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话中,林楠子把自己身世如实相告。又感到这位老人谈吐不凡,很是敬佩。有一天,林楠子偶在船舱一角发现一个书箱,里边放着《史记》等一些古籍,先是诧异,旋即悟出,这老渔翁一定有些来历!不然,一个打鱼人藏这些史籍有何用呢?
林楠子没有猜错。这位老渔翁本是鲁北一个民间名医,不仅医道好,而且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不通晓,很有名望。当地官府曾多次请他出来为官,但他愤世嫉俗,不屑同流合污,断然拒绝了。官府老大不悦。老人预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为免事端,便于数年前弃家出走,独自在运河边上住下来,以打鱼为生,消磨余年。但他一生救死扶伤,急人危难,民间偶有知其根底的人来找,他仍是有求必应。
前些日子,捻军和官兵大战,老人为避战祸,便到运河西岸躲了几天。那天傍晚,他亲眼看到英国兵舰向东岸战场开炮,一时竟气得面色发紫,仰天叹道:“五千年文明古国,竟容得这般欺凌!”
等到四更多天,他看英国兵舰已从运河撤走,便急忙驾着小船向东岸奔来,意在抢救侥幸存活的捻军将士,可巧在大堤上发现了正在蠕动的林楠子。当时,他趁着一弯冷月,看到这位少年身上系一把短剑,忙就着月色细看,但见寒气逼人,认得是七星宝剑。又见他周围倒下那么多清兵,就知是一位少年英雄。老人急忙把他背回船上,连夜清理伤口,包扎停当,楠子才得以绝处逢生。这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这些详情,楠子并不知晓,但对老人救命之恩,却是感激不尽。现在又看到这么些史籍,觉得老人更添了几分神秘感。几次想打听清楚,老人总是避而不谈,连名字也不肯吐露。最后一次只笑笑说:“我不是什么世外高人。你记住大运河上有个老渔翁就行啦。”
楠子不好相强,只得作罢,心里愈加敬重。
一个月以后,楠子已完全康复,向老人提出要走。他想起报仇一事,心如火烧,一天也不能呆下去了。
这天,老渔翁上岸打来一壶酒,在船舱里放了一个小桌,盛了两尾烧好的运河鲤鱼,给楠子饯行。
酒过三巡。老人突然发话说:“楠子,我看这仇你就不要去报了。大清朝虽说根基已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且有洋人相助,你一个人出去能成什么事?还是随我在此打鱼吧,虽说碌碌无为,却也消闲安逸。你意下如何?”
看家须知,这是老人故意试探林楠子的,看他志向远也不远,意志坚也不坚。
林楠子听了这话,陡然变色,疾声说道:“老人家何出此言!自天王金田起义,至捻军败没,前后几十八载,官兵洋人狼狈为奸,屠戮义军何止百万之众!如今天王、义父和诸多义军将士已饮恨九泉,我岂能苟安偷生?大丈夫有仇不报,何颜立于天地之间!老人家,当初你救下我,莫非就为的收一个摇橹的吗?”说着,猛然起身,拱手说道:“老人家救命之恩,我终生不忘,相留之言断难从命!晚生告辞,后会有期。”说完抬脚要走,面有愠色。
老渔翁一听,暗暗敬佩,忙离席笑道:“老夫耍笑了!实不相瞒,我是戏言相试。如此看来,是蛇足之言了!”于是伸手让道:“来来坐下,咱爷儿俩再喝几杯!”
楠子这才醒悟,连忙道了歉重新坐下,一边喝酒,一边和老人话别。
一壶酒看看将尽,老渔翁掩怀问道:“孩子,你此一去志在万里,我确信无疑,只是不知这仇你打算怎样报法?”
这件事楠子倒没有细想,只好挠首说道:“这个——倒要向你老请教。”
老渔翁并不推辞,直言说道:“历来成大业者,无不知古而达今,以为鉴戒。老夫学陋识浅,不堪人师,倒有《史记》一部,想奉送给你,此书上记轩辕,下至武帝,囊括近三千年之历史,共有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可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如能细细读来,必有收益。你看怎样?”
楠子沉吟良久,没有答话,心中想道:当务之急报仇而已,无非一枪一刀杀个痛快。凭自己本领,戮死几个洋鬼子和清朝官兵有什么难处?无怪人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如像他说的这样斯斯文文坐下来读书,岂不把锐气消磨光了?报仇雪恨又待何时!
想到这里,忙回道:“老人家的厚意我领了。怎奈眼下我心急如焚,实在没有心绪读书,而且四海为家,没有定所,一部书背在身上,唯恐有失,还是暂放在你这里吧。”
老渔翁看楠子先是面有却色,后又说出这几句话来,心中一冷,暗自惋惜:似这般不学无术,单靠血气之勇,如何成得了大事!随后又想:这也难怪,一来捻军新败,这孩子报仇心切,二来毕竟还是个黄毛孺子,以往军中生活有所依托,未曾独当一面,涉世不深,哪知事业之艰难!诚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看来,如不让他独自闯闯世面,单靠耳提面命,是不能使他有切肤之感而自图发愤的!也罢,自古成就人才,这也是必由之路,姑且随他去吧!
老渔翁想罢,说道:“楠子,目下你既然无心读书,不带也好。但我一言既出,家祖传下来的这部史籍定然相送。你走后,我代为收藏,此去往东一里半路,有个柏树林,林中有个翰林墓,墓前有个龟驮碑,我明晚即把此书埋在龟驮碑下,虽我膝前子孙也不让知晓。日后不论我在不在世上,你务必把这部史籍起出,带在身旁,久后或许有些用处。”
楠子见老人心诚,不便再推,只好称谢说:“如此说来,晚生一定遵命。”
当下酒散,老渔翁弃船上岸,相送大堤之上。林楠子登高望远,壮怀激烈,不能自己,遂反身拱手,辞别老人,决然登程而去。
三
林楠子自离开大运河,便决意谋刺报仇。他飘忽天下,一年多时间里,刺杀了十几个清朝地方赃官,而且每次必定留下“剑南”二字,以免拖累于人。
后来,他身藏七星短剑,潜入京城,意在入宫行刺。这一天,林楠子正在长安街上行走,偶回头,见街南一座墙院后立着一人,正盯着他看。林楠子看身影极熟,好似净空师父,忙折回身想看个究竟,不想那人也折身而回。林楠子追过墙角,那人再无踪迹,心中好生纳闷。他转而又想,天下身形相同的人何其多,师父既已隐居,哪会跑到京中来。因此,再没往心上搁。
一连几天,林楠子在京中徘徊,打探入宫路径。无奈宫廷防范甚密,急切不能得手,只好暂时作罢。
林楠子离开京城,依旧没有定所,所过之处,只要打听到贪官污吏,豪门恶霸,一定找上门,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且一如既往,留名而去。
如此三番五次,许多地方官府豪门视“剑南”如幽灵,多次悬赏捉拿。林楠子数次遇险,亏他艺高胆大,才得以走脱。但也有三次身陷绝境,几乎丧生。
头一次是在济南。他闻得济南清兵统官曾参加杀戮捻军,那晚他去行刺,不料统官素有防范,住所安有暗道机关,一下把林楠子困在一座楼内,清兵团团围住,眼看要被活捉,突然对过一座楼火光冲天,清兵大乱,林楠子趁机打破窗户,冲了出来。事后却想,这火着得真是时候,莫非有神明护佑?
又一次是在开封,那晚他被镖局七八个人围在一座房内,正急得团团转,忽然从房顶垂下一条软索,林楠子抬头一看,房顶被揭开一个洞口,有个人正探头向他低叫:“快走!”林楠子也是走投无路,急攀住那软索,几下子上了房顶。黑暗中见那人反身向房子东面摔下几片瓦块,以此声东击西,头前带路,踩着房脊往西去了。林楠子随后就走,等脱了险境,那人已不见了。林楠子暗想,也许是镖局中有义气朋友,暗中助我脱险,内心十分感激。
第三次是在西子湖畔。一日傍晚,他正在湖边一片林子里将息,忽听脑后风声有异,连忙就地一滚,同时听到背后一声尖叫,急起身看时,暗算他的那人手持青锋剑,已倒地身亡,后心插着一把飞刀,尚自颤颤抖动,却不知何人所为。林楠子搜遍林子,也没见个人影。
此后多日,林楠子像揣个闷葫芦,总也打不开。自思自叹,这三次绝处逢生,真是机缘巧合,到底是什么人成全于我呢?竟是百思不得其解。
却说林楠子浪迹江湖,“剑南”的名气自然传扬开来,都知道这是一位除暴安良、来去无踪的豪侠。
尽管如此,林楠子却渐渐感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终不能成大事。下一步该怎么走,心中又不甚了了。他想,如果能找到净空师父,让他出些主意,也许会好一些。但他深知,师父既已决心归隐,断难找寻。这些年,楠子也曾留心察访,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无奈何,林楠子又想起运河上的那位老渔翁,眼前一亮,觉得有了依靠。可是等他风尘仆仆赶到运河边时,才知道老人家已在三年前溘然去世。
林楠子站在大堤之上,望滔滔运河,想起当年老人相救之恩,自己不曾有涓埃之报,追悔莫及!继而又忆起老人临别教诲,明是金石之言,可那时竟不能理解,以至信马由缰,十余年大仇未报,三十岁当立不立。
林楠子感叹不已,这时才真正感到,孤孤单单一个人,纵有天大本事,又有何用!因此,决意重走天王洪秀全、义父赖文光的道路,积聚力量,再举义旗。
林楠子决心已定,当天晚上在运河大堤东边一里半路的地方,找到那片柏树林,从龟驮碑下挖出老渔翁藏在下面的一部《史记》,又离开了大运河。
他决定不管千难万难,也要找到净空师父,劝他重新出头,协力其事。同时,准备找一个合适的地点落下脚来,才好扩展力量,慢慢图举。又想,其间若能遇上一些良才猛士,结为知己,将来举事才好得心应手。
自此,林楠子一边寻师访友,一边留意落脚之地,不觉光阴如箭,又是一年过去了。
这一天,他来到苏鲁皖三省交界的黄河故道岸边。但见昔日黄河早已废枯,脚下大堤残破不堪,河道里沙丘起伏,茅草丛生,深及胸颈。举目望去,夹河两岸十多里不见人烟,倒是无数沟壑,如犬牙巨齿交错排列。楠子不由叹道:这里虽无高山之险固,却有大河之雄阔,无怪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时,林楠子心中一动,一个念头猛然间涌出来:这一带正是一代帝王兴起的地方,当年汉高祖刘邦率丰沛子弟斩蛇起义,开创四百年基业。我若能在此地扎下根来,定有一番作为!想罢,不由一阵心驰神往。
时值三春天气,轻风吹来,沁人心脾。林楠子在古堤上徘徊遐想,加之一天奔波,不觉有些困倦。他看看日头还有一竿多高,投宿尚早,便解下身上包袱,把一部《史记》枕在头下,和衣在堤上躺了下来,权作小憩。
楠子躺在堤上,不觉渐渐入梦。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觉得头下包袱往外抽动,心中一惊,莫非遇上了歹人!忙微睁二目,往上静观,果见头前有个人影,夜色下不甚分明,正在徐徐拽他头下包袱。那人大概以为里面有什么贵重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