,徐兰英的雍容大方的不凡气度,梁小巧寓诙谐于精细中的作派风流等等,使越剧这朵鲜花散发出更加芬芳迷人的香味,使兰州观众为之陶醉。

  提到越剧的音乐唱腔,冯九经的名字是不容忽视的。冯九经,艺名冯天。20世纪30年代后期以纯熟的操琴技巧扬名于越坛。“尺四工”是他最早为了适合女演员演唱的一种演奏法,也是他第一个将越剧最早使用的板胡改用越胡(现在的主胡),冯九经因此而获得“越国第一琴师”的称号。他拉琴的特点是指法敏捷,用弓灵巧,双手结合密切。快速时,字字分明;慢速时,音质宏厚,音乐优美。他的用弓技术中,吸收京胡“推拉式”与二胡、小提琴“拉推式”相结合,指、手、臂、肩及全身结合一体。这是他获得高难度演奏技巧的根本方法。

  冯九经不仅是一个技艺精湛的演奏家,而且是一个音乐素养高深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珍珠塔》的腔式旋律,被有人誉为“镶嵌在宝塔上的珍珠”。冯九经根据传统剧本的剧情结构,巧妙而大胆地运用近代作曲技法和越剧的全部腔式,根据起、承、转、合的四段式中国美学结构原则,运用“主题贯穿法”取得形式的统一。像这样有章法地运用曲式功能,组合成一部大型戏曲音乐,是戏曲音乐史上的一大创举。

  兰州市越剧团对兰州地区的戏曲舞台美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越剧较早地接受电影、话剧的影响,较早地告别传统的一桌二椅,以虚实结合的布景表现特定环境气氛。1957年,舞美设计师郭祝三,利用越剧团从上海带来的一批布景装置,在《珍珠塔》中采用以写实为主的方法,成功地在舞台上再现了中国古老建筑的美,获得当年“兰州市发掘戏曲遗产竞赛月”一等奖。另外,戏曲舞台上的“网子景”与“字幕幻灯”由越剧团首先始用,开风气之先。《说书阵地》、《巧遇记》、《油城曲》、《红楼梦》等新编古装剧目和现代剧目,充分展示了设计者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将民族形式与现代生活的表现结合起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兰州市越剧团拥有一批舞台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舞美特技人员,大部分道具由剧团自己制作,他们的部分手工装饰艺术品,曾在兰州市文艺界举办过画览,使同行深受裨益和启迪。特别在化妆方面,以古代仕女画中的发式为基础,除去贴片子,改水粉化妆为油彩化妆。服饰多用绉乔其妙、珠罗纱等,给人以柔美、轻盈、透明之感。色彩搭配多采用丰富的中间色彩,对比力求协调,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兰州市越剧团历经30余年的曲折道路,为兰州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作为一个外来剧种,它对兰州市舞台艺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