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章 说不尽的老房子

  前两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过一套书,名曰《老房子》。用黑白照片,介绍中国的古民居。我购得一套,爱不释手。每当静夜,尘嚣暂逝,我便会把置于案头的《老房子》拿起来随便翻翻,通过这些黑白照片,看看那些老街与小巷,白墙与黑瓦,古桥与牌坊,心中便油然生起一缕怀古之情。小时候,我便是生活在这种老房子里。每逢雨天,我坐在堂屋天井边的石条上,托着腮,望着密不断线的檐水,要么胡思乱想,要么,就听老辈子“挖古”——讲述这小镇上的百年往事。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不是在老房子里度过童年,接受了恬淡又温馨的生活传统,长大后,我不会当上一名作家的。

  由于这种生活经历,我对老房子倍感亲切。每当翻阅《老房子》,都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中年以后,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怀念自己纯朴的过去。总想回到故乡的老房子里去生活一段时间。游子思乡,关键在于“乡”,它既是一个亲情的概念,也是一个传统的概念。

  基于此,爱好旅游的我,便增加了一个游老房子的项目。千里驱车,不顾旅途的颠簸或者路霸的间或出现,常常是为了看一处老房子。正是这样,我来到了皖南黟县的西递村。

  从屯溪出发至渔亭,车拐入去黟县的公路,前往几公里,再拐入一便道,又几公里,便是西递村了。

  几年前,这西递村还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知。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皖南徽派民居日渐为建筑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们所关注。作为保存完好的,徽派民居杰出代表的西递村,也就声闻遐迩,成为了一个旅游的热点。

  我是早晨从杭州出发的,来到西递村,已是暮色降临。早春二月的寒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天,这会儿,竟然猛烈了起来。我们一下车,裤管上即溅满了雨水。村口那座高大的牌坊,层叠向上的飞檐脊吻,在雨雾与暮色之中若隐若现。飘忽中产生的动感,让人担心它会倾圯。

  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暮雨潇潇,我是唯一的游客。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萧条与寂寞,与老房子的韵味,正好吻合。

  偌大一个山村,只有一个入口。步入其中,是一个窄长的巷道。宽不过两米,两边均是高高的粉墙。它们好象都在朝中间挤压,若不撑住,便会迅速合拢。青石板上,一层薄薄的雨水在流淌,除了我,竟无第二个人来涉水村游。不过,这样的村游,出发的目的虽是那作怪的怀旧情绪和悠哉游哉的文人习气,但你却无法在这巷道里悠哉游哉的。除了高高粉墙的挤压感,还有那份恍若隔世的冷清,让你感到稍一驻足,就会有什么怪物向你袭来。

  一条巷道又一条巷道,一道券门又一道券门,墙头层叠,深巷相连,游走其中,如入迷宫。在一座形同古庙的建筑面前,我停下了脚步。巷道通到这里,略向两边撒开了一些,留下一块小小的广场。站在这广场上,我内心中那一份突生的紧张情绪又慢慢松驰下来。我想,初入西递村的不适应,肯定是因为时代的差异感而造成的。踏入西递村的一刹那,犹如一个过惯了现代都市生活的人突然回到了数百年前的古代。这种时空的倒错使心理一时难以适应。但毕竟,老房子是我怀旧情绪的对应物,所以,当最初的不适应消散以后,代之而来的便是那种亲切而温馨的感觉了。

  关于西递村的建筑风格,已有不少专家写出了精湛的研究文章。用不着我这外行再来绕舌一番。这村子建村有930多年,历明、清两代,至今竟然保存得如此完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村子至今尚存明、清民居124栋,现住村民大都姓胡。我想,原来这村子恐怕清一色是胡姓人家。聚族而居,本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大特征。一村之建设、之兴盛、之衰败,莫不同这一族姓人家之迁涉、之兴盛、之衰败息息相关。村口那一座傲岸的古牌坊,横匾书有“胶州刺史”,“嘉庆乙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等字样,这胡文光,当是西递村能够兴盛的理由了。一个村子,一族人氏中出了一位朝庭命官,这村子与族氏,便可在地方上显赫起来。

  一姓一村,一村又如同一寨。这在现代,感到不可理解,但在古代,却是随处可见的常例。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在村民家投宿一晚(许多村民已把居家改作客店了),找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与他共斟一壶老酒,请他讲讲这西递村的历史,这胡姓人家的历史。这其中必定有许多吸引人的故事。

  我对这种世代沿续的村落,总是怀有一份眷念。一个村子,一个家族,一部历史,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作为一个城里人,我深切地感到,现代人类在走向开放的同时,又走向了封闭。舞厅、咖啡厅、俱乐部各种各样的社交场所,为人们的交际提供了种种方便。但是,一个居民区,一栋宿舍楼,你即使入住其中很多年了,也未必能认识你的邻居。“门虽设而常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陶渊明先生的理想,在现代都市中得以实现。只不过我们相闻的不是鸡犬之声,而是邻居孩子弹奏的钢琴声或是家庭卡拉OK的噪声了。

  走在西递村的巷道上,虽然暮色渐深,寒雨潇潇。可是,村民们的家,却没有哪一户是“雨打梨花深闭门”的。记得小时候,除非熄灯睡觉,家中的大门总是开着的。西递村今日仍保留了这种传统,这是一种好客的表现。邻居串门,抬脚就来。对外,西递村只有一个入口,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措施,全村是一个整体,高墙深院,以防异类入侵;对内,它又变成了一个开放系统,家家敝开大门,对来访的邻里作无声的欢迎。这种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古村落文化,正好与现代都市的对外开放,对内封闭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凭着我的童年生活的经验,我知道,我随便走进哪一家敝开的大门,都会受到欢迎的。果然,当我走进一家的堂屋,一位约摸五十来岁的妇女立刻笑容满面地迎了上来。

  “你好,你要点什么?”她问我。

  我这才依稀看清,这暗黑的堂屋中,靠墙有一排木架,上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雕,也有一些瓷器。我本是一名古玩收藏者,免不了走近细看。我伸手拿下一块小的木雕看。

  “都是老东西。”女主人说,语气很肯定,似乎还含了一丝得意。

  “都是你们西递村的东西吗?”

  “多半是的。”

  我看着这些古老的木雕,有窗扉、檐马,还有门扇上的装饰画。立刻,一股凄凉的情绪在我心中流过。我感到,他们的老祖宗建造的西递村,将要在这一代人的手中毁灭了。祖宗们含辛茹苦,积攒银钱建造的那些画栋雕梁,门户窗牖,都被他们的后代一块块拆下来当作换钱的商品。这些历经沧桑,经过数百年风雨的洗刷和烟火的薰炙却依然没有毁朽的木雕,横七竖八地躺在木架上,等待它们的买主。不知怎的,这情景让我想到从电影上看到的西方那些贩卖黑奴的场面。

  这些纯朴的村民们,只想到如何致富,却想不到,出售这些木雕,是出售他们列宗列祖的尊严。城里人来此寻根求源,赞叹这些老房子带给人们恬淡冲和之美。但村里人却纷纷走向城市,他们不愿意活在陈旧的历史里,他们渴望现代都市的文明。在现代物质生活的引诱面前,祖宗的尊严,历史的价值又算得了什么呢?

  经过讨价还价,我从那妇人的手中,买回了四块木雕。我知道我的行为,会促使西递村的村民们更加疯狂地拆卸他们的老房子。但正是基于此,我才动了购买的念头。老房子的消亡是注定了的,我即使不买,更多地同我一样有着怀旧情绪的人也会购买这些木雕。在都市的家中,供放一点点历史的陈迹,闲暇时品味它们散发出来的富于内蕴的美感,对于一个渴望回归传统但又对现代文明有所依赖的人来说,也算是一种精神上的补偿。

  离开西递村时,晚雨未停,抱村而流的溪水几欲平岸。我在那座牌坊下站了一会儿,看着它与风雨抗争的姿态,不由得又生出思考:这西递村在今天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