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章 苏联解体前夕访俄(2)

  写完信,拉斯普京和斯季夫同我们一道在房间照了像。

  这时,我的皮箱被人提下楼去了,我只得草草收检好提包,赶紧陪二位俄罗斯作家下楼。在俄罗斯宾馆门口,我们五名中国作家再一次同拉斯普京、斯季夫合影留念。然后送二位上了一辆他们家用的普通伏尔加轿车。拉斯普京自己驾车,车开动了,他还从窗口伸出一条胳膊,向我们频频挥动……

  此后在近2 o天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布拉斯克、安格尔斯克之行的旅途或住地,拉斯普京常常成我们谈论的话题。特别是翻译将拉斯普京给多妮娅的信,译给我们听过以后,我们都被他金子般闪光的人格所感动。一位原总统府委员、名作家,向作协一位普通工作一员写信:“除了你之外,我没有更多的人可求了。”简直是一幅可怜巴巴的相貌,一种老农民求人办事的口气。而其中蕴涵的亲切、平等、尊重他人之情,滥于言表,这不是虚情假意的“礼贤下士”者能装扮得出来的。这就是真实的拉斯普京,一个在俄罗斯有崇高威望的功勋作家、多次国家最高文学奖的获得者的真实形象。

  达吉雅娜告诉我:拉斯普京是个十分谦虚、正直、没有帮派的人。原来甚至不能进入莫斯科全国作协的圈子。尽管他的作品一部又一部获国家奖,但原来他的作品出版相当艰难。倒不是他的作品有什么政治上的重大问题,只因为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人民的呼声和疾苦!他是俄罗斯忠实的儿子,往往地作品中揭露一些别人还末意识到的,“超前”的缺陷和问题,这就令某些党组织领导人不悦,给他的作品出版设置了障碍。

  达吉雅娜说:拉斯普京是位基督教徒,非常仁慈,信仰明知并不存在的上帝,他写过很多道德题材的作品。他希望唤起人们心中的道德感、良知和善心,这就是他心灵中的“上帝”。三年前去莫斯科担任总统府委员之前,他是最高苏维埃的人民代表,真正人民的代言人。在伊尔库茨克市,几乎老幼妇孺都认识他或知道他。在街上碰到小学生或买菜回家的老大娘,他都停下来打招呼,也许还要闲聊几句。

  在莫斯科的一个深夜,我从电视中看过一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电视纪录片。这部大型的配乐电视片,详细纪录了拉斯普京和另几位作家、诗人,深入贝加尔湖区采风、调查、走访的镜头。在邈远、悠古的风笛和库特尔人古琴的弹拔声中,呈现出21000平方公里贝加尔湖的迷人风光。1617米深——世界最深的淡水湖,占世界淡水资源的五分之一;南北636公里的狭长湖面,象一块嵌镶在西北利亚绿色大地上的蓝宝镜。366条支流,5条大河注入贝加尔湖,湖水清澈如镜,透明度达40米;l0万只淡水海豹,2500种动植物微生物生活在湖里,组成天然过滤水、净化水的生物链。这是当今被污染的世界唯一还没有遭到污染,湖水可以直接供人饮用而完全符合卫生标准的一个最大淡水湖了。

  她是地球人类共同的财富,据说西方不少国家要来购买这里的湖水饮用。前些年,湖边建起了两个造纸厂,刚刚发出污染贝加尔湖的信号!拉斯普京和他的同仁们便上下奔走呼吁,将保卫贝加尔湖生态推进成一个全民的、国际的运动。两个造纸厂关闭了一个,另一个筹建了符合卫生标准的废水处理工程。现在,联合国研究保护贝加尔湖的小组(有3名中国科学家参加),在这里开展工作。电视纪录片,通过拉斯普京一行,深入湖上,与渔民交谈,在库特尔人家做客,在草原牧场、在原始森林中跋涉,考察,全面展示了贝加尔湖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情风俗和大自然之美!

  这也许是拉斯普京发起的保卫贝加尔湖运动的一支序曲吧!

  后来在莫斯科会见全俄工人联合会总书记克拉马尼科·斯达尼斯拉夫,他听说我们在伊尔库茨克会见了瓦连金·拉斯普京,这位工会领导人感慨地说:

  “啊!拉斯普京,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公民!”

  一位伟大的公民,这就是我对瓦连金·拉斯普京的印象。

  (1992年5月追记于岳阳)

  涅瓦情

  我们来到列宁格勒,下榻在布洛克宾馆。

  列宁格勒原名圣彼得堡,彼得大帝在这里建都,这是一座古典的,到处遗留有哥特式、巴罗克式古老建筑物的美丽的城市。现有l00座博物馆,500座教堂,已开放的教堂40个,教民们用20多种语言祈祷。最著名的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冬宫博物馆、捷斯敏斯基教堂(列宁格勒博物馆)和普希金城的夏宫。

  列宁格勒东邻拉多加湖,西面波罗的海的芬兰湾。涅瓦河和人工开凿的十多条运河,象蛛网也似覆盖了城区。这是北欧的“威尼斯”,名符其实的水城。处处小桥流水,全城有110多座桥梁,横跨涅瓦河的大桥就有10余座。桥栏杆和沿河的护栏,大都用铜或生铁铸造,图案古朴典雅,经历岁月和风雨的剥蚀,铜绿斑驳,铁黑如漆,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来这里,两天的参观访问都安排得紧紧巴巴。本来要一个星期才能细看的冬宫博物馆,我们用半天“跑”完;接下去游览普希金城,参观尤波索夫公爵府,“蓝色教堂”,游览市容……这天下午5点多钟回到宾馆,翻译曼坡说:

  A·吉达尔教授来电话,邀请我们中国作家去她家做客,共进晚餐。

  吉达尔教授81岁高龄了,她是木材水解方面的专家。32年前她以“苏联专家”身份去中国,在中国林业部设计院工作,为我国培养了不少木材水解方而的专门人才。当年曼坡给吉达尔教授做中文翻译,情同母女。人为的阻隔近30年后,这次曼坡陪我们来列宁格勒,她抽暇去看望了“苏联妈妈”。没想到老教授听说来了7位中国作家、美术家,她一定要曼坡把中国朋友全部请去她家做客。

  陪同我们的苏联朋友阿列克谢作了难,因为白天给我们用的专车刚刚开走。尽管我们巳十分疲劳,但被老教授的盛情邀请所感动,我们说:搭公共汽车去吧!

  我们加上苏联陪同人虽总共十人,搭乘22路公交汽车,路途好远啊!中途停了23站,方才到达位于涅瓦河河湾处的斯维尔得洛夫斯基大街吉达尔教授的公寓。

  走出电梯,走进吉达尔教授的家,81岁高龄的老教授和她55岁的女儿、地质专家、列宁格勒大学教授伊里娜已迎候多时。晚餐的刀、叉、匙、盘碟、酒杯、酒瓶、饮料、餐巾,摆上了长条形的餐桌。我们走进门,老教授从沙发上颤巍巍站起身,面带慈爱的笑容同我们一一握手,并用生硬的中国话招呼:

  “你好!你好……”

  在宽敞的客厅的餐桌前坐下,伊里娜教授和曼坡、达吉雅娜立即上莱,斟酒。我们举杯祝吉达尔教授健康长寿,祝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象涅瓦河长流不息,万古长青!

  老教授没有入席,她让女儿伊里娜作陪。她也许过于激动了,仍然坐在靠墙的长沙发上,用潮润的眼神一一瞅着我们。甜滋滋地看着我们进餐,不时通过她的“中国女儿”曼坡同我们交谈几句……

  客厅正对门安放一组长、短沙发,靠门道的一面墙是书架,对面占满整面墙的高大玻璃窗下有书桌。宽阔的窗台上摆满花盆,其中一盆“卡克吐丝”(仙人掌)正开出红灿灿的花朵。玻璃窗外,是风光旖旎的涅瓦河河湾:河上卧虹似的桥,河对岸圆形金顶的教堂,尖塔林立的哥特式古老建筑,河湾近处斯维尔得洛夫斯基沿岸的景色,天空中翩跹的海鸥,尽收眼底!夕阳斜映在蓝湛湛的涅瓦河上,水波平和而静谧!

  一抹落日的余辉映照在沙发对面的墙上,那里有一组博物架、柜,空出的墙头挂满中国、美国、印度的画,壁挂和其它小装饰品。室内所有花瓶、磁器全都来自中国,而最引人注目、令人惊诧的是一幅出自齐白石的中国画,画的一角题记为:“三百石印翁齐璜一挥”。

  我们的话题自然转到了齐白石的画上面。

  “这是母亲从中国带回的一幅画,”伊里娜解释说,“是中国朋友送给她的。”

  我们诧异的是:这本是齐白石老人最擅长的一幅墨虾,上面共画了五只半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虾子。然而,那墨虾上不知为什么着上了淡彩,添上了蓝色的水波和绿色的荷叶,在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还“画蛇添足”地出现了几缕垂柳,两只小鸟……

  “我父亲是一位军人,在红军装甲兵团担任团长,”伊里娜指着墙头上镜框里一幅褪色军人黑白照片,陷入深沉的回忆中说,“我刚刚懂事的时候,父来就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牺牲了。我和母亲相依为命。直到l959年,母亲为了支援兄弟的中国人民的建设,才第一次离开了我,那时我还正在大学读书。两年后,母亲回来了,带回了这幅画,说是中国林业部领导送的。当时我们两国之间巳发生了那些不愉快的事,母亲不敢把画挂出来,便一直压在箱底里……”

  啊!就是曾经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齐白石的画,在箱子里一压近30年。前两年苏中关糸重新和解,伊里娜翻箱时偶然把这幅画翻了出来。虽贵为地质学专家、教授,但30年的“禁闭”,她无缘象母亲一样去中国,对中国文化不甚了然,更不知这幅画出自中国的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大手笔。她凭直觉觉得这幅虾子只只都画得活灵活现,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颜色,没有烘托的景物。于是她决心来做“添彩”的工作。

  伊里娜把这项工作做得十分严肃而认真。她把母亲从中国带回的花瓶、瓷器、书籍乃至杨柳青年画全部都翻出来。仔细欣赏揣摸“中国画”的色彩、线条、图案,直到有了心得,有了几分把握,她才用铅笔把水波、荷叶、垂柳、小鸟画出底稿,再用墨笔勾勒上去,再敷上颜色。说到这里,伊里娜一边频频举杯,一边冲我们微笑着说:

  “做这些‘添彩’工作,花去了我将近半年业余时间,你们看了怎么样?还象中国画吗?”

  我们能说什么呢?

  在冬宫博物馆参观时,那位负责绘画馆的大胡子馆长,陪同我们看完珍藏的俄罗斯和西欧各国名画后,指着仅有的四幅中国画,谦逊地请我们对画的内含作些说明。我们一看:这是四幅乾隆年间的木刻杨柳青年画!

  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隔膜,一方是伊里娜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充满深情和执着的追求。我们能说什么呢?能说伊里娜对齐白石老人的亲笔墨虾“添补”错了,还是对了?!

  我告诉她说:这是中国的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老人的一幅画,很珍贵的。

  “齐、白、石?世界文化名人?……”伊里娜惊得轻轻拍着手掌说。

  “是的,‘三百石印翁齐璜’,就是齐白石,他姓齐,字璜,号白石。”我年轻时是搞美术的,作出解释。

  吉达尔教授这时抬手,对女儿嗔笑地说:“我叫你不要去添加什么,这是中国的名画嘛!”

  伊里娜大笑着道:

  “是名画就更好了!我和齐白石老人合作过名画,我就更有理由去中国了……”

  主、客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了丰盛的、极有意义的晚宴。

  斯时,涅瓦河上已经一片金黄,一片殷红,那是天空中火红的晚霞和对岸的灯火映照的!波光粼粼,象—束束火苗,一片片金鳞,涅瓦河是那样热烈而又深沉!告别吉达尔和伊里娜,我们来到涅瓦河边等车,大家还在谈论着对中国满怀真挚友谊的教授母女。公共汽车驶过涅瓦河上一座又一座桥梁,我想: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不正是架设在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吗?

  涅瓦河日夜流淌,流淌着吉达尔和伊里娜这样的朋友对中国的一片深情。

  (1991年7月追记于书斋)

  沉重的梆声

  在苏联参观访问20多天,自从到过列宁格勒,冥冥中我的耳旁总是响着那邈远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梆声。那声音如天赖从黑暗的头顶传来,如游丝般纤细,却又象铁锤般沉重:嘭,嘭,嘭……撞击人的心灵,震颤人的胆魄,使你的神魂永远不得安宁!

  到达列宁格勒的当天,早晨7点下火车,到下榻的布洛克宾馆稍事休息,吃过早点,主人和导游小姐便陪同我们去游览普希金城。普希金城距列宁格勒2 5公里,是彼得大帝为叶卡捷琳娜皇后修建的避暑胜地,俗称夏宫,又叫皇村,是欧洲有名的古典园林建筑之一,可与法国的凡尔赛媲美。

  因为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以及后来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契可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莱蒙托夫等人都在这里生活过,年轻的普希金又在这里“决斗”而死,埋葬在这里,所以现在发展到8万居民的“皇村”,改名叫普希金城。

  面包车沿宽阔幽静的莫斯科大街南行。街两旁伟岸的白桦树披上了新绿,晴空丽日,惠风和畅。导游小姐打趣说:

  “你们中国客人真幸运,列宁格勒这个季节总是阴天多雨,很少见到太阳,昨天还下雨呢,你们一来天就晴了。”职业导游小姐优雅而有教养,沿途,她用甜美的嗓音不停地指点介绍:将近有300年历史的古城,现在发展到了500万人口。著名的涅瓦河和68条运河流过城区,与西面的芬兰湾,东面的拉多加湖组成河、湖、海交织的北欧“威尼斯”。

  涅瓦河上21座大桥夜间可自动升降,供海轮通过;运河上有550座便桥,铁铸的栏干,钢浇铜铸的桥头雕塑,桥面车行如流。沿河沿街一座座哥特式、巴洛克式古老建筑,布满石雕铜塑,圆顶尖塔,金光熠熠,五彩纷呈,各具风姿,极少雷同。44座河心岛,l00个博物馆,500所教堂,历代沙皇的墓葬,纪录了彼得堡——列宁格勒这座历史名城、北欧军事要塞的历史陈迹,战争风烟和俄罗斯人民的古老文明……

  车轮轻轻,轻轻擦过历史的陈迹,擦过历代沙皇去夏宫中途休息的捷斯敏斯基行宫,刚过了现已辟为博物馆的捷斯敏斯基大教堂,笔直宽敞的大街前面,蓦然出现一紫红色的圆形台地,台地上竖立着一块高耸入云的紫红色方尖碑。

  “前面是胜利广场。”导游小姐轻轻地说,“是六十年代末,花了三年时间建成的卫国战争纪念地,包括胜利纪念碑,地穴长明火炬,地宫陈列馆和三组巨型雕塑。”

  车在广场环形车道这边停下。我们下了车,从街边地道入口走下去,穿过近百米紫红色大理石地道,重新走出地面,已经来到占地近百亩的广场中心部位。广场南面,面对当年希特勒法西斯包围古城整整900天(1941——1944)的弧形包围圈,现在高高耸立着高达l6层楼房高的胜利纪念碑。纪念碑如一把鲜血浸透的不屈不挠的利剑,当年曾斩断希特勒的魔爪,粉碎敌人的包围,迎来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纪念碑正前方的一组工农兵雕像,显示出列宁格勒人民保卫国家,保卫家乡的英雄气概。战前,列宁格勒有300万人口,战争中牺牲了整整100万,加上流离失所的,战后仅存60万居民。纪念碑两侧,数米高的紫红大理石台座上,两组比真人还高大一两倍的群雕,—组题为“苦战希特勒”,一组题为“欢呼胜利”。

  走过米黄近赤的大理石平地、台阶,我们从纪念碑的一侧,朝圆形台地中心凹入地底的环形地穴走去。我们恍惚走向那血与火,泣与泪的年代。百来平方米的露天环形地穴,四壁用粗糙的、未经打磨的紫红带灰的花岗岩砌成,那似乎象征古城久经磨砺的城垣,又仿佛是100万牺牲者用尸骨筑起的抗击敌人的铜墙铁壁!地穴中心,紫铜铸造的“灯台”上,喷出一股脸盆大的长明火炬。那是地心喷吐的火焰,是烈士的热血在燃烧吧!

  地穴周围是环形地宫陈列馆。通过黑色大理石甬道,两边各有一个高大宽广的黑色展厅。甬道两边和展厅四周的墙壁上,串珠一样连辍着900支幽幽烛光。讲解员解释:那象征着敌人围城900天,900天抗击敌军的牺牲者的英灵永垂不朽。展厅两头的墙壁上,两幅巨型油画,再现了城市保卫战的艰难苦绝。当中一面墙上,数十平方米的黑色大理石用金字镂刻着部分知名烈士的名单。对面靠墙陈列着军民使用过的枪枝、火炮和被敌人的炮火烧残、被子弹洞穿的军旗。玻璃陈列柜里,有牺牲者血迹斑斑被炮火撕成布条条的血衣,有被子弹击穿扭曲的钢盔、军用水壶,还有被烧去了角又染上血的党费证、日记本、书信、誓词和红军的符号、臂章……最不忍看的是:一个地坑里用玻璃罩罩着的一堆堆骷髅、白骨,有老人、有小孩、有七尺男儿、有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黑色大理石吸收了所有光线,讲解员突然停止了解说。

  地宫里蓦然变得像宇宙间荒寂的一个“黑洞”。凝重得使人血液滞流,静穆得令人窒息。忽地,一种声音,始而纤细如绣花针,继而惭渐如锥子,如棒槌,似从地心,从头顶,从四面八方,穿透“黑洞”,穿透黑色大理石墙壁,钻进耳膜,撞在心灵上!嘭、嘭、嘭、嘭……我们所有的人——包括整队来瞻仰凭吊的戴红领巾的苏联儿童,都被这天籁之声震慑得僵直了,木呆了。我看到苏联儿童眼泪长流,拄着手杖的老人浑身哆嗦,年轻的女伴扑到了男人的肩上……

  “希特勒法西斯围困列宁格勒将近三年,”讲解员的嗓音轻轻地,轻轻地,仿佛生怕掩没那“嘭、嘭”的天赖声,“三年后城市死了,没有了,成了一片废墟,一片瓦砾堆。但是侥幸活下来的人民没有投降!在敌人炮火硝烟笼罩下,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他们用木槌敲击木梆,或者敲击刚刚燃烧过的木头,相互传递这样的信息:人还在,城市还在!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城市就决不会投降屈服!”

  从列宁时代走过来的苏联人民,是不屈的人民,坚忍不拔的人民。这气壮山河的声音,穿过历史的墙壁,穿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一直传送到今天!

  那以后,在苏联参观访问的日子,不管是在人声喧哗的白天,还是在万赖俱寂的夜晚,我的耳膜上,总是若有若无,时断时续地响着那沉重凄砺的木梆声。

  临离开列宁格勒的那天上午,主人陪同我们去凭吊卫国战争无名烈士陵园。那陵园总共掩埋着50万牺牲者的骨灰。其中4万名军人,46万名城市居民。我们带了一束鲜花,走进陵园庄严肃穆的门楼,前面一条四五百米的宽阔大道,大道两边是一块块鳞比栉次,大理石镶边的长方形茔地,墓碑上刻着某年牺牲者的人数。他们的骨灰掩埋在这里,如今长成了整整齐齐的一片青草。所有茔地的草坪上,都摆着一束束鲜花。不时可以看到有年轻人搀扶着的老妪,在茔地间盘桓,或弯腰拔出几根杂草,或供上一束新的鲜花。还有带来水果,面包和盐祭奠的,那里也许长眠着她的丈夫,或者父亲、兄弟。在大道尽头,我们向手捧橡树枝的苏联英雄母亲雕像(著名的一座雕像),献上鲜花。这时,我又真真切切听到了那沉重的梆声,不可能是幻觉。那声音恍惚从坟茔里,从陵园外沿的花圃,从无边无际的白桦林传送出来。

  我情不自禁循声朝坟茔中一条小路走去,走近花圃,那梆声在白桦林中回荡。蓦然抬头,白桦林中有千万双眼睛张望过来,审视着我,审视着我身后的世界。就象那梆声,穿过历史的时空,张望着影响着今天在他们身边所发生的一切……我惊疑地揉揉眼睛,然后才发现那是白桦树干上一块块酷似眉眼的黑色疤痕。不过也难说,那白桦树斑上也许真的隐藏着50万双无名烈士灼灼逼人的目光……

  后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墙下的列宁墓,瞻仰列宁的遗容,在伊尔库茨克、勃腊茨克、安格尔斯克下榻的宾馆,观看俄罗斯加盟共和国“议会”关于竞选总统没完没了的辩论的电视节目时,我的耳边又真真切切听到那穿过历史高墙透过来的沉重的梆声,眼前又恍恍惚惚浮现出白桦树林里千万双灼灼逼人的目光!

  我想:苏联人民不会忘掉那震撼肺腑的梆声,也不会无视先辈期待的目光!

  谁知道呢?从苏联访问归来不到一年,列宁缔造的苏联解体了!连我们在苏联新结识的朋友都联系不上了。

  (1992年3月追记于书斋,发表于当年《湖南日报》,评为当年度优秀散文)

  莫斯科的意外会见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