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敢拼会赢就是福建人特有的一种品格,并已成为福建历史基因的一部分,成为福建发展前进的精神动力。作为福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敢拼会赢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体现了福建人民“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打拼精神与自强个性,是福建人的成功哲学。
福建人民敢拼会赢的自强个性的形成,源发于福建人不断迁徙的历史,形成于福建人开疆辟土建家园,开发海洋闯世界的过程。敢拼会赢是福建人勇于拓海开洋、闯荡世界、输人不输阵,最终取得成功的生动写照。
福建人根在中原,多数人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历史上中原汉人四迁福建,一路坎坷,克服无数困难险阻,最终在福建扎下根。然而,福建的地理条件不像北方,到处是大山阻隔,古时候与中原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较少。到了宋代,福建已发展为对外经济贸易中心,经济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海外贸易发达,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和长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此时,人口激增,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状况却在客观上限制了农业文明的发展,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资源环境承载力出了问题,促使沿海居民转向大海谋生。福建海洋条件得天独厚,绵长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港湾岛屿为海洋营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为了求生存、谋发展,福建人只得面对海上作业、海外拓展的极大风险,走上了漂洋过海的艰难道路。由于具备坚韧不拔、随遇而安、从零开始的精神,福建人无论生活在世界上哪个角落,都能逢水架桥,开山辟路。正是有了这种精神风貌,福建成为全国重要侨乡,在海外的华侨华人达1200万以上,福建沿海有不少的市、县,在外的华侨华人数量超过当地总人口。可以说,是历史的由来、生存环境、向外发展的动力培育了福建人的拼搏精神。
敢拼会赢已经成为福建人谋生存和求发展的顽强性格。福建人永不言败,不管命运是好是坏,照样要起来工作、挣钱吃饭。而且相信,人生难免有起伏,就像大海的波浪,凡是要取得预期的成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种文化理念和人生取向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
在这方面,晋江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是很好的典型。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当“左”的思想影响还严重存在之时,晋江人就已经从解读、运用政策,到改造、创造条件,再到剖析、应对困难,一步步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1980年晋江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若干问题的规定》。他们在农业战线上独辟蹊径,办起了“小五匠”农村工业;在民营企业姓“资”姓“社”的问题前,绝不徘徊,戴上了挂靠集体企业的“红帽子”和境外企业的“洋帽子”;在拓展市场的营销困境下,撒开了“五十万供销走天下”的销售网络。在披荆斩棘、前仆后继的发展历程中,走得筋骨强壮,气势昂扬;在穿越金融危机寒冬时,不仅把品牌做大做强,更瞄准了资本运作,在企业改制上市方面再吐“一枝花”芬芳。经过30多年的积累,晋江已实现超千亿的地方生产总值、2700多亿的工业产值、136亿的财政收入,培育了38家上市公司、123枚国家级品牌等。晋江民营企业质的跃升,就是因为晋江人秉承了敢拼会赢的精神,大胆试,勇敢闯,抢抓机遇,开辟新天地。这种精神是推动晋江县域经济发展最宝贵、最强大的内生动力。
敢拼会赢,不仅在福建沿海,而且在山区也有典型例子。在这方面,沙县小吃的发展壮大,无疑是令人称道的。20世纪90年代,沙县为解决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就业增收难题,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引导群众走出山门,把小吃制作的传统工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破解了“三农”难题,并以此带动沙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沙县小吃”的招牌,已在全国许多省市城市高高挂起,不少城市中经营沙县小吃的就达上千户以上。沙县小吃不仅在国内有影响力,而且还做到海外,在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落户,成为中国餐饮业的一朵奇葩。沙县小吃为什么能办得红红火火,为什么能成为沙县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就是因为沙县人秉承了敢拼会赢的精神,吃得了苦,勇于开拓市场,懂得营销,诚信做生意,迎来四方客。
敢拼会赢,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也表现得相当突出。福建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多年来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发扬了敢拼会赢的精神,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长汀县的水土流失治理,更是可歌可泣,得到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的充分肯定。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其流失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福建之首。据1985年卫星遥感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1.5%。经过十几年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努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8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3.3万亩,有9个乡镇、22条小流域、118个村、21万人得到实惠,昔日“火焰山”重新披上了“绿装”,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基本实现长汀人民百年绿色之梦。长汀之所以能取得水土流失治理的重大胜利,很重要一点就是发扬苏区人民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