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七节 毛泽东改变了对蒋策略

  世上没有一贯正确的人。

  在西安事变之初,斯大林和毛泽东在决策上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处,两人恰恰呈“你对我错”、“你错我对”的态势:

  对于张、杨——毛泽东表示支持,对了;而斯大林表示反对,错了。

  对于蒋介石——毛泽东主张“倒蒋”,错了;而斯大林主张“保蒋”,对了。

  其实,细细探究起来,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对和错,都有其原因:

  对于张、杨,毛泽东身在中国,深知他们,马上判定西安“兵谏”是“抗日起义”,而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不明中国内情,错定西安事变为“日本阴谋所制造”。

  对于蒋介石,斯大林统观中国全局,能够客观地论定中国抗日领袖非蒋莫属。

  毛泽东呢?蒋介石是他的夙敌,十年深仇,忽闻“元凶被逮”,怎不要求“罢蒋”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的反应纷至沓来,毛泽东开始重新考虑如何处置老对手蒋介石。尤其是周恩来17日飞抵西安之后,当夜发来电报,提出“保蒋安全”,毛泽东以为在理。

  紧接着,18日上午,周恩来在会晤杨虎城后,又发来一电,更促使毛泽东改变对蒋策略。

  周恩来在电报中报告:

  南京亲日派目的在造成内战,不在救蒋。宋美龄函蒋:宁抗日勿死敌手。孔祥熙企图调和,宋子文以停战为条件来西安,汪将回国……蒋态度开始(时)表示强硬,现亦转取调和,企图求得恢复自由。

  周恩来这份电报所透露的最新信息,是极为重要的:一是宋美龄、蒋介石态度转向抗日;二是南京亲日派在积极行动,“倒蒋”将会造成汪精卫上台!

  汪精卫自从1935年11月1日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被晨光通讯社记者孙风鸣连发数枪击成重伤之后,不得不离开中国政治舞台,出国养伤,眼下将息了一年多,正在法国巴黎。

  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汪精卫便收到国民党中央急电,要他迅速返国。闻蒋介石被擒,汪精卫仿佛喜从天降。倘若蒋介石被杀,汪势必可取而代之,成为国民党领袖。于是,14日,汪精卫电复南京:“遵即力疾启程。”

  汪精卫在法国会见了国民党驻法使节郭泰祺、顾维钧,声称:“本人决心反共到底,与南京抗日派决不妥协!”

  汪精卫是众所周知的亲日派。一旦杀了蒋介石,让汪精卫当政,那会比蒋介石更糟——毛泽东不能不注意到“汪将回国”这一严重的动向。

  周恩来、张闻天的劝说,斯大林的电告,宋美龄、宋子文愿意和谈,蒋介石态度转变,汪精卫准备回国……这一连串的变化,终于使毛泽东决定改变对蒋介石的处置。

  这一改变,最初从18日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的电报中透露出来:

  蒋介石在此次被幽,完全是因为蒋氏在不肯接受抗日主张,不肯放弃攘外必须安内的错误政策所致。本党致责党建议书及许多通电曾舌敝唇焦,一再向贵党与蒋氏提议,联合各党各派一致抗日,奈蒋氏对于日寇的步步进攻,依然是一再退让……

  电报指出:“贵党果欲援救蒋氏,则决非调集大军讨伐张、杨所能奏效,实属显然。”电报提出了五项条件,然后指出:“本党相信,如贵党能实现上项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不但国家民族从此得救,即蒋氏的安全自由当亦不成问题……”

  这份电报与在三天前——15日毛泽东等十五位红军将领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报所云“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决”,已有明显不同。

  这份电报意味着毛泽东已回转到他自己在1936年9月1日以中共中央名义下达的指示,即“逼蒋抗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