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妙棋乎?刁棋乎?

  8月14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前一天,毛泽东在延安发出“蒋介石在磨刀”的警告;后一天,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不早不晚,就在8月14日,蒋介石从重庆给毛泽东发去一份十万火急而又举国瞩目的电报,全文如下:

  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未寒

  那时,电报以地支代月、韵目代日,“未”即8月,“寒”即14日。如同蒋介石日记所记,他在翌日——8月15日去广播大厦演讲时还宣读了这一电报。

  在此之前,虽说蒋介石曾六邀毛泽东:

  1937年8月邀毛泽东赴南京出席国防会议;

  1938年7月邀毛泽东赴汉口出席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会议;

  1938年12月邀毛泽东赴西安会面;

  1942年8月再邀毛泽东赴西安会晤;

  1944年Il月邀毛泽东赴重庆晤面;

  1944年12月再邀毛泽东赴重庆见面。

  这六邀,分别是通过张冲、周恩来、赫尔利、王世杰等转达的,而且都是秘密的。

  这一回,与往日不同,是由蒋介石直接致电毛泽东,发出正式邀请,而且于8月16日将电文公诸《中央日报》。这表明此次邀请非同小可。蒋介石决心要把此事跟舆论联系在一起,从幕后推到前台。不论毛泽东来不来重庆,都要让公众知道,都要向公众有个交代。因此,从一开始,蒋介石打的便是舆论战、宣传战。

  向毛泽东发邀请电的主意,是吴鼎昌在8月13日向蒋介石出的。

  吴鼎昌比蒋介石年长i岁,原籍浙江吴兴,1919年南北和谈时任北方代表;后来任大公报社社长、国民政府实业部长;此后,还曾任贵州省主席;1945年1月,调任国民政府文官长,成了蒋介石的近臣、谋士(1948年5月起任总统府秘书长)。

  蒋介石采用了吴鼎昌的建议,并命他于14日起草了以蒋介石名义致毛泽东的第一份电报。

  不过,当蒋介石决定公开发表这一电报时,却使《中央日报》吃了一惊!《中央日报》那时的社长为胡建中,不大过问社务,主持业务的是总编辑陈训恩以及总主笔陶希圣。陈训恩乃陈布雷之胞弟。陈训恩及陶希圣平时住蒋介石侍从室二处,与陈布雷过从甚密,消息灵通。可是,中央日报社15日深夜突然从中央社的电讯稿中,才得知蒋介石给毛泽东发出邀请电一事,极为震惊。从陈训恩口中透露,此电报不是陈布雷起草,所以他事先不得而知。人们这才慢慢知悉,那电报原来是吴鼎昌的手笔……

  幕后策划者乃赫尔利。这位“大律师”,一直想充当国共两党斡旋人的角色。十个月前,他在延安会晤毛泽东时,就代表蒋介石邀请过毛泽东去重庆。眼下,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他更是重申自己的主张。

  当然,蒋介石有他自己的主意,那就是他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所写的:“自十九年剿匪开始……我对共产党的方针始终是剿抚兼施的。”

  对于蒋介石来说,那份电报是一步妙棋、好棋、稳棋:倘若毛泽东又借口“齿病”、“感冒”或者别的“微恙”,不来重庆,那自然是使毛泽东在公众面前输了理;倘若毛泽东来了,可以借助于马拉松式的谈判,赢得时间,因为蒋介石急于要接收大批伪军,然后部署与中共决战,正需要时间。

  这份邀请电,对于毛泽东来说,无异于是一步刁棋:去吧,要冒着张学良、叶挺的风险,或者可能成为人质。一一他刚刚在延安干部会上说过蒋介石是“极端残忍和极端阴险的家伙”;不去吧,显而易见,蒋介石在舆论上要占上风。

  面对蒋介石的这一步刁棋,毛泽东一时似乎难以作出明确的答复。他于8月16日,给蒋介石复了一封极其简短、未作正面回答的电报:

  重庆蒋委员长勋鉴;

  未寒电悉。朱德总司令本日午有一电给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将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

  毛泽东

  未铣

  毛泽东提及的朱德同日中午的电报,其实也是毛泽东写的!与毛泽东以自己的名义打给蒋介石的寥寥数语的电报相反,这一电报竞长达三千字!人们在研究蒋介石一毛泽东之间电报交往时,往往忽视了这份长电,以为是朱德的电报。其实,这份“朱德的电报”也收入《毛泽东选集》,表明那确实无疑是毛泽东的手笔。

  毛泽东巧妙地借用朱德的名义,对蒋介石的命令提出严重抗议,并提出六项要求。

  电报中,对蒋介石再也不用过去那种下级对上级的口气,而是称之为“你和你的政府”。这表明,抗战一结束,中共的军队再也不受制于蒋介石了。毛泽东写道:

  一切同盟国的统帅中,只有你一个人下了绝对错误的命令。我认为你的这个错误,是由于你的私心而产生的,带着非常严重的性质,这就是说,你的命令有利干敌人。

  同日,还有一篇文章很值得注意。那也出于毛泽东手笔,却以新华社评论的名义公开发表。这篇评论题为《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干干脆脆称蒋介石为“人民公敌”: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将中国人民推入了十年内战的血海,因而引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然后,他失魂落魄地拔步便跑,率领一群人,从黑龙江一直退到贵州省。他袖手旁观,坐待胜利。果然,胜利到来了。他叫人民军队“驻防待命”,他叫敌人汉奸“维持治安”,以便他摇摇摆摆地回南京。只要提到这些,中国人民就知道是蒋介石。蒋介石干了这一切,他是不是人民公敌的问题,是否还有争论呢?争论是有的。人民说:是。人民公敌说:不是。只有这个争论。

  毛泽东称蒋介石为“人民公敌”,是因为蒋介石的发言人称朱德(亦即称毛泽东)为“人民公敌”。蒋介石的发言人15日在重庆记者招待会上,谈及朱德违抗蒋委员长的命令时说:“违反者即为人民之公敌。”

  一边函电交驰,表示“共商大计”;一边又互骂“人民公敌”,剑拔弩张。笑脸和怒视交织在一起。

  笔者在美国查得蒋介石日记中1945年8月18日的《上周反省录》中,将其当时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

  共匪朱毛荒谬跳叫至不可名状,专以内战名词威胁利用者。可知美国人识见之浅薄,浮动之一般,但其政府之政策似已稳定或不敢为共匪所欺弄乎。朱之抗命,毛之覆电只有以妄人视之,但不可不防其突变叛乱也。

  鉴于蒋介石公开发表给毛泽东的电报,毛泽东也把他16日给蒋介石的复电公开发表于21日出版的重庆《新华日报》。

  蒋介石在8月19日的日记中写及:“修正覆毛匪电稿。此稿要旨昨夜睡醒后思虑颇切也。”

  经过“昨夜睡醒后思虑”,蒋介石于20日第二次致电毛泽东:“来电诵悉,期待正殷,而行旌迟迟未发,不无歉然。”

  蒋介石在电报中,对毛泽东以朱德名义发来的那份长电,作出答复。蒋介石仍坚持要朱德“严守纪律,恪遵军令”。接着,蒋介石这么说:

  抗战八年,全国同胞日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旦解放,必须有以安辑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岂仅个人而已哉!特再驰电奉邀,务恳惠诺为感。

  蒋介石依然打宣传战。这份电报于翌日发表在《中央日报》上时,加上了这样醒目的标题《蒋主席再电毛泽东,盼速来渝共商大计》。

  毛泽东于8月22日,再复蒋介石。这一电报手迹现保存在北京中央档案馆,一望而知乃周恩来所写。电报全文如下:

  重庆

  蒋委员长勋鉴:

  从中央社新闻电中,得读先生复电,兹为团结大计,特先派周恩来同志前来进谒,希予接洽,为恳。

  毛泽东

  未养

  这就是说,毛泽东只答应“先派周恩来”去。周恩来和蒋介石翻来覆去,谈过那么多次。显然,蒋介石绝不会满足于毛泽东这样的答复。他以为毛泽东老样子,跟过去一回回婉拒一样,这一回也不会来。于是,蒋介石下了一步咄咄逼人之棋,于23日第三次致电毛泽东,声称连“迎迓”毛泽东的飞机都准备好了!

  蒋介石在8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毛泽东覆电拟派周恩来代表来渝洽商,余覆电务望其同来。”

  蒋介石的电报全文如下:

  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唯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兹已准备飞机迎迓,特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

  梗

  蒋介石此电,于25日刊在《中央日报》上,标题为《蒋主席三电延安敦促毛泽东来渝》。中国的惯例讲究“三”,诸如“三顾茅庐”。此时,蒋介石已是三请毛泽东了。在蒋介石这步“逼”棋面前,毛泽东该怎么回敬呢?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