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如何批判

  列宁说:“批判应该是这样的:不是把一定的事实和观念比较对照,而是把它和另一种事实比较对照;对这种批判唯一重要的是尽量确切地把两种事实研究清楚,使它们在相互联系上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而特别需要的是同样确切的是把一系列的状态、它们的连贯性以及各个阶段间的联系研究清楚。马克思所反对的正是这种思想:经济生活规律对于过去和现在是一样的。恰恰相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本身的规律。”这是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肯定了的观点。遵循导师的思想,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我们可以对批判有较为正确的认识。

  1.批判必须遵循正确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能够指导我们立足于现实事实、反观既往事实、面向未来“事实”,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对客观事实进行科学批判以求得规律;现实中把思想路线“虚化”和“空化”的倾向是很有害的。解放了的思想也是思想,作为解放思想根本方法的批判也只是一种思想活动,而凡思想都蕴含了思想路线,凡思想活动,都要遵循一定的思想路线。如同人类一切活动都要有前提一样,批判思维也是有前提的。前提之所以为前提,第一在于前提自身是正确的,第二是人对前提的理解是正确的。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思想路线上的错误是最大的错误。因为思想路线上的错误是哲学错误,是前提上的错误。只有当我们从对“错误”的错误理解中解放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够以合乎真理的方式探索真理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错误,才能找到合乎真理的探索方式,才能避免根本性、全局性的错误。只要源头正确,“流”中的错误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毕竟是局部性、技术性的,如邓小平所言,正确的就坚持,错了就退回来。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发展中的错误是可以得到纠正的。这里绝不是说发展中的错误是可以忽视的,恰恰在于说明只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才能把发展中的错误减少到最小程度。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作为大脑的“行为”,如果要取得科学成果,同样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的思想路线是批判的前提,正确的前提还要有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批判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同样需要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他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批判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而“辩证法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因而,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批判的,科学批判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认识活动尤其如此。但仅仅懂得这一点,即仅懂得用什么指导还远远不够。因为选定科学的认识工具并不等于能够正确运用科学的认识工具。选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后还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方法还是教条?二是指导思想如何指导我们——指导我们“脑”的活动还是指导我们“手”的活动?

  (1)指导思想是指导“思想活动”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用来指导我们“脑”的活动,即指导我们思想活动而不是用来指导我们“手”的活动,即具体操作活动的。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实践的指导是通过我们的思想(既成的思想和思想的活动)进行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学习,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通过已经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了的头脑进行思维,通过内化于头脑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引导自己具体的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我们实践活动的只能是内化于头脑的本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通过我们的“脑”来指导我们的“手”,而不是直接指导我们的“手”。如果说马克思主义能够直接指导我们的“手”,那么,就只能是这种情况:用马克思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然后照马克思的词句,亦步亦趋,按图索骥。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教条,实践者自己则成了工具,没有也无需有主体性和能动性。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肯定是错误的,理由来自马克思主义自身。

  马克思主义揭示规律而非提供定律,提供的是发展蓝图而非施工图纸,是行动指南而非解题公式,马克思坚决反对将他的理论任意引申、扩大的企图。尽管导师把话说得十分明白,尽管导师多次警告不要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却一次次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更不用说那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招牌的其他“主义”者了。一次次给马克思以“过多的荣誉”,从而也一次次给马克思以“过多的侮辱”。尤其是把严重的历史后果归罪于马克思主义,谬误嘲笑真理后得出可笑又可悲的结论。这就需要我们深思:究竟应该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实践的指导,是通过给我们的思想活动划出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来完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本来是立体的、系统地、多层次的、动态的、开放的,是世界本来发展进程的理论概括而不是若干抽象观点的汇集,因而也不能把它归结为抽象观点的汇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是世界观,请问:“世界是物质运动发展演化的无限过程。”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将如何指导我们的“手”?我们如何直接用“手”把这句话付诸实践?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经过我们的脑就可以直接指导我们的手的看法,是把作为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包容一切知识,一切科学的知识总库、日用大全、百科词典,那它当然就不能回答当前改革、开放、建设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不仅如此,而且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中,也引不出对当前问题的答案。难道我们能从辩证法是关于一切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原理中能够直接引出我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为什么需要改革、如何改革的答案吗?那种把马克思的词句照搬的做法,表面上似乎把马克思主义贯彻到底了而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僵化窒息了;形式上不折不扣,本质上大打折扣,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贬低为具体技术和细则。从本质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失误、挫折都是这种贬低的结果。同样,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切胜利都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思想的结果。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懂得,指导思想就是指导人们思想活动的思想。能够指导思想活动的思想只能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说,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思想,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衡量价值,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设计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融入自己的灵魂,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变为自己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己的主义,向马克思那样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用内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行动。内化不是移植,不是用马克思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而是用马克思的思想方法思想,思想的结果是要形成符合自己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思想方法是马克思的,思想结论是我们自己的。这样,才把马克思主义提升为方法论——关于思想方法的理论。是直接指导我们思想活动的方法论。指导我们从客观存在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识出发看待问题、进行研究、做出判断。也就是指导我们批判地、辩证地看待一切,包括看待马克思主义本身。这难道不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本身吗?

  通过批判,革除无生命力的旧事物,促进社会进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革命的性质。

  综上所述,我们就解决了以下问题:用什么指导?批判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什么?指导批判者的思想活动;如何指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

  指出这一点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恰恰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维护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性质,不被贬低为施工图、技艺和教条。维护了马克思崇高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不被贬低为供人操纵的木偶,不被虚化为神。也维护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把人的地位还给了人,也“把人的历史还给了人。”

  指出这一点是重要的,重要之处在于防止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公式化,图纸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永远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思想的指导,根本上为我们的思想活动找到了一个正确的出发点,由这个点出发画出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所以指导思想的精髓或灵魂就是思想路线。

  (2)思想路线对于批判思维的重要性

  批判是思想活动,任何人的思想活动都有其活动路径,思想活动的路径就是思想路线;批判作为思想活动,当然有其思想路径,即批判的思想路线。

  “思想”而有“路线”,说明我们是从实践的角度,把思想作为一种行为来考察的。行为就有行为主体,所以,思想路线并不是思想本身存在路线,而是思想主体在思想活动过程中选择、遵循的路线。

  作为思想活动的路线,当然地规定了思想的起点(出发点)、方向、进程和价值目标。对这一切的选择,又有一个根本方法的问题,即方法论的问题。可见,思想路线本质上是个哲学问题,即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去思维、去认识世界的问题。

  思想路线是批判活动的本质规定,或思想路线是规定批判本质的范畴。这就是思想路线的重要之处。因为我们的一切活动,包括批判活动要想取得正确的结果,就必须使活动符合不以活动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否则,活动就会毫无结果。而思想路线正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处理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范畴。所以,选择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对批评者来说至关重要;选择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批判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本质观点。由于世界的本质问题(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的存在,又由于人们的思想活动总要有一个起点,就产生了以客观存在为起点到主观精神抑或相反的思想路线。从客观存在到主观精神的思想路线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从主观精神到客观存在的思想路线是唯心主义思想路线。这样,世界观决定了思想路线,思想路线决定了思想的起点和方向。思想之所以成为思想是因为思想者的思想活动都不是盲目的(盲目的思想活动只能是胡思乱想,并不是严格的思想),总有其特定的目标。这种目标对社会的作用,就是思想的目标价值,含有一定价值的目标就是价值目标,而对价值目标或目标价值的选择,就是价值观。所以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而思想价值的选择又取决于思想起点和方向的选择。凡选择都有一个根本方法问题:从普遍联系、运动、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到理论原则进而达到推动社会进步之目的的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从孤立的、僵死的理论原则出发,剪裁实际进而阻碍社会进步(尽管思想主体可能并不能自觉这一点)的方法,就是形而上学的方法。这种哲学方法是根本的思想方法,即方法论。至此,我们可以明白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同一性: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对价值的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价值选择的方法。思想的价值不同是因为思想方法不同,思想方法不同是因为思想的起点和方向不同,思想的起点和方向不同是因为思想者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不同。简言之就是思想者的思想路线不同。思想路线规定了思想者思想活动的起点、过程和价值。显然,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教条主义形而上学思想路线是两条截然相反的思想路线,并且没有第三条思想路线。所以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它给批判者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3)指导思想的灵魂就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精髓。灵魂和精髓都是决定生命有机体本质的内容。生命有机体之所以存在且各不相同,正是因为灵魂和精髓的存在和不同:因有灵魂而保持生命存在,不会死亡;因有精髓而保持性质,不被异化。要使生命有机体勃发生机就必须恢复其灵魂,要拨乱反正就必须恢复其精髓。批判要成为批判,就要有其本质规定,即有其灵魂有其精髓。这个规定只能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本身就是科学批判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批判思想的中国化表达,因而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批判有力的思想武器。批判者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导自己批判,批判才是有生命力的思想活动。

  解放思想规定了人思想的正常状态,这种状态才使批判者的思想尽可能接近事实。作为思想路线,解放思想这一表述并没有为思想者规定批判路径,但却规定了思想者应有的、正常的、自然的状态:思想者要通过思想求得真理,思想自身必须处于解放状态,解放状态下的思想是思想的正常状态,思想只有处于解放状态才是正常的思想。思想如果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束缚,处于非正常、非自然状态,就是说,思想并不受思想者自己的支配,而是受到外界的支配,那么思想的结果就不会是思想的自然结论,也就不可能是真实的结论,而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束缚、牵制下形成的结论。这种思想只是符合束缚牵制影响因素的要求,而不是符合实际和实际的要求。不可否认,处于现实中的、表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不可能斩断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唯其不能斩断这种联系,才使批判者的批判活动成为可能:斩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批判者失去了批判对象,批判者成了孤立的人,批判活动何以进行?但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联系本身就需要批判者只从事实、社会的存在出发,而不是从别的因素出发,只接受客观事实的反映,而不是接受主观教条和个人功利的影响,把向客观事实负责和向主观认识负责区别开来并不是斩断批判者与客观存在的联系。把主观认识等同于客观事实是唯心主义的表现。思想都是思想者在一定状态下的思想。思想者的状态当然地规定了其对思想路线的选择,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想状态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思想路线,就有什么样的思想结果:从权威出发,从教条出发,从功利出发和从事实出发的思想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思想处于最大限度的解放状态,思想的结果就会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思想的正确程度与思想的解放程度成正比。所谓思想的自然正常状态,并非说思想不受任何限制,思想的“任性”状态,任性的思想因为其根据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所以是受外在条件制约的最无自由的思想(黑格尔《小逻辑》)。思想的自然正常状态是指思想除了受客观事实的限制之外不应该受到别的束缚,同样,思想的正确程度与思想切近实际的程度成正比。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批判者无可逃避的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和束缚,唯其如此,排除主观影响就是批判的必要条件。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说:“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要有新突破。这就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需要勇气、决心和献身精神。五年前,我曾面对大家发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中国是一个既老且新的国家,五千多年来,中国的前进是同它不断地变革、维新分不开的。就是在三十年前,邓小平先生提出来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从而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人可能会问我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还要进行多久,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成功,到那时也还需要解放思想。新时期解放思想要突出三点:第一,要继续破除迷信,反对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第二,要坚持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唯一标准,鼓励大胆探索、实践和创新;第三,要使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得到解放,也就是说要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整个事业就会不断前进”。

  解放思想需要勇气、决心和献身精神。真实地说明了解放思想的困难,任重而道远。要说实话、讲实情,要揭露真相,必然会触及讲假话、隐瞒实情、歪曲真相者的利益,没有为国为民坚持真理的勇气是不行的。说实话、讲实情、揭露事实真相,会使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甚至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不下决心,没有牺牲精神,是不行的。解放思想最难的是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别人的思想容易,解放自己的思想困难;解放思想观念容易,涉及利益困难;一般性的问题上解放思想容易,关键性问题上解放思想困难;讲解放思想容易,实践解放思想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思想遇到利益实时总会出丑的”“热爱真理也服从真理,但服从真理以自己的利益为限,这是病态人格”(马克思语录)批判首先不是个能力技术问题,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千难万难,解放思想第一难,因为解放思想居于其他一切问题的第一环节。

  实事求是规定了批判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提出了思想应该是处于解放状态的要求,但实现这种要求的思想活动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规定了解放思想的过程。批判活动有两个前提,就是批判者和批判对象的存在。“人无疑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一个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过程”。“不应当到彼岸,到时间空间以外,到似乎置身于世界的神或与世界的对立的什么‘神’哪里去找真理,而应在近在咫尺的人的胸膛里去找真理,人所固有的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伟大得多、高尚得多,因为‘神’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的反映。”“自然界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思想当然以思想者和思想对象的存在为前提,只要是批判者,就决不能把自己打扮成神,因为神只是人自身相当模糊和歪曲的反映,任何批判者都只能把真实的客观存在作为批判对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批判活动的展开规定了真实的起点——真实的人和真实存在的对象,真实的事物和真实的现象。真实的批判起点是得出真实结论的基础,是批判者社会良知的基础,是唯物主义的基础。

  “求”是批判活动过程,是批判活动的实际展开,是批判的着力点。批判者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必须深入研究对象,发现其内部规律。所谓深入研究,就是把事实加以对比,“批判应该是这样的:不是把一定的事实和观念进行比较对照,而是把它和另一种事实进行比较对照;对这种批判唯一重要的是尽量确切的把两种实事研究清楚,使它们在互相关系上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而特别需要的是同样确切地把一切的状况、它们的连贯性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联系研究清楚”。对照导师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化的表述,是多么准确地表达了马克思认定的批判定义。

  在批判过程中,批判者的任务是通过两种实事的对比,找到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找到事物产生、发展变化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善地找出批判的出发点和批判所根据的事实,证明现有秩序的必然性,又同时证明这种秩序不可避免的又要过渡到新的秩序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会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既然意识在文化史上只起从属作用,那么,不言而喻,以文化本身为对象的批判,比任何事情更不能以意识的某种形式或结果为依据,也就是说,批判的出发点不能是观念,而只能是外界现象”。要确定批判起点的正确,要理解对象间和各要素内部的区别和联系,就要在事物的每一个细节上,背景上都有扎实的分析、研究、探索。“求”是批读的功夫,也是观察的功夫,还是比较的功夫,每一种功夫,每一个步骤,都是通往“是”——得出规律性认识的桥梁,是一个思想运动的综合过程,是批判的本质内容,是寻求真理的过程。

  “是”就是规律。如果“求”是一个技术过程,那么,“是”就是这个过程的相对终结。这个结论也应该是真实的,但应该的不都是现实的(这与黑格尔“存在的并不都是现实的”理论中的“现实”概念相同),批判的结论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基础上的,所以说是应该的,但在批判过程中,批判所依据的事实并没有因为批判的进行而终止,旧事实不断变成新事实。结论的真实性就需要拿到新的事实中去检验。思维的批判进入实践的批判,又意味着新一轮实事求是的过程,在实践中与事实不符的东西,成了又一轮批判的对象,又形成新的探求过程。

  与时俱进决定了批判思维的必要性。与时俱进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客观实际不断地在变化,人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深入,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情况,就得学习,就要批判。首先,要搞清楚世界主题和时代特征,搞清楚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基本矛盾。

  当世界主题已经由帝国主义大战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转向和平与发展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思维依然以前者为背景为前提,就一定会犯错误。当别的许多国家都认识到这种转变,都在埋头奋力抓经济建设时,我们却在徒然地为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等美国崛起了,欧洲发展了,“亚洲四小龙”腾飞了,世界总体进步了,我们才惊醒过来,我们为自己的失误(一个适合总结历史的词)痛心疾首,但历史是不会等待任何人的。

  当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文化多元化特征日见鲜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当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如何把握我们所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唯有科学批判才能帮助我们。

  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可是我们曾经幻想着用“大跃进”的方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用三到五年赶上美国,超过英国”,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当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斗争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却还在国内以“阶级斗争为纲”,鼓吹“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指望“七斗八斗斗出一个红彤彤的社会主义”。最后终于导致了一场持续时间长、全局性的“文化大革命”,“文革”劫难,就只能总结,无需叙述了。

  没有科学批判,我们如何与时俱进?

  (4)求真务实是批判思维的落脚点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应有之义,思想路线上的“虚化”是极端有害的。反对形式主义是科学批判的任务之一。

  真实是社会良知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人所有的思想、观念、行动都必须建立在真实存在的基础之上,否则就必然导致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实践上的形式主义。

  思想路线不仅是一种方法,而首先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给我们科学批判提供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辩证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批判是为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标准,符合的就坚持,不符合的就放弃。

  2.事实对照是批判思维的本质规定

  批判是两种事实间的对照,用观点与事实对照就必然歪曲事实、甚至肢解事实,教条主义由此而生;科学批判必须立足于事实真相;批判是“研究”,即是思想认识活动,是一种学习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因而批判的科学与否是需要实践检验的。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着正确的思想路线,似乎我们应该给批判下定义了,但这正好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批判的科学内涵早就为考夫曼所归纳、为马克思所承认、为列宁所重申。这是两位思想巨人之间的对话,对话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系统的科学批判思想。马克思是大批判家,因而是大创造家、大革命家,因而是大思想家,因而是以其名命名的人类最高科学的创始人。所以,批判作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他来定义是顺理成章的,也可以说,批判是经马克思科学批判的产物。

  客观事实是科学批判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把社会运动看作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既然意识要素在文化史上只起着这种从属作用,那么不言而喻,以文化本身为对象的批判,比任何事物都更不能以意识的某种形式或某种结果为依据。这就是说,作为这种批判的出发点不能是观念,而只能是外部现象。批判将不是把事实和观念比较对照,而是把一种事实和另一种事实比较对照。这种批判唯一重要的是,把两种事实尽量的研究清楚,使之成为相互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尤其重要的是,同样准确地把各种秩序的序列,把这些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连贯性和联系性研究清楚……。这些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被另一种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这段被马克思所肯定的论述,科学的说明了批判的内涵,即批判的出发点、过程、目的和方法。从马克思对批判的定义中至少说明三点:批判是以客观事实为出发点的思想活动;批判是两种事实间的对照比较;批判要发现事实间的联系,即要发现事实发展的规律。所以,不从事实出发的批判就是“伪批判”,把事实和某种观念进行对照比较是“伪批判”,不能得出两种事实间的必然联系,不能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批判是不彻底的批判。

  批判是两种事实之间的对照比较,科学批判的出发点是客观事实。既然存在决定意识,批判就应该从具有决定意义的客观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只有从属意义的意识出发进行研究;既然批判最终要做出判断,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有一个参照系来比较,这个参照系同样是事实而非意识。

  批判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事实之间的对照比较,用来对照比较的两种事物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前后连贯的两个阶段。无差别的两件事或无联系的两件事的比较是无意义的。批判的任务正是解释两种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能解释区别的解释不能成为解释,没有联系的解释就无法解释规律,用抽象的普遍联系代替具体联系所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实践价值的。把两件既互相区别有互相联系的事物加以比较,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研究清楚,是批判唯一的重要任务。尤其重要的是把事实间各种秩序的序列、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连贯性和联系研究清楚。也就是把历史和现实间的联系研究清楚。研究区别是为了发现联系,发现联系是为了改造现实。

  在新的历史阶段,批判思维是我们继续解放思想的根本方法。把改革开放前后的事实加以对照比较,不仅可以发现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也能深化我们对批判的科学内涵的理解。我们并不费事就可以发现从改革开放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尽管批判是两种事实间的对照比较,但理论思维是批判不可或缺的工具。对照比较实际上就是研究。用于对照比较的两种事实是一个过程、一种现象,作为过程和现象的事实并不能置于批判者的案头直接对比,能直接对比的是存在于批判者头脑中的“事实”或史料记载“事实”。那种认为只有在做结论的时候才需要理论思维的认识是一种误解。事实上理论思维在批判的开始就已经介入了批判活动:批判起点的确定、批判对象的选择、批判结论的概括等等,对照、比较本身就是理论思维。因为,如果没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论工具就无法思维。“离开了思维就不能前进一步,而且要思维就要有逻辑范畴”。“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在这里,唯一的问题是思维得正确不正确,而轻视理论显然是自然主义的,因而是不正确的思维的最确实的道路。”。除了思维中的逻辑范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是最重要的理论思维。批判中所说的理论思维,不是用某个现成的概念、结论、教条去剪裁事实,而是用正确的认识论去认识批判对象,用正确的方法论去规范批判方法。

  把两种事实加以比较不仅不排斥理论思维,而且必须以理论思维做工具,作指导。“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除了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复归到辩证的思维,在这里没有其他任何出路,没有达到思维清晰的任何可能”。

  批判的科学价值是通过对两种事物之间的研究发现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是人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自觉地运用规律,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维为起点,我们就可以懂得批判的过程就是把两个事实加一对照比较的过程。批判是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批判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即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判首先是“批”的功夫,即分辨、分析的研究功夫。科学的批判既要对批判对象加以解读、审视、分析、研究,掌握丰富的而不是零碎的、合于实际的而不是错觉的材料,又要关注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检验,还“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才能反映批判对象的本质,才能正确的加以判断。任何伟大的思想家对没有批判的结论都是很鄙视的。孔子就说,“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有道德的人是不盲目认同没有事实根据的结论的。原因就是道听途说省却了研究、分析的功夫,没有判断也没有超越。“批”是为了“判”,正如学习是为了运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的道理一样简单。简言之,“批”是“判”的前提,无“批”之“判”是无源之水;“判”是“批”的目的,无“判”之“批”无效之功。批判是为了超越、构建,无批判就无取舍,也就没有超越,跟没有构建。这种规定并不是人的主观规定,是认识规律的内在要求。在辩证唯物主义昌明的时代,绝对不批而判的宗教化的“神谕”不多见,但把复杂的认识简单化,把鲜活的认识凝固化,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甚至把完整的认识体系曲解、肢解的形而上学的“指示”却不少见。这种“指示”也貌似批而判之,因而富有欺骗性;又因为其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表现为一种主观预设。预设某种观点错误,则明示了预设者的正确;预设某种观点正确,则暗含了预设者的优先正确。无论批判对象的正确与否,批判者总是正确的。这就是“一贯正确”的全盘肯定的逻辑由来。而这种全盘肯定,恰恰是错误批判的错误结果。反应在实践中就是现代迷信的“造神运动”。“批判”者预先登上神坛,以神的思维批判现实,所有世俗的人就都成了敌人,在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中按比例批量地制造敌人,批判又成了“造敌运动”。这就是打倒一切、全盘否定的哲学缘由。批判并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一种主观意识,批判的结果就当然是错误的。

  在批判思维过程中,批判的科学性取决于真实:一是事实要真,要获取事实真相。用来批判的、即用来对照比较的事实必须是真正的事实,而不是虚假的、虚构的、经过加工和修饰的“事实”。虚假事实对照比较的结果仍然是虚假的,再高明的理论家、分析家也绝对不会从虚假事实中得出真实结论,加工修饰过的事实中也只能得出加工修饰的结论。消除谎言,揭露真相是批判思维的第一任务。二是批判要真,对照比较,分析批判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批判者作为社会人,肯定会受到许多社会力量的影响,批判者必须唯真理是从,只有真理,没有立场,或只有真理的立场。如果一开始就站在某种利益或某种力量的立场上,那么批判得出的结论就不会是批判性的,而只是为某种利益和力量代言。三是批判结果的表达要真,也就是敢于把批判的真实结论公之于众,敢于讲真话。往往有这种现象,许多结论因为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而不被群众认同,不是研究者的水平不高,也不是研究者没有得出客观结论,而是由于某种原因不愿讲出来,或者经过修饰、遮掩之后再讲出来。温家宝同志讲,解放思想需要勇气,是有针对性的。批判是绕不开揭露的,但揭露不是终极目的;批判是要抨击的,但批判不止于抨击,批判的根本价值在于得出科学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批判是一种过程,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价值,或揭露真相,或分析原因,但最高价值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马克思所说的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并不否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价值,但分析问题不能代替解决问题。批判当然会有道德评价,但不能停止于道德评价,道德批判的确是一种批判,但科学批判才是深刻的批判,科学批判是道德的,但道德批判并不都是科学的。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高道德,共产主义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科学,只有共产主义是一种道德和科学完美统一的思想。共产主义不是爱心游戏,而是科学规律。批判的结论不能避重就轻,也不能模棱两可,要让人民群众听得明白。

  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的论述对改革开放前后这两种事实进行对照比较,就会发现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居于世界第三,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发展到基本小康,农村贫困人口由两亿五千万减少到两千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幅提高、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在批判中我们看到了成绩,但也同样看到了我们工作的差距、问题和困难,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就是批判的结果,通过批判我们客观地看到了成就,也客观地看到了问题。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的规律,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前途。

  3.辩证统一是批判思维的方法论规定

  辩证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批判不是怀疑主义,科学批判是辩证认识矛盾运动的思想活动;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表现。

  (1)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批判思维的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要防止用形而上学解读辩证法,防止割裂对立统一规律的现象。黑格尔曾说,从来造成困难的总是思维,因为思维把一切对象实际上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分开来考察。有了辩证思维的领会,才能了解事实的辩证性质,尽管事物的辩证结构内涵了辩证法,但辩证法一经发现,则成了重新发现事实辩证结构的有效工具。

  (2)批判思维是正确认识矛盾辩证运动的思想过程。凡批判必然有否定,但批判不等于全盘否定;必然有肯定,但不等于全盘肯定。科学批判是否定和肯定的辩证统一。批判思维在什么时候演变成全盘否定的思维并不重要,因为考证这一点无助于解决演变后的批判对人的伤害,可以肯定的是批判的原始意义绝不会包含对人的伤害。重要的是人们错误认为批判就是全盘否定;“全盘否定”也不可怕,只要实践证明是全盘错误的东西当然要全盘否定,只要没有否定“全盘”的相对性就没有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可怕的是全盘否定式的批判曾经被人作为迫害和剪除多元思想的特定而有效的工具,成了压制不同看法和意见(连思想观点都够不上)的工具。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前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中,“大批判”就是全盘否定的代名词,无法否定时就“斗争”,“批判”和“斗争”相联系就产生了一个新概念:批斗。从而宣告了理性和道德已不足以捍卫真理甚至不能解决一个学术问题。斗争也不是思想的交锋,而是通过物质力量进行,不同观点的人就成了非理性的物质力量,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思想的交锋就成了人身攻击甚至肉体折磨,甚至从肉体上消灭思想者。古代人和外国人感受不到折磨,折磨的是现代人和本国人;思想自身感受不到折磨,也很难被消灭,折磨和消灭的只能是思想者。所以人们在“批判”别人时就特别害怕被别人“批判”,为了免遭“批判”就拼命“批判”别人,或把自己封闭起来。结果当然是思想上的万马齐喑、百花不放。思想被窒息,历史因此而停顿,也因此而沉思:什么是科学批判?只有从对批判的错误认识中解放出来,才能进行科学批判;只有在批判别人时乐于被别人批判且自我批判,才是科学意义上的批判。马克思说:没有哪一种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历史不会白白付出代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揭开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科学批判的理性回归,推动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运动,推动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运动。

  尽管人们可能不会或不愿把批判理解为肯定,但科学批判确实包含肯定,这不是人的主观意愿,而是客观事物的辩证结构决定的。正如没有批判就没有否定,没有批判同样就没有肯定。没有批判的全盘否定固然不是公正的甚至是一种可能的迫害手段,没有批判的全盘肯定实质上是一种贬低和否定。因为全盘肯定者并没有把肯定对象当作真实的存在、当作具有生命的人的思想加以肯定,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谶语”、一种“神谕”,一种“谜语的谜底”。这正好把肯定对象置于虚妄的背景之下而非真实的基础之上,形式上的全盘肯定恰恰是本质上的全盘否定。如果把肯定对象当作真实存在、当作人的思想来看待,没有批判就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肯定。对于肯定对象而言,最高的肯定是经过深刻批判而得出的准确结论,真实批判肯定了批判对象的真实存在;最高批判都包含了一定角度的肯定,是批判肯定了批判对象值得批判。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批判的,这就是马克思把“过多的荣誉”视为“过多的耻辱”的原因。如果有人因为被人全盘肯定而沾沾自喜,那么除说明他的浅薄之外还说明他的愚蠢。

  没有批判的全盘肯定始于何时也并不重要,考证这一点同样无助于解决这种认识对人思想的危害。重要的是这种全盘肯定必然导致现代迷信、个人崇拜、唯心主义盛行、教条主义猖獗;作为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成了社会主义的“施工图纸”,马克思主义原则成了社会主义的“细则”,计划经济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种明显的唯心主义的全盘肯定,恰恰从本质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性质,必然导致理论思想对客观实际的全盘否定,因为客观实际并不能与“图纸”、“细则”、“计划”完全重合。因而,就把社会主义当成对资本主义的外在否定,当成了对人类文明史甚至人类常识的否定,把世界文明进程当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运动加以否定,把市场经济当成资本主义的专有物加以否定。如此等等。理论上的“顶峰论”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理解不理解都要执行”,“两个凡是”大行其道。缺失了批判的全盘肯定,窒息了理论的发展,造成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惨重损失。批判的缺失总是和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相联系,在历史的大转折中,又有人转而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把教条主义的破产当成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把苏联模式的破产当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破产,又出现了“全盘西化”论。从理论上分析,全盘否定论者是全盘肯定论的转化,全盘肯定论者是很容易转化为全盘否定论者的。所以千万不要把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认为是理论上的彻底,同样不要把形而上学者认为是坚定。方法论错误决定了他们与科学批判无缘。

  理论上始于唯心主义经于教条主义终于政治自由主义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必然给实践造成极大危害,阻滞了历史的进步。当然用科学批判的观点看待中国历史,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也有具备科学批判精神的人。既是在困境中,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并未放弃科学批判的武器。不然,就无从产生千古一脉的中华文明,无从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家,深得批判之真谛,他们在自己的理论中智慧地使用了“批判地继承”、“扬弃”等概念以区别于非科学的“批判”。其实,就批判的本来意义讲,批判内涵了继承,批判就是扬弃。

  解放思想的目的是获得对事物的本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辩证结构。只有唯物辩证法才能认识事物的辩证结构,即认识事物的本质。任何现实的事物都包含相反的规定于其自身,事物的本质在与其正相对立的他物之中,本质是对直接存在的扬弃,本质就是揭示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事物间关系的概念。凡本质都是关系。这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的思想内核。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生产结构,决定了“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能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们简要分析一下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几组基本概念,就可以明白马克思对本质的规定是多么正确。

  民主的本质在法治之中,反之亦然。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民主的本质在法制之中。法制是与民主“正相反对”的概念。人民当家作主,不是由个体的人自由地毫无规则地做主,个体的人也不可能毫无规则的当家作主。由于人和人之间的种种差异,试图人人自由的毫无规则地“当家作主”,就必然会导致强者做弱者的主,有产者做无产者的主,这种民主同样遵循着一种规则,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社会主义前的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把自己的意志变为国家法制形态,用法律制度的形式保证人民当即做主。同样,法治的本质在民主之中,法制保障的是一定人群的民主,如果不是这样,法制本身既不能产生,也谈不上意义,就毫无本质可言。民主和法制相互依存,相统一而存在,一方的消失意味着另一方的同时消失。

  效率的本质在公平之中,反之亦然。效率总是反映为一定人的效率,反映为效率产品在一定人之间的公平分配。如果不是这样,效率就无法定义。只有实现一定人群的公平才能保持效率的存在,也只有保持一定效率,才使公平有了存在的前提。

  改革(开放也是一种改革)的本质在坚持之中,为了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必须改革,把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观念、制度、体制改掉,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必须改革开放,只有在改革开放中才能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发展的本质在坚持之中。发展是一种变化,但变化未必都是发展。只有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坚持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不变才是真正的发展。如果没有社会发展目标或每时每刻变化着社会发展目标,就没有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只有在社会主义的统一体中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具有本质的现实事物。离开社会主义这个统一体,就会失去其本质。不会用唯物辩证法,就永远也无法理解任何事物的本质。实践中就会就事论事,把现象当本质,把手段当目的,把形式当内容,把过程当结果。

  (3)批判就是破除迷信,反对本本主义。就教条主义思想渊源来讲,教条主义起源蒙昧时代,人们无法也不可能理解自然规律,只能模仿自然进行生产和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是人自觉的理性地运用规律,只是一种“自然教条主义”这毫无非议之处。到了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统治者从自然教条主义中引出君权神授,这太符合当时的统治需要了,统治者就需要被统治者没有任何思想、没有任何主体资格,只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把统治阶级的意志当作自己的意志。现代教条主义往往也是政治专制主义的衍生物,教条主义者往往是专制主义者。如果把教条主义只看作是一种思维方法或工作方法就大错特错了,就远远没有搞清教条主义的性质,也低估了教条主义的危害,同时也就低估了肃清教条主义的难度。教条主义是专制主义的需要,专制主义又训练出教条主义者,教条主义者又加大了教条主义的推行。这种恶性循环的持久化,普遍化就束缚了民族思维的活力,束缚了民族创造性。专制主义是最不需要活力、最不需要创造的。专制是专制者存在的根据,能专制就说明专制者的强势,打破教条主义的困难在于打破专制主义的困难,打破了专制主义,教条主义不打自破。反教条主义任重道远。最容易出现的是用新教条主义反对旧教条主义,用自己的教条主义反对别人的教条主义,用大教条主义反对小教条主义,用一种教条主义代替另一种教条主义。认识到教条主义起源于专制主义,就不会把教条主义简单化。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专制作为一种国家和社会制度早已被抛弃,但专制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其残余还是存在的,而且经常以变种的形式表现出来,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甚至导致社会主义的失败,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有着前车之鉴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专制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也是中国曾经教条主义猖獗的历史根源。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对专制思想的污泥浊水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和荡涤,教条主义也随之遭到较为彻底的冲击,但任何思想都有其延续性,说教条主义已经销声匿迹,永不再生,是没有根据的。破除教条主义仍旧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任务之一。

  4.自我批判是批判对主体的内在有求

  任何人要想面对世界首先要面对自己,任何革命者都存在“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怎么办”的问题。批判者首先要自我批判,自我批判是批判者的起码资格。给自己大动“手术”而心不惊者,当为大勇。科学批判的精神实质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始终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勇于吸收一切科学文明成果,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建设新世界。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切”,当然的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自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具有极高的科学批判精神的,他们从不割裂批判的科学内涵。在对待自己的理论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始终认为理论是历史运动的反映,而历史运动是发展的,如恩格斯所言:“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的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将自身置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而不是之外,不断汲取、消化历史发展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同时舍弃自身过时的和不科学的成分,在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中保持永不衰竭的活力。后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无不如此。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要求别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恩格斯说:“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科学的批判精神拒绝任何权威,更拒绝自封为权威,拒绝任何形式的武断、盲从、守旧和主观主义。之所以拒绝,是因为这些东西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表现,这些东西不是从客观事实出发做出判断,而是给人先验的规定了主观上的出发点,从而使批判不成为批判,而成为预设观点的证据的搜集者、呼唤者、制造者、培植者,甚至成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阴谋者,成了打鬼所用的钟馗。

  有必要说明的是主观假设和科学假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科学假定是要用实践加以检验的,结论的正确与否完全由科学、实践、试验来确定,而主观预设预先设定某种观点能正确,就必须证明其正确;预先设定某种观点错误,就必须证明其错误。名曰“证明”,证而不明时不惜捏造证据也要达到目的。这种认识方法就成了实践中的主观主义标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好与坏、行不行都脱离事实根据,从主观预设出发,自己登上神坛,焉能自我批判?所以主观主义者拒绝自我批判,更拒绝接受别人批判;拒绝自我反思,更拒绝别人反问。

  (1)自我批判是科学批判对批判主体的内在要求,是任何有思想的人自我更新的手段,是自我发展的内在依据。拒绝自我批判,就等于拒绝自我疗救,拒绝自我更新,拒绝自我发展。自救尚且不能,何以救人救世?自我尚未更新,何以开拓创新?自我裹足不前,何以促进社会发展?理论如果拒绝自我批判,就必然僵化,就必然由思想的武器变为思想的桎梏。任何一种科学思想的创造和发展,都离不开思想家的自我批判,自我批判也因此成为科学思想自身的特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我批判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的;邓小平一再声言:“在‘文化大革命’前,工作搞对的有我的份,搞错的也有我的份。”但恰恰是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者。自我批判并不掩盖伟大思想家及其伟大思想的光辉,反而使之更加灿烂。同样,被历史深刻否定的是那些毫无自我批判意识的“顶峰论”者及其昙花一现的思想。对于这些人的评价,“只消从大卫·休谟那里引证一段就足够了:‘无疑的这对于哲学是一种侮辱:当他们的权威在到处被承认时,人们却迫使他于每一个场合都为他的结论做辩护,而且于每一意识和科学触犯了他的时候,他都得为自己声辩。这样就使人想起一个国王,他被控告有背叛他自己的臣民的叛国罪。’”自我批判者常为历史所肯定,自我神话者常为历史所否定,这是历史的逻辑。理论批判现实,也为现实所批判;科学的批判者也应该是批判对象,也应该是自我批判者。这是科学批判的逻辑。

  掌握真理是科学批判的必要条件。思想是精神的活动和存在,批判者所能运用的也只能是精神武器。物质力量可以摧毁或构建物质存在,但对思想的批判却无能为力,充其量只能改变思想活动与存在的方式,使之或者公开或者隐蔽。“焚书坑儒”之于儒家思想,宗教裁判之于“日心说”,“文化大革命”之于中国文化,等等。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也是如此。历史上有许多共产主义者的头颅被砍掉了,但并没有改变相信共产主义的人越来越多的事实。同样,多少腐朽、错误的思想曾被人无所不用其极地予以维护,但也没有阻止其灭亡。真理的传播靠的是真理自身的力量,谬误也只能为真理所灭亡。为了掌握真理,就必须不断学习。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是真理自身的特质,但创造、说服、感召却要依靠人对真理的掌握和运用。掌握真理谓之真知,运用真理谓之能力。科学批判的条件,实质上就是批判者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只有科学的批判者才能进行科学批判。当然对真理的掌握是相对的,这里的掌握真理是作为批判思维的基础条件提出的,而不是预先就掌握了所有真理甚至穷尽了真理才能进行批判思维。如果这样,批判也就无任何必要了,既然已经穷尽了真理,为何还要批判?真理也只有在批判思维中才能掌握。但追求真理需要掌握一定的真理为基础也是毫无疑义的。一个思想空白的人可以进行科学批判是难以想象的。这是真理的具体性、相对性在批判思维中的必然反映,并不是先验论。

  批判者的知识和能力仅仅是科学批判的必要条件。批判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第一位的。科学批判对于主体来说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这一切决定了批判的目标和方向。无科学、伪科学、反科学者是不可能进行科学批判的;唯心主义者的批判只能是对事实的否定和对神的颂扬,形而上学者的批判只能是对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否定和对教条的崇拜,自由主义者的批判只能是对秩序和法制的否定和对“绝对自由”的神往,专制主义者的批判只能是对民主的否定和对君权的美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者的批判只能是对人民大众利益的否定和自我中心主义的宣扬,等等。如此而已,岂有他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批判者在历史、自然、文化、逻辑诸方面的知识是绝对不可少的。批判中所包含的知识是批判的本质部分,批判的高度、深度与正确程度与批判者的知识成正比。没有对批判对象的丰富的知识,就无法批判。现实中也有无知者无畏的现象,唯其无知,所以什么都敢“批判”,不过,此类“批判”除证明无知者的无知之外,就没有其他意义了。当然,世界无止境的运动和变化,注定了人类认识的无止境。人类的任何一种完美都与其势必形成的缺点相联系。人的认识及认识能力不是绝对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和能力。任何人甚至包括伟大的天才,在某一知识领域都有其确定的界限。这就给后来者的批判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突破我们,思想在突破中创新,理论在批判中发展,批判者也在批判中与时俱进。因而强调知识和能力对批判的必要性,并非把批判这种常规的思维活动神秘化而剥夺普通人批判思维的权利,旨在强调科学批判的条件而已。批判者只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才可能有所作为。这是肯定的,但不能把批判庸俗化也是肯定的,庸俗批判只能消解批判,不仅不能促进思想发展,反而造成思想的混乱甚至倒退。“文革”中的“大批判”及其后果是可以说明这一点的。讲批判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也绝不是给人的思想活动画框子,事实上任何人都是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进行批判的,只是批判的结果不同而已。

  “科学是最大公无私的”,真理是最无私的,因而真理是尖锐而深刻的,科学的批判也应该尖锐而深刻,因为科学批判也无非是获取真理而已。尖锐的批判是为了把真理和谬误准确地剥离,是为了洗尽铅华而不损真容,除去污垢而不伤肌肤,泼掉“脏水”而留下“孩子”。非尖锐不足达此目的。尖锐既有质的规定,又有量的尺度,是一种既无过之又无不及的哲学功夫。尖锐并不表现为语言表达上的尖刻也不表现为无限上纲的敏感,也不表现为个人感情上的激动,更不是辱骂和恐吓。“文革”大批判中把某种思想称为“毒草”,把某个人称为“走狗”,在语言中罗列“打倒”、“火烧”、“炮轰”之类,企求达到“批倒”、“批臭”、“批深”、“批透”,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远不得翻身”之内的“大批判”,并不是尖锐,恰恰是毫无真理的愚钝。把某一种思想篡改使之荒谬,或装扮某一种思想使之神化;把某一位思想家漫画化使人厌恶,或把某一位思想家偶像化使人膜拜,则是别有用心了,是中世纪教皇的把戏。从语言技术上讲,尖锐的批判不是大量毫无必要的罗列和铺陈,而是提纲挈领,切中要害,使得真假昭然。

  真正的深刻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真功夫,是一种穿透现象抓住本质的高功夫。深刻需要深入产生思想的历史环境,对思想本质条分缕析、准确辨别、全面概括,得出正确判断的过程,脱离思想产生的历史环境,站在思想之外望文生义,或以自我为标准,实用主义地摘取,阉割和肢解,是达不到批判的深刻的。深刻不仅是对批判结果的一种评价,也是一种深入材料、深入事实、辩证思维、缜密分析、严整推理、准确表达的思想智慧和思想能力的运用。靠把几个简单现象在同一层面上排列,做单向的直线性的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靠名人名言名牌的大量堆砌,靠大而无当的豪言壮语,靠直观朴素的思想感情,把简明的思想玄妙化,把朴实的思想华丽化,把有限的东西无限化,或生造出几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引用几个时髦的词语,都无助于批判的深刻,更不能企望积非成是,通过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