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5章 为问边庭更何事:公主琵琶幽怨多

  战火烧铸的三个定理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从而成为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汇点。地理的特殊,与草原民族打交道的机会便要多一些。事实上,兰州的建埠,便是出自与行国抗衡或交往的需要。古书上把游牧人建立的国家称为行国,取其游移不定也。我们所说的中国也非今日概念之中国,主要指以中原为中心和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国家。范文澜先生说,自秦汉时,中国基本上是统一富强的大国。境外邻国特别是北方的行国,即使强盛一时也都远远不是中国的敌手。在割据分裂时期,如果割据国内部统一,像三国时魏国那样,对境外强敌依然还是有足够的抵抗力。原因很明显,中国的经济文化,比四邻任何国家都高得多,并且汉族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只要统治集团不是极端腐朽,不是朋党互斗,就能凭借民众的力量,防御外国的侵入。行国各方面都落后,但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迁徙无常,伺机攻掠,在军事上常处于主动的地位,遇到中国统治集团腐朽和分裂,便乘虚而入,甚至占领土地,建立国家。按照“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的规律,经历一定的时间,征服者往往全部或局部与汉族融合成一体。在融合过程中,由于各族统治阶级的暴虐,又必然发生不同形式的斗争(包括战争),各族民众因而都受到苦难。整个封建时代的中国历史,中国与境外诸国主要是北方行国的关系,大体上就是这样反复地表现着。

  归根说来,国与国间斗争的胜败,取决于下列三种情形。

  (一)治上中国统一,外国也统一,一般是中外相持,小有胜败。

  (二)中国统一,外国分裂,一般是中国战胜外国。

  (三)中国分裂(国土分裂和统治阶级内部分裂)或农民起义还没有形成新的统一,外国统一,一般是外国战胜中国。

  够了,我们可以松口气了。

  之所以大段征引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所表述的史学观点,一者,先生乃史学大家,向为我们所敬仰;二者,先生乃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引用他的观点,从哪方面说都显得比较稳妥;三者,就本书本章而言,先生的理论确实高明。

  一条离间计:几家欢乐几家愁

  在漫长而又血腥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南方的情形暂且搁下,北方地区大大小小的军事集团相互攻杀了数百年,而在长城外的广大草原上,柔然被灭后,在隋统一前夕,突厥成为北中国唯我独尊的强大国家。北齐、北周也很强大,但两家不和,突厥的木杆可汗便坐收渔人之利,搞起了三角恋。北周不听话,他便向北齐抛抛眼风,北周急了,玉帛子女,看上什么给什么,北齐要是调皮捣蛋呢,办法相同,稍加儆示,北齐便俯首贴耳。闹到后来,两家竟争相巴结突厥,突厥可汗那个得意,简直不把北齐北周的君臣当人看。得意容易忘形,忘形难免招祸。木杆可汗时,突厥内部统一,佗钵可汗时,突厥内部表面上也是统一的,继续保持着对内地各割据政权的支配能力。佗钵可汗死,沙钵略可汗立,这时,突厥乱了。就像所有家庭式政治集团一样,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继承权的归属。可汗只能有一个,可为了摆平,沙钵略除自己外,又一口气封了四个:庵逻为第二可汗,大逻为阿波可汗,玷厥为达头可汗,还有一个贪汗可汗,并称四可汗。沙钵略的弟弟处罗侯,与沙钵略关系不好,势力也较弱,哥哥便不给他可汗做。四可汗各有领地部属,沙钵略兵力最强,为突厥大可汗,其他人都得听他的。

  突厥内忧重重,外患接踵而来。隋文帝杨坚原为北周大臣,且是皇帝的老丈人,常年和突厥的交往使他备感屈辱。他废周自代后,很快安定了内部,虽然,全国并未统一,但来自江南的陈并非主要对手,真正的威胁是更北的突厥。他上任伊始,对突厥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断绝对它的朝贡。突厥享受来自北周的供奉和阿谀已成习惯了,乍然断了,初则不适应,继则别扭,后来便是怒火中烧了。随即起兵大举入寇,光在兰州这面,就由沙钵略可汗亲率十万大军四处攻略。这且按下不表。隋文帝一边调兵遣将抵抗,一边想破敌良策。这时大臣长孙晟献来一策,隋文帝闻言大喜。这长孙晟曾长时间出使突厥,还曾与那个不得意的处罗侯秘密结盟,堪称突厥通。他上的什么计策呢,不过是中国人用了千遍万遍的离间计。说到底,计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用死计,死计也活了。所以,万变不离其宗的离间计让人用得出神入化,多少聪明人不由自主地一个个几乎是按部就班地着了道儿。现在轮到突厥了。长孙晟在策中说,当下对突厥用兵还不是时候,可是不用兵,突厥又大举入侵,国无宁日。目下之计,不应与其硬抗,而应用远交近攻、离间强部、扶助弱部的办法,遣人去西部联络达头和阿波,使沙钵略分兵防西,又到东边联络处罗侯和奚、契丹各部,使沙钵略分兵于东,如此,突厥各部将互相猜忌,待其内耗上十来年,我再挥兵出击,事半而功倍矣。

  隋文帝听罢,茅塞顿开,连声称赞,当即遣元晦西出伊吾(今哈密)道,去见达头。达头心动,遣使来朝,而在朝见隋文帝时,发现他的班次高于沙钵略使者。这让达头心花怒放,他的势力也很强大,本来就不服沙钵略,让隋朝这样一激,反心已定。长孙晟亲自去黄龙道(即柳城,今辽宁朝阳),见奚、契丹等部,给以重赏,使作向导,去见处罗侯。他们本有旧盟,处罗侯正在心怀怨望,当下一拍即合,许为内援。

  这些,沙钵略被蒙在鼓里。

  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沙钵略尽起本部十万大军侵入长城,正要尽突厥全力一举灭隋,这时,自家阵营不攻自溃,达头率本部兵马掉头自去,沙钵略无力南下,只好退兵。隋朝腾出手来了,遣杨爽为行军元帅,分兵八路进击突厥。他领本部人马出朔州道,直捣沙钵略腹心,沙钵略得不到支援,仓皇逃走;窦荣从定西出凉州,打败举棋不定的阿波军,长孙晟乘机说阿波归附,阿波只得遣使来朝。沙钵略闻讯大怒,轻兵奔袭阿波,阿波逃奔达头,达头借以重兵,阿波回头反击,大破沙钵略。贪汗本是局外人,但他与阿波关系好,沙钵略便迁怒于他,废去他的汗位,贪汗只好逃奔达头。

  就这样,一条离间计,引发亲族大火并,千里草原,人嘶马叫。真正的敌人,谁也顾不上管了。隋文帝此时像个没事人,稳坐长安,冷眼北方,如看戏一般。几个可汗纷纷遣使入朝,请和求援,此时的隋文帝眼里不认任何人,只一个劲为他们加油助威。见几个可汗打得筋疲力尽,他别的可汗不打,只打沙钵略。沙钵略终于支持不住了,也遣使向隋求和。在互相攻杀中,阿波占了便宜,势力大增,其疆域东与沙钵略接壤,西有龟兹、铁勒、伊吾等西域诸国,号称西突厥。

  自此,突厥分为东、西两部。

  隋朝的离间计初见成效,隋文帝并未见好就收,而是要将此计进行到底。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遣使风示支持阿波,这样,沙钵略就四面受敌了,西面为达头和阿波所阻,东面又有契丹为敌,南面有隋军虎视眈眈,而东西交恶,疙瘩一时解不开,万般无奈,只好求救于隋,并请南迁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呼和浩特一带)。隋文帝当然求之不得,立即命杨广出兵援助。失去根据地的沙钵略得隋军支持,回旗返鼓,将阿波打得大败。于是,沙钵略便与隋文帝定约,承认隋朝皇帝为真皇帝,自己为隋藩属国,受隋保护。

  过了两年,沙钵略郁郁而死,死前,他嫌儿子雍虞闾懦弱难成大事,不足以对抗西突厥,遗令自己原来不甚看重的弟弟处罗侯为可汗,是为莫何可汗。隋文帝立即派长孙晟为使颁赐莫何旗鼓。莫何得隋承认,信心大增,发兵西击阿波。阿波以为莫何与隋联手而来,明知不是对手,士气低落,纷纷投降,连阿波都作了莫何的俘虏。莫何只作了一年可汗,他作可汗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助隋灭了阿波。第二年,莫何便撒手人寰。他的侄子雍虞闾继立,是为都蓝可汗。

  隋朝的离间计还在继续。沙钵略的另一个儿子突利可汗远离纷争,居于漠北,他并未臣服隋朝,但却羡慕隋朝的繁盛,遣使求婚。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隋文帝将义安公主嫁给突利,嫁妆之豪奢,待遇之尊崇,令天下侧目。一向懦弱的都蓝不知是计,冲冠一怒为红颜,他说,我是大可汗,突利算什么东西,好事倒让他得了!他的策略是,断绝与隋朝的联系,不但不朝贡,还准备发兵袭扰边境。突利与隋朝连为一体了,一心想干一件功劳,得到消息后,急忙遣使向隋朝报告,隋朝发兵应变,都蓝无机可乘,暂把一腔怒火按下,再求良策。

  两个失意人,一对新盟友。都蓝与达头走到了一起,他们把矛头对准了得意的突利。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两军联手合攻突利,突利以为有隋朝为后台,也不示弱,三军大战于长城下。可隋朝并未发兵,突利大败,部下只剩数百人。他本想投奔岳父家,可一看手下这点残兵败将,自觉脸上无光,去到隋朝,也是寄人篱下,不会被当回事。想来想去,突利长叹一声,还是去投达头吧,怎么着也曾是一家人。但隋文帝可不这样想,突利虽山穷水尽,利用价值还是有的。他是可汗,这个头衔很值钱,对人还有号召力。始作俑者长孙晟出马了,他设计将突利赚到长安归降隋朝。隋文帝大喜,大宴突利,赏赐丰厚,非比寻常。给突利吃糖,给达头喝药,他命杨素等率大军雷霆出塞,一举击溃达头、都蓝联军。这下,突利可汗该回去了,隋文帝封其为启民可汗,使居五原,招纳旧部。

  都蓝一败涂地,众叛亲离,自己也被部下杀死。达头还在坚持,他自封为步迦可汗,与隋对抗。隋派兵攻击,屡获胜绩。步迦日暮途穷,外有强敌,内生变乱,铁勒、仆骨等十余部乘机反叛,归附启民。步迦孤家寡人,逃奔吐谷浑。而启民在隋的保护下,作了东突厥可汗。启民饮水思源,对隋朝忠心耿耿,隋用力少,收效大,北部边疆暂告安宁。

  不过,隋朝的好日子也过到头了,隋文帝死,炀帝杨广篡位,种种荒唐,导致天下大乱,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9年),启民死,子始毕可汗继立。过了几年,隋朝大乱,无力北顾,始毕乘机叛隋,也参与了中原纷争,而内地一些才干之士为避祸乱,大批投靠始毕,始毕一时成为这一块大陆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这是东突厥,还有西突厥。西突厥由阿波首创。他被莫何生擒后,西突厥立泥利为可汗。泥利死后,其子处罗可汗继立,其部众多在乌孙故地游牧。隋朝在东边的离间计运用得出神入化时,也在西边照葫芦画瓢。执行者是裴矩。达头败后,他的孙子射匮为可汗,地处在处罗可汗之西,他也羡慕隋朝奢华,遣使求婚。隋炀帝把隋文帝的勤俭勤政作风全丢了,离间术却颇得真传,他对射匮可汗说,通婚可以,但条件是,你必须把处罗干掉。射匮求婚心切,果然发兵去打处罗,处罗不敌,一路东逃,看看无路可走,便归顺隋朝。隋朝将其接纳下来,条件是,将部众一分为三,永留内地,不得西归西突厥故地。

  把隋朝与突厥的故事终于讲完了,我们在说兰州历史上的兵家文化,如此纵横千里,无奈跑题乎?非也。无非是想说,兰州乃边关,在兰州发生的一切,都与内地的变化息息相关。国治则边宁,国乱则边乱,对谁都一样。突厥的兴衰荣辱,根源在其内部的团结与分裂,内地何尝不是?而本章要叙述的是兰州在隋唐时代的军事状况,而兰州正是为了防御突厥,才拥有了兰州这个城市名称的。背景不明,一切的叙述便没了根基。

  现在,我们把眼光收回,关注隋唐时期的兰州军事。

  堡垒是怎样从内部被攻破的

  隋文帝一经称帝,西北边务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即置兰州,中国从此有了兰州的地名。兰州是州级建制,行政长官为刺史,领金城一郡,郡领子城一县,州、郡均在子城县,辖地大部分在今榆中县境。兰州最初的最高军事长官为兰州总管,置府称兰州总管府。开皇三年废郡存州,置五泉县,城址在今城区内。这是兰州作为城市的第一个城基。《元和郡县图志》说:“隋开皇元年立兰州,置总管府,取皋兰山以为名。”隋代兰州共领四县,即子城、五泉、广武、狄道。辖境大约为今兰州市黄河以东、以西地区,东含榆中,北括永登,南及定西市临洮。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州为郡,兰州改称金城郡,子城县改为金城县,为郡治;广武县改为允吾县,改武威郡辖。

  隋朝兵制沿袭了北周的府兵制,开皇初,在兰州置称骠骑将军府,主官称骠骑将军,副主官称车骑将军。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韩擒虎任兰州骠骑将军,率军屯金城,以备胡人。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韩僧寿任骠骑将军,领兵屯兰州,以备突厥。炀帝时,改称鹰扬府,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为副郎将,下设校尉、旅帅、队正、队副四级。

  隋代的兰州边防压力极大,隋初时,除东面外,西、北、南几乎都是强敌压境,但发生在兰州的战事却相对较少,这与长孙晟的离间计被隋文帝运用得出神入化有关,最强大的敌人突厥互相征战不休,处在边防前沿的兰州倒安全了。不过,隋初兰州的军事形势十分危险,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兰州置府不久,突厥便兵发兰州,幸被行军总管贺娄子干击退。十二月,突厥再度兵发兰州。这次与上次不一样,这次是突厥大可汗沙钵略亲率十万大军来犯,隋文帝遣新任兰州总管李长义防守兰州南部要地临洮,不料,被击败。突厥于是纵兵大掠武威、天水、金城、上郡、弘化、延安诸郡,关陇大地为之“六畜殆尽”。

  也就是这场大劫后,隋文帝采纳了长孙晟的离间计,兰州才转危为安的。后又有名将韩擒虎等人先后镇守,北边西边草原烽火连天,而兰州常报平安。

  好景不长。

  和平安宁永远是那么珍贵,而战乱永远是那么不期而至。有心人做过统计,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没有战乱的日子只有区区四百多天,大规模战争、局部战争,几乎与人如影随形。暴发战争的原因虽形形种种难尽一一,但不外乎内忧外患,内乱引发外患,外患助长内乱。

  突厥是一个活典型,隋朝是一个活典型,两个活典型,几乎是在同台演出。都是先乱搞,先把自己搞乱,然后任人搞乱。

  秦朝和隋朝有点像,两个都是统一的、在同时代没有对手足以与之抗衡的强大王朝,两个都是一路扫平六合定鼎天下的新兴王朝,不像老旧王朝那么多的积年陈腐,两个开国之主都是雄才大略志向高迈,然而,两个却都是短命王朝,都是乱从腋下生,祸由自己作。更可叹的是隋朝,秦始皇与隋文帝还有区别,秦皇雄才大略或有余,而凶暴贪残更胜,隋文却雄才大略有之,温良恭俭兼之;秦二世更与隋炀帝有别。秦二世只不过是个卑鄙小人,虽生于帝王家,却难以祛除天性中的小人气,他成了比他更卑鄙的小人太监赵高手中的玩物,让赵高把他玩完了,把强大的秦帝国玩完了。隋炀帝虽做事荒唐透顶,但却有着天纵之才,战场上,亲率大军平南扫北,纵横四海,宫廷内,机谋深重,玩倒了太子,玩转了同样聪明绝顶的父皇母后,还有那些把天下英雄玩于股掌之上的文臣武将。他玩倒了所有的人,就开始玩天下,玩自己了。他又是一个太会玩的人,文采倜傥,人物风流,玩起来,便玩得惊世骇俗空前绝后,当刀子快要架在脖子上时,他居然还能说出这种话来:好头颅,谁当斫之!他太风流了,又太会风流了,风流太过的人,纯粹作个文人,或作个富贵闲人倒还悠哉游哉,图个眼底快活去休,可作皇帝就不妙了,治理泱泱天下是一板一眼的苦差事,细活儿,容不得云里来雾里去的。中国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几百名皇帝中,要是不作皇帝,既风流,又会风流的,大概南朝的陈后主算一个,隋军攻进皇宫后,他与两名宠妃一块跳进井里,隋军士兵往上捞时,三人又绑在一起上来,大有同生共死之气魄;再要算唐玄宗李隆基了,琴棋书画击球音律,无所不通,干起正事来,能干出个大唐盛世,荒唐起来,能一本正经地把过了门的儿媳妇抢来做老婆,在逃窜蜀地风雨中跋涉于栈道时,跟随用他的乳名调侃说那车轮滚动声是:三郎郎当,三郎郎当!他不但不生气,反哈哈大笑,称赞跟随说得好;还有南唐李后主,那词写得独步古今,直让专业文人羞死,与那两位莲花夫人T情也调得独出心裁,据说,三寸金莲就是她们的创造,可他不是个好皇帝。套用《红楼梦》对贾宝玉的评价,他近乎“精致的淘气”;还有宋徽宗,斗鸡走狗样样来得就不说了,那一手瘦金体,除了他那种心性,那种文化修养,天下写字人,在他面前,都成了蠢牛,可他的下场却惨不忍睹,要是普通文人,不知有多少人给他掬一把同情泪呢,可他首先是个昏君。文章写得好,仗打得好,政当得好,又会风流的大人物,说来说去,只有一个曹操。而隋炀帝把自己的才情都用在风流上了,连一句好诗都没留下,只留下了千古骂名,还有那一条人们在一边骂着一边风吹船儿走的大运河。

  人们往往把隋朝的短命要隋文帝担一分责任,说是他把接班人选错了,这有些不公平,也显得牵强,隋文帝是皇帝,也是人,不是神仙。他已尽到了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责任。他在位二十四年,不说南征北战的种种辛劳了,像他那样严于律己的帝王实在找不出几个来。《隋书》说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宴如也。”人都在渴望完人,拿完人要求人,但真的出现近于完美的人时,又喜欢求全责备,总要鸡蛋里面挑点骨渣子,以示自己高明,或者,给佛头着点粪,显示自己的勇武。所以,又把隋文帝这种好品德说成是他的皇后独孤氏嫉妒心重所致。这又有点强作解人了。确实,独孤皇后是有些河东狮吼,她反对老公接近别的女人,在规定范围内接近的那几个女人,她也不许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免得皇上餐了秀色又去餐人。有一个故事是说两口子的节俭的,说隋文帝拉肚子,要用胡椒粉配药,宫中却找不到,又要找织成的衣领,宫中也没有。

  相信这都是真的,但却非仅仅是独孤后的嫉妒所致。哪个女人不嫉妒,脑子只要正常,没有把自己老公往别的女人怀里推的理。我们得承认这两口子的品行。他们可都是世代大贵族出身,什么豪华奢靡没见过。再说啦,除了那些没出息的皇帝,哪个皇帝又是真怕老婆的?隋文帝是什么人,一手扫平天下的人。他要是不自律,别人哪“律”得了他!所以,当他发现杨广不是个东西,竟敢调戏他的爱妃,而他已力不能及时,悲凄地说了句:“独孤误我!”他怎么也想不通,奢侈会坏事,节俭竟然也会坏事,杨广正是假装节俭才赢得他两口子的心的。而此时,灾难已经铸成了。

  杭州城隍庙有一联:

  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隋文帝夫妇一生节俭太过,他的继承人杨广又奢侈太过,他们辛苦积攒了二十四年的家当,儿子仅用了十四年就荡光了。

  杨广这个讨债鬼呀!

  兰州出了个霸王

  在隋炀帝玩心正浓时,普天下已像决堤的洪水,到处都是喧哗声。演义书中说,隋末大乱,华夏大地,群雄蜂起,三十六家诸侯,七十二道烟尘,与隋家争天下。到底有多少诸侯,有多少烟尘,谁是诸侯,谁是烟尘,咱不去计较,反正,遍地诸侯,遍地烟尘,隋家天下确实乱了。

  话说兰州这地方,在大隋朝,是一个军事重地,如此紧要之地,隋家天子也看得紧要。可是,现在,隋家天子被困在烟花荏苒小桥步莲的江都,城外烽火连天,尸骨铺地;城里,纸醉金迷,娇娃莺燕,天子在抓紧享最后几天的福。兰州有一人,名叫薛举,他看天下乱成这样,士井混混都在起来争天下,咱家也争他一争又有何不可?他这人,志气大,家业大,能力也不小,就是官不大。这时,他官拜金城校尉。薛举少小便以骁勇善射名动里巷,又善经营,家产巨万,为一方豪富。会赚钱,有钱也不恋钱,他仗义疏财,广结豪侠,声名远播,成为边庭一霸。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朝江山风雨飘摇,陇西地界却连年干旱,饥民盈路,生死存亡之际,个个铤而走险,扯起了反叛的大旗。金城令是郝瑗,他还在为隋家尽忠,即遣校尉薛举发兵平叛。

  校尉是武官,维持地方治安是其职责。薛举领命起兵,可他在起兵时,却与大儿子薛仁杲,把前来送行的县令郝瑗劫持了,迫令他一同反隋。时势如此,郝瑗只好答应了,成为薛举谋主。昨天的官军,今天的义军,薛举命令开仓放粮,今天吃饱肚子的饥民,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只有跟着义军才有饭吃。薛举人马大增,为正视听,也为了使跟着他搏命的人增加对未来的信心,他便自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封长子仁杲为齐公,少子仁越为晋公,大将宗罗喉为义兴公。

  薛举是有远见的,并不打算关起城门充老大,当时,兰州周围还是隋朝天下,精兵强将不少。首战他选在了兰州南部要地枹罕(今甘肃临夏),那儿由大隋名将皇甫绾镇守。薛举不敢怠慢,亲率大军前去攻击。枹罕依山临河,形势险要,扎好大营,薛举亲率由他挑选的二千名壮士,与隋军对阵于赤岸。战斗开始,西秦军人人争先,而大隋江山崩溃在即,军无战心,怎禁得这帮赌命汉的攻击。

  薛举首战大胜,夺占枹罕,使兰州南部有了战略支撑点。消息传开,远近震动,沉默百年的羌人也不再沉默了,在首领钟利俗的率领下归降薛举。兰州以西还有鄯(今青海乐都)、廓(今青海贵德)二州,都是隋朝重兵屯集之地,直接威胁着兰州。薛举挟战胜之威,移兵西向,两战而定两州,尽有河湟之地。部众一下扩大到十三万。

  得胜回来,薛举已不满足于称王了,他要当皇帝。于是,便称帝于兰州,大封文武,广置幕僚,并在华林坪(今华林坪烈士公墓)立了祖庙。薛举朝里还是有人才的,有一人不得不提,虽然他那时年轻,还不怎么显山露水。他叫褚遂良。

  褚遂良是跟他爹褚亮来西边的。他们本是杭州钱塘世家大族。褚亮为隋朝高官,为杨玄感反叛案牵连,发配到西海郡任司户。薛举称帝,任褚亮为黄门侍郎,遂良则为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算是皇帝的贴身秘书。褚家父子随薛举一同去关中与李唐争天下,败后,遂良为李世民重用,任铠曹参军。秦王李世民洛阳天策府建立后,组织了五十人的随从集团,均为当时名士,并建立了更核心的文学馆,有十八学士入阁,人称为“登瀛洲”,褚亮入选。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也在其中,遂良虽未入阁,却有了向大师讨教书法的机会,于是,书艺大进,三十三岁,便荣任弘文馆馆主,一直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高位。遂良之为人做事,深得唐太宗赞赏,他曾说:

  “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珍爱。”

  褚遂良的书法名列楷书四大家,《唐人书评》中这样说他的书艺:

  “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宋代大书家米芾是看不起唐人书法的,但对遂良却青眼独看,他用了这样的判词:

  “九奏万舞,鹤露充庭,锵玉鸣,窈窕合度。”

  这是题外话,暂且打住。扯上这些,无非是要说,薛举朝里还是有人才的,只不过未等他大用而情形已变罢了。

  再说薛举志不在割据地方当小皇帝,他是要争天下的,目标是向东,向东。他从兰州发兵,一战而下秦州(今甘肃天水),并把都城也搬了去,兵锋直指长安。此时,长安已归李唐政权所有。薛举不管这些,他是诸侯中第一个向李唐王朝挑战的人。李渊刚在长安立足,就遇到了强大的敌人,尽起全力抵挡。薛举很快攻下扶风,一战大败唐将唐弼,收罗其部众后,号称三十万。长安城门近在眼前。李世民率兵出击,一个是李唐秦王,一个是西秦王,两个秦王摆开了阵势。秦王略胜一筹,阵斩薛举万余人,其势稍挫。

  此时,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

  薛举起兵时,谋士郝瑗向他献策:“连结梁师都,共为声势,厚赂突厥,饵其戎马,合从并力,进逼京师。”

  薛举听从了。当时的突厥可汗是莫贺咄设(即后来的颉利可汗),他答应出兵相助。秦唐两军相拒扶风时,突厥兵倒是来了,但是来助唐攻西秦的。原来,李渊给突厥的酬劳更多。在西秦大军压境时,李渊着了忙,即遣使者去突厥,奉上大量金币不说,还许以割让五原、榆林二郡,与突厥以灵州为界。条件只有一个:助我,打薛举。

  五原、榆林,在今天看来无甚要紧,可在那时,却是内地与塞上的天然分界线,谁家占了,谁家就获得了先机。当然是,“突厥喜得大利,发兵举长逊所部会秦王军。”长逊是隋五原郡守张长逊,他早已投靠了突厥。

  天平失重了,大投入大产出,薛举后方吃紧,唐军占得上风。薛举并未罢休,再起大军攻关中。这次,他不走渭水一路去关中了,而是从泾水由北直下长安。次年六月,大军进抵泾川。李渊派李世民为西讨元帅,率大军迎敌。七月,两个秦王再次对阵于泾水岸边。这时,李世民忽患虐疾,病得很重,不能理事,在军中调养,要坚守等病愈后再出击。可是老资格谋士刘文静为首的部属却求战心切,李世民只好同意开战,反被薛举偷袭成功,唐军大败而归,刘文静被俘,李世民也差点做了俘虏。

  形势对薛举极为有利,战至十一月,薛举却突然暴死。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出生年月,不知道他那一年多大年纪了,如此紧要关头,何至于暴死?一人之死,摇动千军。薛仁杲继承了皇位,突遭大丧,兵势不振,但他并未停止角逐关中的脚步。李世民整军再出,两军对阵于泾水边的浅水原。李世民严令部下坚守不出,上次贸然出击吃了大亏,这次,部下再不敢轻言出战了,可李世民怕军心浮躁,再出严令:

  “敢言出战者斩!”

  唐军这一守就是六十天,直守得薛仁杲军心涣散。到时侯了,唐军齐出,薛仁杲大败,举手投降了。他被押解长安后处决了。

  盛极一时的西秦王朝就这样与前后所有起兵的诸侯都被李世民一一收拾了,天下复归于一统。

  多年以后,做了大唐天子的李世民重游当年与薛举对阵的战场,不知是回首往事心有余悸呢,还是为战胜劲敌自鸣得意,面对当年金戈铁马今朝荒草萋萋的故战场,他做了一首诗。诗题为《经破薛举战地》,如下: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沥静,再举鲸鲵灵。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跟班大臣许敬宗见皇上有了诗兴,便步其韵,跟着和了一首凑趣,诗题为《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制》,一并录上,如下:

  混元分大象,长策挫修鲸。

  于斯建宸极,由此创鸿名。

  一戎干宇泰,千祀德流清。

  垂衣凝庶绩,端拱铸群生。

  复整瑶池驾,还临官渡营。

  周游寻曩迹,旷望动天情。

  帷宫面丹浦,帐殿瞩宛城。

  虏场栖九穗,前歌被六英。

  战地甘泉涌,阵出景云生。

  普天沾凯泽,相携欣颂平。

  大唐是诗的时代,谁一出手,也差不到哪去。李世民此诗音律铿锵,词气高昂,帝王气象有之,文人张致也时或闪现,许敬宗所和,歌功颂德是免不了的,却绝少谄谀气,也算是新王朝,新风格。

  这也算是对薛举父子的抚慰吧。

  中国最强大的时代,兰州最脆弱的时代

  隋末大乱时,内地起兵争天下的那些豪强,许多都争着抢着与突厥结盟,天旋地转,庄家轮流做,先前长孙晟的一条离间计,让突厥各部火并多年,如今,我稳坐钓鱼台,谁给的糖甜我帮谁的忙,一下子有那么多的中原豪杰找上门来,又是称臣纳贡,又是金银财宝,又是佳人娇娃,又是土地城池,样样都是好东西,把个突厥可汗忙得纳臣子、收东西,还忙不过来呢。向突厥称臣的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都是些一跺脚山河摇动的大人物呢,比如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还有薛举,等等。李渊不称臣,但出手比谁都阔绰,也更得突厥心动,送的财物不说,光土地,开口就是两个州!中原人小气时寸土不让,大方时,那个气派!

  其实,李渊那时是情势所迫的权宜之计,也有崽卖爷田心不疼的意思。为啥呢,天下是谁的,还说不定呢。到天下真的姓李了,你再看唐朝是怎么做的。别的地方咱再找机会说,现在单表兰州。

  唐初,改隋金城郡为州,平薛举后,复置兰州,并子城县入五泉县,以五泉县为州治,领五泉、广武、狄道三县。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划全国为十道,兰州属陇右道。高宗时,改五泉县为金城县。

  这是行政设置。

  军事上,唐沿袭隋鹰扬府,改设金城、广武两折冲府,镇戍地方。主官称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为副主官,佐官有别将、长史、兵曹等。其下有团、旅、队、伙四级编制。每团三百人,置校尉;旅有旅帅,每旅一百人;队有队正,每队五十人;伙有伙头,每伙十人。金城、广武为下府,每府有八百兵士。广武府驻今永登县境,金城府驻今城关区。折冲府平时教练士兵,戍守国土,战时奉朝廷令出战。

  唐朝强盛,世所公认,可唐时的兰州,军事压力却很大。在唐代,兰州处在吐谷浑、突厥、吐蕃三大军事集团的结合部,吐谷浑、吐蕃东进,兰州这个钉子首先得拔了,突厥要图谋西域,或要谋攻长安,先得拿下兰州,隔断唐与西域的联系,阻止外援。唐建国初,突厥十分强大,颉利可汗连年入寇,与内地割据者勾结,如入无人之境,破城邑,掠人口,劫财物,所过残破,无所幸免,连长安也朝不保夕。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颉利率骑兵数十万人分路入侵,一路到晋州(今山西临汾),一路破大震关(今甘肃陇西),唐全力抵御,势有不支,急遣使者郑元去求和。郑对颉利说,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即使夺得唐地,也不能久居,被掠夺的人口,都归掠夺者个人所有,对你毫无好处。你不如收兵回去,唐每年给你送上大量财物,这全是你的,别人拿不走。颉利为利所诱,这才退回塞外。虽然讲和了,颉利照样年年入侵。

  面对这种局面,居然有大臣出了这样一个石破天惊的主意。他认为,突厥所以经常劫掠关中,目的在于夺取长安的财富,如果焚毁长安,突厥就不来了。这实在是一个焦土抗战的办法。虽然荒唐,也可看出,唐初的边防形势有多么严峻。而一代天骄李渊竟然采纳了这个建议!他马上派人到江汉一带寻找可以建都的地方了。太子李建成也赞成迁都。还是李世民能扛住事,他对老爹说,给我几年期限,一定捕获颉利,拿回让朝廷发落。迁都之议方罢。

  就在这时,颉利还没安顿妥贴,又来一个突利可汗,两可汗联手率全国兵力深入到豳州(今陕西彬县),李世民率兵抵御,双方众寡十分悬殊,打过无数硬仗的大唐将士竟不敢迎敌,李世民只好以身冒险,只带一百骑出阵,用言语离间二可汗,使之自相猜忌。还真得逞了,颉利要战,突利要和。颉利拗不过突利,便让突利去唐营讲和,李世民便与突利私约为兄弟。突厥分裂的种子破土发芽了。

  这只是权宜之计,解了当下危机,麻烦还在后头。

  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便血洗兰州,举国为之震动。唐朝派名将李靖率兵抵抗,危机暂告解除。就在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国内的豪强也宣告消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唐对突厥的关系发生了逆转,由被动防守转为主动出击。太宗刚即位,颉利率大军已打到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四十里。太宗胸有成竹,率兵到桥南,两军隔水相望,唐军阵容壮观,士马强健,颉利知唐军有备,不敢贸然开战,要求讲和。太宗许之,在便桥上与颉利会盟,送上大量金银财物,颉利满意而去。唐朝文武对此颇有非议,太宗说,我不开战,反送以财物,不过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麻痹他,再消灭他。

  唐朝在紧锣密鼓备战,太宗本人为提高国民的备战意识,每天带十二卫小将和数百兵士到显德殿前练习射击,告诫他们,国家打仗,本是常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而忘危,敌来则束手无策。为鼓励士气,他主动要求当教练,并亲自主持卫队的技艺考核,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皇帝带头,各府官长也不敢怠慢,几年下来,唐朝便练出一支威武之师来。太宗本人便是百战统帅,能征惯战,战争刚结束,唐朝有一大批百战名将和久经战阵的各级官兵。这边万事俱备,突厥却连年天灾人祸,内部四分五裂。局面堪忧,颉利转而与唐求和,自愿称臣,当唐朝女婿。

  晚了,唐朝不会把花枝招展的公主当作和平的使者了。颉利没有得到唐朝公主,等到的是十万雄兵。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命李靖、李、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各为行军总管,分六路出击,十万大军统归李靖节制。与太宗有兄弟之约的突利归附唐朝,颉利独木难支,次年,大败后被俘。纵横一时的东突厥烟消云散。投降的几十万部众,唐朝都做了妥善安置,许多原来的上层人士作了都督,管辖突厥事务,如突利、阿史那思摩等。有五百多原酋长做了将军、中郎将,五品以上的军官达一百多人,入居长安的突厥人多达一万余家。

  突厥是北方大国,在某种程度上,是北方各国的领袖,一朝被灭,唐朝威望如日中天,四方诸侯纷纷来附。贞观四年,四方君长齐到长安皇宫,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后,唐朝皇帝对西北诸部族都用天可汗名义发号施令。

  现在,北方之北的漠北只剩下薛延陀部与唐朝抗衡了。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封阿史那思摩(即李思摩)为可汗,令其率突厥降民十余万人出塞,居黄河北面故定襄城,与薛延陀隔大漠立国。如此,突厥被夹在两大国间,薛延陀要攻唐朝,必先攻突厥,突厥要自保,必须依靠唐朝。因此,唐朝北方数十年无战事。后来,东突厥被回纥所灭,这是后话。

  在西北这边,唐虽先后灭了西突厥、吐谷浑,把势力扩展到帕米尔高原,又与吐蕃和亲,而兰州作为唐在西北最重要的军事据点,在有唐一代,似乎一直比较脆弱。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三月,正当大唐对东突厥之战大功告成时,吐谷浑却发兵攻兰州,此战规模不大,被州兵击退。过了两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再攻兰州、廓州,朝廷遣将反击,伏允率众西逃。这时,党项羌又在西北崛起,唐高宗时,党项羌举众三万围攻兰州,守城州兵无力抵抗,告急文书飞往京城,兰州刺史崔知温为拖延时间,硬着头皮设空城计,他令大开城门,撤去旗帜,以军士扮作老百姓,在四门进进出出,悠闲自得,而在内城,故意弄出些烟尘和压抑了的嘈杂声,他则率文武官员端坐城头,品茗谈天,给人一种别有用心的样子。党项人明知州防虚弱,但他们面对的是强大的唐朝,谁知道兰州城里一夜之间会有什么变化呢。党项忧疑,不敢率尔攻城,便在城外安营扎寨,待侦察确实再说。

  朝廷闻报,飞章调集距兰州较近的驻军驰援,援军突至,城内守军乘势杀出,内外夹攻,党项人大败而逃。

  对兰州最大的威胁还不是吐谷浑和党项,而是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正是大唐国力,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国力达到顶峰时,吐蕃坌达延、乞力徐率十万大军攻入临洮、兰州境内,烧杀抢掠,城乡为之一空,那时,唐玄宗还在励精图治,即派大将薛讷等追击,至武街驿(今临洮东),大败吐蕃军。

  安史作乱,唐朝元气大伤,内忧外患日甚一日,国力江河日下,吐蕃却正处在上升时期,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陷兰州后,大军东进,破大震关(今甘肃清水东),长驱直入长安城,大掠十三日方退回陇右。

  而兰州除在唐中期有过短暂的收复外,从此陷于吐蕃、西夏等达三百年之久,直到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由大将李宪收复,重置兰州。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