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民向来就有热爱祖国、服务桑梓的精神。福建省山多地少,在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福建民众很早就养成了相互帮助、共渡难关的习惯。以客家土楼来说,在这种生土筑成的建筑中,要住数十户到数百户人家,他们住在共同的空间中,共享所有的信息,一旦遇到突发事件,都是共同应付。许多地方的民众,都是将帮助乡亲当作生活的第一要义,哪怕自己吃一点亏,也要处好与乡邻的关系。生活在福建这块土地上的理学思想家朱熹,在家乡倡建社仓,救济灾荒中艰难度日的乡亲。因朱熹的倡导,社仓制度被推广到东南各地,对南宋民众度过灾荒起了重要作用。福建人很早就形成了慈善事业的传统,不论是巨商还是普通农民,都会尽自己的力量为公益事业出力。在悠悠岁月中,福建人形成了服务桑梓的传统和习惯。古代福建的公益建筑,很少由官府出钱,而大多是由民众的慈善家出钱修造的。这种服务桑梓的热情,逐渐成为福建文化的突出特点。
热爱家乡精神的升华,就是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怀。福建人具有海洋性格,敢于走遍世界每一个角落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福建人在异乡的闯荡中,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中国的一个成员,祖国是他们在异乡谋生的依靠,他们在异乡的一言一行,也代表了祖国的形象。他们深深懂得: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祖国的强盛,才能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祖国的繁荣,就意味着家乡父老生活水平的提高,祖国的强大,将给他们带来最大的荣光。因此,长期的海外生涯培养成福建人爱国爱乡的文化观。近代以来,福建人下南洋经商打工是非常有名的,同样出名的还有他们为家乡公益事业服务的精神。许多福建人赚钱后,都要将大笔资金投入家乡建设。陈嘉庚先生感慨于家乡教育的落后,捐出自己的财产创立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等教育机构;抗战前后,他以身作则,呼吁南洋华侨为国家筹措经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实,在华侨中,在闽商中,像陈嘉庚这样为国家利益,为家乡建设不惜血本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的人为此破产也在所不惜。古人所说的“破产兴学”、“公而忘私”,在他们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
福建人爱国爱乡的崇高情怀,同样展现在追求真理的精神上。严复《天演论》翻译,为近代中国带来了进化论等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像一块大石投进晚清社会的一潭死水,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马尾船政培养出来的中国一代先进知识分子,远涉重洋去追求真理。他们带来了世界先进的技术,为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早期中国的工程人员,大都是马尾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更为可叹的是他们为国家、为民众服务的精神。林巧稚医生几乎每天都在妇产科服务,她一丝不苟地对待病人,严谨地做好每天的工作。漳州九龙江一带的民众,以家乡利益的“小我”服从于国家利益的“大我”,主动让泛滥的洪流淹没自己的土地,确保了堵江引水工程的顺利完成。从此,龙江精神传遍神州大地。在国家需要之时,也有不少闽人献出自己的一切。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中,许多福建人是积极参与者。其中,林旭、林觉民等人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土地革命战争中,闽西一带,有姓名可查的、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就达十几万人。抗战初期集结到皖南前线的新四军中,福建子弟兵占一半以上,共计五千余人,大多为革命牺牲于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