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收获台湾是康熙的盛世之举

大清朝皇权巩固,康熙重用汉臣,继熊履赐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后,初设南书房,将江南桐城进士张英首选入值,一时制诰多出其手。张英后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儿子张廷玉历任文渊阁、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成为康、雍、乾三朝宰相。而满宰相明珠、索额图等相继落马。在汉大臣、理学家李光地蜡丸密报郑经进据泉州,保举施琅解放台湾时,康熙果断出兵收获台湾,乃是康熙大帝的盛世之举。

台湾古称夷州,很早就和中国大一统国家有密切联系。《三国志·孙权传》载,吴黄龙二年(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求夷州及澶州……但得夷州数千人还。”这是我国古代史上明确记载的,大陆人民与台湾大规模接触的开始。吴人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志》中,对当时台湾的社会情况有生动翔实的描写。

到了隋代,称台湾为流求。《隋书·流求传》记载,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遣羽骑尉朱宽为使者,渡海“求访异俗”。海师何蛮也一同前往,到了台湾。因语言不通,只带了一个当地土著人回来。第二年,隋炀帝再次派朱宽到流求“抚慰”,并“取其布甲而还”。到大业六年,虎贲中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从义安(今广东潮州)出发,途经高华屿、奎辟屿(今属澎湖)到达流求。陈稜等人“抚慰”当地居民,当地人初见船舰以为是商旅,经常来到军营与之贸易。这说明早在隋代,大陆与台湾就有了贸易往来。

台湾进入中国大一统封建皇朝的行政区域,早在宋朝就开始了。北宋以来,由大陆移居台湾、澎湖的人越来越多。大陆与台湾、澎湖之间,每年有几十艘船只往来穿梭,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更紧密了。到南宋时期,澎湖甚至被称为“泉州外府”。南宋赵汝适所著《诸蕃志》中说:“泉(即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江县。”说明澎湖当时已成为南宋行政区划中的一员。到元朝至正二十九年(1292年),元朝廷在澎湖岛上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于福建省泉州的同安县。

明朝初年,明朝廷与琉球中山王确立了臣属关系,也就是中山王每年向明朝廷朝贡以示尊重。历史上为了区别台湾曾经有过琉球的称呼,通常称中山王的琉球为大琉球,称台湾为小琉球。当时台湾还有鸡笼、北港、东蕃等称谓。正式以台湾相称,是明朝末年的事情了,而且开始仅指台南一隅之地。直到后来设立台湾府,台湾才成为台湾岛以及所属系列岛屿的整体名称。

明末清初,荷兰殖民主义者通过坚船利炮,将魔爪伸进了台湾。他们先在安平地方筑赤嵌城(又名热兰遮城),又在台南筑赤嵌楼,中国人称红毛楼。接着,西班牙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北部的鸡笼港(今基隆),筑鸡笼城;又占领淡水,筑淡水城。清崇德六年(1642年),荷兰殖民者打败了占据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占领了整个台湾岛。自此,台湾沦为外国殖民地达半个世纪之久。

明清交际,忠于明王朝坚持抗清自称招讨大元帅的郑成功,联合张名振、张煌言,多次出击浙闽粤沿海清军。南明永历政权封他为延平郡王。永历十六年,他与张煌言联师北伐,自崇明溯江西上,据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曾一度震动东南。后因未采纳张煌言的建议,孤军深入,兵力分散,被清军击败,退回沿海。永历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统帅二万五千大军,战船百余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三十日在台南鹿耳门内禾寮港登陆。在郑成功致荷兰总督揆一的“谕降书”中说:“台湾省,早为中国人民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汝归。”这充分表明了郑成功收获台湾的决心。但荷兰侵略者妄图据险顽抗,郑成功遂命大军将赤嵌城团团包围,一连围困了八个多月,城内水断粮绝,揆一只得扯起白旗,宣布投降。

郑成功收获台湾后,将台湾改名为东都,设承天府,北路一带设天兴县,南路一带置万年县,在澎湖设安抚司。他整顿法纪,安定社会,实行军屯,又大力推广大陆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久,郑成功病死,由他儿子郑经继承。郑成功收复和经营台湾,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此举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郑成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死后,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位,他凭借台湾,长期抗清。为了打击郑氏政权,清朝实行沿海迁界,强制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这使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在清廷统治者的淫威逼迫下,在没有任何预兆准备的情况下,限期三天迁离故土。迁的时候,为“无资寇用”,烧掉房子草木,致使百姓颠沛流离,沿海居民差不多死了一半。史载:“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海岸封锁也阻挡不了两岸的联系。

消灭台湾岛内明政权的残余势力,始终是康熙帝的一大心病。康熙派姚启胜担任福建总督领兵部尚书衔(相当于今国防部长)。康熙是平台的真正决策者,姚启圣是平台的策划者,全权负责平台事务。康熙曾多次招抚,出于客观强弱形势,台湾郑氏不得不与清廷谈判,与之周旋。最后谈判破裂的原因是郑经不愿意割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坚持要求保留福建厦门附近的海澄为郑氏属地,保留台湾在大陆附近岛屿的存在。这是一条台湾与大陆联系的纽带。郑经是郑成功的继承人,即便是触怒强敌,他也不放弃在大陆的据点,保留重返大陆的希望,“无堕先王之志”。因为郑氏政权到最后也决不肯割断与大陆的联系,这才让康熙如鲠在喉,最终下定消灭郑氏政权的决心。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突然病故,台湾岛内部发生内讧。由于姚启圣的举荐,康熙决定起用从台湾投降过来的施琅。施琅曾是郑成功的得意爱将,后来背郑降清。康熙命其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征讨台湾。施琅两次率兵出海,均遭遇台风,无功而返,朝内一些大臣对他产生怀疑。二十二年,康熙力排众议,仍然对施琅委以军政全权。施琅终不负圣恩,取得海战大捷。当时郑氏家族在台湾已历三代,正是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当政。郑克塽战败投降后,台湾收归清朝所有,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派兵戍守。至此,大清终于统一了台湾。

在统一台湾的海战中,福建总督领兵部尚书衔姚启圣发挥了关键作用。姚启圣主张平台20 余年,没有他的后勤支援和行政上提供方便,施琅也难以奏效。况且,施琅前有叛明底案,后有平台首功,半斤八两,难分伯仲。由于施琅身为汉人,按中华传统道德,他的忠节难说。要说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还是明朝的郑成功,因为他是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台湾。而清朝廷的收获台湾,只不过是从前明政权的手中夺回台湾的统治权,是一场中国改朝换代的内战。施琅原本是明政权郑成功手下的部将,他背叛郑氏家族投降清廷,再为清政权去攻打台湾,因此只能说他帮助清王朝完成了对台湾的统一,而不能说他是民族英雄。

如果说蒙古人、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的大元、大清帝国,是北方少数民族对大汉民族的侵略和殖民,那也是不妥的。因为蒙古族、满族早已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你汉族老大可以建立王朝,他老二、老三何尝不可以建立王朝?历代汉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开明君主有过抚慰,有过和亲,而残暴的皇帝对少数民族也有过镇压和血腥屠杀。所以元、清两代开国之初,对汉族人中的反抗势力甚至普通百姓有过镇压,有过强制性的为满足统治者自卑心理的过火行动,也是情理中之事,不必大惊小怪。唐太宗命李靖西征突厥,也是杀人如麻。战争是杀人机器,在夺取政权或开拓疆土的战争中杀人,似乎难以避免。问题是在夺取政权以后,怎样统治国家和人民,是像秦始皇那样用战争用暴力的手段统治百姓,还是如孔子所说施仁政,像康熙一样让子民百姓休养生息。

康熙收获台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灭前明政权在台湾的残余势力,让大清王朝一统江山。台湾的明政权郑克塽投降后,由于当时台湾人烟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土著人社会非常落后,所以攻下台湾后,是放弃还是驻守,曾引出一番争执。多数廷臣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纹身之蕃,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建议“迁其人,弃其地”,将岛上20万军民悉数迁徙大陆。就连一向支持施琅攻台的大学士李光地也主张“弃其地与红毛”,“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康熙也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这足以说明康熙平台的真正目的。

台湾在荷兰人人侵之前,已有汉人来居住。清初虽颁布有禁海令,由于或紧或张,难阻偷渡者外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同时采纳水师提督施琅的建议,渡台人民须领“照单”,经分巡台厦兵备道稽查,并征得台湾防海同知认可,始可放行,且均不准携带家眷。又以“粤地屡为海盗渊丛”为由,禁止潮、惠人来台。此禁令维持将近100年才解除,当时正值移民风潮最盛之际,此举曾严重影响潮、惠两府的客家人迁台。不过闽西、闽南及广东嘉应州四县的大量客家人,仍按照规定,顺官道而来。康熙三十五年施琅死后,禁令渐松弛,粤籍客家人冒险偷渡来台者,为数众多。古氏一姓迁台就有200多户,对台湾的开发和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

施琅攻下台湾后,成为台湾、福建最大的贪官污吏。他夺占田产收入几乎占据台湾南部已开垦土地的一半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日本侵占台湾。他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解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施琅如此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渔民也不放过。施琅死后几十年的乾隆二年,清廷自己发布的上谕中说,“昔年提臣施琅倚势霸占,立为独行,每年得规礼一千二百两”,直到同治年间,根据大臣沈葆桢的建议,才彻底取消施琅这一掠夺性的规定。

康熙收获台湾对满清王朝的大一统无疑是有利的,但从长远来看,对中国的海洋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早在明朝中期,就达到了“穷洋竟同闹市”的海洋贸易繁荣局面。明朝末年的中国,来华的传教士们无不惊叹手工业的发展,“仅在常州城及附属广大地区,就有20万台织布机,差不多所有的妇女都从事这种行业。”(曾德昭《大中国志》)宋应星在他的书里记载了各种火器的制造方法,西班牙人门多萨对此的评论是:“中国人使用着与我们同样的武器。他们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们铸造的更精致、更坚固。”(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明朝末年,思想家吕留良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反映了当时朝政的现实,“君臣以义合,但志不同,道不行便可去。”(吕留良《四书讲义》)后来的黄宗羲说的更加直白,“天下之大害为君。”(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这说明到了明朝中晚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已经萌芽,适应生产关系的思想文化也有了长足进步。

对康熙朝的收获台湾和海禁政策,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这对大一统是有利的,对国家发展是不利的。清王朝出于民族专制的私心,不准汉人练习武功,严格限制火器发展,从而维持了游牧民族长于骑马射箭的军事优势。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攻城战斗中被明朝边防军的红衣大炮炸死,这充当了满清限制火器的托词。对火器的限制,使得中国在明朝末年依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火器一度裹足不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浙江慈溪守城军民击败英法联军,所依仗的居然是当年吴三桂埋藏地下沉睡了200余年的大炮。清政权消灭台湾郑氏政权,把民间的海上力量连根拔除,摧毁了东南沿海强大的造船技术,也摧毁了海上贸易。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影响蔓延到了两三百年之后。清朝廷把郑成功从殖民者手里收复的台湾郑氏政权称之为“海贼”,可清廷对中国沿海经济的破坏比所谓“海贼”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